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雄文 / 曾經的「中原」,大河南何去何從?

本文來源:星球研究所(微信id:xingqiuyanjiusuo)

策劃:風沉郁

設計:鄭伯容

圖片:余寬

地圖:鞏向傑

責任編輯:GentleGeGe

有很長一段時間

河南對自己的未來都是迷茫的

它位於「天下之中」

人稱「中原」「中州

卻遠離大海

也早已不是中國的政治中心

政策傾斜以及得風氣之先的事

基本與它無緣

(河南位置示意,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它孕育過「中華文明」

是群雄逐鹿之所

輝煌時

中天之日

衰落時又如斷崖般直落谷底

逡巡徘徊長達800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河南歷代傑出專家分布,可以看出河南的興衰階段,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據繆進鴻《長江三角洲與其他地區的人才比較研究》)

它性格「中庸」

有一定的礦產資源

但又不像它的北部鄰居山西那樣出眾

它也有一定的水利條件

但與它的南部鄰居湖北相比

完全無法相提並論

[irp posts=”65177″ name=”【一部河南史,半個中國史】北方南方港澳台,許多人的祖上可能都是河南人”]

它有多個古都

但那種氣韻早已被戰亂毀壞

遠不及它的西部鄰居陜西

它的人口眾多

但與它人口相近的東部鄰居山東相比

卻更容易受到歧視

(河南周圍省份特征,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於是

河南只剩下

一個「落後」的農業大省的形象

這16.7萬平方千米的土地這1億852萬的人口

未來究竟在哪裡呢?

1949年

新中國成立

一部河南人的探索史隨即展開

曲折跌宕歷經70年

方向終於愈發清晰而明確

中原也好、中庸也罷

河南最顯著的特征

一個「中」

將逐漸迎來全新的含義

[irp posts=”53129″ name=”人口將過千萬,如今的河南鄭州是個什麼樣的城市?”]

工業內陸

1949-1957

這個階段

河南的「中」

是地處中部內陸

意味著相對安全的國防條件

新中國建立後

實現全國工業化成為第一要務

但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外部威脅

河南地處內陸的位置

有利於保護重要的工業基地

因此成為國家重點工業建設區域

以當時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為例

有10個安排在了河南

(156項工程分布圖,可以明顯看到避開了東部沿海地區,制圖@鄭伯容&鞏向傑/星球研究所,依據董誌凱等《新中國工業的奠基石——156項建設研究》)

河南的數個城市

也於此時脫穎而出

其一是鄭州

鄭州交通方便

京廣和隴海兩大鐵路在此交匯

1954年

河南乾脆把省會由開封遷到鄭州

它從此成為河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950年代河南的鐵路線,當時京廣線尚未完全貫通,名為京漢線,制圖@鄭伯容&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同時

河南作為全國主要的產棉省

鄭州從民國起便是重要的棉花集散地

原料供應充足

(1950年代中國棉花主產區分布示意,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再加上充足的勞動力

和中原地區廣袤的銷售市場

鄭州被確定為中國六大紡織工業基地之一

[irp posts=”36276″ name=”同為十三朝古都,為什麼洛陽就是沒有西安紅?”]

1953-1957年

國家以一年一個廠的驚人速度

一口氣在鄭州建成五家大型棉紡織廠

建成區面積比當時的鄭州舊城區還要大

(鄭州紡織城與舊城,制圖@鄭伯容&鞏向傑/星球研究所,依據郝鵬展《論近代以來鄭州的城市規劃與城市發展》)

工廠有了

熟練工人卻嚴重不足

來自上海的紡織女工盛婉

一個人在三四年時間內

手把手帶出600多名徒弟

更多的盛婉不斷裂變

最終形成了鄭州的10萬紡織大軍

(鄭州紡織廠的女工,僅作示意,攝影師@延婧)

她們是那個時代的高級白領

收入、地位超過軍人和一般的幹部

令人艷羨

鄭州的父母們望女成龍

用河南話對孩子說道

(引自《鄭州棉紡業的前世今生》)

