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丸,中國網路流行語,「要完」的意思。
知乎這些年被看衰,「知乎藥丸」四個字本身也成了流行語。
本文來源:互聯網翻車指南
微信id:fancheba
作者:徐車長
原標題:知乎之死,誰先動的手?
2019年4月27日,星期六,在茫茫細雨中,數千名從全國各地奔赴北京的知乎er們齊聚一堂,參加今年的知乎「鹽club」。
這是知乎為數不多的線下見面會,相比於往日活躍在網絡上的知乎大V,線下的他們反而平易近人,沒了網上的架子。
此時的室內,「要建立知乎特色的社區生態,當下最重要的,就是進一步開放、擁抱。」
知乎創始人周源在聚光燈下宣佈。
「『海鹽計劃』二期通過『專業徽章』、『眾裁』制度和擴大收益三個維度的產品和機制,賦予優秀創作者更多權限,邀請大家深度參與到知乎的社區建設中來。」
台下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知乎大V們鼓掌以示支持,心裡實則打著各自的小算盤。
對標台上的發言,盤算著自己在知乎將得到什麼,失去什麼。
台下大V們打算盤不買帳是有原因的,這並非知乎第一次喊出這樣的口號。
3年前的知乎,也是如此承諾的。
01 互相成就
一個平台的興起,通常需要滿足三個條件:天時地利人和。
2011年,美國問答網站Quora的興起,國內貓撲論壇的衰敗,是天時。
彼時國內在知識問答這個賽道,還沒有頭部產品出現,是地利。
11年知乎上線後不久,李開復執掌的創新工場就投資了天使輪,啟明創投則在A輪進行了投資。
黃繼新在此過程中也辭去了創新工場的投資經理一職,作為知乎聯合創始人,參與到知乎日常運作,自稱作為坐在球場第一排看客,無法忍耐不下場踢球。
後來更是為了宣傳知乎,參加了非誠勿擾節目。
而媒體人周源在創業、媒體、投資圈有著充足的人脈和資源,萌芽期的知乎在資本和人脈的雙重加持下,陸續邀請到了李開復、keso、Fenng等互聯網知名人物前來進駐,在各界人士的推動下快速擴張。
此為人和。
知乎恰巧都趕上了。
2013年,知乎進入加速期,從邀請註冊制,改為徹底開放註冊,進一步吸納新用戶。
2016年5月日活躍用戶到達1300萬。
2017年1月日活1850萬,9月2600萬,12月突破3000萬。
2018年3月,知乎平均日活超過3400萬。
流量水漲船高。水大魚大。
開放平台後帶來的流量,如水一般養育出了無數批知乎大V。
而這些知乎大V,也在用自身的內容為知乎帶來新的流量。
你寫內容為我帶量,我推薦你為你漲粉。
知乎和大V互相成就,此階段沒有虧欠。
02 反目成仇
天平不可能永遠平衡,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紛爭。
金錢赤裸從天而降,你接,還是不接?
