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500個「留學生家長群」裏潛伏了20個月

本文來源:WeYoungMedia

微信id:weyoungmedia

作者:許迪

自媒體簡介:一個致力於留學原創媒體的留學生自媒體工作室.通過視頻節目、新聞資訊、以及留學生故事等多元方式來解讀留學生活與美國文化。

自從出國以後,留學黨的一大遺憾就是往往缺少時間來陪伴父母家人,在很多不經意間,我們會忽然發現:

原來「熱衷於」和我們吵架的老媽,現在卻盡量去忍讓我們,不再絮絮叨叨

那個小時候可以把自己扛在肩頭的父親,現在上樓梯也要喘半天

記憶中年輕的他們,仿佛一瞬間就變老了,但唯一不變的,卻是他們始終牽掛著我們的心。

我們在異國寫paper趕due時,他們在大洋彼岸的群裏也絲毫沒閒著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開始走進那些留學生背後的家長們

「群規如下,請各位家長共同遵守」

兩年前,我假冒家長混進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個家長群裏,很意外地發現:這個群的群規大概是我見過最嚴格的

之所以建群,是為了讓這些遠在萬里的留學生家長,有一個相互交流信息和經驗的平台

在這個平台上,一共細分為8條群規,友愛、團結、平等、尊重是主旋律,不允許任何歧視攻擊等言行。

除了明明白白列出來的群規,還有很多隱性的規矩,比如進群第一件必須要做的事,就是修改自己的群名片

為了隱藏自己的學生身份,我照著群昵稱模版,給自己換了個群名片 「B南京 亮亮媽媽——16工程」

大概意思是,我是個在南京的媽媽,有個兒子叫亮亮,是16級的工程專業。

仿照爸媽的口吻,我小心翼翼的發了條消息「孩子社團做的視頻,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按照以前在同齡人微信群裏的經驗,這種文章視頻類的分享,大多沒有回復。

很意外的是, 竟然有四個家長回復了我的這條消息,還對我「兒子」贊賞有加

▲家長們誇我的亮亮是個「有思想有行動的大男孩」

500位家長,一個對話框

很少在群聊裏收過如此正向的消息,對於家長群的熱烈反響,我很意外,於是也開始格外地關注起來了。

雖然混在群裏已有兩年的時間,但之前從來沒有認真的看過群裏聊天記錄,好奇心驅使我翻看曾經的聊天記錄,並觀察到了以下幾類話題

商業互吹系列

在這個群裏,家長們化身為「全民製作人」,把彼此的孩子當成「愛豆」一樣Pick,互相稱贊著他們哪怕一丁點的進步。

「你女兒真棒,真的很出色,我得讓我家孩子多學習。」

「你兒子這件事辦得很成熟,祝賀你,有一個這麽優秀的兒子!」

相親系列

除了互相Pick外,爸爸媽媽們還少不了好好「推銷」自己的孩子,為他們的終身大事操操心。

如果你不脫發,恰好會門樂器,比如吹簫拉二胡什麼的,在群紅娘那裏,你很有可能會在群裏相親專欄的C位出道。

-「我家孩子91年的,有沒有適齡的小姑娘啊。」

-「工科的男孩想找個文科的女孩。」

看來留學的小伙伴真的是只要好好學習就夠了,終身大事有家長群為你操辦~

生活瑣事系列

除此之外,家長們還會討論很多很多生活中瑣碎的小事。

比如最近美元匯率是不是又漲了,孩子行李箱裏要不要再帶一床被子,美國能買到合適的燒水壺嗎,宿舍空調是不是吵的無法睡覺……

▲有一種餓,叫你媽覺得你餓

大一新生的家長還在為給臨行的孩子收拾行李而焦急,而大二學生的家長則很快給出各種貼心的「過來人」指導,甚至還有家長會曬出手寫的上千字的行李清單和注意事項。

▲emmm…我仿佛看到五百個家長,站在我的行李箱前,要給我塞芝麻糊。

我想問個事兒系列

更多的時候,家長群像是一個資訊平台。

那些孩子因為不耐煩不願意回答的問題、或者孩子也在疑惑的問題,都由家長幫著在群聊裏尋找答案

當然,大部分是工作和發展前景的話題:

在群裏,任何跟學校相關的事情,都牽動著他們的心,生怕錯過每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關於「畢業找工作」的人生大事,他們更是使出渾身解數想要助力一番。

「我常常感覺鞭長莫及」

從高中開始在外上學,每次放假回家,我媽總是好奇我箱子裏都裝了些什麼

她會希望我把箱子裏衣服都穿上給她看看,英文小說翻譯給她聽,護膚品推薦給她用,她希望能從物件本身來想象我日常生活是什麼樣的,以此填補我們在彼此生活中的空白。

我爸的方式則更為含蓄,他會站到桌子一旁,看看我正在做的事情,偶爾和我討論幾句學術和人生。

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在他們眼中無比新鮮好奇,我們覺得不值得一提的瑣事,卻讓他們牽腸掛肚

