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中國前員工:兵敗中國是因為根本沒想贏,雲服務連中文名字都不取

本文來源:不靠譜

微信id:Iambukaopu

作者:不靠譜的YK

即便在業內,「亞馬遜關閉中國境內電商業務」也並不算一個震撼性的新聞。

作為一個前亞馬遜員工,我的朋友圈裏不免有人議論這個事。

但聲量其實並不算大。還沒有亞馬遜股價超過蘋果的時候刷屏多。

員工的歸屬感和情懷,還是跟經濟利益更掛鉤——對於手裏多少有點股票的員工來說,股價飆升,就是錢包鼓脹。

發聲的大多是離職員工。現任員工可能被下了封口令,都比較沉默。

何況亞馬遜這次只是關閉部分業務,跟我相熟的同事都不受影響,也不方便說什麼。

至於跟亞馬遜沒關係的普通人,關注這件事就更少了。

畢竟亞馬遜中國在中國電商市場只占0.6%。

有的人根本不知道亞馬遜是什麼,有的人不關心,有的人要經提醒才能恍然大悟:你是說卓越嗎?

即便是這樣,輿論還是打算把這件事包裝成一個時代的終結。

亞馬遜一個勁兒地解釋我們沒退出中國,我們還有跨境購還有Kindle還有AWS呢。

不管,誰讓你們是中國境內最後一個外資電商,誰讓你們是中國境內碩果僅存的幾個互聯網外企。

有人說,對電商這種接地氣的行業,外企終究水土不服;有人說,中國互聯網這種野蠻生長的惡劣環境,循規蹈矩不作惡的外國公司怎麽可能存活。

人們總是容易感念情懷,但理智地分析下來,可能就不是那麽回事了。

任何公司的死因,都是經營不當,其他因素通通不致命。

就好比一個人心情不好,只是活得沒那麽愉快,但不會死。

中國市場之復雜、特殊、不按常理出牌,哪個行業不是呢?一個公司進入中國15年,還說水土不服就有點呵呵了。

外企真的不作惡嗎?

跟多數中國本土公司相比,跨國公司的制度規則和道德底線普遍要高一些。

但是你說外企就沒有貪汙受賄麽?也有吧。

大到為機械工程賄賂政府官員,小到給客戶送禮送卡送大姑娘,都沒少抓出外國公司。

外企真的都那麽人性化嗎?未必。

規則本身就更不近人情。有些外企冗長復雜的報銷流程,能把低級員工搞得臨時性破產。

中國員工早上6點爬起來開電話會,也不過是為了讓外國同事不耽誤回家跟老婆孩子共進晚餐。

開公司做生意,誰不得糊弄糊弄消費者,剝削剝削員工?但是外企在幹這些事的時候,好歹都要披著一塊遮羞布。

公司原則是一套成熟完整的價值觀,長時間潛移默化讓員工不知不覺產生歸屬感;制度和流程讓一切有據可依,彬彬有禮、盜亦有道,哪怕想占你便宜,也不能讓你得了理。

舉兩個特別明顯的例子。

外企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沒有這總那總,一人起個英文名,湯姆傑瑞的亂叫。但是你不會真以為互相直呼姓名就不分高低貴賤了吧?你也一百多斤的人了能不能成熟點。

該有的等級之差,一樣也不會少。

出差、補助、辦公條件,規定得滴水不漏,秘書直呼老板名字,還不是一樣畢恭畢敬端茶倒水接電話訂會議室。

但是人家就是喜歡平易近人這一套,開工送個小禮物,迎面碰上跟你點個頭,就讓你美一天。

我們以前有個美國老板,中文流利得能當網紅了。平時也變著花樣讓人給他準備午飯和飲料。可有的時候偏喜歡自己端著杯子去茶水間,對保潔工人微微一笑:怎麽樣小李?春節回家看你媽了嗎?激動得保潔小工滿臉通紅抹布差點攥不住。

公司跟人一樣,成熟、圓滑,有教養,是進化表現。即便虛偽,也讓人舒服。

再說最近特別熱的加班話題。

在BAT等國內IT大公司沒有崛起之前,試問哪一個在本土公司工作的人有在外企加班多呢?

