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浪潮工作室
微信id:
作者:何歧芳
原標題:中國為什麼癡迷建摩天大樓
在西方電影中,中國的建築總是宮殿廟宇,小橋流水這樣的形象。
而在電影《流浪地球》中,跟科幻電影氣質相匹配的卻是中國的超高層建築。
這也許更接近去除濾鏡後的真實情況:
在狂飆突進的城市化進程後,中國最為矚目的城市景觀早已不是亭台樓閣,而是一個接一個刷新天際線的摩天大樓。
▲電影《流浪地球》的北京CBD場景,採用東三環視角。畫面右側最高建築即為2018年竣工的北京第一高樓「中國尊」 / 電影截圖
根據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 (簡稱CTBUH) 的數據,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全球共新建143棟200米以上的高層建築,中國獨占88座,這一數字是第二名美國(13座)的近七倍[1]。
實際上,在建造200米及以上的建築上,中國連續23年保持著最高產的地位。
截至2018年,中國超過200米的高樓已經有686座,占到全球1478座的將近一半[2]。
為什麼中國會有這麽多的高樓?
▲現實中的北京「中國尊」大廈,2018年主體完工 / 視覺中國
節能節地,才有了摩天大樓
對於很多人來講,摩天大樓就是一座城市的象徵,地方宣傳片上常常就有當地的摩天大樓。
但一開始摩天大樓的出現,卻是因為更實在的原因——節約。
被公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座摩天樓,是建於1885年的芝加哥家庭保險大樓。
當時人口越來越多地向城區聚集,導致土地價格飛漲。
為了尋求更高的經濟效益,人們就開始把樓房建得更高。
▲1885年落成的芝加哥家庭保險大廈,高十層樓,42米,被建築學界公認為全球第一座摩天大樓 / Wikipedia
一般情況下,距離城市中心越遠,地租越低。
城市由內到外,依次歸為地租由高到低的辦公用地、工業用地和居住用地等。
位於城中心的辦公樓,通常租金最貴,只能通過增加摩天大樓的層數來確保較高的投資回報率。
所以,有實力的房地產商就會不斷建更高的大樓。
而在一定範圍內,更高的大樓通常會帶來更高的投資回報,進而推高了城中心土地的價格。
如此迴圈往復,大樓也會越建越高 [3]。
1890-1930年是第一個摩天樓集中建設時期,美國最大的城市如芝加哥、紐約和費城開始瘋狂建設這種高效率的新建築。
而且,由於這時的城市規劃部門尚未對建築高度進行明確限制,所以美國成為了摩天樓的熱土。
▲建於1913年的紐約伍爾沃斯大廈(Woolworth Building),其新哥德的風格啟發了1910s-1930s紐約諸多摩天樓的建設 / getty images
▲建於1958年的紐約西格拉姆大廈(The Seagram Building),是現代主義摩天樓的典範之作,結構與表皮框架的統一達成了簡約和理性的形式美感,直接引領了其後的摩天樓建設 / getty images
但是,摩天大樓並不是越高越好,蓋得更高不一定更節約。
早在 1930 年就有研究表明,摩天樓的最佳收益要看特定高度。
研究稱,在六十三層以下,收益曲線隨著摩天樓的高度上升而上升,而六十三層以上,收益曲線呈下降趨勢。
因為超過此高度後,高昂的建設、運營和養護費用開始抵消甚至超過建築樓層帶來的收益。
這些成本涵蓋抗震、運輸、消防和材料工藝等各個方面,單方造價至少是普通建築的十倍 [3][4]。
而且,摩天樓還面臨著安全性的質疑。
2001年,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遇襲。
由於起火點較高,地面消防無法抵達此高度,而火情又遠遠超過了樓內滅火設施的應對能力,導致最佳的滅火和救援時間被延誤,大量人員被困樓內,最終造成了超過兩千人喪生的慘劇。
▲建於1972-1973年的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北塔高541.3 m,南塔高411.6 m,曾是世界最高建築 / 視覺中國
在世貿中心倒塌之後的十幾年內,無論是絕對高度還是數量,美國都在世界最高樓榜單上迅速下滑。
對此,CTBUH執行董事安東尼·伍德說:「並非美國不再建設高樓,只是尋求建設世界上最高建築的日程,已經轉向那些需要以此為自己在國際上立名的國家和城市。」
