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微信號北京旅遊網(id:visitbeijing_12301)
歷史淵源久遠的護國寺,是一座建於元代的皇家寺廟,老百姓稱它為護國寺。
護國寺前的那條街實際上很窄,人車行道總寬只有六米,長也不足六百米,稱街是因為護國寺廟大香火旺,廟前面的售賣小攤多,從清乾隆年間到上世紀六十年代,護國寺前月月廟會不斷,這裡成為老北京最熱鬧的廟會。
護國寺街歷史淵源要從元朝算起,街裡面還有一些講得出故事的胡同名人的故事,古老的胡同,風雲人物的傳說,這條不起眼小巷,讓許多從未去過那裡的人記住胡同了它。
說護國寺是「小吃天堂」毫不誇張。從廟會的小食攤開始的護國寺美食,經過挖掘、引進和創新,目前的品種已經達到100個,可謂琳瑯滿目、精彩紛呈。護國寺這樣一條集合了老字號京味小吃、手工藝品、茶館戲樓等京城著名的傳統特色的商業街,讓北京的人們不得不去。
護國寺金剛殿位於西城區護國寺大院11號,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初名崇國寺。
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大隆善寺,成化八年(1472年)賜名大隆善護國寺。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重修,名護國寺,又稱西寺,與東寺隆福寺相對應。護國寺規模宏大,寺坐北朝南,是京都名剎。
現存金剛殿是寺中主要建築,面闊5間24.7米,進深11.3米,單簷歇山式,黑琉璃瓦綠剪邊。其餘尚存後寢殿、藏經樓、西殿及東西配房。
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石門額書「大隆善護國寺」,護國寺第二層殿為金剛殿;第三層殿為天王殿;第四層殿為延壽殿。
東配殿曰文殊殿,西配殿曰秘密殿;第五層殿富壽殿,東配殿為曰伽藍殿,西配殿曰無量殿;第六層殿為千佛殿,東配殿曰大悲殿,西配殿曰地藏殿;垂花門後為第七層殿,是護法殿;第八層殿為功課殿;第九層為後樓菩薩殿。
今僅存金剛殿和寺西北角的廊房以及垂花門後一層殿。寺原有石碑多已無存。
護國寺大街是以寺廟而得名的,廟的全稱是「敕建大護國隆善寺」。
護國寺廟會也是老北京著名廟會之一。護國寺是每月逢七、八有廟會。舊時廟會是結合佛、道兩教的宗教節日而開放的。
舊時北京的廟寺特別多,據說城內外大小都算上得800多座。昔日廟會有進香敬神的,有借佛遊春的,有辦集市交易的,其中以集市廟會最熱鬧,護國寺廟會就是這類廟會。
清朝年間護國寺香火很盛。因為北京清代有「東富西貴」之說,多數旗人宅門在西城。而「貴人」日用所需多取給於廟會。
多年前的護國寺廟會甚是熱鬧,廟會上的攤名目繁多,如綢緞、布疋、衣飾、瓷器、古玩字畫、扇子、炊具、醫藥、食品、花木、測字算卦、賣藝、雜耍等等。
商攤多,貨全人自然多。史載:「自山門內,夾道支棚為攤,百貨雜陳,遊人輻湊至不能駐步」。看雜耍、聽相聲、玩蟲鳥兒,有樂兒、解悶兒、有開心。
據老輩兒人回憶,護國寺廟會最招人的是那繞世界的小吃浮攤。逛廟會的,燒香,購物帶玩兒的人們轉累了,餓了,自然會尋吆喝聲,圍上或站或蹲,裡外三層的「墊補墊補」,當年的這些廟會小吃做得精到且花樣繁多,為廟會增色不少。
過去的廟會,來護國寺街的人總是擦肩接踵。但甭管怎麼擠,老的、少的、雅的、俗的,都能從這一段小街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濃濃的北京風情也正是從這些樂趣和回憶中體現出來。
護國寺的廟會已經多年不辦了,但護國寺街的老北京風情卻一直淡淡飄零了許多年。現在,到護國寺尋舊的多是一些40歲以上的北京人,因為這裡的老北京飲食文化和戲劇文化的味道格外濃鬱。
「東有隆福寺,西有護國寺」,北京的這兩座寺廟自古鼎鼎有名,提起來在老北京是無人不曉,「東西兩廟貨真全,一日能消百萬錢。多少貴人閒至此,衣香猶帶禦爐煙。」說的即是護國寺廟會的盛景。現在上了點兒年紀的北京人中,幾乎沒有哪個不留下點兒和這兩座寺廟相關聯的生活印記。
東城的隆福寺和西城的護國寺也稱「東廟」和「西廟」會。
護國寺是皇家寺廟,當年的建築規模相當宏大,香火自然就旺,廟前面慢慢集中的售賣小攤也就格外多。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護國寺前形成了正式廟會,陰歷每月的初七初八,護國寺前面的街上是熙熙攘攘人頭鑽動,大到文物珠寶,小到針頭線腦,在這兒的廟會就沒有找不著的。
