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洋氣,你們全輸給了山東

▲大明湖畔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ly)

作者:烏頭白

老實說,山東的土氣的確存在,但要是聞多了就會發現,這股土氣裡,還有山東人的洋氣。

如果有人告訴你他在「dong ying」,那他未必身在東瀛日本,而可能正在山東東營出差。

如果有人說他來自「bin zhou」,那麼他的家鄉未必是大洋彼岸的賓夕法尼亞,而就在齊魯大地的濱州。

如果有人邀請你嘗試一下「de zhou特產」,那也許不是一種名為德州撲克的遊戲,而是一隻泛著油光的真空包裝德州扒雞,山東名產,火車必備。

▲沒有一個活人能在火車上拒絕一隻德州扒雞

山東給外人的印象總是很板正的,這一點從山東籍男星身上就能看出來。

演過雍正皇帝的諸葛孔明唐國強,自帶一身正氣的靳東老師,能說一口地道海蠣子味青島話的黃曉明,以及陳佩斯口中「濃眉大眼」的朱時茂,哪一個不是符合傳統審美的帥哥:方面闊口,一臉正派

要是讓他們演反面角色,觀眾都不忍心。

當然必須承認,在詮釋正派角色方面,青島人黃渤走過一些彎路,但渤哥目前已經有重回正道的趨勢了。

▲青島人黃渤:別問了,壞過

想當年《戰狼》全國宣傳,吳京最先選擇了濟南。

他表示,因為他印像中的彪形大漢就是形容山東大漢的。

再看山東籍女星,且不說曾經的主持一姐倪萍,萬人迷陳好,走紅毯如家常便飯的鞏俐,單單是我行我素的張雨綺,從外貌到颱風,只能用兩個字形容:大氣。

[irp posts=”58976″ name=”山東男孩過節返鄉指南,學問大了”]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如果說山東人的板正和大氣是A面的話,那麼B面就是刻板和守舊,而且後者已經成為山東的主流網絡形象之一。

《山東女青年/男青年返鄉指南》《山東青年求職指南》《山東青年相親指南》……層出不窮的熱門話題滿足了外省吃瓜群眾的圍觀欲,也撩撥著山東人的心弦。

老實說,山東的土氣的確存在,但要是聞多了就會發現,這股土氣裡,還有一半是山東人的洋氣。

山東,真的很土嗎?

山東很土嗎?有多土?

我們不必急著下結論,不如先來定義一下什麼是土。

土氣和土味還有不同,如果總結近兩年的大眾審美潮流,土味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詞。

到底什麼是土味,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但它的的確確已經具象化成各種畫面、旋律、文字,在網上病毒式傳播。

你問一個上網衝浪的人,土味是什麼呀?

他也許一時半會答不上來,但掏出手機播幾段小視頻,你就全明白了。

▲曲阜孔廟大成殿

鑑於土味浪潮極強的地域性,可以大致將其分為北派和南派。

北派的喊麥魔音灌耳,社會搖勾人心魄,社會語錄句句催淚,豆豆鞋加白襪子告訴你什麼叫做牌面。

南派則置身於南國風光之中,身材纖瘦尤佳,電動車、摩托車常常是關鍵道具,一口一言難盡的普通話才是精髓。

也正因為地域特色鮮明,土味文化成了貼標籤和開地圖炮的重災區:

「你們東北人見面都叫老鐵嗎?」「根本妹有啊老弟!」

「廣西人出門,人字拖和電瓶車是標配吧。」

「餵!友仔、友女你聽我解釋。」

而在這場文化狂歡裡,幾乎看不到來自孔孟之鄉的山東人的影子。

往電腦前一坐,攝像頭一開,搔首弄姿,信口開河,凡事講規矩的山東人做不出來。

他們最多看著視頻樂一樂,然後狠狠拍一下兒子湊過來的腦袋:「bai看這不正經玩意,卷子做完咧莫有?」

網絡上的土味是被創造出來的,比如現實中的東北人絕對不會如此誇張惹眼,而山東的土氣是被發現的。

這就導致其他人在土味視頻下澄清的時候,山東人只能底氣不足地說一句:「胡說,俺們家這邊就不這樣。」有時甚至會轉發自黑。

如果說北派土味如同廢舊工廠鏽蝕的鋼鐵一樣凌冽,南派土味是炎熱和潮濕孕育出來的妖冶,河北的土味建築搭建出普通大眾在一片審美空白上的茫然,那麼,山東的土氣就是一種深厚底蘊在當下的變種。

▲山東人,硬核賣貨

山東人的規矩,流在血液裡

山東人講規矩,這種古已有之的價值觀,混合上今天的社會風氣,看起來往往會和年輕人的思維格格不入。

比如喝酒,山東人的海量全國人應該都有耳聞。

而不同於東北人的對飲,山東人喝酒大有講究。

網上流傳著一張山東酒桌座次表,具體到各地略有差別,但大致反映了這種所謂「酒桌文化」。

主賓、副主賓、三賓、四賓等賓客,和主陪、副陪、三陪、四陪等人交錯而坐,七上八下、六六大順、十全十美、一心一意……一杯酒怎麼喝,敬給誰,分幾口喝完,都有形形色色的名目。

