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大東北:中國大陸的東北,人口外流嚴重,到北上廣深打拼,再不返鄉。

潘旭昇背著一身簡單的行李乘坐火車,從黑龍江隻身來到北京。24歲的潘旭昇來自黑龍江雞西,畢業後他一心想來北京,家鄉相對閉塞的環境,讓他選擇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尋找更多的機會。

撰稿/騰訊新聞中心 王怡波  
 
這是一場看不見的“人口遷徙”——從鄉村到城鎮,從山區到平原,從西到東,從四面八方到屈指可數的幾座特大都市。   

東北是一扇窗,媒體打開這扇窗之後,人們看見了正在離開東北的人群,看見了多年間,東北人四散到北上廣甚至遙遠的海南。他們加入各種漂泊的族群,帶上濃厚的鄉思,而東北從具體的生存之處,變成了他們心靈中的家園。   

正如一個人不一定能看清歷史的走向,多數離開東北的人並不確切地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離開故土,謀生計、求發展、闖未來,這些名堂都顯得有些虛幻。

后海一間酒吧里,歌手大川在台上彈奏貝斯。大川,30歲,黑龍江哈爾濱人。

2011年背著自己的吉他來到北京,剛開始人生地不熟,他就到南鑼鼓巷的街頭賣唱。後來哈爾濱的朋友來到北京組建樂隊,他開始在后海的一家酒吧演唱。

2015年6月,大川的嗓子動了手術,無法繼續唱歌,深圳的一家連鎖音樂餐廳看中他彈吉他的本事,請他過去。大川已經做好了去深圳的打算,由於老家的音樂環境不佳,大川說,他從來沒想過回去。

就在模糊的腳步聲中,他們還是來到了大都市,比如北京。在北京的東北人並沒有任何特殊的標籤,他們融入到每一個行業中,像來自其他地區的北漂一樣,在這座擁擠的城市中生存。

他們中有混得頂出色的商界精英,有叱吒風雲的創業英雄,有踏實工作的白領,也有漂泊不定的藝人,還有整日徘徊仍未找到方向的年輕人。   

經濟發展失衡、收入差距過高,種種原因為最初的離去開了口子。根據公開披露的數字,2014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經濟增速分別為5.8%、6.5%、5.6%,位列全國後五位,其中遼寧GDP增速5.8%,為近22年來最低,全國倒數第三,黑龍江倒數第二。   

作為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建設的老工業基地,東北曾是人口大量流入的地方,很多人前去“淘金”,甚至在前幾年,國家提出振興東北的口號之後,東北的經濟一度發展提速。

但早有專家分析,老工業基地一直無法根本解決一些體制性、結構性矛盾,近兩年集中爆發,長期積累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問題日漸顯現。   

趙越陽和常相境是一對80後情侶,兩人在北京已經待了4年。趙越陽27歲,遼寧丹東人。

家裡條件不錯的他,畢業後本可以被安排一份體面的工作,但他覺得在家沒什麼意思,於是到深圳工作了半年。

兩年前,因為受不了南方的氣候,女朋友又在北京,他來到北京創業,在草房地鐵站附近註冊了一家公司運營。

現在,女友小境想離開北京,回到老家大連。但因為趙越陽的公司已經成立,她在大連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她只好繼續留在北京。

曾經的經濟領頭羊,現在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大方向下,失去了方向,經濟發展放緩,追尋機會的人們自然地又尋找更好的發展空間。尤其是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受著“機會”的誘惑,越來越多地加入離開東北的人潮。   

他們在北京被高消費高房價擠壓,有些甚至到北京周邊才能安頓下來,相比於東北的發達城市,這並不見得就是多好的選擇,但面對為什麼不回去的問題時,他們大多會思考片刻之後,搖搖頭說:“回不去了。”   