他指的「那些」,中國可能很多城市都會算在內。
中國摩天樓,大多為了爭第一
最初,中國摩天樓的發展也起源於土地效率的最大化。
1985年中國第一棟辦公類摩天大樓——深圳國貿大廈建成,此後每年新建設的摩天樓數量不斷上升。
而這也正是中國地價急速增加的時期[5]。
從2001年起,中國綜合地價逐年上漲,也就是征地補償標準不斷提高。
以上海為例,國土資源部《中國城市地價報告藍皮書》顯示:僅從2007年到2017年,上海綜合地價就由9150元/平方米暴漲到27102元/平方米。
土地成本上升的同時,摩天樓的建設數量也不斷攀升。
但是,僅僅是土地價格,還不足以解釋為什麼中國這麽多城市都熱衷於建摩天大樓。
這樣的特色,還源於中國迥然不同的土地政策。
在美國,各州之間的土地政策不同,很多城市沒有總體規劃。
紐約雖然有過幾次區域規劃,但主要針對人口增長或環境汙染等現實問題,提供解決對策。
比如2006年的紐約規劃,就明確要為未來新增的100餘萬人口提供住房,增加社區公共空間建設以及加大交通設施建設以緩解擁堵。土地政策更側重城市居民生活[6]。
而中國城市則不然:城市和所在區域的整體規劃往往更加剛性,包含了城市規模、建設面積、土地用途、區域定位甚至人口上限等一系列規定。這種全局視角下的土地政策,往往更加側重於對城市本身的打造。
全局視角的規劃講平衡發展。
很多城市的商業用地規劃較為分散,呈現若干小組團(新區),其中的一些新區就會打造超高層建築群,數量雖然不多,但常見到精心布置的地標性高樓。
▲武漢市主城區用地規劃圖,其中大片肉色區域為工業用地,淺黃色為居住用地,紅色為商業用地,被認為規劃得較為分散,形成若干小組團 / 《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
由於規劃先行的城市建設往往是先布局建設,再引入產業。
諸多從零開始的金融新區,在建設時都沒有客觀存在的辦公總面積的要求。
所以大手筆,重視覺效果的規劃就不難理解了。
這些地標性高樓,並非出於節約土地的目的。
相反,中國的城市尤其是二三線城市,新興的高樓大都產生於建成面積小、建設用地充足的新城和高新區。
經濟發達的中心城區由於高地價和拆遷阻力大,或者歷史風貌保護的要求,超高層反而較少。
▲北京最早的國貿CBD形成於東三環內側,長安街延長線(建國門外大街)沿線,是二環以外經濟最為發達的區域。北京最早的超高層就誕生於此。而畫面近處可看到老城區的鐘鼓樓,整個老城區的建築被維持在較為低矮的高度上 / 視覺中國
在紐約,自然生長的摩天樓通常很務實,著力滿足寫字樓的剛需。
紐約商業和金融區幾乎全部集中於曼哈頓中下城,而且摩天樓的景觀效應也被弱化,高效率的空間利用重於一切。
但在中國,新區的規劃者往往慷慨地提供建設場地,周邊附帶大型的廣場或者景觀帶,用於市民觀賞這些建設成就。
這樣一套空間組合下來,摩天樓所在區域的土地利用率、辦公空間的總量都沒有提升。
▲南昌綠地中央廣場的雙子塔,位於河谷灘新區CBD的中軸線上 。空曠的城市綠地提供了絕佳的觀賞角度 / 視覺中國
▲紐約曼哈頓商務區街景,摩天大樓密集生長,只能仰視看清全貌 / 視覺中國
可以猜測的是,這些摩天樓的真正意義,可能是為了爭當「中國最高樓」。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各個城市摩天樓之間極其有針對性的「高度超越」:
2010年封頂的廣州國際金融中心高度為440.7m,緊接著第二年深圳京基100就以1.8米之差超過了前者;
2008年開始動工的上海中心大廈規劃高度632m,而緊隨其後的深圳平安國際金融中心規劃高度則為646米(雖然最後建成高度為599.1米)[3]。
▲天津濱海西青區的高銀金融117大廈,設計高度高達597米,為中國第三高樓。一株獨秀式的超高地標是中國規劃者的熱門之選 / 視覺中國
而且,因為是為了「名聲」而推動摩天樓的建設,這些摩天樓,雖然未必能帶來高租金,但仰仗政府,開發商往往能夠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拿到緊缺的土地資源,以及更加便捷的高額融資。
而這也就繼續維持著中國摩天樓持續不斷的熱度[7]。
摩天樓已經成了負擔
然而除去北上廣深的部分摩天樓,大量的二三線城市並沒有因摩天樓而獲得真正效益,甚至還成了地方的負擔。
經濟實力並非雄厚的大量城市,寫字樓的空置率長期居於高位。
部分花巨資建設的超高層大廈根本無望收回投資。
那麽,一個城市應該有多少摩天樓,才是符合實際和發展需要的呢?