這樣一套規矩下來,心智不夠堅強的人想必頂不住輪番勸酒的轟炸。

曾有山東籍網友給大家列出自己的血淚經驗:千萬不要坐面向門和背對門這條直線上的座位,因為那是主陪和副主陪的位子,是一場酒席的主角。

結婚之前,別人勸酒:「趁現在沒老婆管著,先練一練。」

結婚以後,別人繼續勸:「都是結了婚的人了,必須會喝酒啊。」

有了孩子,又有了新理由:「一轉眼都當爹了哈,喝酒這一關一定要過。」

有時候勸酒還會替別人組隊,打出一套組合拳:「來來來,你們一家三口/姐弟四個/幾個老同學,一起跟我乾了這杯!」

總而言之,對方端起了酒杯,你喝與不喝,就是人情所繫。

當然你可以怒斥這是道德綁架,但是在酒桌上,面對諸位叔叔伯伯,這套當代青年的話語注定失效,得不到什麼回應。

孔孟之鄉畢竟是孔孟之鄉,其他地方的人喝多了,大概率會摟著你的肩膀吹牛,山東人喝多了,很可能紅著臉把孩子叫過來:「好好學習啊,砸鍋賣鐵也讓你讀博士,聽見了沒!」

再比如工作,有人開玩笑,在山東只有三種工作:公務員、事業編和其他。

還有人自嘲:山東女孩沒考公務員,在父母眼裡就算朋克了。

手裡的飯碗夠不夠大還在其次,夠不夠鐵才是很多長輩關心的事情。

根據新聞報導,2019年山東省面向社會公開招考公務員3047名,相比去年縮減不少。

盛產學霸的山東,今年的這場考公大戰大概會更加激烈。

哦對了,老師也是山東姑娘的首選工作之一,原因無他,就是穩定。

博士畢業,在山東老家考上了公務員並正懷著二胎的人,大概能穩穩坐在鄙視鏈頂端了。

做人要實誠,不貪小便宜,孝順父母,聽領導的話……這都是山東人常掛在嘴上的規矩,也可以將它們看做傳統道德流傳至今的遺產。

今年春節,一條來自山東的新聞在網上引起熱議:山東濱州的一個九歲孩子,衝著另一個九個月大的娃娃磕頭,因為按照輩分來說,後者是前者的小叔。

▲給9個月大的小叔磕頭,引發網友熱議

這條新聞下面,網友吵成一團,有的說這是糟粕,有的說這是傳統,還有的澄清,山東大部分地方拜年早都不磕頭了,還有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過年回山東老家,大年初一幾個大小伙子進門,二話不說就給爺爺磕頭,倒把網友嚇了一跳,還以為身邊的爺爺是宋江。

浩克山東,有時候就是這麼硬核。

[irp posts=”54105″ name=”【中國考研看山東】孔子的老家,山東,讀書人不考研究所有多難?”]

東西有別:我們不一樣

有人說,山東的土氣,電視台要背一大半的鍋。

你今天回家打開山東衛視,看上一會,就能發現不少落後於9102的元素,比如農產品廣告,佈景簡陋的選秀,輪播的抗戰劇,還有貼在主持人電腦背面、色差強烈的廣告貼紙。

但就是這樣的山東台,收視率並不低,父老鄉親喜歡,你覺得土又怎麼樣?

不信在山東搞一個《齊魯有嘻哈》,看看廣大觀眾買不買賬。

多看看山東台,你會驚訝,為什麼這麼多想要孩子的山東夫妻不能如願?

為什麼這麼多老人的股骨頭、腰間盤、頸椎、肩關節急需治療?

你要是問青島人這些問題,有可能聽到一聲冷笑:「山東台可是在濟南啊。

一個省的省會城市,未必穩坐該省經濟總量第一,但像青島這樣能在經濟指標上超出省會濟南這麼多的情況,不太多見。

2017年,青島GDP總量破萬億,位列山東第一,全國十二。

相比之下,濟南的經濟總量只有七千多億,即使在山東省內,也只能排在第三——前面還有一個「插隊」的煙台。

▲青島的海濱夜色

濟南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的相關文件中,特地把「打造環渤海大灣區重要增長極,把濟南這個山東經濟龍頭揚起來」的句子寫入其中。

再看青島「努力當好全省經濟發展的龍頭」 的提法,底氣著實足了不少。

這或許在無形中造成了青島人的「傲慢」——自報家門的時候,不同於隔壁的「山東濟南」,而是直接說「青島」,像極了渤海灣那一頭的大連人。

說實話,對比青島八大關的洋樓和坊間傳說的「德國人留下的下水道」,濟南的土氣的確濃了許多,比如前幾天「趵突泉養海豹」的新聞,就讓不少網友感到驚訝:

[irp posts=”30823″ name=”生而為山東小孩,面臨的三個難題。”]

著名的趵突泉公園一直飼養著兩隻海豹,其中一隻患眼疾而引起關注,最終因配套設施問題,該公園被責令整改。

儘管專家表示,斑海豹可以在淡水生存,儘管當地網友解釋,趵突泉公園養海豹是傳統,但還是沒法完全打消眾多網友的疑惑:

為什麼一定要把海豹帶到淺淺的淡水池塘里養呢?

或許是源於地處內陸的濟南對於海洋的一種嚮往吧。

▲濟南老火車站

濟南不是沒有洋氣的建築,例如曾經被稱為「遠東第一站」的濟南火車站是宏偉典雅的歐式建築,德國建築師設計,有近百年的歷史。

在1992年的改造中,這座美麗的建築轟然倒下,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不土不洋的火車站。

據說,老演員於洋曾經在九十年代乘火車去濟南,列車停靠濟南站的時候,同行的人叫他下車,他卻以為這一站不是濟南,因為沒有看到濟南站高聳的鐘樓。

在城市風貌方面,相比於老城濟南的修修補補、新舊交替,青島經過一百多年的營建,幾乎成為美麗海濱城市的代名詞。

很多人第一次了解濟南,來自於小時候課本上老舍的一篇著名散文《濟南的冬天》:

「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

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

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

這篇文章寫於1931年,筆下的那座濟南城古樸安詳。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沒過多久,老舍就從濟南跳槽去了青島,在那裡,他還寫了一篇《五月的青島》。

當然,老好人老舍這一次對青島也是不吝讚美:

「新油過的馬車穿過街心,那專做夏天生意的咖啡館,酒館,旅社,冰飲室,也找來油漆匠,掃去灰塵,油飾一新。

油漆匠在腳手架上忙,路旁也增多了由各處來的舞女。預備呀,忙碌呀,都紅著眼等著那避暑的外國戰艦與各處的闊人。」

濟南和青島城市風格之別,在這兩段寫於幾十年前的文字中就已經展露。

西部與東部,前者是內陸文化,後者更偏向海洋文化。

兩者對立之下,這種土洋結合、不土不洋的風格,在某種程度上混合成為山東的氣質。

沒有誰是局外人

山東GDP總量全國第三,人口過億,是不折不扣的經濟強省、經濟大省,但數數山東的特產,又覺得它是名副其實的工農大省:

章丘的鐵鍋,壽光的蔬菜,龍口的粉絲,濰坊的風箏。哦對了,還有濟南的挖掘機和廚師學校。

能源、化工、冶煉、機械、紡織、家電、港口、蔬果、海產……山東的物產實在、敦厚,讓人離不開,也讓人記不住。

而正處在風口上的互聯網、金融等行業,偏偏是山東的弱項。

一部《瑯琊榜》圈粉無數,又有多少觀眾知道這部電視劇由山影集團出品,「瑯琊」兩個字,正是山東臨沂的古稱。

而那個著名的蘭陵王,放在如今,大概率要叫「棗莊王」,或是「臨沂王」。

山東有漫長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這有時候成為其土氣的來源,有時候又成為其洋氣的資本。

面對土氣,大多數人都只想做看客,恨不能和一塊土地徹底撇清關係:這不是我,我不是這樣的,我不接受這樣的審美……然後抖落一身塵土,瀟瀟灑灑地回一線城市上班了。

所謂土氣的指認,本身就來源於一種社會認知的斷裂,但這種斷裂,卻往往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徹底。

東邊的煙台、威海、日照等城市固然可以以青島為榜樣,西部的人們,卻也實實在在地需要坐落在濟南的山東台每天宣傳的那些化肥和農藥。

▲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

齊魯大地總少不了青島奧帆中心迎風逐浪、優雅前行的帆船,也少不了濟南人在全國大城市中少有的溫厚品性。

有人說山東就像中國,西部相對落後,東部相對發達,而厚重的歷史,是精神上的包袱,也是財富。

2009年,第十一屆全運會在山東舉辦,主題曲《相親相愛》隨之傳遍全國。

「蜿蜒黃河水,相聚東入海」,滾滾黃河捲著山東人的土氣,一路向東,擁抱海洋的遼闊。

土就土吧。「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電影《我的1919》裡,中國外交官顧維鈞如是說。

[irp posts=”58976″ name=”山東男孩過節返鄉指南,學問大了”]

[irp posts=”54105″ name=”【中國考研看山東】孔子的老家,山東,讀書人不考研究所有多難?”]

[irp posts=”42406″ name=”山東沒有姑娘,只有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