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盧克文工作室
微信id:lukewen1982
作者:盧克文
(閱讀前請先降低期待值,本文不是深度論文,只做框架分析,是臨時想到的思想碎片)
十年前,我跟我的小伙伴在東莞的工業園裏騎著單車閒逛。
那時候的東莞風流倜儻,據說當年長安佳麗最多的場子,一天的流水能到500萬,厚街的五星級酒店,全球最密集。
但其實東莞本質上是一座紮紮實實的工業城市,那些年,只要深莞公路堵車,全球主板硬碟類產品就要漲價。
雖然當時身上經常只剩二三十塊錢,我和我的小伙伴們還是喜歡操著中南海的心,當我們在一片片整齊劃一的電子廠、模具廠、塑膠廠、紙箱廠來往穿梭時,小伙伴突然踩下了剎車,問我說:
「你說這些工廠,工資每一年都要漲,成本越來越高,將來會怎麽發展?」
作為純鈦金24K吊絲,我們站在滿是灰色工服的下班工人的路邊,也只花了一點點時間推理,就一致認為:這些工廠遲早會遷到越南、柬埔寨等地方去。
理論很簡單:低端製造業從歐美流向日本,從日本流向四小龍,再從四小龍流向中國大陸,在每個地方最多逗留二十多年,就該往更廉價人工的東南亞散去。
事到如今,越南的工廠,確實在一點一點發展起來了。
其實我們推理的這條理論,是一個大國發展起來的必經線路,叫「工業強國的崛起之路」。
這也是中國這四十年來,國家大步向前的核心發展線。
前兩天政府發布的戶籍鬆綁政策,讓各路媒體興奮了好一陣子。
標題一個比一個取得聳人聽聞,300萬以下人口城市輕鬆落戶、300萬以上人口放寬落戶。
看起來是巨大的進步,各個城市不僅在搶人才,根本是人就搶,但如果把時間線拉長一點,把國家成長線放寬一點,就會發現,其實並不是多麽驚天動地的事情。
簡單點說,就是國家的工業實力發展到這個階段了,必須把農村人往城裏趕了。
我時常想起小時候,湖南鄉下的農民們每到收回糧食,要每家每戶拖著板車去交「公家糧」 。
糧站離我家不遠,一臉愁苦的鄉親們坐在板車上談論瑣事時,連咳嗽聲都透露著痛苦。
戶籍制度將農民們鎖死在土地上,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城裏根本養活不了太多人,當時的中國還是一個農業國家,要靠初級農產品維生,如果大量農民進城又沒有生存空間,會造成流民問題。
戶籍制度的主要作用,就是釘死社會崗位。
現在想想,當初也不是想要制定戶籍來壓迫人,而是經濟虛弱,城市實在養不起這麽多人。
而當時中國農村的生活又是那麽痛苦,挑水、拾柴、放牛、割豬草、煮豬食、耕種、施肥、除草等等等等,繁重而貧窮的農村生活讓人人都想逃離農村。
人仿佛像牲口一樣活著。
每當我去研究別的國家經濟發展史時,特別是一窮二白的國家進入工業強國的歷史時,我總是對樸正熙這樣的人物最為感慨。
他殘暴、冰冷、無情,犧牲了整整一代人的正常生活去完成國家工業的奠基,但也用最有效的方法,使國家在惡性迴圈的農業社會裏得以解脫。
中國過去40年到底做對了什麼才得以崛起?就是完成了工業化啊。
是工業化使城市有了大量的工作,能夠容納更多的人口,順帶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農民不用再被釘死在土地上,他們進到城裏時,有一份能謀生的空間。
那時拖著板車交公糧的心酸農民,現在終於也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裏。
每一個貧窮的國家走向工業化時,是必須要犧牲掉一輩人的。
否則無法改變農業社會的惡性迴圈,而我們父母那一代(1950-1970年代出生的人),就是被犧牲掉的一輩。
他們沒什麼機會接受良好教育,在流水線做著最繁忙僵硬毫無技術含量的工作,一天工作15個小時,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工業化進程中的角色,只知道在為養活自己的家人而努力。
經過這一代人的犧牲後,到我們這一代人,才避免了繁重的生活陷阱,生活質量也開始穩步上升。
50-70年代農民的後代現在都不是農民了,他們都不會種地,有其它的討生活的途徑。
農村的田地隨著老人的離逝開始荒蕪,就是農業人口逐漸轉成了工業人口,農業也要開始機械化,要出現大農場主。
