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長安街,閱兵的場地,經歷和見證無數變革,這是一條「國家的街道」。

隨著抗戰勝利70周年,大陸將舉行閱兵大典的日子臨近,北京長安街開始新一輪修整。作為閱兵的舞臺,長安街無疑是最重要的一環。
從明初北京南部城牆南移、騰出長安街至今,這條「神州第一街」上已累積著600多年歷史。
中共建國之後,長安街一步步成為新中國的政治中心,這條以國家的名義存在的街道,每一次改變都成為一個時代特徵最集中的體現。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滲入,商業開始在北京長安街佈局。
據《國家人文歷史》報導,長安街90年代新建的21座建築中,屬商業金融和辦公大樓類的有14座,佔67%;而50年代這一比例為17%。

臨近王府井、由李嘉誠投資的東方廣場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但東方廣場在當時甚至被人稱為長安街上的“怪物”。圖為1999年,新建成的東方廣場。宋連峰攝

文革結束,加之多年未舉辦國慶閱兵,長安街也開始變得生活化,還原了其作為交通幹道的原始功能。

八九十年代,長安街上湧動的“自行車洪流”幾乎成為西方人眼中中國的標誌性畫面。圖為1988年,清晨的長安街。王文波/CFP

這樣一條大道,在即將到來的文化大革命運動十年中發揮了作用。文革時期長安街建設雖少,卻是被運用最為“充分”的時代:1200萬紅衛兵在這裡等待毛澤東檢閱、尼克森訪華歡迎的群眾排成排、十里長街送別週總理……圖為1976年4月4日,天安門廣場人民群眾悼念週總理聲討“四人幫”。

建這麼寬,除了為閱兵遊行考慮外,還有戰備考慮:將長安街建成一塊板的形式,戰時可做飛機跑道。

此外,著名的“建國十週年十大建築”中就有包括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內的7棟坐落在長安街沿線及周邊。至此,長安街幾乎完成了其作為政治中心的構建。圖為1959年的人民大會堂和長安街。新華社記者齊觀山攝

1959年,國慶十週年,長安街迎來一次大規模改造,可謂力爭高大上。

毛澤東指示:要使天安門廣場成為能容納100萬人集會的世界上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前的馬路要同時通過120人橫列的遊行隊伍。長安街最寬處修到了120米。圖為1959年3月,北京東長安街在進行改造。新華社發

建國後對長安街的改造,多因國慶閱兵的需求而起。此外,在蘇聯專家建議下,長安街沿線建起公安、外貿等部委辦公樓。

但這些都曾遭梁思成反對,他為此曾與時任北京副市長吳晗爭得面紅耳赤,遭吳晗批駁:將來北京城到處建起高樓大廈,您這些牌坊、宮門豈不都成了雞籠、鳥舍。圖為曾被成為“燕京十景”之一的“長安分塔”,1954年因擴建西長安街拆除。FOTOE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對長安街進行了一系列改造。建國初的國慶閱兵每年辦一次,長安街上的門樓、牌坊經常阻礙遊行隊伍通過,“軍旗過時不得不低頭,解放軍同志特別生氣”。

1952年,長安左右門被拆除。此後幾年內,東西長安街牌樓、雙塔寺及中華門相繼被拆。圖為1950年國慶節,少年兒童隊方陣行進在長安街,畫面右側為長安右門。新華社丁一攝

圖為2015年8月12日,北京長安街人行道護欄換上“金裝”,夜色之下,長安街又開始了新一輪的修整和改進,為即將到來的9月3日抗戰勝利70週年做準備。

長安街上集合了政治、歷史、經濟、文化,融合了古今、中西……每一次政治與風氣的變化都能在這裡找到註腳。正如詩人宴明詩作裡寫到“長安街兩邊,是最新最美的世界”。黑克/CFP