從東到西,說書的、雜耍的、提籠架鳥賣小金魚兒的……一個個攤兒讓人目不暇接,最讓人心動的還是那些叫賣京味小吃的吆喝聲,扒糕、切糕、豌豆黃、豆面糕、糖火燒、艾窩窩、豆汁、面茶、老豆腐……護國寺街的小吃多了去,哪一樣都看著透亮聞著飄香,誘人垂涎欲滴。
據歷史記載,護國寺廟會自開至閉,約有300餘年的歷史。因此,護國寺清真小吃有悠久的歷史。
說起護國寺小吃店,還得從老北京的護國寺廟會說起。始建於元代的護國寺,舊時每月陰歷初八有廟市,匯集了京城有名的絕活小吃攤商。
據老輩兒人回憶,護國寺廟會的小吃浮攤有年糕、灌腸、煮羊霜腸、扒糕、涼粉、爆肚、茶湯等小吃品種在食攤上應有盡有。
有半個世紀歷史的護國寺小吃店,正是當年廟會上最精美小吃的整合。茶湯英、切糕劉、扒糕年……1956年政府部門將廟會上頗具名氣的茶湯英、扒糕年、白薯王、經營羊霜腸的張大戶等十多位攤商組織起來公私合營,才有了今天的護國寺小吃店。
實際上,護國寺小吃店聚集了京城小吃之精華,經營艾窩窩、豌豆黃、豆面糕、蜜麻花、豆汁、焦圈、面茶等100多個品種的北京傳統小吃。
哪一種知名小吃都有著兩百年以上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小吃全都算得上北京老字號。
護國寺小吃店50年來保留著老店的京味傳統品種,但店容店貌隨著北京城市改造而應時,就餐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而且出售的小吃也既保持老北京風味,又調整適應現代人口味變化的需求,品種繁多,吸引了大量的中外食客。
將店內裝修改造,房頂四周裝飾了綠瓦房簷,牆壁掛上護國寺廟會畫框,屋內四柱掛有小吃典故和名人影跡,專設了老北京面人張的面塑展框,突出老北京風格特色,讓顧客在品嘗老北京小吃的同時,領略老北京風情。
目前,經過挖掘、引進和創新,護國寺小吃的品種已經達到100個,可謂琳瑯滿目、精彩紛呈,最終將護國寺大街打造成集合老字號京味小吃、手工藝品、茶館戲樓等京城著名的傳統特色商業街。
北京有條胡同名稱最美,她叫「百花深處」。胡同位於西城區東北部,東起護國寺東巷,西至新街口南大街。
在眾多的北京胡同中,百花深處是北京街巷名稱極雅者。
《北京瑣聞錄》中記載:「明萬歷年間,有張姓夫婦在新街口南小巷內購買空地二三十畝,種青菜為生。漸漸地有了錢,在園中種植樹木,疊石為山,挖掘水池,修建草閣茅亭,使這塊菜地成為一個十分幽雅的所在。又辟地種植牡丹、芍藥,在池中選票蓮藕。夏日,當夕陽西下的時候,駛上小舟往來天綠波之中,香風撲面,真是令人心曠神怡。在黃菊澄香之秋,梅花晴雪之冬,均有四時皆宜之感。當時城中士大夫等多前往遊賞。」
因此北京人稱它為百花深處。到了清代花園荒廢,漸成街巷,乾隆年間稱花局胡同。光緒年間稱百花深處胡同。民國後簡稱今名。1965年護國寺後廟並入。
別看這條小胡同只有147米長,3米寬,在眾多在北京胡同中是那麼不起眼,它卻很是不凡。
老舍描寫百花深處:「胡同是狹而長的。兩旁都是用碎磚砌的牆。南牆少見日光,薄薄的長著一層綠苔,高處有隱隱的幾條蝸牛爬過的銀軌。往裡走略覺寬敞一些,可是兩旁的牆更破碎一些。」
顧城有《題百花深處》詩一首,「百花深處好,世人皆不曉。小院半壁陰,老廟三尺草。秋風未曾忘,又將落葉掃。此處勝桃源,只是人將老。」
陳凱歌導演曾拍過短片《百花深處》,是《十分鐘年華老去》中的一個片斷,英文譯作《100FlowersHiddenDeep》。
新街口百花深處胡同16號,在中國搖滾泛濫的年代是百花錄音棚的所在。
「百花」應該是北京最早的幾個錄音棚之一,當年不少音樂人在這裡折騰過音樂、折騰過夢想。
《北京搖滾》出自於此、唐朝的《唐朝》、張楚的《姐姐》和何勇的《垃圾場》出自於此、更多的搖滾樂手專輯和小樣都出自於此,甚至連《雨果》發燒碟中的許多也出自於此。
還是那一年的夏天,深夜,才思枯竭的陳昇從百花錄音棚出來,微醉,站在我曾經駐足的胡同口,哼著「One night in Beijing」,成就了《北京一夜》「……不敢在午夜問路,怕走到了百花深處。人說百花的深處,住著老婦人,猶在癡癡等,面容安詳的老人,依舊等著那,出征的歸人……」
劉佳惠的青衣女腔,應和著陳昇不事修飾的粗獷聲音,相襯相較,竟精美得如舞鳳遊龍。
搖滾遠了,一些地下的PUNK樂隊在此排練,聽說一個叫「無聊軍隊」龐克樂隊住在這裡,好像「新褲子」和「地下嬰兒」也在。
偶爾擦肩而過的文藝青年,一頭長髮,一襲黑衣,抽著煙背著琴,行色匆匆。古老的胡同牆上,張揚著另一種現代的激情。文藝青年的塗鴉,鮮亮的顏色和斑駁的牆面,讓人嗅到一種嬉皮和頹廢的氣息。
萬歷開始,數百年時光,彈指一揮,百花深處依然在,延伸向無邊的遠方。所以千年以後,青衣京腔還是問著一個同樣詭異而淒艷的問題:我已等待了千年,為何良人不回來?
