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王波聽說養羊的生意不錯,同鄉中並沒有太多可借鑒的經驗,便托市裏的侄女買了幾本養殖類的書籍。因為不識字,只能靠侄女放寒暑假回老家念給他聽。
2018年,王樹林在某次掃碼推廣活動中,了解到某家農業知識付費平台,註冊成為其會員後,經常收看鐘善東講解的果樹剪枝技術類課程。
十多年來,農民想通過學習提高種養殖技術,增加收入的需求一直存在。
但農業教育渠道的分散和低效,則讓農民求學無門。
本文來源:芥末堆看教育(微信id:jiemoedu)
作者:那子
2017年1月,農業部頒發《「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以下簡稱《發展規劃》)。
《發展規劃》提出教育培訓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體系的核心內容。天天學農、種好地、新農堂、新農寶等平台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激發了農民潛在的學習需求。
種養殖技術、土地確權、糧食賣價、農業補貼政策等關係到切身利益的話題都是近6億農村人口想要學習的內容。
在「方便、易懂、可操作性強」的驅使下,很多農民開始使用線上學習平台。
但與此同時,以往通過長期實踐形成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卻並未受到線上平台的衝擊。
因為農業知識實操性強的特點,也讓有著長期種養殖經驗大戶們對線上學習平台並不感冒。
「快手」成了一部分農民的首選學習平台。
農民最想了解啥?農技、政策講解、市場行情 ……
上到農業政策,下到糧食賣價,只要是關係到切身利益的話題,都是農民想要學習的內容,這也是農業苑回答最多的幾類問題。
農業苑是快手上一名農業主播,每天晚上7點半直播,直播內容主要以看留言和連麥回答粉絲問題為主。
「歡迎老鐵進入直播間,紅心點點亮,想點關注的老鐵可以往上上一上了,農民就不要刷禮物了……」
農業苑用極具快手風格的開場白,開始了他晚間的直播,這場直播吸引了6000多位老鐵參與。
▲農業苑直播
「主播,您好。我是內蒙古呼和浩特這邊的。我想問下我們這邊有的地確(權)了,有的地沒確(權),這事我找哪裡問明白呢?」
聽到問題之後,農業苑脫口而出,「國家2013年1月31號提出土地確權制度,截止到2018年12月31號,歷時4年零11個月,基本完成農民的二輪土地確權的工作……」
後來農業苑告訴芥末堆,土地確權相關問題在直播間已經講了快一年了。
「經常看我直播的粉絲都能解答這個問題。」農業苑頗為驕傲地表示。
除了土地確權之外,農業苑近期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什麼時候賣糧。
「國家對收糧不會抬高價格,只會平衡整個市場的供需關係。」直播間有老鐵詢問,國家收糧的價格會不會大漲時,農業苑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最後補充一句,「老鐵同意的話,給打個同意。」
對大多數農民來說,現在正處於農閒季節,所以在農業苑近期的直播中,老鐵們經常會問些國家對農業的補貼政策、土地確權之類的問題。
到了農忙的時候,種植技巧、植保服務等問題是農業苑回答最多的內容。
土地確權是指土地所有權、土地使用權和他項權利的確認、確定,直接關係到農民是否有地可種;種植技巧則直接關係到農民的實際收入。
包括土地確權、糧食賣價、種植技術在內的直接關係到農民切身利益的問題,都是農民一直以來最為關心的話題。
一份2016年基於河北省1401份職業農民的調查問卷數據則顯示,不同從業類型職業農民對管理知識和市場信息等內容需求強度,呈顯著差異。
從事經濟林、農產品營銷產業的農民對管理類知識需求較大,從事其他產業的農民相較農技知識,管理類知識需求較少。
▲河北省不同從業類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需求調查結果
家住在廣西桂林的王樹林,家裏有10余畝沙糖桔果園,規模較小,且已經完成確權工作,也沒想過對外承包,所以王樹林對政策和管理類知識並不十分關心。
「我也買過沙糖桔全年管理的課程,但都沒怎麽看。」
相比之下,他更喜歡學習農技課程。
芥末堆發現,目前大多主打農業知識付費平台所提供的內容,主要也是針對從事經濟林、農產品營銷產業的農民。
例如天天學農開設了11個課程分類,其中包括柑橘、芒果、葡萄等多種農作物的純農技類知識課程。
剩下的視野、農商欄目下的內容多以農業營銷、品牌打造等內容為主。
▲天天學農課程分類
想學習,但去哪兒學?
