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比台灣多了一些抗戰紀念活動,日前還披露了空軍抗戰經典繪畫!

(來源 國家博物館 ID:ichnmuseum)

戰史畫畫師——梁又銘

他本一介文人,因時局動蕩,毅然投筆從戎,抗日戰爭期間擔任戰史畫畫師,編繪了大量史實繪畫、宣揚抗戰,可謂文人報國的典范,他就是梁又銘。

梁又銘(1906—1984),20世紀抗戰時期以畫筆作武器的現實主義畫家,本名協文,別號愛蓮軒主人,廣東順德人,出生於上海。早年專攻西畫,後來涉足中國畫,與雙胞胎弟弟梁中銘跟隨兄長梁鼎銘學習水彩、油畫和素描。梁又銘、梁中銘和梁鼎銘三兄弟在畫壇影響甚大,被稱為「梁氏三傑」。

在北伐戰爭時期,因政局動蕩,梁又銘受文學家蕭伯納「藝術應與現實結合」觀念的影響,毅然投筆從戎。他曾赴廣州黃埔軍校任職,主編《革命畫報》。在很長一段時間,梁又銘均供職於軍中,先後任國民革命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部宣傳科編纂股上尉、國際新聞攝影社社長、《中國空軍》藝術主編等,從事美術創作和美術宣傳。

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日前,梁又銘的兒子梁政均先生秉承父志,將梁又銘創作的反映抗戰題材的繪畫和歷史資料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2015年7月7日,「抗戰與文藝: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館藏文物系列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該系列展包括5個展覽,其中一個展覽很特別,這就是「梁又銘抗戰美術作品展」。

此處展示的為梁又銘創作的部分水彩畫,其以紀實的手法表現了中國空軍與日軍發生的歷次重要空戰。

筧橋八一四空戰

1937年,水彩畫,42公分×30公分

1937年8月14日,日本以其最精銳的木更津隊九六轟炸機,妄想一舉毀滅國民革命軍空軍的搖籃——筧橋,以奪取整個戰爭的制空權。中國空軍第四大隊奉命由周家口飛抵杭州保衛筧橋。

這次空戰中,中國空軍人人爭先,奮勇劫殺,擊落日機6架,而己方毫無損失,首創中日空戰中,擊落日本飛機的記錄。

南京八一五空戰

1937年,水彩畫,42公分×30公分

1937年8月15日,淞滬會戰的第三天,日本海軍航空精銳木更津隊,雖然頭一天,在杭州上空損機折將,但他們仍不相信中國空軍真的勝過他們。

所以在這一天,他們再整殘伍湊成27架的編隊群,飛臨南京上空,大肆轟炸大陸無辜民眾。中國空軍翱翔於南京上空,以最猛烈的彈火來歡迎這群不速之客。頃刻間,木更津隊便有4架戰機連人帶機,全部墜落於南京城外的荒野之中。

閻海文殉國

1937年,水彩畫,42公分×30公分

閻海文,生於1916年,遼寧北鎮人。九一八事變後,流亡北平。

1934年秋,考入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1936年10月,畢業分配到空軍第5航空大隊24中隊見習,第二年4月,任少尉飛行員。

1937年8月16日,閻海文奉命駕機轟炸虹口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在完成轟炸任務返航時,座機被日軍高射炮擊中,機身著火。

閻海文跳傘後落入日軍陣地,遭數十名日本士兵圍捕並勸降,閻海文不為所動,用飛行員佩戴的手槍擊斃五名日軍後,用最後一顆子彈自殺殉國,年僅21歲。

南海鷹揚

1938年,水彩畫,42公分×30公分

1938年5月10日,在漢口、南昌的中國空軍組成幾個飛行隊入駐廣東。11日,中國空軍挾帶炸彈,一日之內三次遠征南海,在萬山群島附近炸沉日艦2艘,重創2艘,擊落日機3架,擊傷3架,中國空軍從此威震南海。

武漢二一八空戰

1938年,水彩畫,42公分×30公分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後,武漢成為中國的「戰時首都」。日軍倚仗空中優勢,頻頻對武漢進行狂轟濫炸,妄圖「以炸迫降」。中蘇空軍聯合作戰,給日軍以有力的反擊。

1938年2月18日,日軍出動38架戰機剛接近武漢市郊,中國空軍戰鬥機群就予以有力攔擊,創造了12分鐘擊落敵機十二架的奇跡,贏得了武漢抗戰時期的首次空中大捷。

武漢四二九空戰
1938年,水彩畫,42公分×30公分

1938年4月29日,是日本的天長節(即天皇生日)。為了向天皇祝壽,日本海軍第2聯合航空隊出動27架戰鬥機、18架轟炸機襲擊武漢。

得到情報後,中國空軍第3大隊、第4大隊、第5大隊出動19架飛機,蘇聯空軍志願隊出動45架戰鬥機,迎戰敵機。在武漢上空,中國空軍健兒與敵機展開了殊死搏鬥,血戰半小時,擊落日機21架。

在這次空戰中,年僅21歲的陳懷民駕機與4架敵機格鬥,擊落1架敵機後,陷入5架敵機的重圍之中。在機身中彈起火後,陳懷民放棄了跳傘生還的希望,毅然向敵機猛沖過去,與敵同歸於盡

