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國家人文歷史(人民日報旗下)
微信id:gjrwls
作者:周冉
1949年2月20日,國民政府用海軍昆侖艦,第三次將故宮博物院和中山博物院文物運抵台灣基隆。
晚清以來,中國文物命途多舛。
什麼英法聯軍、八國聯軍、侵華日軍等侵略者自不必說,那些私自變賣的中國人也是不勝枚舉。
而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古代藝術品收藏中心,故宮博物院的上百萬件藏品,也如同那個時代一樣——動蕩不安。
所以,故宮到底流失了多少文物?
故宮流失的文物數字,幾乎無法統計,
「故宮和中南海、頤和園、圓明園、避暑山莊、沈陽故宮等是一個整體,古代都是宮苑禁地,它們的文物都是互相交流的。」
「《女史箴圖》原來在故宮的建福宮花園擺放,後來放到了圓明園,從圓明園流失了,現在在大英博物館。」
「好多不是故宮流失出去的,但也是皇宮的一部分,特別是圓明園。」
「所以很難說故宮流失了多少,不如整體地去看清代皇家宮廷到底流失了多少,也許更容易釐清一些。」
「但要想找到準確的數字,那是非常難的。」
原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曾經這樣說。
目前世界上有幾十個國家的博物館藏有清宮舊藏文物,這些文物流失於各個歷史時期,多數有戰爭和政治原因。
今天的故宮博物院依然是保存清宮舊藏文物最多的地方。
「全世界的博物館幾乎都是金字塔形的藏品結構,塔尖上是鎮館之寶、珍貴文物,腰身是量大面廣的一般文物,底層的是待研究、待定級的資料。」
「故宮博物院是個例外,它是倒金字塔,也就是珍貴文物占93.2%。」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這樣驕傲介紹故宮珍藏,並在2015年初公布了故宮文物清理的最新匯總結果——「1807558件套,有整有零」。
[irp posts=”12628″ name=”中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哪一省的文物最多、等級最高,極品哪裡最多?”]
但是,到底流失了多少?
敗家的末代皇帝
除卻八國聯軍無法統計的瘋狂掠奪,清末故宮珍寶流出還有一個重要途徑——宮人監守自盜。
1912年清帝名義上退位,溥儀關起門來做皇帝,清末小朝廷依然占據紫禁城。
軍閥統治社會動蕩,紫禁城絕不是鐵板一塊,宮中人人自危,很多人常常偷走一些小物件賣掉換錢防身。
小小年紀的溥儀並不擅長管理,偷盜愈演愈烈,這些人很快把目光集中在耀眼的建福宮。
建福宮是名副其實的皇家寶庫,這裡存放著乾隆皇帝最愛的珍玩字畫、金銀法器。
乾隆死後,這裡的東西原樣加鎖封存,幾代皇帝下來從未啟封。
溥儀也察覺到了宮中的偷盜,洋老師莊士敦曾告訴他,他所居住的地安門街上,有許多家古董鋪子,鋪子老板不是宮裏的太監就是內務府官員,裡面賣的大多是從宮裏偷出來的東西。
[irp posts=”8962″ name=”末代皇帝溥儀的洋老師莊士敦回憶:我的學生溥儀。”]
在親信的慫恿下,溥儀決定清點建福宮珍寶。清點工作剛剛開始,就被突如其來的一場大火打斷。
通天火災究竟燒掉了多少東西,至今是一個謎。
內務府只稀里糊塗匯報說:金佛2665尊,字畫1157件,古玩435件,古書幾萬冊。
火災原因就更難查明,官方說法是油燈起火,更多清史研究者認為,是宮中人為了掩飾自己的偷盜,人為放火。
一個多月後清理火場,竟從灰燼中煉出17000多兩黃金。
此後溥儀驅趕了宮中大部分太監,還在建福宮的廢墟上新建了一個網球場。
1923年,學者王國維和羅振玉接受遜帝溥儀召喚入宮任職,為南書房行走,食五品俸祿。
很多學者認為,同年的建福宮大火,可能正是小朝廷召王國維入宮的原因,因為「宮中需要人整理古玩」。