長安街以長安左右門得名,寓意“長治久安”。

這裡卻見證了國家命運的跌宕。1912年,清帝退位,天安門廣場對外開放;1924年,北洋政府在長安街開闢第一條有軌電車;1937年,北平淪陷,日偽當局將內城扒開兩個豁口(即後來的建國門、復興門)……每一次當權者的更替都伴隨著對長安街的改造。圖為1945年9月4日拍攝的長安街與中南海。FOTOE

“長安街”的含義早已不再局限於東單至西單3.7公里的方寸之地,而是擴展為通州至石景山之間的百里長街。CBD、金融街等金融新秀成為長安街沿線不可忽略的經濟地標。圖為2010年,站在國貿三期俯視北京城。蘇衛忠/CFP

如今,長安街成為一條換行道樹都能成為新聞的街道。它強勢又強大,這裡的居民越來越少,遊客越來越多。它既是北京甚至全中國的門面,也是繁忙的交通幹道,對普通民眾來說,它親切又疏遠,熟悉又陌生。圖為長安街邊的一對戀人。FOTOE

長安街是最寬敞乾淨的街道,但也是戒備最森嚴的地方。韓寒曾在博客寫到自己在長安街上開車的經歷:因為錯過路口掉頭不能,看見寬敞的新華門(中南海正門),以為是新華書店系統的,就直接往裡扎。

“在差點被擊斃之後,我對長安街產生了深深的恐懼。”圖為2009年9月27日,國慶前夕,裝甲防暴車和特警在西單執勤引圍觀。於志強/CFP

2013年10月28日,長安街一輛吉普車由東向西撞向天安門金水橋護欄後起火,造成多名遊客及執勤民警受傷,這起事件被定性為暴力恐怖襲擊案件。

接著2014年,長安街的改造重點便轉向了更換護欄。新型金色護欄經過汽車撞擊實驗,如遭受撞擊,護欄因其韌性會自動反彈回原位。圖為2014年4月16日,工人在為長安街更換中央隔離護欄。

圖為2009年8月5日凌晨,北京西單至天安門非機動車道施工作業,工人師傅冒著小雨連夜鋪路。鋪設的新型瀝青可以增強路面的防寒、防曬和抗車轍鼓包等性能。長安街大修總是能最先應用到新型路面材料。王珏茜/CFP

伴隨此次大修,長安街還同步進行了交通工程、綠化整治和公交優化,對沿線多處地下通道出入口進行延長調整,並實現復興門至建國門路段五上五下雙向十車道的規劃。但堵車仍然時有發生。圖為2010年12月21日,長安街西向東路段遭遇堵車。Max Lee/CFP

2009年,為配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長安街歷經5個月大修,為配合道路拓寬工程,有百餘年曆史西長安街郵局被拆除。圖為2009年4月1日,西長安街郵局的職工在牆壁上留下懷念的話語。南山/CFP

2008年,北京奧運會再度在這條承載了幾百年曆史的大街上留下一處“紀念物”——國家大劇院,成為繼民族文化宮、北京圖書大廈等之後,長安街上的又一文化地標。遇桂有/CFP

當國家政治經濟秩序恢復正常後,長安街的改造從未停歇,為國慶、為兩會,為亞運會、為香港回歸、為奧運會……

1999年是新中國50週年大慶,北京專門成立“50週年全面整治長安街及其延長線領導小組”全面整治長安街。圖為50週年國慶,群眾遊行隊伍行進在長安街上。新華社記者楊武敏攝

長安街強大的“政治背景”未能阻擋商品化、市場化的潮流。作為長安街西端起點的西單,從1980年代開始成長為繁榮的商業街,並以親民而時尚的風格而受到青睞。圖為2002年,北京西單街頭的婚紗攝影。肖律/CFP

長安街由東單至西單共3.7公里。

元朝時,長安街的位置還是元大都的南部城垣。明初北京城擴建,南部城牆移至今崇文、宣武一線,原城牆處便成為一條東西向的街道,其上佇立著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及東單牌樓、西單牌樓等。圖為清末,北京東長安街上的城樓及街景。FOTOE

圖為2002年的北京天安門和西長安街。GETTY

來源: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