「妮兒妮兒,快點長,長大好進紡紗廠」

通過鐵路

棉花源源不斷地運來鄭州

在10萬紡織工人的手中

棉花變成紡織產品

再源源不斷地運向全國

一個紡織奇跡誕生了

鄭州工業總產值

比1949年增長460倍

變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紡織工業城

(紅色建築是保留至今的鄭州國棉廠蘇式建築,攝影師@焦瀟翔)

鄭州之外

河南崛起的第二座城市

便是洛陽

洛陽地處盆地

四面環山

一面有黃河之險

在河南的所有城市中

國防條件最為優越

(洛陽周邊地形圖,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洛陽周圍的山地

還有大量的礦產資源

可以為工業生產提供原料

例如用於生產優質玻璃的砂巖礦

宜陽、伊川等處的煤炭

再加上它靠近晉煤南運的南出口

礦產的供給優勢明顯

(河南主要礦產資源分布,制圖@鄭伯容&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irp posts=”11289″ name=”為什麼中國最被歧視的總是河南人?”]

除此之外

洛陽還是北方少有的富水城市

洛河、伊河蜿蜒其間

可以為工業生產提供水源

(洛河,攝影師@張孟堯)

洛陽以東

則是廣袤的黃淮海平原

平原上的城市與人口

正是許多工業產品的消費市場

(洛陽與黃淮海平原,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天時地利人和

社會主義祖國一聲令下

農民放下鋤頭

換上了虎鉗、螺絲刀和扳手

變成了產業工人

東北的共產黨員幹部

上海江浙的技術專家

紛紛啟程

20萬工業移民及家屬

來到當時僅有7萬人口的洛陽

(洛陽一拖的毛主席雕塑,攝影師@王琰琰)

他們大部分年齡在20-30歲

正值青春年華

國家總理周恩來

連用四個「中國第一」

當面為他們鼓勁加油

(1959年10月12日周恩來視察一拖時的講話)

「你們要記著,你們是『中國第一』啊!要出『中國第一』的產品,出『中國第一』的人才,創造『中國第一』的業績!」

命運的轉變

建設社會主義的夢想

讓年輕的工人充滿

學習的勁頭和艱苦奮斗的精神

幹部們也是風清氣正

作風紮實

(1959年10月12日周恩來總理視察一拖,圖片源自@東方紅農耕博物館)

正是在這種幹勁下

洛陽第一拖拉機廠、軸承廠

都僅用三四年時間便建成投產

之後又陸續建成

礦山機器廠、熱電廠、銅加工廠

高速柴油機廠、玻璃廠、耐火材料廠等

(洛陽礦山機器廠,現在的中信重工,其研制的大型礦山設備打破了國外壟斷,攝影師@黃政偉)

為解決重工業男性工人比例過重的問題

還「貼心」地增建了女工較多的棉紡織廠

合稱國營十大廠

(洛陽部分大廠所屬行業及產品,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據孫躍傑《洛陽156工業遺產群歷史研究與價值剖析》)

建廠過程中

需要避開洛陽眾多的古墓

根據蘇聯專家的建議

建廠籌備處使用現代鑽機在地面上

鑽出許多深達幾十米至上百米的鑽孔

卻仍不見古墓的蹤影

於是

籌備處請出洛陽市公安局局長李沖舟

李沖舟又「請出」兩個盜墓賊

定做了100多把盜墓鏟

安排一組人人手分配一把

排成一排每隔一定距離鑽一個孔

很快便可以知道

一片土地下方是否存在古墓

遠比鑽機成本低而效率高

(「洛陽鏟」的使用場景示意,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作為「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工具

李沖舟將盜墓鏟更名為「洛陽鏟」

新名稱隨即超越「盜墓界」

成為全國知名的「神器」

(上述歷史依據蘇遠《洛陽拖拉機製造廠初創時期的回憶》;「洛陽鏟」僅為盜墓者或文學界用名,考古學界經過改進,稱為「探鏟」;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國營十大廠中最受矚目的是

第一拖拉機廠

它承載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夢想

當建廠的消息傳出

全國人民都已知曉

耕地不用牛的時代即將到來

各地的信件像雪片一樣飛來

僅僅幾年後

「東方紅」為名的拖拉機就遍布全國

(洛陽一拖,攝影師@黃政偉)