就算是互聯網鼎盛時期的程序員,也沒有超過廣告公司的美工、諮詢公司的會計師、快消公司的品牌經理吧。

是的你們周六還要上班。而我們外企是輕易不會讓你周末到公司開會的,因為你們除了員工,首先是人,你們有自己的生活。

更因為,勞動法規定周末加班要付給員工雙倍工錢,節假日X3。

所以你們周末不要來,抱著筆記本回家就好了。什麼996,不存在的。

眾神之父奧丁說:阿斯加德不是地方,是人民。

外企說:工作也不是辦公室…有網線的地方就有工作。

這讓我想起一個有趣的現象。

筆記本電腦還賣老貴的時候,在本土公司大家一般都使用台式機,只有老總才有個筆記本電腦。

而我們外企就洋氣了,同學們都羨慕我們,剛進公司就發一個筆記本。

然而你知道為什麼嗎?加班方便。

我們這兒只有老總屋裏,才擺著大顯示器的台式機。

即便是出差到外地開會,也一定要在周五晚上結束會議,周五夜裏的候機大廳,擠滿了往返北京上海通勤的外企白領。

如果你怕辛苦改成周六上午的航班,那是你自己的選擇。多花的一天酒店錢我就不跟你計較了。

如果實在有展會/培訓/調研/路演不得不占用周末的時間,按勞動法規定你原則上可以倒休。

你得選一天沒有會、沒有重大任務的日子去倒休。

倒休幹什麼呢?在家裏寫報告趕死線。

你們不要整天喊加班了。要知道外企經理級以上的員工是沒有「加班」這個概念的。

管理職位是「責任工作制」和「彈性工作制」。

責任工作制意味著你需要把所有職責內的工作完成,幹幾個小時請隨意,並沒有加班費。

彈性工作制的意思是上班必須9點到,至於下班….幾點幹完幾點走唄。

把會議安排在放工之後是要被人譴責的,一天8個小時不都是給你開會用的嗎?下班以後是我們回郵件寫PPT的時間,不要隨便打擾。當然如果會議5點半開始是可以的,開到晚上10點並非我本意。

剛上班的時候職位低,還領過傳說中的加班費,不過領到手也真是不容易。

每天要填加班申請單,每周要填加班費申請單。老板簽字後,單子先過人事部,才到財務部。按勞動法規定,員工每天加班不得超過3小時。

一旦超過這個數,人事部就把單子打回來,或者找領導談話:

你這個下屬怎麽天天加班?是不是工作安排不合理?老板為了證明自己沒問題,就來找你談話:是不是你工作效率有問題(難道是我虐待你了嗎昂)?

你當然不想承認自己工作方式有問題,所以只好按勞動法規定改單子。

違法的事情公司不能幹,所以超過3小時的加班不能付錢。

所以你們這些公司搞996,在我們看來就像是拳王泰森有名有利的找誰上床人家不答應,非得去搞強奸。

亞馬遜為什麼「敗走」中國?

凡是在亞馬遜工作過的人,對亞馬遜今天的雨打風吹去都難免有點感慨。

離職員工看待這件事心情復雜。

一方面覺得可惜,畢竟再過幾年簡歷上的這段工作經歷都不太好跟人解釋了;另一方面又都不吃驚,今天的雕零早有端倪,身在公司內部,職位再低也不可能看不到問題。

在一個地方待長了,尤其是外國大企業這種擅長用完整價值觀體系影響人的地方,總會有點感情。

當年UBER中國被滴滴收購的時候,離職員工寫的抒情文可以集結成好幾本書。亞馬遜人低調慣了,我看到的懷念文不多,但也都充滿了雖敗猶榮一路走好的感情。

理解他們。而我呢,我是一個沒有感情的亞馬遜員工。

我不是不喜歡亞馬遜。一個我不喜歡的公司,我最多待3個月就走了,幹嘛還待4年,我是變態嗎?

有一個電影叫「CIVIL ACTION」,尊屈伏塔演一個專打人身傷害官司的律師,我特別贊成他在劇中說的一句話,「說我對被告沒有同情心?我不需要同情心,同情心影響判斷力。有同情心的律師就象暈血的大夫一樣,應當被吊銷執照。」

我是這種論調的擁護者,我喜歡一份工作,認同一個公司,但不會對它生出多少感情。

我喜歡我曾經工作過的團隊,認同公司的一些原則和價值觀,尤為欣賞亞馬遜獨特科學的識人招聘流程。

但是實話實說,亞馬遜這十幾年在中國這盤棋真是下得爛透了。

不肯作惡?算是吧。任何內部人都能摸著良心告訴你,亞馬遜網站上沒刷過一條評論。

有個部門專門監管這件事,不許刷好評,不許刪差評。

這在國內沒幾家電商能做得到吧。

對生意有沒有影響?有。但是幹不過京東天貓是因為這個嗎?

