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烏鴉電影
微信id:crowmovie
作者:寫字的烏鴉
上個世紀80年代,台灣的一些年輕人的名字,響遍華人世界:林青霞、王祖賢、李安、鄧麗君、羅大佑、龍應台、楊德昌、張艾嘉、郭台銘、齊秦…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原來這些巨星、導演、作家、富商們,都來自同一個地方:眷村。
▲眷村名人
台灣電視教父王偉忠,也是從眷村出來的孩子…
2003年,他決定拍一部關於眷村的紀錄片,送給在眷村生活了半個世紀的媽媽:《偉忠媽媽的眷村》
壹 | 孫紹琴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
16歲的孫紹琴,和20歲的丈夫王志剛,登上了從北京開往台灣的輪船。
第一次離家,孫紹琴有點興奮,又有點擔憂。
她問丈夫:我們很快就能回北京了吧?
丈夫毫不猶豫地點頭。
這對小夫妻,對未來的命運,一無所知…
上岸後,他們傻了眼:低矮逼仄的房屋、邋遢的公共廁所、荒蕪的土地…這里比起大陸老家,就像是山頂洞穴…
日子再苦,還是要過。
那個年代,物資匱乏,政府除了提供少量供給,其餘每家每戶穿的、用的,都需要自己解決…
人們都說:眷村的媽媽們,是最了不起的人。
每天,丈夫去部隊,女人們在家,從凌晨開始連軸轉,除了操持家務、管教孩子…
還要鼓搗些小吃拿去賣:炸米糕、陽春面、醃蘿蔔、燒餅、鹵肉、粽子…
凡是想到能掙錢的,就拿到集市上去賣,幫補家計。
到了台灣沒多久,紹琴就當了媽媽。
難題隨之而來:奶粉貴得要命,自己又沒奶水,孩子餓得直哭…
街坊知道了,馬上安慰她:不急,XX家有奶,你去給她喂就好。
六十多歲的紹琴回憶:那時候眷村的孩子,都是吃「百家奶」長大的。
1957年,紹琴的小兒子出生了,夫婦倆給孩子取名:王偉忠。
二十多年後,這孩子,成為了台灣電視史上,不可或缺的大神級人物。
他創造的綜藝,成為了經典:《康熙來了》《超級星光大道》…
眷村的孩子們,吃著南北方的地道小吃,夏天坐在村口的破藤椅,看著房子周圍的豆棚瓜架成熟,聽著各種南北口音混雜的戲曲長大…慢慢長大,走出眷村,走出台灣…
偶爾,偉忠的媽媽紹琴,看著長大離家的兒女,就會想到,當年離家前,母親的囑咐:不管走到天涯海角,你要記得給媽媽寫信…
紹琴笑著說:媽就是想得多,我過海玩一玩就回來!
誰也沒想到,這一玩,就玩了近半個世紀…
▲電影《客途秋恨》劇照
貳 | 女大大的包子鋪
在建國二村的村口,有一檔已經經營了二十多年的包子鋪。
每天早上,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習慣在這里吃早餐。
一杯茶,兩個包子,皮薄餡兒大,幾塊錢就能吃得很飽。
除了便宜,還因為包子里,有家鄉的味道。
在角落里,常常能看到一位老太太,一邊叼著煙,一邊嫻熟地揉著面團。
眷村里北方人很多,人們有時稱呼叔叔伯伯,叫大大。
大家覺得,這女人挺有些匪氣,所以,就管她叫:女大大。
女大大的丈夫,孩子們叫他男大大。
只知道他倆姓王,也不知道名字。
就這樣,叫了四十年。
1949年,女大大和男大大在北京訂婚後,就跟隨部隊,匆忙來到台灣。
兩口子在眷村裡生了五個孩子。
為了生計,他們賣過杏仁茶、肉粽子、陽春面…最後擺起了包子鋪。
村里人說:他們倆的故事,是說不完的。
男大大好賭,總是偷偷拿著賣包子掙來的錢,到小賭坊去賭個精光。
有時候剩點錢,就騎車到附近,去看歌舞團的女郎表演…
爽完回家,倒頭就睡。
凌晨起床,繼續起早貪黑和女大大燒水、揉面、包包子…
女大大性格彪悍,脾氣火爆。
看到丈夫敗家,狂風暴雨的罵街:你他媽一天天拿著錢往外送,把老子惹毛了,一槍崩了你個王八蛋!
男大大被罵慘了,忍不住回嘴:那敢情好!死了我飛回大陸,不帶著你!
吵得震天響,手里的活兒,倒是一點兒沒耽誤…
從早上五點開門,一直到晚上收攤,兩口子都吵個沒完…
氣得發昏的女大大,會忘了到底往飯盒里塞了多少個包子…
本來十塊錢兩個的包子,有時會變三個、六個…
孩子們瞅準倆人吵得最兇的時候,趕忙付錢,馬上跑開…
人們喜歡包子的味道,更喜歡聽他倆用鄉音吵架…就著吵架聲吃飯,這是只有眷村人才懂的浪漫。
有天晚上,男大大看完歌舞團表演,騎車回家途中,摔死了。
從那以後,包子鋪只剩下女大大一人操持,這里變得很安靜…
大家仍舊會去幫襯,只是,總覺得少了點兒什麼。
女大大長了一張兇神惡煞的冷漠臉,人們很難從她臉上,揣測出悲喜…
有年輕人問她:女大大,你愛男大大嗎?
女大大沉默了很久。
把一屜包子端上來後,吐掉嘴里的煙:我他媽不愛他,幹嘛和他吵一輩子架?