也造就了人民幣上標誌性的

「香車美女」組合

駕駛一台東方紅拖拉機

是當年中國農民最神氣的時刻

(一元紙幣上的東方紅拖拉機,人物原型為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梁軍)

在城市建設上

這些工廠沒有建在老城

而是在8千米外開辟工業新城(澗西區)

老城與新城之間是新的城市中心(西工區)

三者形成了東西綿延15km、南北寬3km的帶型城市

北京、西安等古城以老城為中心

攤大餅式地建設

在洛陽被完美避免

也很好地保護了古都的地下文物遺存

同時由於南北距離較窄

無論身在城市中的任何位置

都距離城外的自然生態環境較近

生產、生活相當宜人

這種模式便是城市規劃中著名的洛陽模式

(洛陽模式,制圖@鄭伯容&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在這種極具前瞻性的規劃下

整個洛陽工業新城

廠區布局規整宏大

道路橫平豎直、路面寬闊

(洛陽一拖,攝影師@趙霜迪)

生活區同樣規劃整齊

大量的蘇式建築

用料實惠、寬大沉穩

充滿著共產主義的浪漫熱情

(洛陽澗西蘇式建築群,攝影師@林治坤)

廠區和生活區之間

則規劃寬達200-500米的林帶

生活區內的綠地也達人均10平米

道路兩側亦種植法國梧桐、雪松等高大林木

至今仍為洛陽的一道風景

(洛陽的道路,攝影師@王煜文)

至此

經過如火如荼的工業建設

洛陽由一座殘破的農業文明城市

一躍成為新興的工業城市

四面八方的人口

欣欣向榮的產業

有如1980年代的深圳

(現在的洛陽,攝影師@楊哲)

除了鄭州和洛陽

另外幾座城市也是風生水起因為煤礦生產

平頂山焦作鶴壁

三座新城拔地而起

(河南主要煤礦分布與主要煤業城市,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因為在黃河中上遊修建水利樞紐工程

三門峽市也從無到有完成建設

(三門峽水利樞紐泄洪,攝影師@王鐸)

大規模的工業建設

極大改變了河南的基本面貌

一切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但是

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開始更加沸騰

一場風暴即將誕生

沸騰之心

1958-1978

1958年

大躍進開始了

也許是受到已有成績的鼓舞

也許是對未來發展太過渴望

在國家政策出現冒進時

河南的表現也格外激進

這個階段

河南的「中」

代表著沸騰的風暴中心之一

1958年4月20日

河南省遂平縣

成立了中國第一個人民公社

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

(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遺跡,攝影師@劉傑)

3個月後

《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的試行簡章》

便擺到了毛澤東主席的面前

簡章規定

「將一切公有財產全部交給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補,實現共產主義的大合作」

主席對此大加贊賞

全國各地隨即掀起人民公社化的高潮

組織軍事化、生產戰斗化、生活集體化

社員們在集體食堂裏放開吃喝

共產主義似乎已經提前到來

(上述歷史依據王來青《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興衰錄》;下圖為人民公社集體食堂,圖片源自@維基百科)

不僅如此

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

還喜上加喜

當地小麥平均畝產達到2105斤的「喜訊」

登上了《人民日報》的頭版

這種浮誇行為被稱為「放衛星」

因為以當時的生產條件

多數田地畝產不過100-200斤

「衛星」在河南及全國越放越大

3000斤、4000斤、5000斤

直至8000斤

水稻「衛星」更是達到畝產數萬斤

(因為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當時人們認為糧食畝產的提高堪比衛星上天;下圖為1958年6月8日的人民日報,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虛報的畝產

意味著需要上繳更多的糧食

一切歸公的人民公社

打擊了農民個人的勞動積極性

集體食堂的大吃大喝

又浪費了有限的存糧

再加上大煉鋼鐵抽調了大量人力

許多田地無人收割

諸多原因迭加

糧食生產跌入谷底

大饑荒隨之而來

河南成為人口損失最慘重的省份之一

(1955-1965年河南省糧食總產量,可以明顯看到出現了一個低谷,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據孫建國《現代河南經濟史》)