回不去?這看著令人費解。但追究起來就會發現,確實很難回去。這種回去並非坐上火車飛機大巴,回去走走的回去,而是要回到故土,尋找自己的事業,安頓下來謀生。

這也看起來並無不可,但事實上,精神已經走遠了,要身心俱回,要重建自己的興趣圈子、令自己愉悅的文化氛圍,著實困難。   

在公司加班的徐陽。徐陽,32歲,黑龍江哈爾濱人,目前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

徐陽2001年在北京上學,學的材料工程專業,屬於國家稀缺專業,2005年徐陽趕上了當時北京出台的一項稀缺人才引進政策,落戶了北京。2011年,徐陽在北京迴龍觀買了房,如今定居在北京。

有一個在北京上學加工作十餘年的朋友曾經試過,放下一切,回到故鄉重新開始。但嘗試的結果令他鬱悶。“當你真心想投入故土的擁抱時,你才發現,已經格格不入了。”

他在家鄉找工作因為沒有過硬的關係屢屢碰壁;想自己經營一攤感興趣的事業,卻因為想法太超前被潑冷水只好放棄;他的初中小學同學與他相聚時,話題總不在一個頻道上……   

他發現,家鄉確實已經離自己遠去。回鄉探親走走還充滿著各類溫暖的情感,每次都帶著不捨回京;但真正回去一兩年,又動了出來闖闖的心思,再也呆不住。   

“但這是我的過錯,而不是老家的問題。”他堅持認為,自己在外闖蕩時已經被“改造”了,被改造得離故土的氛圍越來越遠,“故鄉,確實回不去了”。   

在給兩個俄羅斯青年上中文課的常穎。常穎,26歲,吉林遼源人,2011年她畢業後來到北京,最初在一家漢語機構做老師。

2015年,積累了一些資源的常穎和兩個同事辭了工作,在大望路soho開辦了一家商務漢語培訓機構,針對在北京工作的外國人開設中文培訓課程。對於常穎來說,只有在像北京這樣的城市才有她創業需要的市場和資源。

身邊很多在北京飄蕩的朋友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複雜心情,想回,回不去;不想回,又難除思鄉的愁緒。除了 ​​東北,他們來自中國的各個角落。“日暮鄉關何處是”,中國人特有的家園情結,給背井離鄉的人們鋪上了一層淡淡的愁緒,不論身處何方,總不忘家鄉的存在。   

“如果能回,誰不想回呢?”但在可預見的未來,這或許還僅僅是個奢望。

徐丹青(右)剛給一位朋友紋完身,身體上精緻的圖案,讓朋友覺得很滿意。

徐丹青,29歲,黑龍江哈爾濱人,紋身師,現居北京,在大悅城租了一間大的工作室經營他的刺青事業。在北京的11個年頭里,他一邊畫畫一邊做紋身,因為畫功技術好,已經在北京有了許多慕名來的客源。



正在搬家的劉念。劉念,27歲,黑龍江牡丹江人,目前在北京一家攝影網站工作。

來北京的4年裡,他搬過6次家。今年6月,劉念換了一份工作,打算住到離單位近一點的地方。劉念曾經拍攝了一組叫《牡丹江迴聲》的作品來表達自己對家的情感。

“每個北漂都有回家的想法,只是多少而已,我肯定也想過,只是從事的行業和對生活的要求來說,目前應該是回不去的。”他說。

下班後,19歲的張帥回到他月租300元、不足3平方米地下室裡。
2014年,張帥離開遼寧阜新到北京南鑼鼓巷的一家酒吧做服務生,每月4000塊,從早忙到晚。

2015年5月,他攢了三個月錢買下一部iPhone 6,他說在老家這是難以實現的。下班後,張帥的生活就是藉隔壁的Wi-Fi玩手機。他在qq空間裡寫道:“北漂這個詞,絕不僅僅是兩個字這麼簡單。它飽含著夢想,艱辛與人生的酸甜苦辣。”