人道遠征

1938年,水彩畫,42公分×30公分

1938年5月19日,中國空軍遠征隊,在空軍第14隊隊長徐煥升、第19隊副隊長佟彥博的帶領下從武漢起飛,第一次浩浩蕩蕩越過無邊無際的東海,飛臨日本上空。

在日本長崎、福岡、久留米、佐賀及九州各城市散發傳單20多萬張,並偵察日本軍港及機場情況。在散發的傳單中,有《中華民國空軍將士和中日人民親善同盟告日本國民書》,其中寫道:「我們的目的,不是要傷害貴國人民的生命財產。我們是向日本國民說明貴國的軍閥,在中國領土上作著怎樣的罪惡。」

在《中華民國全國民眾告日本國民書》中寫道:「早從昭和六年,貴國軍閥就對人民這樣宣傳:滿洲是日本的生命線,只要滿洲到手,就民富國強。可是占領滿洲,今已七年。在這七年之間,除了軍部的巨頭做了大官,成了暴發戶以外,日本人民得到些什麼呢?只有沉重的稅收,昂貴的物價,貧困與饑餓,疾病和死亡罷了!」這些傳單是威力很大的精神炸彈,對日本侵略者是沉重的打擊。

重慶五三

1939年,水彩畫,42公分×30公分

1939年5月3日上午9點,36架日本轟炸機從漢口機場起飛,4小時後飛抵重慶。下午1點半轟炸開始,短短半小時內,每架飛機丟完了各自攜帶的750公斤炸彈。

這次轟炸,673人死亡,350人受傷,重慶的街道房屋大量被毀。夜幕降臨,重慶約20萬人無處過夜。第二天傍晚,日機又在重慶投下了126枚炸彈,死3318人,傷1937人,是戰爭史上死傷首次超過5000人的空中大屠殺。當時在重慶的郭沫若,目睹慘狀,寫下了短詩《慘目吟》:

五三與五四,寇機連日來。

渝城遭慘炸,死者如山堆。

中見一屍骸,一母與二孩。

一兒橫腹下,一兒抱在懷。

骨肉成焦炭,凝結難分開。

嗚呼慈母心,萬古不能灰。

運城襲敵

1939年,水彩畫,42公分×30公分

日軍攻占太原後,為了進襲西安、漢中、蘭州等西北重地,在山西運城擴建了一個較大的飛機場。

1939年7月25日,中蘇空軍組織機隊奇襲了運城,機隊是從成都起飛的,飛臨運城日軍機場時,日軍飛機數十架排列在機場兩旁。

日軍沒料到中國飛機會來襲擊,因而來不及起飛截擊。中蘇空軍以日軍重型轟炸機為目標,投彈40多枚,轉瞬間,運城機場成為一片火海。這次閃電奇襲,炸毀日機30餘架,是抗戰以來最成功的奇襲轟炸。

夜襲上海

1940年,水彩畫,42公分×30公分

上海楊樹浦——日軍的登陸處,也是日軍在上海的軍事根據地。日本兵工廠三井三菱等榨取日本平民的血肉,日夜趕製造成的大炮飛機,先用艦隊運到楊樹浦,然後分發給前線作戰的日寇,來屠殺我無辜同胞。

因此淞滬會戰初起時,中國空軍常常去轟炸它,當中國飛機到達目的地時,日占區域便黑暗如死城一般,可是蘇州河以南的租界依然燈火輝煌,這給中國空軍指引了轟炸目標,因此日寇的軍事據點每次遭受的損失便不可數計了。

梁又銘《中國空軍抗戰史畫》創作背景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梁又銘請纓赴滬參戰是其抗戰美術的開端,日後梁又銘回憶其硬是站在空曠的地面上,用攝影機捕捉日本飛機的鏡頭。

幾次,為了搶鏡頭,哪兒被炸,就往哪兒跑。回憶起來:「我命大,活到今天。」而1933年繪制的《日本侵略中國史畫》是已知梁又銘最早的抗戰美術出版物。

梁氏的抗戰美術主要有兩大成就,其一,創刊並為之插圖的《中國的空軍》;其二,24幅「中國空軍抗戰史畫」以及「正氣歌」系列。

「中國空軍抗戰史畫」是梁又銘最重要的代表作,此次展覽雖未能展出原作,但其相關空軍抗戰題材的中國畫、水彩畫也足以能夠說明問題。

因為,描繪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空軍的畫作,雖有如胡一川的《轟炸》、王琦的《肉彈英雄》、宋秉恒的《偉大的中國空軍》等,但與刻畫包括國共兩黨在內的陸軍畫作相比,不僅數量極其稀少,而且全然不成體系,這也是抗日戰爭期間的空軍題材從未引起美術界注意的原因。

所以,此次梁又銘的中國空軍抗戰題材繪畫「重新」回到大陸抗戰美術史的研究之中,則僅以其數量大、成體系的特點,就足以讓它成為中國美術史中重要的研究對象,可謂是幸甚至哉。

——此處文字摘自《梁又銘抗戰美術作品》圖冊中陳都所撰《商業美術、現實主義、抗戰美術——以梁又銘為例》一文

(本文資料提供/國家博物館 展覽二部)

(編輯:李秀娜)

(圖文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閱讀原文

微信號:gxjhshys

商務部鼓勵家庭儲存生活必需品無關台海,胡錫進降溫:兩岸雖緊張卻非箭在弦上

xxx

陸媒:有台灣民眾開始儲存求生物資。大陸網民很歡樂,有人想像統一後

xxx

小S發聲後網民分兩派對撕,官媒發話斥責網民亂扣帽子,風波已近尾聲

xxx

汪小菲為小S緩頰:她們期待兩岸和平。伊能靜上熱搜:我早就表態過了

xxx

對小S一面倒的撻伐中,微博有個膽大的博主發文砲轟網民

xxx

小S以「國手」稱呼台灣選手犯大忌,已有品牌宣布停止合作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