大躍進和大饑荒結束後

1966年

文革又接踵而至

糧食、日用品

所有物資憑票供應

人民窮到了極點

(1972年的河南省流動糧票)

在這樣困難的環境中

仍然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意誌的人

就像金子一般閃耀

1954年

26歲的楊貴

就任林縣縣委書記

這是太行山東麓有名的窮縣

境內山高巖陡

土地貧瘠且旱災頻發

(林縣位置,1994年改為縣級市林州市,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年輕的楊貴頂住了壓力

在一片浮誇風中

沒有虛報糧食畝產

1960年-1969年

為給林縣引入水源

他又帶領全縣人民

劈開山頭1250座、鑿通隧洞180個

修建了人工引水渠紅旗渠

修建過程中

林縣不僅沒有餓死人

還向外地支援了1000萬斤糧食

(紅旗渠,上述歷史依據郝建生《楊貴與紅旗渠》,攝影師@寒冰)

在新鄉輝縣

郭亮村的村民決心改變因大山阻隔而帶來的貧困

他們用自已的雙手和鐵錘等簡易工具

費時5年多

硬是在峽谷絕壁中

鑿出了一條長達1300米的掛壁公路

(郭亮村掛壁公路,攝影師@董建軍)

而在1962年的蘭考縣

混亂的局面下

風沙、內澇、鹽堿等三害

愈演愈烈

大批災民外出逃荒乞討

(蘭考縣位置,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剛上任的縣委書記焦裕祿

時年40歲

他在不少於2500km的實地走訪中

找到治理三害的方法

包括興修水利

以及大規模栽種速生樹種泡桐

由於肝病病情惡化

在蘭考不到兩年的焦裕祿

便病重去逝

惟有他種下的泡桐大樹成蔭

庇護著蘭考居民

(蘭考泡桐樹)

另一方面

狂熱與混亂之中

一個新的問題正在呈現

它將在未來成為影響河南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人口爆炸

中央大倉

1979-2003

大躍進結束之後

河南人口迎來了「報復性」反彈

加上文革時期

人口生育完全失去控制

1963-1977年

河南省人口自然增長2146萬人

速度驚人

隨著人口基數大增

即便後來實行了計劃生育

勢頭也已無法阻擋

到了1997年四川與重慶「分家」時

河南總人口已達9243萬

此後直到2005年

連續9年河南都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省

(上述數據以常住人口為口徑;下圖為1959-1978年河南省人口增長趨勢,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據孫建國《現代河南經濟史》)

如果說

中國的改革是貧窮逼出來的

那麽河南的改變則是

超大基數的貧困人口逼出來的

從1979-2003年

這一階段河南的「中」演變成了

中國的中央糧倉中央廚房

以及中國勞動力資源的中央倉庫

我們將其合稱

中央大倉

1980年

河南固始縣陳營村

開始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

分田到戶的第一年

村民蔡林義一家便獲得了大豐收

(河南長垣段黃河灘區玉米地,攝影師@劉辰)

靠著賣糧的收入

蔡林義之後又種了4000多棵樹苗

承包了3個魚塘

養了4頭驢、2頭牛、3頭豬

21只羊、100多只鵝

還購買了榨油機、磨面機

磨粉、打油、做掛面、做豆腐

多種副業經營得紅紅火火

河南省第一個公開褒獎的

「萬元戶」

誕生了

(萬元戶蔡林義家的收入構成,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據1981年9月7日河南日報的報導《萬元戶——訪固始縣陳營大隊社員蔡林義》)

貧窮曾經限制了農民們的想象力

當限制解除

智慧、膽量、運氣

便一股腦兒地迸發出來

像蔡林義這樣富裕的農民購置起拖拉機

東方紅「突突突」地賓士在大平原上

農民們忙時耕地

閒時搞運輸

開著拖拉機奔向萬元戶

(洛陽一拖製造的8檔小四輪拖拉機,來源@東方紅農耕博物館)

與此同時

對農業科技的重視

新的農作物品種不斷被培育

以1981-2000年的小麥種植為例

河南省小麥品種歷經4次迭代

在種植面積穩定的基礎上

單產大幅提高

小麥總產量占到全國的1/4

(河南省小麥品種更換情況一覽,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據《河南種業50年》)