水土不服?中國市場需要什麼,亞馬遜人心裡有數。

中國人明白,各種各樣的報告累計寫得比《冰與火之歌》還長,一遍一遍跟總部匯報,於是外國人也都知道了。

晚上不睡覺,那是不困;有病不肯治,那就是不想好。

亞馬遜中國能不能做好,從來都是貝索斯一個人的決定。

敗原因之一: 從來沒有在中國取勝的決心

是否足夠了解一個公司,不取決於你在公司待了多少年,而取決於你的職位。

我跟貝索斯之間隔著那麽多層,當然沒法知道他心裡到底想什麼。在亞馬遜工作的那幾年,我最想不明白的就是,貝索斯究竟是想不想在中國做生意。

按理說中國這個大市場,是跨國公司必爭之地。但是對比蘋果、平治那些公司,你真的看不出亞馬遜對中國有多上心。

這裡說的還不止是資金的投入。

所有中國用戶覺得亞馬遜彆扭的地方,亞馬遜員工也覺得彆扭。

但是大到一個付款流程,小到一個用戶界面,都要美國總部才能改。而美國總部沒人幫你改。

總部的工程師像是跨國包工隊,為哪個國家做項目要看銷量說話。

一碗水端平,誰也別搞特殊。

大家都有的功能,中國都要排到最後才上線,更別提那些定制功能了。

對比蘋果、平治這些公司,你就能知道,亞馬遜對中國是有多麽不上心。

也許你會說,可是人家奔馳中國的銷量也在全球排第一啊。那在這之前的許多年呢?如今在中國賺得巨大利益的跨國公司,誰不是賠了20年的錢才打出了這片江山。

你就是想讓孩子將來考常青藤,也得先出錢給他上學而思啊!

所以我老是覺得,中國市場前期投入這麽大,貝索斯滿心不捨得,但是這個前瞻性市場,真撤出去也是輸不起。只好這麽拉著弓箭步糾結著。

失敗原因之二:水土不服,是真的「不服」

這個不服,不是不適應;是「瞅啥瞅,不服啊」那種傲慢。

前面說過,外企的洗腦功力一流。

在這公司工作時間長了,多少都被它的價值觀影響。

亞馬遜中國雖然不牛,但是亞馬遜美國牛啊。

員工們在中國做業務處處掣肘,煩躁心灰之際,到美國開會交流,赫然覺得精神一震,我工作的怕不是個假亞馬遜?

看到美國這邊的新技術新手段,業務蒸蒸日上,還不時開辟新疆土。

蘋果和谷歌拍馬都追不上的雲服務、智能音箱ECHO,無人超市…

科技版時不時有亞馬遜的新聞,咱們聽著也與有榮焉,不由得生出一種「這公司還有救」的信心。

明明知道競爭對手們都是怎麽做的,但覺得他們土、沒道德,野蠻,不代表先進的用戶使用習慣。

反正改起來也挺困難,要不就別改了吧….說不定有一天用戶能回頭是岸,終於體會出我們的好兒來。

你以為這是虐戀小說麽!用戶的需求你不理,自然有人變著法兒地100倍地滿足他們。

貝索斯提倡的「用戶至上」,在亞馬遜有時候變成了一種傲慢主觀想當然的用戶至上。

舉個例子,亞馬遜某個APP更新非常慢,而且沒有提示。用戶幾個月不用,想更新一下,都找不到入口。

跟總部提,國內的APP都恨不能倆星期出一個新版本,除了推出新功能,目的還在於刺激用戶的活躍度。我們能不能快點更新,更新的時候推送一下。

對方回答:我們故意的不給用戶推送,是為了他們有舒適的體驗,不給他們造成困擾。

貝索斯為之驕傲了一輩子的專利「一鍵下單」功能,在中國做調研的時候發現,引起了用戶的極度不舒適。

用戶說我點兩下怎麽了,我是下單了,但付款前也要讓我再確認一下吧不然心裡不踏實。

這個發現讓大家哭笑不得,有一種「有好東西你不要」的委屈。

我在快速消費品行業的經驗教給我兩件事:

