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0年代浩浩蕩蕩的知青下鄉運動,至今仍是中國「傷痕文學」的主角之一。
消息披露後,許多網民難以置信。
文件流出、主流媒體已經證實。
本文來源:新京報
記者:李傲
2019年4月10日消息
共青團中央印發《關於深入開展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通知。
為了培養鄉村治理方面的青年後備人才,共青團的文件中提出:
2022年前,
要力爭組織動員不少於1萬名學生黨員、團員下鄉,兼職基層幹部;
建設一批農村青年創業就業培訓基地,培訓出20萬名青年帶頭人;
力爭組織超過1000萬人次的大中專學生,以志願者的形式下鄉,參與農村文化、科技、衛生等方面的建設。
這是共青團全面落實新時代「三農」工作部署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有關文件要求,聚焦團的主責主業,以服務、凝聚、培養青年人才為切入點,組織動員廣大青年投身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舉措。
培育本土人才興鄉
《意見》提出,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分層分類開展農村青年人才培養工作。
培養農村青年實用人才。
鼓勵各地大力發展青年夜學,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圍繞當地農村發展需求,精準幫扶種養殖專業戶、「兩後生」等掌握農業產業政策和先進農業生產技術。
培養農村青年創新創業人才。
依托農村青年創業致富「領頭雁」培養計劃、青年農村電商培育工程、「青創10萬+」等工作項目,加強縣級青年創業組織建設,指導青年創新創業,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培養農村青年治理人才。
通過推優入黨、後備人才選拔等方式,從致富帶頭人、在外青年典型等團員青年中發展青年黨員、發現青年鄉賢,積極儲備鄉村治理人才。
服務在外人才返鄉
著力服務高校學子和外出務工青年返鄉,想方設法創造條件、激發熱情、做好保障。組織高校學子制度性開展「返家鄉」社會實踐。建立在外高校學子與家鄉團組織聯系的制度化渠道,有序組織高校學生黨員、團員回鄉兼任團幹部,引導在外學子將農村作為施展才華的舞台,為家鄉振興作貢獻。
動員涉農企業提供實習、兼職崗位,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大學生農業創新創業園區等示範基地,開展好實習見習、創業實訓或孵化等服務。
動員社會人才下鄉
組織動員各類專業人才關注、支持、投身鄉村振興,發展鄉村產業、改善基礎設施、美化鄉村環境、促進公共服務、提升鄉風文明。
青年下鄉志願服務。
持續實施大學生誌願服務西部計劃和研究生支教團項目,開展基礎教育、醫療衛生、服務三農、基層青年工作、基層社會管理等領域的志願服務。
廣泛動員各級團組織、各類社會組織通過「結對+接力」的方式,開展關愛鄉村青少年志願服務。
青年下鄉社會實踐。
大力開展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傳播文明、推廣科技、倡樹新風。
青年下鄉協同創新。
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工作思路,打造由專家學者、技術能手、知名企業家以及社會組織骨幹組成的鄉村振興青年人才智庫。
通過多種形式「柔性引才」,為技術攻關、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生態保護等提供智力支持。
▎重點項目
★鄉村人文環境提升工程
加強和改進農村共青團思想政治、價值引領工作,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促進鄉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雙升級」。到2022年,力爭累計動員不少於10萬名青年參與。
★農村青年創業致富「領頭雁」培養計劃
構建農村青年創業致富人才培養體系。到2022年,縣級青年創業組織建成率力爭達到80%以上,聯系服務20萬名帶頭人。
★青年農村電商培育工程
在農村廣泛普及電子商務創業,營造良好的農村電商市場環境。到2022年,力爭聯系幫助1萬名青年運用電子商務在「三農」領域實現就業創業。
★大中專學生誌願者暑期「三下鄉」
組織和引領大中專學生深入農村尤其是革命老區、深度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到2022年,力爭組織超過1000萬人次大中專學生參與。
★外出青年返鄉創業「燕歸巢」工程
引導、支持、服務高校畢業生和外出務工青年返鄉就業創業,培育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動能。力爭到2022年,服務10萬在外青年返鄉就業創業。
★在外學子「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
圍繞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建設,培育一批鄉村治理青年後備人才。到2022年,力爭累計組織動員不少於1萬名在外學生黨員、團員「返家鄉」兼職擔任基層團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