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奇的峨眉後山,有著一座鮮為人知的古寺遺址,那就是有著「西蜀第一大剎」之稱的古靈巖寺。
古老相傳,曾經的靈巖寺有殿宇48重,僧眾千人,更有騎馬燒香、策馬巡夜之說,昔日輝煌可見一斑。
峨眉十景之靈巖疊翠
印度來的名僧——寶掌和尚
東晉末年(公元410年前後),大峨山下。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緇衣、芒鞋和破缽,印度和尚寶掌來到峨眉山。長天遼闊,繡巒若玉,紅日高曜,綠水低徊,他激動而澄明的雙眸映出清寂的山色。寶掌忍不住嘆道:「高出五嶽,秀甲九州,真乃震旦第一山也!」
大峨山下,紅蓮溪畔,夕陽暮色中,寶掌仰望金頂,見七色佛光,寶相莊嚴,頓時靈台空明……他在心中對自己說:「這就是吾畢生所追尋的大光明山啊!」
永壽大和尚等在古靈巖寺遺址實地考察
《峨眉山志》載,寶掌和尚,中印度人,周威烈王十二年丁卯出生(公元前414年),唐高宗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卒,壽
1071歲。傳說,他出生時,左手緊握成拳頭狀,父母想把它掰開,他便啼哭不止。7歲時,左手掌卻自然伸展,掌心有豆大紅痣一顆,晶瑩剔透。當年出家,遂名「寶掌」
,又稱「千歲寶掌」。
東晉末年來到中國,雲遊四方,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曾住錫五台山華嚴寺,後來蜀禮佛,曾住成都大慈寺。來峨眉山後,結茅大峨山下。他是有史記載的來峨眉山的第一位外國僧人。洪椿坪右現有寶掌寺,洪椿坪《雙百字長聯》中亦有「遠哉寶掌住錫」之語。
7世紀初,中國高僧靈龕禪師來到寶掌結茅處,開建佛寺名靈巖,寶掌和尚觀佛處是為「睹佛台」。
「月兒光光,騎馬燒香」
由唐至明,峨眉山佛教得到極大的發展,盡管有些曲折,靈巖寺也隨之「螺旋式發展」,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僧人本印重修靈巖寺,於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二月落成,殿宇竟達48重,僧眾千人,有騎馬燒香、策馬巡夜之說,成為國中大寺名馳中外,成為「西蜀第一大剎」。因有紅蓮溪縈繞於寺區之內,故俗稱紅蓮寺。中國武俠小說《火燒紅蓮寺》,就是以此為原型而寫成的。
考察位於高橋中學校園內的古靈巖寺山門牌坊
峨眉山眾多寺廟中,為何靈巖寺獨大?峨眉山市文史專家張洪燕認為,這和地理位置有很大的關係,其一,高橋鎮在古代是一個水陸碼頭,也是一個重要驛站。其二,靈巖寺位於攝身崖下的後山,古代上山路難走,要登上峨眉山金頂比較困難,而靈巖寺不僅能觀瞻金頂,也能看到佛光,於是眾多善男信士大都選擇到靈巖寺禮佛。
「月兒光光,騎馬燒香……」
靈巖盛景,民間童謠,現今依然流傳於高橋街頭。
「和尚場」
高橋,始為一石拱橋名,建於明代,凌架於紅蓮溪上。民間傳說,有一年,當地廟會舞龍燈,龍頭上的一顆珍珠從橋上掉下,第二年廟會時,有心的村民竟然發現去年的珍珠還沒掉到河裡,眾人驚異:「這橋真高!」於是為石拱橋取名「高橋」,場鎮也因之得名。
其實高橋只有10多米高,橋下紅蓮溪悠悠流過,碧綠清澈。兩頭的橋基從崖石上鑿出,橋仿佛卡於兩崖壁之間,這就等於「兩山」承橋重,再加上選擇的「拱式」,自然增加了橋的穩定性和堅固性,其中可見古人建橋選址的匠心。橋頭現立有一石碑,碑上刻有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重建高橋記》,部分字跡已被塵土掩蓋。旁邊並列略高的是一座新橋,來往汽車穿梭不絕。
關於高橋為何而建、何人所建?峨眉山市文史專家張洪燕認為,橋為靈巖寺的僧人修建。他說,靈巖寺日益發展,僧眾廟宇增多。為了採購方便,便修建此橋。資料記載,每逢場鎮集日,高橋場上隨處可見和尚的影子,於是高橋又名「和尚場」。是高橋的修建助推了靈巖寺的興盛?還是因為靈巖寺的發展而有了高橋?今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高橋與靈巖寺之間應該有莫大之因果。
靈巖寺的衰落
靈巖寺為何衰落?說法不一。當地流傳一個傳說,清康熙年間,靈巖寺有僧眾千人。而這些僧人由於常年習武,個個武功高強。峨眉山武僧勢力日益壯大的消息,傳到了康熙的耳朵裡。於是他專程來峨眉山一探究竟,結果,身陷靈巖寺。脫險後,康熙下令官兵圍困靈巖寺,放火燒寺。結果,寺中千餘僧眾,除極少數逃生外,全部罹難。大火燒盡了峨眉功夫,也燒掉了千年古寺。