一般情況下,摩天樓數量的增長通常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關。
因此,通過城市GDP、土地價格、年末常住人口等數值測算的城市摩天大樓均衡數量,可以得到一個城市較為合理的摩天樓保有量[8] 。
▲中國大陸主要城市摩天大樓理論均值和實際數量對比圖(圖中標準為100米以上建築)/ 王斯亮,程聰慧. 中國城市摩天大樓建設現狀分析
而2015年《城市問題》雜誌的一項研究卻發現,如果以高度500英尺(152.4米)以上作為摩天樓的標準,深圳、廣州、重慶、南京和武漢等城市都明顯建設了過多的摩天樓。
▲深圳福田CBD上演的的大型摩天樓燈光秀。摩天樓群已經被政府打造成深圳的金名片 / 視覺中國
而建設這麽多的摩天樓,在經濟上也並不划算。
據同濟大學復雜工程管理研究院李永奎博士所說:
「摩天大樓的投資大,建設周期長,一般在3~5年… 運營風險更大 … 經過 5~8 年才可能進入平穩期,且與整個市場的出租環境、區域競爭等有較大關係,不可預知風險大」[10] 。
這樣的負面案例在二三線城市非常普遍:
廣東佛山市國際商業中心建設途中資金鏈斷裂,六年後以兩億低價拍賣也無人問津,而估價26億的廣東國際大廈以16億賤賣仍然無果[11] 。很多曾經雄心勃勃想要爭當世界第一的大樓,也擋不住各方面的質疑。
比如長沙2014年規劃的838米「天空之城」和1008米」天空二號」,如果建成將坐穩世界摩天樓的前兩名[12] 。
但是無論是高達90億的工程造價、預計7個月的建成速度、還是建築的安全性,都讓這座高樓從一開始就飽受質疑。
在引發大量關注後,這座高樓也被有關部門叫停,原來的地基也變成了一片魚塘[13]。
想要靠建造摩天大樓來證明自己「現代化」的城市,最終可能發現,他們打的算盤其實一點也不如意。
預期建設摩天樓的資金鏈很可能說斷就斷,說好的摩天樓最後可能只是爛尾樓。
真正能「如約」完成摩天任務的,也還是北上深那些經濟實力足夠強大的城市。
很多二三線的小城市沒想明白的是,他們其實並不缺地,也不需要摩天大樓。
他們缺的是足夠把摩天樓建起來的錢,還有足夠維持摩天樓日常運轉的人。
[irp posts=”10628″ name=”空中看中國:30年前,這些城市長這樣(如今,照片上的多半是嶄新的高樓)。”]
[irp posts=”68676″ name=”22歲廣州攝影師航拍中國,構圖視角獨特,在ins上爆紅被讚「Amazing!」”]
[irp posts=”53951″ name=”北京,望京是怎麼蛻變成這樣的存在?”]
參考文獻:
本文文獻引用已由安太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吳家欣(香港浸會大學)審核。
[1]The Skyscraper Center. (n.d.). Retrieved from http://www.skyscrapercenter.com/
[2]CTBUH年度回顧:2018年高層建築趨勢
[3]曾德珩, 徐盼盼, & 陳春江. (2018). 摩天競賽背後的經濟學解釋. 城市發展研究, (10), 4.
[4]Kingston, J., & Clark, W. (1930). The Skyscraper: A Study in the Economic Height of Modern Office Buildings. New York,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Steel Construction, 10, 30.
[5]摩天城市網.(2012).2012中國摩天城市報告
[6]田莉.(2012).紐約大都市區規劃.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5(01)
[7]周小苑.別拿摩天大樓當城市名片.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 /2/15
[8]李泳佳,高地價背景下城市摩天大樓發展區域特征與驅動因素分析[D],湖北大學,2017年
[9]王斯亮,程聰慧. 中國城市摩天大樓建設現狀分析 , 城市問題, 2015年,第06期
[10]王銘輝,《中國摩天大樓建設與發展研究報告》發布 ——訪同濟大學復雜工程管理研究院李永奎博士,建築時報,2013 年第 006 版
[11]劉曉林, 摩天大樓的華麗背後,觀察與思考,2005年第23期
[12]劉德炳,「摩天」的沖動,中國經濟周刊,2014年第02期
[13]「天空之城」奇跡還是騙局.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