在北京城奔波了一整天,許金峰(左)和高中同學謝文佳喝了點酒。

躺在床上,許金峰拿出手機在招聘網站找起了工作。許金峰,24歲,黑龍江哈爾濱人。大學畢業後來北京找工作已經一個月有餘,目前借住在謝文佳家裡。

對他來說,自己正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找工作屢屢碰壁讓他有些迷茫,但他和身邊大部分同齡人想得一樣,北京不光有許多工作機會,更有學習和發展的空間。

已經兩個晝夜沒有休息的孔嘉歡。孔嘉歡,42歲,黑龍江哈爾濱人,孔嘉歡27歲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做過建築工、電工、財會主管、警察、主持人,目前是一名導演。

他曾創作過一首歌叫《家在東北》,2004年被龐龍演唱一炮而紅。在北京十餘年的打拼生活裡,孔嘉歡時常會哼起這首歌來安慰和鼓勵自己。

現在,孔嘉歡把家人也接來了北京來定居,他時常會想起松花江上的故鄉,卻因為自己的電影夢紮根在北京。明年,他計劃開拍自己已籌備了15年的電影。



趙忠山在辦公室裡陪8歲半的女兒趙一諾寫作業。趙忠山,47歲,吉林延邊人。

曾是公務員的他2005年參加了社科院的MBA特訓班,而後下海從商。如今作為一個在北京事業有成的商人,女兒上學的問題卻一直困擾著趙忠山。

根據2014年北京市新出台的非京籍兒童上學的政策,趙一諾因暫住證從朝陽區轉入昌平區的時間不符合規定,無法取得學籍。目前,孩子只能在一家私立學校旁聽,這讓趙忠山覺得很不合理,他準備向昌平區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討一個說法。

北京昌平區一所小區裡,鄂曉穎和她的家人正在享受週末。鄂曉穎,37歲,遼寧撫順人,目前在北京做記者。

2003年,她從遼寧畢業後來到北京,一待便是12年。2013年,鄂曉穎同丈夫在北京市昌平區買了房子定居下來。鄂曉穎的​​父母2011年來到北京幫忙照看她4歲的女兒,現在一家人一起生活在北京。



萬磊,29歲,黑龍江嫩江人,在北京一家公司工作了4年,去年和相處7年的女朋友結婚。

受限於北京的購房政策和高房價,萬磊選擇在燕郊買房,目前他所在的樓盤已經售空,價格漲到了一萬五一平方米。2015年7月的一天,開發商以樓房設計美觀為由,將萬磊屋子的飄窗去除。週末,他到燕郊找開發商理論無效,這讓他覺得不公又無能為力。



趙赫廷和他剛結婚的妻子雯文在北京一家影棚裡拍攝婚紗照,為他們不久後的婚禮做準備。趙赫廷,28歲。遼寧丹東人。2013年來到北京,目前在一家不錯的企業裡工作。

2014年初,因適應不了北京快節奏的工作環境,他曾幾次考慮離開北京,回到家鄉。但由於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妻子也在北京工作,便始終沒有回去。

2015年5月,趙赫廷與雯文在家鄉領了結婚證,現在他決定努力在北京工作,並定居在北京。



在一家文化公司面試後,羅春松溜達到了王府井大街邊休息。

羅春松,23歲,吉林白山人,近半個月的找工作面試,讓他覺得很多公司都不是很可靠,有些職業他根本不知道具體是做什麼的。

儘管如此,他還是認真地帶著簡歷,西裝革履地穿梭在各個面試中,希望能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目前,羅春松已經找到工作,打算在北京好好乾下去,學更多的東西。

來源:騰訊

參考:
在北京奮鬥(北漂)的東北人自述:我為什麼不回去?

災後鄭州:當一座都市忽然不能上網和用支付寶

xxx

南京不是南京人的南京

xxx

2021中國城市再洗牌:成都人口超越廣深,鄭州超武漢,無錫人均GDP超北上廣

xxx

鄭州超越武漢,成為中國中部常住人口第一大城市

xxx

【中國特色小鎮死亡名單】從一夜爆紅到「帥不過三秒」

xxx

杭州老舊社區加裝「公共電梯」,搭乘一次收費人民幣一元,刷臉收費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