畜牧業同樣成績斐然以2000年為例

河南14項畜牧業生產指標

位列全國前三

成為名副其實的畜牧業大省

(2000年河南主要畜牧生產指標在全國的位次,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據胡廷積《河南農業發展史》)

超過人們慣常認為的

新疆、內蒙古、青海等傳統牧區

(現代化的駐馬店正陽縣君樂寶牧場,攝影師@朱哲)

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

農業機械化的初步展現

以及科技的進步

三者共同發力

河南由一個時常被饑餓困擾的省份

蛻變成了中國人的大糧倉

可謂「河南熟、天下足」

(河南省濟源市梨林鎮大許村小麥機作業場面,攝影師@鄧國暉)

不過僅僅成為糧倉是不夠的

河南還要再升一級

成為中國人的中央廚房

1990年

鄭州第二人民醫院的副院長陳澤民

改行賣起了速凍湯圓

1992年

52歲的河南漯河肉聯廠廠長萬隆

一口氣從國外引進了10條生產線

專門生產一種「時尚」的肉製品

火腿腸

(速凍湯圓,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借助河南豐富的農產品資源

陳澤民與萬隆的人生徹底改變

賣湯圓的副院長

成了三全食品的創始人

賣火腿腸的廠長

成了雙匯集團的掌舵者

如今

河南以一省之力生產了

全國85%的速凍水餃

75%的湯圓、50%的火腿腸

以及33%的速食麵

河南農產品加工年產值全國第一

糧食、肉類加工能力全國第一

中國人的餐桌

就這樣被河南改變了

(上述數據依據新華網《河南速凍食品豐富世界餐桌》;下圖為鶴壁永達食品產業園的分割車間,肉雞經過宰殺和脫毛後,通過流水線將被分割)

然而

農業生產、食品加工

對勞動力的吸納是有限的

上千萬河南人

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走出省外

謀求全新的發展

河南成為勞動力輸出大省

佼佼者成功經營起

自己的商業帝國

(許家印,河南太康縣人,1990年代南下廣東創辦恒大。下圖為恒大集團總部廣州恒大中心,攝影師@陳國亨)

更多試圖通過努力改變自己命運的普通人

則變成了

新疆的摘棉人

大城市的建築工人

(改革開放後,開鑿了紅旗渠的林州人組建建築隊,在全國多個城市打造出建築精品,發展出頗具實力的建築經濟;下圖為由林州人承建的中國文字博物館,攝影師@馮思緒)

或者是帝都的保安

等等

(唐河縣的許多在京務工者從事保安工作,約有2.6萬人,占了帝都保安總數的三分之一,逐漸形成「唐河保安」的品牌;下圖為示意,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伴隨著人口流動

對河南人的地域歧視

也在這一時期甚囂塵上

(2005年某地派出所在轄區懸掛「堅決打擊河南籍敲詐勒索團隊」橫幅,下圖為當時的網站報導截圖)

然而歧視存在與否

根本要靠自身的強大來解決

河南的「中」

在經過三個階段的摸索後

終於迎來了關鍵性的定位

中土世界

2003-2019

2003年-2019年

河南正式提出並實施「中原崛起」戰略

這一階段河南的「中」

不但自身實力越來越強

而且向外成為連接四方的樞紐

強化中心連接四方

如同一片自信、自強的

中土世界

2010年

著名的代工企業富士康

將擁有全球50%蘋果手機生產量的工廠

轉移到了鄭州

而鄭州方面同樣給力

一期60萬平方米的廠房及配套設施

在四個月內就全部完工

僅僅一年後

這個新建的工廠便擁有了10萬工人

之後又迅速攀升至25萬

河南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展現無疑

(鄭州富士康工人,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但僅僅人多是不夠的

iphone的生產需要與時間賽跑

延誤一天都意味著市場的損失

河南鮮為人知的另一個優勢

成為新產品爭分奪秒的關鍵

因為河南不沿邊、不靠海

卻是中國的「天空之心」

從鄭州出發1.5小時的飛行航程內

可以抵達全國近2/3的重點城市

覆蓋全國3/5的人口

距離短、覆蓋人口多

這就是河南在航空時代的優勢

(鄭州航空港人口和GDP輻射地理範圍,制圖@鄭伯容&鞏向傑/星球研究所,依據鄭州航空港實驗區官方網站)

