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機要往何處去?雷軍:未來5年的牌都已在桌上,小米的布局已經完成。

2015年,小米的發展已經到了第五個年頭,小米科技與這家公司的創始人雷軍都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

「過去五年是小米生態鏈的布局,未來五年則是優化,」雷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時表示,「現在牌都擺到桌面上了,小米的布局已經完成。」

五年前,雷軍創辦小米科技的時候,業內對小米模式質疑不斷,互聯網業內紛紛猜測雷軍在下一盤大棋。事實上當時鮮有人知道雷軍的棋局是什麼,小米將幹什麼、怎麼幹?當雷軍提出「鐵人三項(軟體+硬體+互聯網)」時,行業內質疑的聲音居多。兩年後,即2012年,雷軍首提互聯網思維,也是質疑批評與瘋狂追捧並行——後來,它們都成了這個時代的流行語,小米成了行業的風行標。

被模仿、被誤讀,小米如何走到今天已經不重要,小米的追隨者們更想知道,小米將往何處去?

過去5年:小米在前,行業在後

一直以來,把所有的牌都擺到桌面上,會不會給小米帶來更大的競爭壓力?雷軍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從歷史經驗上看,雷軍從來不啻於透露小米的思考邏輯與方法論。早期的「鐵人三項」,後來的「互聯網思維」,以及參與感,粉絲經濟,定位理論,風口理論,雷軍過去幾年大會小會到處講,小米似乎沒有秘密可言。

小米模式不乏模仿者,「鐵人三項(軟體+硬體+互聯網)」的模式一經雷軍四處宣講之後,很多互聯網公司、創業公司、傳統手機公司開始向這一產品模式致敬:互聯網公司如阿里巴巴、百度、360,創業公司如錘子科技、大可樂手機等,傳統手機公司如天宇手機、海爾、長虹、海信、華為、聯想、中興等公司。

回過頭去看,2012年,是全行業學習、致敬小米「鐵人三項」的一年,這個過程延續到2014年媒體爆炒的錘子科技最終塵土落定,「鐵人三項」這一產品模式的模仿者才開始集體反思。

在這之後,雷軍開始講管道革命,小米網成為最核心的競爭力之一:正是小米網這一自有品牌電商模式,為小米手機打造了極優性價比,讓「超用戶預期」成為可能。2014年,行業開始學習小米電商模式:大部分廠商在利用天貓、京東等第三方電商平台的同時,開始自建電商網站。

只是同樣收效甚微,這時候,雷軍又開始講生態鏈建設。

從一開始,依托於微博、微信、QQ朋友圈等社交媒體的「粉絲經濟」從開始受行業詬病,到最後全行業認可,粉絲經濟從一開始就不是什麼秘密,也一直不乏模仿者。一個奇怪的結果是:沒有一家跟隨達到了小米公司這一高度。

小米似乎從來沒有秘密,連雷軍自己都覺得奇怪:為什麼同樣的思維與方法,可以把小米帶上正確的道路,卻把別人帶到了溝裡?很多人總結認為雷軍是行業勞模,小米公司有行業最強執行力。但是,360、聯想這些公司執行力就比小米差嗎?

五年之後,雷軍開始反思這個問題。「公司一直跑得太快,沒有時間想這個問題」,雷軍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說。他現在的粗略地總結認為,從方法論上來說,每家公司都只學了小米的一部分,盲人摸象,沒有學到小米的全部;從邏輯上來說,很多學習小米的公司不止是跑偏了,而是走反了,南轅北轍,最終逆勢而為。他說,「小米會把完整的邏輯分享給行業。」