樂山著名作家徐杉經過數年的採訪調查,寫出《布金滿地》兩部,在第二部中給了我們一個解釋:明末清初,明王朝的皇孫及將軍隱藏紅蓮寺中,並以此為基地訓練軍隊,開展「反清復明」活動,於是在一場清剿中,僧眾和寺院被清軍燒掉,同時,紅蓮寺被污以「惡名」。官方告示謂,寺中和尚不守清規,淫祀邪神,藏匿婦女,污瀆教風。據說,火燒7天7夜不熄。因時間久遠,真相被歷史掩埋,紅蓮寺遂成為「惡名」的代詞。康熙時,紅蓮寺重建,恢復靈巖寺舊名。
「敕賜禪林」
據歷史記載,高橋鎮原是古老的驛站,退可往西昌,入滇緬;進可取嘉州,窺成都。獨特的地理位置,戰亂年代,兵火自然又雄於它地。
公元1644年,這一年是中國的多事之秋,帝星沉浮,清順治帝即位,明崇禎帝上吊自殺,李自成建立大順王朝,張獻忠建立大西王朝……
這一年,大西軍如摧枯拉朽之勢奪取殘明軍在巴蜀的領地。張獻忠的部將任元佑攻陷嘉州,改名平定府。殘餘明軍退駐大峨山下的高橋。敗軍驕橫粗野,擠占民房,霸占靈巖寺。搶光了寺裡所有的財物後,將僧眾全部趕往睹佛台下廟宇裡,然後全部捆住,鎖於大院中。
古靈巖寺遺址上的殘佛
但大西軍不給敗軍任何機會,兩天後迅速攻占高橋,明軍龜縮靈巖寺。大西軍進攻,千年古寺頓時殺聲震天。明軍以寺廟為掩護,大西軍久攻不下,付出重大傷亡。一位將領下令:放火!霎時火焰照明了半邊天。就這樣,大西軍、一乾被綁縛的僧眾、千年靈巖寺就這樣被無情的戰火吞噬。
清澈的蓮溪水被鮮血染紅,當地村民遂呼之為紅蓮溪;戰後,大西軍撤退,附近村民向善,收拾殘垣斷壁間僧眾的屍骨,全部埋於後山,名之曰「和尚墳」。
「祗園覺路」
戰火無情,1644年,嘉州凌雲寺毀於兵火;峨眉山華嚴寺、伏虎寺、西坡寺、仙峰寺、中峰寺毀於兵火。
後來,盡管靈巖寺屢次重修,然而「騎馬燒香」的鼎盛始終不在。到上世紀的動亂年代,一切能拆的都被拆了。
靈巖寺的藏寶:一個待續的傳說
古靈巖寺舊址,背依大峨,望四面環山,蒼翠起伏,
「九龍十八寶」收之眼底。「九龍」指的是附近蜿蜒盤旋的9條山脈,「十八寶」指的是18個起伏的青黛山巒(又名十八羅漢峰)。山溪龍蟠,曾經的靈巖寺占盡風光。
古寺雖然不在,但在上世紀當地民間依然流傳著「靈巖寺藏寶」的傳說。張洪燕經過大量的走訪和調查後,專門撰文探討靈巖寺的藏寶。在他的《峨眉山靈巖寺地下藏寶之迷》文章中提出依據:近幾年,附近的羅目鎮相繼出土窖藏錢幣和珍貴瓷器;靈巖寺附近的村民曾一次掘得玉珠數十顆,他曾親見村民給他展示的其中一顆。關於藏寶的地點,他舉證了兩種說法:一是,藏寶在靈巖寺地窖說。二是,藏寶在睹佛台地下密室說。據說,村民在靈巖寺原址修建房屋或是耕作時,曾經挖到過地道和地下室。
遙想當年……
據推測,在明朝,靈巖寺香火鼎盛,修建如此眾多的廟宇,供養如此眾多的僧人,一年的花費應該是一筆不小的開資,那麼寺中聚集大量的佛財的說法應該屬實。關於佛財的使用,據說,除了擴建靈巖寺外,大德高僧還有個弘願:修一條從南面直接上峨眉山金頂的路,免除世人禮佛的長途攀越之苦。由於戰爭亂世,該寺住持只好將財寶挖掘地洞埋藏,藏寶地點只有歷代住持知曉,在他們彌留之際口授於下一代住持……
但一切都因戰亂而改變。如今,疊翠依然,藏寶成謎,曾經的「西蜀第一大剎」,只留給我們一個待續的傳說。
中學「包圍」的牌坊
在高橋中學校園,有座青石牌坊,高約7米,巍然屹立,風雨侵蝕,苔痕歷歷。
正面刻「敕賜禪林」四字,雍容典雅,「嘉靖辛卯春二月,給事中安磐書」,背面「祗園覺路」。麒麟、白鹿、青獅、祥雲、荷花、蘭草圖案,依稀可辨。專家介紹,這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明代石坊,其工藝水平和史料價值不亞於北京十三陵的石坊。上世紀末,被列為樂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靈巖寺山門牌坊
牌坊後面是操場,是整齊的教學樓。右望,攝身崖上,金頂、千佛頂、萬佛頂如在咫尺。這裡曾是靈巖寺的山門。數年前,修建教學樓時,曾經挖出高大石佛像。
校門前的右旁,是一顆古老的黃葛樹,翠色傘蓋。據說,此樹數年前曾乾枯,而後又重新發芽。一枯幹依舊,造型如一只人工雕刻的神獸,俯仰之間,仿佛依舊忠誠地守護著這曾經的寺門。
古老的黃葛樹,見證滄桑!
內容來源:峨眉山佛教網
綜合編輯:時尚峨眉
關於作者:
yes,終於等到你了!峨眉山最具影響力的新媒體,致力於峨眉旅遊、美食、資訊、活動的分享。遇見時尚峨眉,發現生活之美!
微信號:wei-e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