1.用戶可能有一些奇怪的想法,他們要的可能不是最好的,而是最適合他們的。

沒有對,沒有錯,你要做的是滿足他們。

2.能知道用戶想什麼已經很不錯了,不到萬不得已,不要企圖教育他們。

當然寶潔公司會不停在廣告中暗示你,每次刷牙擠出超出實際需要兩倍的牙膏,奧利奧教你掰開餅乾後扭一扭蘸點牛奶再吃。

但他們畢竟沒有說不蘸牛奶不許吃。而且你算過這種潛移默化的消費者教育累計需要多少廣告費麽?

恕我直言,你教育不起。

說到傲慢和自以為是,還有一個更好的例子:亞馬遜你能不能告訴我,Kindle和Prime的中文是什麼?

也許現在中國人洋氣到了小賣部售貨員都每人起個英文名字,但是外國產品在中國連個中文商標都沒有,那就是不想幹的態度。

失敗原因之三:對中方的極度不信任

每個外企機構都不簡單,比亞馬遜官僚的公司多的是。

有時候惡性公關事件還得越洋請示,外國人該休假休假,該下班下班,把一件小事活活拖成了災難。

但是亞馬遜人真的很努力,總部同事跟中國同事一樣忙,郵件、IM一般都回復及時,各種電話會議更是每天不斷,溝通不可謂不順暢,只是溝通得再順暢也沒有用,許多業務部門在中國沒有技術團隊,溝通得再清楚也沒人給你幹。

中央統一管理可以理解,畢竟又安全又節省成本。

但你現在是要在中國做生意,該雇人就雇人,該找合作伙伴就找合作伙伴,遠程遙控就想得天下可真是有點托大了。

逆襲?還是分步撤退

事實告訴貝索斯,在接近飽和的市場和殘酷的競爭下,沒有巨大的投入就不可能有回報。

所以現在放棄了跟傳統電商的競爭,留下了三塊最具亞馬遜特色的業務專註發展。是現階段能做出的最正確的決定了。

亞馬遜說對這三塊業務會持續並且加大投入。會增加多大投入呢?

讓我們看看這三塊業務的前景:

跨境購:

依托國外亞馬遜的渠道,真實貨源,比其他電商的海外購更有權威性——但就不知道消費者買不買賬。

用戶當然想要真貨,但是流暢簡單的購買流程也很重要。畢竟代購也挺方便的。從歷史數據看,這可並不是亞馬遜的風格。

Kindle:

這個沒有中文名字的閱讀器在小眾市場有一批忠實擁躉,且在中國市場沒有直接競爭對手。

但閱讀器從來都不是一個硬體生意,而中國數字閱讀的重頭市場是網絡文學,這又是一個亞馬遜不擅長的領域;

雲服務:

這個業務在中國的落地難度就不用說了…..我就請問你聽說過AWS嗎?

這三個業務板塊,比起傳統電商,確實具有更多的競爭優勢,但也更需要本土的開發。

這一點以亞馬遜現在的架構,不是能不能支持的問題,是它想不想支持的問題。

別忘了還有傳統電商業務關閉後,餘下這三塊業務(尤其是跨境購和Kindle)急劇增加的運營成本。

關閉傳統電商業務,對亞馬遜來說不是一個保守的決策,實際上是一個更加大膽的決策,如果沒有強大決心、大刀闊斧的改革和投入,那這一步棋,最後也就淪為全面撤退前的一個步驟了。

已經離開了亞馬遜,我就更不知道貝索斯是怎麽想的了…

我只知道順其自然是沒戲的。

毛主席說了,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行跑掉。

祝福吧~

阿里和騰訊雙雙跌出了全球十大市值公司

xxx

狂飆十年的中國互聯網光環不再(穩),我想去國企

xxx

讓騰訊蒸發3800億人民幣的那篇官媒文章已經刪了

xxx

除了罵裁判,中國互聯網八大平台都是怎麽看奧運會的?

xxx

在中國互聯網行業,戴字節跳動(抖音)的工牌能光宗耀祖嗎?

xxx

中國的B站正在日本走紅,但走紅的路子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