每一個睡不著的夜晚,父母總是在猜測著我們又在圖書館裏看些什麼樣的書,周末又和朋友去吃了哪些美食。

家長群則是他們了解我的方式

即使因為距離和時間的原因,我們的關係會變得疏遠,但他們仍在努力不讓我和家的聯系越來越淡。

▲家長群裏分享的常態

群裏其他家長亦是如此,他們想要了解孩子們在美國的生活多一點再多一點,確保當孩子們在遇見問題的時候,做家長的亦能清楚狀況、幫著出謀劃策。

「我希望自己成為孩子的退路,讓他知道無論怎麽向上攀登,父母都在下面接著他。」

「我怕他們爬不高,又怕他們爬太高,高到我們的視線都有點跟不上。」

這種惶恐與無奈,大概也是這個群體能聚集在一起、互相分享訊息的原因

而群裏最常出現、詢問度最高的話題,也是出於安全類的新聞,例如大學所在地發生的暴力、意外事件等等;

前段時間,網上熱議的留學生心理健康也是家長群中頻繁的話題之一,他們心痛那些在邊緣上掙紮的孩子們,同時他們也在自我審視,亟切了解如何才能走近孩子們的心理世界。

除了探索做父母的邊界、關於教育方式的交流,家長也會談論社會話題。

而當他們希望獲取信息的迫切心理和想要保護孩子的初心遇到一起的時候,總會有一些誤解發生,一些極端的觀點也往往會產生

因為他們的信息來源大多來自國內的媒體報導,有些信息存在著誤導的可能性,部分的父母難免會有些偏激。

而我們從開始留學的第一天起,就暴露在陌生的文化裏,自身基於中國傳統文化所建立的世界觀在不停地和新事物發生碰撞。

我們才開始明白,很多事情沒有絕對成立的統一標準,並對一些社會話題有了理性的思考和態度

而作為子女的我們才更應該去跟他們溝通,畢竟我們給予他們的新觀念,遠比他們從網站上了解得更容易被接納。

20個月,500位家長,提及「孩子」這個詞6021次,數字的背後是不可量化的牽掛和關心。

這些因愛而生的感情,應該更多的與當事人分享,而不是變成家長群裏的一句感慨。

整個留學的過程,是一段留學生和家長們的共享經歷。

「孩子不在身邊,我們家長們只能在這裡報團取暖」,這句話也是家長群的真諦。他們一起感慨著和孩子的分別,互相安慰著讓彼此寬心,他們彼此稱贊著孩子的進步,討論著學校裏的大事小事。

唯有這裡讓他們覺得 ,自己還沒有被孩子所「遺忘」,還沒有被孩子的新生活所「拋棄」,即便在孩子的異國生活中 ,不能再是掌舵者,也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旁觀者,至少也要是不落後的旁觀者

父母在調整自己,嘗試接受一些新鮮的角度和看法,他們最需要的是了解信息的途徑。而對於留學生自己,我們需要的是情感上的支持和情緒上的發泄口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不讓父母擔心,而刻意假裝自己過得還不錯一樣,就像是父母也不願意讓我們為他們擔心。但不可否認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間永遠有根線在聯結,彼此希望對方在地球的吃得飽,穿得暖,睡得香的同時,還能有理解和參與

我們通過彼此之間更多的交流,彼此之間能多些理解,以另一種方式參與到對方的生活中,畢竟,哪個父母不想坐在家裏跟你視頻,聽女兒叨叨叨叨叨留學日常,聽兒子聊最近又喜歡上了哪個漂亮的姑娘。

所以看完這篇文章,給爸爸媽媽打個視頻通話吧,他們想你了,我猜你們也是。

寫在最後

故事的一開始,我們只是帶著好玩的態度做這期內容,甚至還想過要做「如何變成家長群裏最受歡迎的『家長』」的挑戰。

我們嘗試去找了很多有爆點,有話題的聊天記錄,最終卻被他們樸素而真切的語言所打動。

所以,我們選擇了最直接的方式,直接把家長群聊天記錄,整理合並分享給你們

希望這期分享能給你帶來一絲溫暖與感動。

中國校外培訓行業正在降薪、裁員和轉型

xxx

教育培訓「團滅」背後,中國重大國策轉向:拋棄美國道路,轉向德國道路?

xxx

中國多所學校發布通知,家長沒打疫苗,孩子暫緩入學。輿論抨擊呼籲叫停

xxx

廈門大學,為什麼這麽牛?

xxx

中國教育部嚴禁炒作高考狀元,學校各出奇招「暗示」:「有兩位考得比較好的同學」

xxx

【中國高考閱卷史】考生人數屢創新高,給一千多萬名考生批卷的,可能不是人類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