在鐘善冬之前,王樹林嘗試過看書。
但王樹林感覺說,看書還是比較麻煩的,要特意跑一趟書店。
「之前還是不懂,沒人介紹,不知道相關平台。」
因為不知道去哪裡學習,王樹林只能去比自己早些年種植沙糖桔的表哥那裏偷偷學藝。
想學習,卻不知道去哪裡學是當下農業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渠道分散和低效。
隨著對沙糖桔行業理解的不斷加深,王樹林也認識了不少種植砂糖桔的朋友,從他們那裏知道了更多的學習方式。
與此同時,化肥廠商等農業企業也開始啟動各式各樣的實地考察、專家講座等線下活動。
王樹林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坐火車參加與果樹相關的講座。
參加次數多了,王樹林也知道各家企業的強項技術是什麼了。
「益才他家的彎枝技術比較好,掛果比別家快還多……」
▲圖片來源:天天學農官網
眼下,王樹林平時會在天天學農上關注剪枝技術,非常喜歡鐘善冬老師。
「講得東西很接地氣,還會打比喻,(平台上)沒有人不知道他呀。」採訪中,王樹林著重向芥末堆安利了鐘善冬的課程。
關於農民教育途徑,農業苑介紹說,之前鄉鎮會設立植保站,用來負責病蟲害預測測報、植物檢疫、農業技術推廣等工作。
但經過多次組織架構調整之後,植保站早已名存實亡,一般會掛靠在大型的農資商店。
「效果很不理想。」農業苑無奈地表示。
「送智下鄉」
「但現在國家已經很重視這塊了。」農業苑說的「這塊」是指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
從「送錢下鄉」到「送技下鄉」,再到「送智下鄉」,國家農業政策的扶植方向,逐漸轉變為培育農業人才。
從2017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開始,國家陸續發布首批100個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範基地名單。
此後三年間,國務院、農業部陸續發文強調,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性。
近期頒布的「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也將「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作為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方針之一。
「自己去鄉政府報名參加,吃、住、車費都是國家報銷。」已經從事實體農業十多年的農業苑切身感受到農業政策的福祉。
《發展規劃》預計,到2020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將達到2000萬人。
「現在參與培訓多以種植大戶為主。」農業苑認為,種植大戶還需要參加農業類培訓,這也反映了我國農民對農業知識的匱乏程度。
根據天天學農創始人趙廣在GET2018上分享中提到,中國農業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7年,美國農業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約為14.2年。
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在天天學農創始人趙廣看來,是農業產業升級下的必然結果。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8年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谷物播種面積14.95億畝,較上年減少1619萬畝,而全國豆類播種面積1.53億畝,比上年增加180萬畝。
除了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之外,農資升級、勞動力升級、土地流轉升級等農業產業鏈條上各個環節的升級,都帶動著農業產業的整體升級。
另一種聲音
數據顯示,僅農技培訓擁有將近2000億的市場規模。
與千億級市場相對的是,中國農民所掌握的知識,大多是在長期探索中總結整理出來,已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識體系。
這套固定或許封閉的教育模式,目前依舊能滿足農民對知識信息的需求。
農業知識的實操性決定了即使學到農技技術,後期實操的有效性還是需要農民不斷探索、總結。
這一特點,也讓很多有著豐富種養殖經驗大戶,對線上學習平台並不感冒。
「養上幾年,你天天琢磨,也就懂了。」程陽覺得養魚這件事情,本身不需要太多的高科技技術,全靠經驗。
「魚最重要的是別讓魚得腸炎。水質差魚就容易得腸炎,你就得找泉眼……」一提到養殖虹鱒魚的技術,程陽便變得很健談。
程陽雖然是在2年前才開始養殖虹鱒魚,但程陽所在的北京懷柔田仙峪村養殖虹鱒魚,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了。
據程陽回憶說,30年前,北京順通虹鱒魚養殖中心(以下簡稱「養殖中心」)在村裏的小池子裏實驗性地養殖虹鱒魚,但沒想到效果十分好。
田仙峪便逐漸成為北京最大的虹鱒魚養殖基地,冷水魚養殖也成為其三大產業之一。
「最早養虹鱒魚的,差不多是我們村的首富了吧。」
在沒有養殖虹鱒魚之前,程陽是一位計程車司機。平時跑車的閒暇時就會去朋友的魚塘幫忙,「多看多問。」
在幫忙的時候,程陽也耳濡目染地學到了一些基礎的養殖技術。
這差不多也是同村大部分養殖戶的學習路徑。
養殖新手在親戚、朋友的魚塘裏幫忙,便能學到些基本的養殖技術,自立門戶之後,如果遇到問題再去請教有經驗的養殖戶。
在田仙峪發展養殖虹鱒魚之初,養殖中心返聘了一位某農業大學的退休教授,來幫助養殖戶解答養殖問題。
養殖中心也曾組織過養殖協會類似組織。但據程陽介紹,這兩年協會也沒有再招納會員和組織講座了。
當然,程陽也不完全否認網上信息的必要性,但只能用來豐富經驗,例如,死魚解剖等。程陽知只是覺得,「書上的東西多少與實際有出路。」
芥末堆註:文中王波、王樹林、程陽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