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問題:你見過哪些愚蠢的善良?

本文來源:知乎日報

微信id:zhihuribao

你見過哪些愚蠢的善良?

知友:溫義飛(3,600 贊同,經濟學話題優秀回答者,知乎編輯推薦)

在簡單了解一些經濟學之後,你就會明白「愚蠢的善良」簡直是人類的日常活動。

客觀的說,各國政府的大多數政策失誤,都可以稱為「愚蠢的善良」。

但有一些政策蠢的很有特色。

比如在中南美洲的旅遊城市有很多流浪貓狗,北美的大老爺們在度假的時候常常會看到這些可憐的動物。

美國的一些 NGO 同情心泛濫的表示,讓這些貓狗四處流浪,無家可歸簡直太不人道了,如果墨西哥或多米尼加不處理好這些流浪動物,就發動群眾不再去旅遊。

於是,毫不意外的,這些流浪動物被當地政府用最高效的方式處理妥當了,安靜又迅速的結束了他們的流浪,和生命。

又比如美國和加拿大一直在提高最低工資保障,包括西雅圖在內的不少地區,都把最低工資調到每小時 15 美金。

高工資會使得企業少雇人,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2011 年的最低時薪調整,在全美範圍內減少了 30 萬個工作崗位。

而且,這以調整傷害最大的反而是最需要幫助的人,因為最難找到工作的往往是受教育程度或者工作能力低的人。

類似的法令還有酒吧禁煙法案

UWM 的 Adams 教授研究指出,酒吧的禁煙法案使得愛抽煙的客人選擇去隱蔽的酒吧邊抽邊喝。

由於他們需要開車到更遠的地方喝酒以躲避檢查,禁煙的地區的酒駕事故多了 13.5%。

即便如此,我依然支持公共場所禁煙。

同樣的道理,對瀕危物種的保護機制也給這些種群帶來了危害。

環境學家和生物學家在地圖上畫一個自然保護區的範圍,然後這裡就再也不能被商業開發,土地也因此貶值。

這簡直是一場賭博,賭一賭土地所有者能不能在保護區成立之前獵光這個種群。

在 Donald J. Boudreaux 的論文中,這一場人性的賭博經常輸掉,畢竟在美國獵人和獵槍都不少。

而這些不學經濟學的生物學家,只得聳聳肩去畫另一片「保護區」了。

當然,這個問題在中國並不存在,因為中國沒有人真的擁有一片土地。

經濟學中,類似於「你已經盡力了,但是失敗了」或者 「他都是為了你好,但是失敗了」之類的話沒有任何意義。

不論你多麼努力,失敗就是失敗,不論是不是出於好意,搞砸就是搞砸。

理性的第一步,就是學會屏蔽「但是」前面的所有內容。

知友:王瑞恩(3,200 贊同,法律話題優秀回答者)

有一種愚蠢的善良,就是試圖為道德立法

例如, 2012 年頒佈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八條規定,「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

這是一個愚蠢的法律,蠢在三個方面:

1. 定義不清

什麼叫做「分開居住」?

是指不在同一套房子里,還是不在同一個城市,還是不在同一個省?

什麼叫做「經常」?

過年回家一次夠不夠,不夠的話一年到底應該有幾次才算是「合法」?

自家在海淀,父母在朝陽,與自家在海南島,父母在吐魯番,這兩種情況應該適用同樣的標準嗎?

多久回家一次算是孝順,這本來就是一個道德和習俗的問題,非要用法律來做出規定,就會出現這樣經不起推敲的表述。

2. 目的不明

我見過這樣的事情:家里幾兄弟,每次回家都是為了爭遺產,每次回家都是為了花言巧語想辦法哄父母修改遺囑。

我認識的一個人,在英國留學期間欠下賭債被黑社會暴力追債,屁滾尿流千里迢迢跑回家央求父親挪用公款還債,結果父親事發入獄。

我也見過這樣的事情,雖然子女遠在海外,但每周都花幾個小時時間和父母電話或者視頻,逢年過節和遇到父母的生日,都會特別準備一份心意送上。

如果說這條法律是為了鼓勵「孝道」的話,難道一個人孝順不孝順,就要用回家次數多少來衡量嗎?

假如老家的父母得了大病需要高昂醫藥費治療,在收入高的大城市打拼,掙錢給父母治病,或者混出息了以後將父母接到發達地區,這也是一種孝順。

難得大門不出二門不入光賴在家里就可以用愛治病?

這部法律的動機是善良的,但它所規定的方法卻不一定能夠服務於目的。

3. 有損法律權威性

我國的法制建設本來就落後,現在搞出這麼個邏輯混亂語言模糊不具可執行性的法律,只能讓大家更加懷疑法律的權威性,甚至對立法的能力和水平嗤之以鼻。

這怎麼能號召全社會學習法律尊重法律呢?

閱讀原文

林書豪確診新冠肺炎,有打過疫苗。微博湧入3.7萬留言鼓勵,熱搜第一

xxx

沒有童年、跳水滿分的14歲全紅嬋正獲得各地旅遊邀約,「終身免費遊」

xxx

在中國,如果從3歲開始準備,幾歲可以當上奧運冠軍?

xxx

在人潮爆多的廣州火車站旁開小超市能掙多少錢?

xxx

扳倒吳亦凡的「都美竹」正被多間公司搶注商標,還有人註冊了「吳簽」

xxx

吳亦凡被捕後,微博砍掉他的「超話」、多個官媒發聲;律師:若判刑將在國內服刑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