三不老胡同東起德勝門內大街,與弘善胡同相接;西至棉花胡同,與航空胡同相接;南側與花枝胡同相通,明代稱三寶老爹胡同、三伯老胡同。
從「三寶」到「三伯老」再到「三不老」的演變,其實就是北京土話快讀造成的。這樣天長日久,以訛傳訛,再把「爹」字省略,就成了後來的三不老胡同。
「老爹」是當時人們對太監的尊稱,「三寶」指的就是「馬三寶」,即世界揚名,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壯舉的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鄭和。
鄭和,回族,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作三保,因隨燕王朱棣起兵立有戰功,被賜姓鄭。自明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間,鄭和奉明成祖之命先後七次率領龐大的船隊下西洋。鄭和最先發現了美洲新大陸,距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是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輝煌一頁的先驅者。
明初時鄭和府第就在三不老胡同6號院,其規模猶在,格局猶存。木制大門非常厚重,兩側的殘損的門墩昭示著它曾歷經的滄桑。
棉花胡同66號是蔡鍔當年的住所。
蔡鍔,字松坡,湖南邵陽人,他是大陸近代史上叱吒風雲、功勛卓著的歷史人物,是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傑出軍事家。他在20世紀初期幹了兩件了不起的大事,且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事:
一是1911年10月底組織主管了昆明「重九起義」;
二是1915年12月底發動和主管了討袁護國戰爭。
蔡鍔曾就讀於日本士官學校,其詩文為他贏得了一代儒將的聲名。畢業回國後,他在湖南、廣西、雲南等省教練新軍。
1911年初調雲南,任新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協統。同年10月30日與革命黨人李根源等在昆明主管新軍響應武昌起義,蔡被推為臨時革命總司令,1913年被袁世凱調至北京,加以籠絡與監視,直到1915年潛回雲南與唐繼堯等人發動護國戰爭,到北京後,蔡鍔在棉花胡同66號居住了兩年。
傳說蔡鍔為了迷惑袁世凱,在此居住期間每天都是喝酒、彈琴、打老婆、找妓女,結果夫人潘蕙英離家出走,後在當年北京的「紅燈區」——八大胡同裡遇見了雲吉班的名妓、粗通翰墨及琴棋書畫的小鳳仙。
影片《知音》說的就是這段故事。在這條胡同裡,離蔡鍔居住的地方不遠處就有當年蔡鍔為小鳳仙租住的院子——棉花胡同47號。「小鳳仙家」今天的主人精心保存了當年小鳳仙居住時的屏風。
蔡鍔房子前的古樹、小鳳仙屋裡的屏風還有依稀可見門聯的大門,仿佛都在告訴我們那段如歌如頌的傳奇故事。
末代皇叔就是愛新覺羅·溥傑,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同母弟弟。
護國寺街52號是一座小四合院,從外觀上看與胡同裡大多數院子沒什麼差別,不過完個小院原是清醇親王載灃的產業,後作為遺產分到了末代皇叔溥傑名下。
作為戰犯,溥傑1960年得到特赦,從撫順回到北京,不久,其妻嵯峨浩從日本回到中國,相隔16年後家人團聚,並住進了護國寺街52號院中。
晚年的溥傑先生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等職,他在護國寺家居小院的南房會客室裡接待來訪的中外客人,在小院的北房臥室及書房中著書寫字。
溥傑生前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他自幼受到嚴格的書法基礎訓練,工行書,初學虞世南,後受其業師趙世駿影響而自成一體,所作雋秀爽健,婀娜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