從全球各地運來的零配件

被工人們快速組裝成

一台台嶄新的iphone

再快速發往全球消費者的手中

富士康之後

天空之心的優勢被更多企業發現

2012年鄭州機場貨郵吞吐量同比增長47.07%

2013年同比增長69.13%

2014年同比增長44.86%

······

堪稱全球貨運增長最快的機場

沒有之一

(鄭州機場飛機降落,攝影師@焦瀟翔)

如今

鄭州機場已經形成

橫跨歐美亞三大經濟區

輻射全球100多個城市的國際樞紐航線網絡

客貨運規模高居中部地區「雙第一」

(鄭州新鄭機場T2上空的「航跡」,攝影師@趙亮)

除了「天空之心」

「陸地之心」同樣出現在了河南

2010年鄭州到西安的高鐵開通運營

2012年鄭州到石家莊

和武漢的高鐵開通運營

2016年鄭州到徐州的高鐵開通運營

高鐵在河南形成了一個十字交叉

(2016年河南高鐵網絡,制圖@鄭伯容&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而河南的雄心豈止於此

他們率先提出建設

米字形高鐵網絡

向西北連接太原、向東北連接濟南

向西南連接重慶、向東南連接合肥

4小時的高鐵圈可以覆蓋

除珠三角外的全國主要經濟區域

(建設中的米字形高鐵網絡,制圖@鄭伯容&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天空之心、陸地之心

交通優勢爆棚的中土世界

展現出超強的能量

快消品牌Zara的最新款服裝

第一天落地鄭州機場

第二天清晨便可以擺上北京上海的貨架

(鄭州機場貨站,攝影師@靳晰)

包括紡織品、汽車配件在內的1300余種貨物

通過從鄭州出發的鐵路

(中歐班列)

到達歐洲市場

可以比海運縮短3/4的時間

(中歐班列鄭州國際陸港,攝影師@焦瀟翔)

在交通活力的帶動下

一個以鄭州為中心

涵蓋五省30個城市的

中原城市群

正在崛起

(中原城市群,制圖@鄭伯容&鞏向傑/星球研究所,依據《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

總結

從1949年-2019年

從工業內陸到沸騰之心

從中央大倉到中土世界

河南

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經濟自信

(河南省GDP總量排名位列全國第5,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作為一個內陸省份

河南

沒有天賜的豐富礦產

沒有優良的海洋大港

沒有經濟特區之類的政策傾斜

(鄭州「大玉米」,攝影師@靳晰)

一億河南人

硬是在一片飽經風霜的土地上

殺出重圍

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在鄭州國棉廠廠址建立的新工廠,昔日細紗車間人頭攢動的時光已一去不復返,智能化操控減少了人工,提高生產精確度,也使工人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攝影師@延婧)

這就是

河南

[irp posts=”65177″ name=”【一部河南史,半個中國史】北方南方港澳台,許多人的祖上可能都是河南人”]

[irp posts=”53129″ name=”人口將過千萬,如今的河南鄭州是個什麼樣的城市?”]

[irp posts=”11289″ name=”為什麼中國最被歧視的總是河南人?”]

[irp posts=”36276″ name=”同為十三朝古都,為什麼洛陽就是沒有西安紅?”]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包括:

孫建國《現代河南經濟史》、毛德富等《百年記憶:河南文史資料大系》、胡悌雲等《當代河南簡史》、河南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河南六十年》、蘇林等《河南社會發展與變遷》、孫躍傑《洛陽156工業遺產群歷史研究與價值剖析》、丁一平《1953-1966工業移民與洛陽城市的社會變遷》、丁一平《「一五」計劃與洛陽工業基地建設》、石破《鄭州棉紡業的四個年代》、湯曉莉《鄭州市經濟轉型研究》、李道蘇等《河南紡織工業發展簡史》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註於探索極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