2013年,微信公眾號的興起,讓原本積攢了不少粉絲的知乎大V按捺不住。
在知乎窮更細答了這麼久,似乎是時候賺點零花錢了。
但自古文人相輕,知乎大V們也不例外。
在知乎社區苛刻的「知識精英」氛圍下,他們給了導流到公眾號的大V們當頭一棒——只要掛公號二維碼,會被其餘大V和全站的普通用戶們嘲諷挖苦到體無完膚。
一想到變現會成為眾矢之的,沒有大V敢吃第一口螃蟹。
但也有例外,比如惡魔的奶爸。
奶爸當時頂住全平台所有的壓力持續嘗試往公眾號導流,成了全平台人人喊打的頭部用戶,也為後續的知乎大V集體出走埋下了一顆種子。
知乎官方也毫不手軟,為了不讓大V使用平台的流量變現,使出了「蝦仁豬心」的官方第一個殺手鐧——封禁。
2015年,影視圈知乎大V抱團收錢給垃圾電影洗地,引來一大波永久封禁。
2016年,有人曝光知乎內部官方人員勾結外部商家,聯繫部分大V撰寫軟文。
2017年,幾位大V同時在同一問題下發佈完全相同的軟文內容被永久封禁。
而當時的知乎大v們,不患寡,患不均。
沒賺到錢的知乎大V,不斷爆料接軟文廣告的大V。
知乎官方的對廣告軟文的處理方式,反而加速了大V們的行動。
為了自己後續的商業利益,知乎大V們撕破臉,紛紛開始在回答中加入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二維碼,試圖導流「造反」。
而知乎官方對此採用了第二個殺手鐧——打壓,屏蔽掉所有二維碼,來持續限制大V導流。
大V們也不是傻子,熟悉二維碼的都知道,只要使用PS技術,對二維碼的外形稍作修改,就可以輕鬆躲避知乎的反二維碼機制。
即使不會PS,也可以做個「微信公眾號搜xxxx」的圖片插入回答中。
導流越發猛烈。
於是鐵血官方採取了第三殺手鐧——對頭部用戶進行限流。
十幾萬的粉絲的知乎大號,一個回答一天過去了只有寥寥幾個贊。
面對限流質疑,知乎從未承認過平台對頭部用戶的流量限制,回應永遠是:「不存在限流」。
對比限流前後的數據,確實難以讓頭部用戶們心悅誠服。
三檔殺手鐧用到大V身上,直接制約導流。
頭部用戶強烈的變現之路更加艱難。
但知乎官方也迫切需要給大V們一個官方賺錢通道。
千呼萬喚,知乎在2016年的5月14日和11月18日陸續上線了兩款變現的工具:
一款叫「值乎」,對標「分答」和「在行」,可以付費向kol們咨詢問題;
另一款叫「知乎live」,用戶付費後通過聲音 圖片 文字的方式進行課程的學習,製作課程的大V可以獲得收益。
此刻的「分答」和「在行」正對知乎頭部用戶的虎視眈眈,「喜馬拉雅」也在進行知識付費的激進嘗試。
它們的出現讓知乎在「知識付費」賽道有了新選手。
截至2017年5月16日,根據好奇心日報的數據顯示,將近 1 年的時間里,知乎用戶一共為 Live 支付了 6508.16萬,這些錢知乎分文未取。
不過自 17 年 5 月 1 日起,知乎 Live 開始向主講人收取分成,比例為 30%。
如果用戶使用蘋果手機支付,蘋果要先收 30%,知乎則在剩下來的錢里抽 30%。
按照蘋果和 Android 手機各占一半來計算,一場收入一萬元的 Live,知乎只能抽取 2250 元。
照此計算,Live 的第一年,如果知乎抽成,從中獲得的收入大約是 1659.6 萬元。
好一場「知識付費運動」,大V們還沒變現,知乎先躺贏1600萬。
此外,有人計算,即使是40萬粉絲的知乎頭部用戶,按照開live的時間成本和準備過程,時薪不過幾百塊,遠低於周源口中的「時薪幾萬元」。
知乎從技術層面對流量的限制,使大V們的活躍粉絲的流失卻無法得到及時補充。
而知識付費本身又很像是「一錘子買賣」,老粉們的回購率幾乎沒有。
最終變成了「大V既要與平台合作共同割韭菜,又要消耗自己流量給知乎抽成」的尷尬局面。
