混合宋、明兩代的重慶古城牆,今年六月才被發現,來不及列入保護清單,正遭挖土機一天一天…

最近,一些重慶文保人士發現,在新的城市開發工程建設中,部分考古發掘範圍外的古城牆遭到嚴重破壞。
城牆作為城市、城池和城堡的抵禦外侵防禦性建築,在大陸古代建築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大陸網友尖刀戰士在《八月,遇見重慶老城牆的六十天》的帖子中描述,「8月6、 7日來到城牆下,見到地基上的明代條牆石有些已被扒下,挖掘機正在不遠處轟鳴,斷裂的牆石順坡傾泄,細密的鏨痕仿佛道道刀痕刺痛人心。
8月11日再次來到城牆旁,更加觸目驚心了,原先的城牆成了堆堆亂石,泥土壁上新鮮的挖痕歷歷在目,現在除了城牆上一百四十多米的考古工地外,餘下的朝天門至西水門六、七百米的城牆正在一天天的被挖掘機蠶食。」

6月-8月古城牆對比照片 

城牆石

被拆掉的殘磚

8月20日,熱心為重慶古城牆保護奔走的吳先生,發現最新現場情況,透過他提供的照片可以看到,嘉陵江邊挖掘機和施工隊的工作依然沒有停息。

地上散落著凌亂的磚塊和沙土,少部分土堆用塑膠布遮蓋,未完全損毀的夯土與旁邊用磚石包裹的牆體依然相連,據位置和材料等判斷,疑似為殘存的古城牆。

牆體附近的施工現場

被破壞的牆體

據了解,重慶古城牆總長8860米,目前現存3167.6米城牆和4座城門。

重慶歷史上有4階段築城,其中最為有名的是南宋時期彭大雅所築的重慶城。
今年6月,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外公布,朝天門發現宋明古城牆的消息。這段城牆位於西水門至朝天門之間,此次考古發掘範圍內的遺址長度約為140米,其中不僅發現了明代戴鼎所築的明城牆,還首次發現了南宋時期彭大雅所築的宋城牆。
800多年時間過去,城牆外立麵包裹的巨石上,細密的鏨痕仍然清晰可見。牆頂有女牆、步道、排水孔等遺跡。

宋明兩代古城牆遺址。(近處為宋代城牆,遠處是明代城牆)

城牆填充物中清理出來的漢代墓磚 

重慶古城是南宋抗蒙山城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唯一保存在都市區中的此類考古遺產。
古城牆作為重慶古城重要的歷史遺存之一,是重慶古城的標誌,對研究重慶城市發展史有重要研究價值,也是重慶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
據史料描述,重慶的古城牆「城牆高十丈,周二千六百六十丈七尺,環江為池,門十七,九開八閉」,這種環江為池、九開八閉、九宮八卦的形制,在建築史上獨具特色。
在保存規模上,數千年來中國大地上建造的都城、王城、縣城的城牆綿延數以萬里,而如今能較為完整的保留下來的卻屈指可數。
重慶市現存3167.6米城牆和4座城門,規模比較龐大,是除西安、南京、平遙、開封等地外,為數不多保留著能夠有幾公里城牆的城市。

清代輿圖中的古城牆

在歷史年代上,據考古專家披露,此次發現的朝天門城牆,包含了南宋時期彭大雅所築的宋城牆,外部包裹的巨石以釘砌的方式碼放,築起了明代城牆的外牆。
此外,重慶古城牆沿江而建,切山為牆,辟峽為門,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山地城牆,在景觀上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
在功能上,除了防禦外敵的常見作用外,重慶古城牆還兼具防洪堤的功能。
今年6月的考古發掘也證實,「明代城牆的底部,發現了明顯的淤沙層,這說明,重慶的城牆曾經抵禦過洪水的侵襲」。

新發現的老城牆位置

透過查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綜合管理系統,我們得知,重慶古城牆已於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的類型為古建築,年代為明代,包括通遠門段、東水門段。
而此次朝天門附近新發現的、年代更早的古城牆,因在現階段還未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而隨時面臨在城市建設中被毀滅的潛在威脅。

1940年地圖中的老城牆 

最新公布的《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明確提出:「對暫未發掘或已毀城牆進行考古發掘,一經發現,必須及時納入城門城牆遺址帶的保護之中,避免因現代化建設而被毀。」
這一法規的貫徹執行需要公眾廣泛的參與和監督。在此,懇請各位持續關注重慶古城牆的命運,用我們的熱情參與推動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的保護,為重慶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留住最寶貴的文脈與記憶。

文章來源於「清源文化遺產」微信公眾平台 圖片自重慶晨報 尖刀戰士 吳元兵 編輯:劉泰承

閱讀原文


關於作者:

重慶山城,一個神奇又有美好的城市,重慶大部分人關注的平台,重慶的吃喝玩樂盡在大渝洲。

微信號:dayu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