國家的轉型完成了,工業人口自然都要往城裏走。
在國家統計局的圖表裏,1980年中國農村人口是7.9億,2018年中國農村人口現在只有5.7億。
而且現在這5.7億跟過去的7.9億根本不是一個概念,以前是真的只靠種地為生,現在這5.7億人口裏實際上有3億早就轉型成產業工人。
時機已經成熟,要把這些事實上的工業人口往城裏遷,不需要釘死農民崗位,戶籍制度自然就要快到了廢除的邊緣,各個城市,就必須放寬落戶政策。
對工業化人口管理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城市群,讓每個人都生活在城市裏。
只有人群聚集了,基建和行政管理的成本才會降低。
日本、南韓的主要人口都在城市群,光首爾就住著全南韓20%的人口。
所以核心問題是什麼,就是工業化啊。
是工業化在改變中國人的生活狀態,讓我們的生活質量慢慢變好。
中國現在的工業化,已經達到了一個很不錯的高度,是唯一把聯合國所有工業分類全部吃下的國家。
我們吞下了世界所有工業類目裏的低端和中端,每年還有幾百萬工科大學生畢業,人力資源充足,準備全面向高端挺進。
現在全世界能完全獨立建造航母的國家為什麼那麽少?
因為建一艘現代航母,至少需要這個國家有1000萬產業工人做底子。
曾經的海上霸王大英帝國全國才6600萬人,還搞什麼皇家海軍?專注成為歐洲金融中心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2008年時,美國總統訪華,曾經提出中美G2構想,就是美國站在工業化的頂尖位置,吃利潤大頭,中國在中低層為美國保障生活品質,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可惜中國這些年不聽話啊,非要努力奮鬥,往世界產業鏈的高端爬。
爬到現在,終於逼得美國出手,又是打毛衣戰,又是想辦法壓制華為。
日本和南韓身為發達國家,為什麼日韓的企業員工看著比歐洲國家的人辛苦多了?
除了歐洲本身存量大,一是歐洲國家像英法有傳統殖民地在,可以從那些表面已經獨立的殖民地吸血,二是歐洲國家通常吃最頂尖的工業端果實,都是利潤最高的行業。
比如法國的大飛機,瑞典的軍工,這些行業是對日韓鎖死的,如果放開讓日本人搞軍工,瑞典真不一定是日本人的對手。
歐洲和日本這些年因為錯過了互聯網浪潮,經濟停滯不前已經很久了。
吃下互聯網產業的中國跟美國兩個國家則跑得飛快,兩國為了在第五次科技革命獲得領先,都是傾盡國力在競爭(第一次是金屬製造,第二次是蒸汽機,第三次是電氣化,第四次是信息化)。
但最近也不知道為什麼,打著打著氣氛越來越古怪,兩國好像有從對手變成盟友的跡象(外交真的好牛逼)。
兩隻猛獸的和解是因為有了新的獵物,歐洲和日本默默地捏了把汗。
也是因為兩國經濟交鋒了這麽長時間,為了回避政府補貼高科技企業問題(中國製造2025),還打出了中國的科創板。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只要中國不犯錯,在科創板的輸血下,20年內肯定能吃下大量高端產業的(這些產業中,有很多日本南韓的優勢項目)。
而到那時候,中國必定將實際牢牢控制東南亞各國,如果俄羅斯沒有靠著北極航道完成經濟逆襲,這個被慢慢放血的國家就廢了,大片西伯利亞領地也可以想一想了。
日本必定在中國的陰影下讓出部分產業(比如汽車產業會吐出很大分額),南韓可能是半導體,失去部分支柱產業,日本會從世界頂級發達國家下墜到中上發達國家,人均GDP可能會降到2萬多美元每人(現在是3.8萬美元)。
而成為真正的工業強國,將會惠及到每一位中國人。
到那時候,中國大量二線城市能達到國際水平,東部地區全面發達國家化,城市群越來越成熟,從香港到惠州都有大量直達的公共運輸,將整個珠三角密密麻麻串在一起。
而農村地區,將會越來越像美國,用極少的農村人口管理農業,實現規模化,機械化,保證全國自供自足。
遲鈍的歐洲和日本,必定會成為中美競爭的最大受害人。
因為世界可能是大家的,但歸根結底,世界一定是中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