大V們在知乎官方的三重殺手鐧中夾縫生存,粉絲數量也不見提高,還無緣無故被收上「抽成稅」。
知乎大V們憤怒了。
俗話說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矛盾開始變得不可調和。
2017年8月29日下午,以惡魔的奶爸為首的300名知乎大V們,集體出走到悟空問答,有償為其貢獻內容。
此事算是知乎創建以來爆發的一場不小的地震,媒體更是鼓掌狂歡。
繼而引發知乎聯合創始人張亮和今日頭條的創始人張一鳴的隔空罵戰。
奶爸更是被張亮點名道姓「太好了,讓他趕緊走,他以為中國就300個會寫作的?」
至此,經過知乎官方封禁、打壓、限流、抽成等等操作,奶爸為首的300個知乎大V,與知乎官方徹底反目。
03 雙標的知乎
知乎更深的原罪,是極度貧富不均。
「天龍人」一詞出自海賊王,是指那些具有很強的種族優越感,並對除了天龍人以外的任何人報以嚴重的歧視態度的人。
知乎就存在不用跑,但可以吃草的馬——天龍人。
「天龍人」是那些與官方交好,得到了大量平台資源的扶持的大V,說白了就是早期創始人的朋友圈。
普通大V的出走並不影響知乎官方繼續培養天龍人。
比如yolfilm、采銅、Nordenbox。
早期知乎天龍人 yofilm,台灣人,公知,本名遊正偉 ,據說是編劇,精通佈袋戲,給蔡明亮做過副導演,經常滿嘴噴糞,卻從未得到過禁言的處罰。
2017年,前知乎天龍人采銅,知乎重點扶持對象,擅長寫作、心理學和學習方法,曾出書《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人》,銷量頗為不錯,自稱16年一年僅版稅收入500多萬,18年要掙夠5000萬。
2018年12月,知乎電影圈天龍人Nordenbox,導演拍攝的電影《斷片之險途奪寶》上映,知乎核心高管周源、張亮等人紛紛為其電影點贊,轉發,站台。
知乎在堅持「精英社區」的氛圍中,出台一系列打壓頭部用戶導流、掛二維碼,寫軟文封禁ID等一系列措施。
又雙標扶持「天龍人」等頭部大V,不斷造星,像寵親兒子一樣,給予所有寬容政策。
但用戶不買帳、大V們不買帳。
憑什麼他們幾個人就可以為所欲為???我掛個二維碼都不行?
知乎重點扶持的「天龍人」,憑借著官方的扶持,肆無忌憚,在表現出狂妄自大的一面後後,往往沒有什麼好下場。
采銅因為在想法區域發佈「今年希望賣書5000萬」「知乎員工應該裁一半」的膨脹言論被其他知乎大V嘲諷,心態崩壞。
自己主動改名「無恥采銅」,並發表想法永遠離開知乎,刪除了所有回答。
yolfilm因為經常在回答中歌頌台灣好,大陸差,後被國家點名封殺。
一向喜歡批評別人電影太爛的Nordenbox,本名羅登,他導演的電影上映後,因為質量太爛,在豆瓣僅獲2.9分,在群嘲中離開了知乎,從此再未有過動態。
這些知乎親自下場捧起的「天龍人」,通過知乎賺的盆滿缽滿,但最終都沒有好結果。
而得不到官方資源扶持的其他大V,卻始終沒有商業化變現成功。
以上的種種都驗證了一個說法:知乎的雙標,正在反噬知乎。
打壓——出走。扶持——捧殺。
知乎和大V之間,無解。
04 節節敗退的知乎
知乎對大V的的不在意,對大V們變現的忽視,更體現在知乎產品層面上。
在產品的feed流上,無論多大的kol點贊,本應該出現在其關注者的timeline上,但實際上得到展示的關注者寥寥無幾。
6年過去,限流這一問題依舊存在,且無望解決。
2016 年 4 月開始,不滿足於live和值乎收入的知乎,開始在信息流中插入廣告。
通過平台的流量,繞過知乎頭部用戶,直接向廣告主提供展示或銷售服務。
因為算法推薦的問題,常常在離婚問題下推送鑽戒廣告,P2P暴雷的時候推送現金貸業務,引來眾多用戶不滿。