很少有人探究小米邏輯產生的根源,雷軍的完整解釋如下:一切從現實出發,互聯網給這個社會帶來最根本的改變是什麼?是對稱,簡單說是信息的對稱,權力的對稱、資源分布的對稱都以信息的對稱為根基。他說:從信息對稱的角度出發,行銷的時候要真實,而不是過度宣傳,過度宣傳輕易就會被用戶用互聯網搜尋等工具識破;真實如何獲得消費者,必須把產品做到極致;如何才能把產品做到極致,必須專注;產品做到極致就會有口碑;同時互聯網時代一切快速發展,信息快速流動,任何公司都沒有秘密可言,適者生存,必須比所有對手快。雷軍信一句話: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而這個邏輯,被小米養活的大批行銷大師轉換的「道理」卻是這樣的:互聯網時代,信息能瞬時到達用戶;用強大的行銷,加以企業、產品人格化等手段,一個人、一個企業可以在一夜之間積聚擁躉。於是粉絲產生了,企業將無往而不利。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忽悠的時代,還是一個真誠的時代?雷軍認為是後者,小米行銷大師認為是前者。他認為,錘子一樣的互聯網思維可以休矣,在一個真誠的年代,跟用戶說實話最重要,一切回歸到產品本身。無論是「科技與人文的十字路口」、「情杯與人格」,離開真誠這一點,在一夜之間建立起來的粉絲,也可能在瞬間離你而去,因為真相總會大白於天下。

未來5年的牌,都已在桌上

雷軍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時說:小米的牌都擺到桌面上了,布局已經完成。按照雷軍的描述,小米手裡有下面這些牌:小米手機、小米電視、智能家居三大硬體業務;MIUI操作系統,雲服務、大數據,遊戲中心,小米金融四大互聯網應用;互聯網內容生態、智能硬體生態兩大生態系統建設;小米網與國際拓展則對接客戶端。

雷軍說:沒有講透的是雲服務和大數據;沒有擺上桌面的還有一塊晶片業務。即使晶片設計業務沒有擺上桌面,但圈內人都知道。雷軍說,未來五年基本是按這個布局發展。雷軍的規劃是:如果每個方向都成了,那麼小米科技就成了。

6月10日,美國高通公司宣布大中華區總裁王翔離職;隨後雷軍宣布,王翔將加入小米公司擔任高級副總裁,負責戰略合作與重要合作夥伴關係。高通背景的王翔加入,向外界釋放了小米晶片戰略往前推進一步的強烈信號。此前,雷軍曾表示,計劃花費10億美元投資雲服務,將主要用於購置大批的服務器,以及租賃大量帶寬資源,因為雲計算是小米業務基石。

小米未來5年的棋已經開局。

對於雷軍與小米科技來說,過去五年與未來五年的區別在哪裡?雷軍說,過去五年是布局,未來五年則是優化。

雷軍最近常用生態鏈說事,其實就是把小米的牌亮出來,想學習的同行,盡可能學習。即使這樣,學習小米也很難:完成上述生態鏈布局,小米科技用了五年,其他公司需要多長時間?從商業競爭上講,縝密布局本身就是競爭的護城河,要模仿小米,依然很難。

雷軍在採訪中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提到,希望用小米思維改造中國製造業。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小米式創新,不止是小米一家公司的創新,可能是所有中國製造業的創新:過去三十年,中國製造業的推動力是人口紅利,低成本,低價格;小米模式則證明了,運用互聯網思維,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依靠新的商業經營模式,再加上創新式的產品模式,中國製造業將會出現巨大的「創新紅利」空間。與人口紅利的相比,創新紅利的空間更大,更持久,更健康。

雷軍提到說,過去150年來,中國內憂外患,中國技術創新的步伐遠遠落後於世界,以四大發明代表的技術創新輸出時代早成遙遠的記憶。正是這150年落後,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創新紅利」。同是互聯網時代,地球成為一個村莊,技術無國界,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技術創新隊伍中的一員。世界是平的,技術創新全球同步一體化——這是一個巨大的風口。

中國在從「人口紅利」去往「創新紅利」的道路上,小米的使命是什麼?

雷軍說,經過過去四年的發展,在小米的倒逼之下,行業已經某種形式的小米化,或從行銷角度,或從產品角度。他認為,經過摸索與實驗,他們都將從互聯網世界的「對稱」思維來看待產業, 中國製造企業整體將成為「風口上的舞者」。

雷軍說,小米夢想是「星辰大海」。很多人解讀「星辰大海」與雷軍的解讀不盡相同:雷軍的解釋是,用互聯網思維升級中國製造為中國智造,小米科技通過投資、產業資源導入、商業智慧輸出等方式助力這一升級再造的轉型完成。

雷軍說,小米成為一家1000億美元的公司,或者3000億美元、5000億美元的公司是個小夢想,對於雷軍來說,做到這個夢想,是個大夢想。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閱讀原文

微信號:kandian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