叁 | 沒買過床的楊媽媽
剛到台灣那幾年,眷村里的每個人,都有毋庸置疑、堅定不移的信念:頂多三年,仗一打完,衣錦還鄉,榮歸故里。
眷村里的楊媽媽,對此深信不疑。
來這里好幾年,他們家都沒有買過床。
每天晚上,楊媽媽把地板擦得乾乾淨淨,在地上鋪上幾張厚厚的棉被,一家人躺在上面睡覺。
孩子們投訴:別人家都有床,為什麼就我們要打地鋪?
楊媽媽振振有詞:睡什麼床?說不定明天就要回大陸了,到時忙著趕船,哪有時間拆床板?
▲眷村成長起來的一代人
楊媽媽相信能回家,就像相信日出日落的存在一樣:本來就是嘛,再不太平,總不能不讓我們回家吧?
然而,日子一天天過,楊媽媽的地板擦得越來越光,棉被曬了又曬,卻仍然沒等來,可以回家的船…
▲電影《客途秋恨》劇照
1959年的一天,滿頭大汗的楊媽媽忙完回家,瞥見牆上的日曆,愣了愣神。
她驚覺:原來,他們到台灣,已經十年了。
她叫來丈夫,合力釘好了一張大床。
放學回家的孩子們,看到自己家終於有床板,驚喜萬分…
楊媽媽紅著眼眶,一邊收起那床從大陸帶來的棉被,一邊喃喃自語:早該釘的,回不去了…
▲電影《客途秋恨》劇照
這部《偉忠媽媽的眷村》豆瓣得分8.9,2007年在台灣中天電視台播出後,好評如潮…
有網友評論:家國離亂,在漫長的時光中,消磨成了家長里短…
▲電影《客途秋恨》劇照
1949年,台灣這片小小的土地上,一下子湧進了100多萬國民黨士兵和眷屬。
京腔、山東話、天津話、河南話、河北話、客家話…
台灣的本地人,對這些操著南腔北調的「外省人」,又好奇,又恐懼…
而對這些「外省人」來說,台灣也充滿了太多的未知…
▲1949年,國民黨撤離上海 |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為了安置他們,政府在台北市、新竹市、新北市、高雄市,蓋了一些簡陋的房屋,供他們居住。
抱著「頂多三年就回家」的想法,他們在這個陌生、貧瘠的小島上,自食其力,努力生活…但他們做夢都沒想到,終其一生,也沒再回到對岸的家…
▲眷村人與眷村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出於安全的考慮,眷村逐漸被拆除,眷村的老人們,也陸續離開,到嶄新、整潔的新樓房居住…
從2003年開始,導演王偉忠就開始用攝像機,記錄下這片他無比熟悉、即將消失的地方。
王偉忠說:眷村是大人的難民營,小孩的遊樂園。
一家十幾口人,常常要窩在最多10平方米的房子里生活,夏天熱得出痱子,冬天房子漏風,冷得打顫…
跟著部隊來,是餓不死,可也吃不飽。
▲林青霞(左)就讀大林鎮社團新村幼稚園
然而,無論去到哪裡,都能堅韌、樂觀地活下去,似乎是這個民族的共性。
這群在異鄉中風雨飄搖的人們,在極其困難的時代,守望相助,共同克難…
陳家沒米了,李家就送來熱騰騰的飯菜;
趙家沒衣服穿了,錢家就送來舊衣服替換;
孫家的孩子沒奶吃了,就抱去王家餵一餵…
每一戶之間,都是「握手樓」,誰家有人吵架,有人打孩子,鄰居都能聽得一清二楚…
有時候對門吵得厲害,鄰居還會敲門調停:算啦算啦,別嚇著孩子…
雖然來自五湖四海,可是對於眷村的人們來說,不管北方南方,只要你來自大陸,我們就是老鄉。
▲眷村舊照
在那個嚴肅、刻板的年代,也有不少眷村軼事。
鄧麗君的父親,一個國民黨中尉軍官,為了養活一家七口人,去女兒的學校賣燒餅…
▲5歲的鄧麗君和家人的合影
那時候,村里只有公用浴室,一天,王偉忠爸爸用水泥洋灰砌了個浴缸,在外面撿了一大堆沒有打磨的瓷磚貼上…結果王偉忠洗完,身上被剌出一條一條的傷。
眷村的公共廁所,總是臭氣熏天,牆上有時會出現一些,略帶怨氣的字句:說了三年,現在又三年,還是回不去…
有時候運氣不好,寫的人就會被舉報,然後抓去受審…
▲社團新村的第一代公廁
許多人說:不了解眷村,就無法理解台灣的今天。眷村,就是中國的縮影。
在眷村獨居的山東老人,說著此生不再回大陸,但提到老家時,眼里分明有眼淚閃爍;
賣鹹魚的鄰居爸爸一邊曬梅干菜,一邊告訴孩子們,在大陸的老家,水好天氣好,什麼吃的都有,什麼玩的都不缺…
孩子們聽得眼睛發光,爸爸說:很快啦,明年就能帶你們回去啦…
離亂之下,時代浪潮中的每個個體,命運浮沉,大同小異,卻又被卷在亂世裡,身不由己…
2005年,眷村全部拆除完畢。
這是一個講述拆遷的故事,但卻無意中,拍出了一代人的特殊過往。
眷村的男人們,也曾經意氣風發,壯懷激烈;女人們,也曾經靈敏美麗,雍容淡定。
他們中的許多人,來時不過20多歲,甚至許多人,十指不沾陽春水…
來到這裡,他們痛苦、迷茫,又勤奮、踏實,卻流落異鄉,被貧窮和焦慮追趕,在日復一日的期盼和絕望中徘徊,最終化成一生無法掙脫的鄉愁…
有人說:雖然一切的起因是政治,但這一刻,我們可不可以拋開政治,感受這份思念。
▲1987年,離別家鄉40年的台胞回到浙江省舟山老家,久久未能踏進家門 |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