3年過去了,信息流廣告推送這一問題,依舊沒有好轉。
曝光過百度魏則西事件的知乎,甚至還出現過莆田系醫院的廣告。
已經E輪的知乎,至今仍然沒有盈利,周源似乎變得很焦慮。
通過這幾年不斷的用戶下沉,知乎日活躍用戶數量不斷增高。
2017年1月1850萬,9月2600萬,12月突破3000萬,2018年3月平均日活超過3400萬。
數據顯示,安裝了知乎APP的設備,從2017年4月的不足400萬台,增加到2018年3月的730萬台。
盡管增長勢頭良好,但即使按照一台設備一個用戶計算,APP設備日活不到800萬,也只是知乎官方宣佈3400萬日活的約1/4。
這證明流量更多來自於百度搜索引擎、微信小程序,以及廣告投放。
在這種狀態下,知乎先後上了「想法」和「熱搜」兩大功能板塊,向微博正式宣戰。
知乎作為後來的挑戰者,卻不想付出任何額外努力,消極地採取「硬碰硬」的打法。
結果只能是8年的努力,連微博一年增長的零頭都比不上:
微博在2018年12月月活達到了4.62億,淨增加約7000萬用戶,其中手機APP用戶貢獻了93%的月活。
平均日活躍在2018年12月到達了2億,淨增加約2800萬用戶。
一輛破損的輪船,如何繼續航行?
知乎選擇的依舊是變現緩慢的社區。
2017年4月,知乎組建了內部視頻的項目組,歷經一年的時間,最後卻因數據不達標,整組裁員。
2018年12月,知乎上線即影短視頻社交工具,開始了內測,試圖模仿快手打法,讓用戶用視頻記錄生活,結果是沒有掀起一點水花。
2019年2月,知乎為自家的新APP——CHAO導流,該APP主推男性種草,依然沒有水花。
船要沉,船員先跳。
2018年11月27日晚,知乎大V兔撕雞與新浪建立了聯繫,並發出了一條召集夥伴的朋友圈。
不到一個禮拜,這個名為「KOL引擎&問答」的群湧進了433位知乎KOL。
局面似乎有些熟悉,兩年前的300位如今升級到了433位。
1月8日,微博問答官微宣佈百位答主入駐,幾乎全是知乎大V。
2019年3月,今日頭條的運營找到了某個知乎大V群,提出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的獎勵。
300多人的知乎大V們紛紛響應,填表認證。
05 一地雞毛
人們天生喜歡看強者被弱者打敗,喜歡看惡龍被勇士屠殺,在這個過程中甚至人們會幫助勇士鑄劍。
人們厭惡微博廣告的無孔不入,希望新生力量可以打敗舊勢力。
人們希望看到微博被挑戰者知乎打敗。
如今,知乎獨自周旋許久。
和自己的大V鬥智鬥勇,用自己的技術建牆又拆牆。
但如今我們再聽到知乎的聲音,都只有裁員的新聞了。
2018年12月11日,多名認證為知乎員工的網友,在社交平台爆料知乎裁員,並稱裁員比例或達20%,涉及人數達300人。
被裁正式員工可以獲得N 1補償,其他沒有。
一位認證為知乎員工的ID表示,上午還在修改bug,下午就讓走人了。
還有人留言,商業廣告部門,當天談裁員,當天強制離開公司。
今年4月16日,上線不到5個月的短視頻新項目——即影項目組被解散。
五年前提起知乎,大家說:值得一看。
三年前提起知乎,大家說:謝邀,這里是分割線,晚上回來再更。
兩年前提起知乎,大家說:知乎,分享你剛編的故事。
一年前提起知乎,大家紛紛模仿劉昊然代言的世界盃廣告:你知道嗎?你知道嗎?你真的知道嗎?
大v們一次次離場,新產品線一次次折騰,又一次次以失敗結束。
八年,是羽翼豐滿還是一地雞毛?
知乎是否有還有新的獠牙長出變成惡龍?我想大家心里都有答案。
吃瓜群眾們只會靜靜地看著,在屏幕上打出一行字:謝邀,人在美國,剛下飛機,知乎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