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淪落,大陸網路市場的BAT三巨頭已無B,未來是AT的競爭?

BAT:中國網路公司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騰訊(Tencent)三大巨頭首字母縮寫。

最近BAT都很忙,AT都忙著雲計算,百度卻忙著說明華爾街低估了市值,為什麼這次忙的不一樣了?

先看一下情況,7月27日,百度發布截至6月30日的2015年Q2未經審計財報,在報告期間的營收為165.75億元,同比增長38.3%,淨利潤為36.62億元,同比增長3.3%,但股價卻變動較大,7月27日收盤價206美元,截止北京時間31日,收盤股價174美元。

所以,目前百度的市值只有約610億美元左右,離最高800多億美元市值已經跌掉四分之一。而阿里巴巴與騰訊市值分別在2000億美元左右,約是百度市值的3倍

可百度剛發布的財報仍然看上去鮮亮,那為什麼市值還是這樣大的差距呢,真是估值的事嗎?

核心搜尋業務業績增長下的隱患

1新信息土地上的無法觸達

作為三巨頭之一,百度是PC互聯網時代的大規模自動化信息收集的整合者,也是信息社會的基礎設施。

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卻出現了變化,信息平台開始一分為二,因為信息除了來自傳統的網站,社交類平台成了巨大的信息來源地,而且社交類平台的信息將超過傳統的網站。

而這些平台選擇了不同的搜尋引擎,比如在中國的微博與微信社交平台里,微信選擇了有血緣關係的搜狗作為搜尋引擎;美國的Facebook則在2014年停止使用微軟bing搜尋引擎轉而自己研發新引擎。

2傳統搜尋服務的涸澤而漁

說到這塊,以個人的體會為例。

作為一個從事與媒體相關的行業的從業者,在百度搜尋框里搜尋一個公司的信息時,第一頁基本上全是該公司的廣告,你可以試一下以公司名關鍵詞「華為」或「聯想」為例。

所以不少媒體朋友都開始使用360或搜狗的搜尋引擎,或者微軟的bing搜尋引擎。如果是找文檔資料,才會先點擊百度文庫才可以完成好的搜尋。

還有其他的例子,不再舉了。

3以流量為主延伸業務及O2O業務乏力

以流量為主的延伸業務去哪兒與愛奇藝等創新不足,以愛奇藝為例,以百度的資金和流量引導占領第一陣營後卻顯的裹足不前,被乾爹罩著不思進取,最近首席內容官馬東還離職了。

而排在第二陣營的搜狐影片、樂視等卻不斷創新前行,尤其是在內容及其他創新方面,比如搜狐影片的大鵬,利用搜狐資源從當年《魯蛇男士》到今年與線下院線合作的票房突破10億的電影《煎餅俠》,讓人眼前一亮。

那麼對於百度糯米、百度外賣等02O業務,更多的線上線下並重的業務,不是光有線上流量就可以的,比如電商里的京東,強大的線下物流可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線下也是具有先發優勢這個特性的。

所以在百度為表明能夠O2O成功這件事上,用了GMV(交易總金額)這個詞,其實也就是在這個平台上發生的資金流水總和,這多麼GMV也就和美團一個量級,能說明成功嗎。

單一生態鏈

無庸置疑,AT都是生態鏈公司,如果百度也算是生態鏈公司,那目前看,百度只能是單一生態鏈。

阿里從網路時代的現代商業流通業整合的管理者生態里,延伸出了雲計算生態鏈與互聯網金融生態鏈;騰訊從網路時代社交通信交流整合的管理者生態里,也同樣延伸出了雲計算生態鏈與互聯網生態鏈。

互聯網金融生態是具有金融特性的,生態威力不用多說。雲計算是整個企業互聯網時代的水和電一樣的計算基礎設施,也是具有生態特性的,看看美國的亞馬遜雲計算服務等就能知道。

所以市值估算也就簡單了,如果擁有一個生態鏈估值以1計算,每增加一個生態鏈會產生倍增效應,因為AT的雲計算與互聯網金融還沒有上市,倍增效應不按幾何指數,也不按乘法,就按加法算。百度只有一個生態鏈,阿里有3個,騰訊也有3個,市值是3倍,與市值完全對應。

所以,從消費互聯網到目前企業互聯網的產業角度看,阿里與騰訊在企業互聯網時代仍然是生態型的巨無霸,百度算掉隊嗎!

閱讀原文


關於作者:

IT自媒體、聊聊IT圈里的不為人知的內幕。爆料管理軟體市場中的潛規則。

微信號:Java_simon

阿里女員工被騷擾案涉事主管原要跳槽字節跳動被中止,喝酒廠商也被公司開除,自認冤枉

xxx

阿里巴巴性醜聞熱搜第一,6000員工聯名聲援,涉事主管遭開除,兩高層一辭職一記過

xxx

阿里巴巴被罰人民幣182億的《處罰決定書》全文

xxx

螞蟻集團CEO請辭。華爾街日報:中國可能對阿里巴巴祭出破紀錄的罰款

xxx

【國產良心】百度、滴滴等互聯網巨頭正在推動「適老化」,幫助老年人上網跟上時代

xxx

【人民討厭百度】在鄭爽父親道歉的旁邊打廣告,百度又秀下限又道歉了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