王國維入南書房後,對內務府典賣宮藏文物抵債的行徑時有目睹耳聞。
1924 年5月,王國維給羅振玉的信函中述說了自己的見聞: 「前日太真來,談近日運出諸物甚多,擬作抵以供裁減之用(裁減須還各債),皆戚畹主之。」
「戚畹」即溥儀的岳父、皇后婉容的父親榮源,時任「內務府大臣」。
宮人監守自盜尚屬偷偷摸摸,皇帝典當家產就堂而皇之了。
1923年,遜清皇室向北京匯豐銀行借款,以各種金器80件作為抵押,借款80萬元,以彌補皇室280萬元的虧空。
具體的抵押物品明細在當時的合同上都有詳細記載,以金編鐘為一部分,折40萬;金冊寶、金塔、金壺、金盤等器物為另部分折40萬元。
按當時的金價,僅冊寶一項就40萬也不止,其余的就等於白送。
據溥儀自己回憶:「這樣的抵押和變價、每年總要有好幾宗,特別是逢年過節需要開銷的時候。」
1924年6月16日,他再向鹽業銀行抵押玉器365件、瓷器200件、琺瑯器23件、紅雕漆28件,其中包括一些宋代名窯瓷器。
變賣文物,是小朝廷特殊的生存方式。
1922年7月至12月,溥儀以賞賜溥傑的名義,向宮外轉移出宋元版珍貴古籍210部,唐宋元明清古代字畫2000多件。
其中包括顧愷之的《洛神賦》、唐閻立本的 《步輦圖》、周昉的《揮扇仕女圖》和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等等。
這些無價之寶,由溥儀的堂弟溥佳護送到天津英租界13號路166號樓。
1924年11月,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隨從帶走大量所謂私人財產,其中包括經過精心挑選的眾多文物。
溥儀出宮後,躲進日本公使館。
1925年2月溥儀秘密潛往天津,在天津日租界內設立行宮,僅藏在日租界張園內的故宮文物和珠寶即達70多箱。
溥儀居住天津期間,市面上常有宮裏的玩意出現,攪動當地文物圈。
1931年11月,溥儀在日本人的策劃下秘密逃往東北,出任偽滿洲國皇帝。
出逃時除隨身帶走一大批文物外,尚留天津的一些文物下落不明。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當時偽滿都城新京(今長春)一片混亂,很多人轉移各種物資準備最後逃亡。
溥儀最重要的準備就是,指使隨從將原故宮文物和後來搜刮來的大批珍貴珠寶裝上汽車,其中有價值連城的頂珠冠、鑲金貓眼石墜、清代龍袍等。
他所攜帶大多數文物的最終命運,是被日軍哄搶,下落不明。
被蘇聯方面截獲後,溥儀也曾想以獻寶換取居留權,最終沒有成功,所帶文物珍寶被迫留在了蘇聯。
數量眾多的故宮文物精品,除溥儀隨身攜帶的468件最後回歸祖國外,其他文物不知所蹤。
溥儀從東北出逃後,他所住的小白樓被打開,東北文物市場立刻繁榮起來,有不少人為了多賣點錢,跑到北平琉璃廠找大買家。
價值連城的寶貝接連出現在北平,琉璃廠的老板們乾脆組團到東北掃貨,圈子裏所謂「東北貨」名聲越來越大。
收藏家張伯駒花重金購買了不少傳世名畫,其中就包括《韓熙載夜宴圖》。
20世紀50、60年代,這些文物被陸續捐贈給故宮博物院。
[irp posts=”65598″ name=”美國FBI查獲361件中國流失文物,已返還中國,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都有”]
內閣大庫檔案,廢紙價拍賣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
溥儀走了,帶走能帶走的,帶不走的就成了有些人眼中的肥肉。
1927年1月8日,北洋政府開始變賣故宮不易長期存放的消耗品,如食品、藥材、茶葉、洋煙、洋酒、皮貨、綢緞等。
1928年10月,國府委員經亨頤提出「廢除故宮博物院,分別拍賣或移置故宮一切物品」,並提出五個論點:
- 故宮博物院名義不通;
- 辦院是為了做皇帝者的準備;
- 博物院不應據有圖書與文獻;
- 逆產應當拍賣;
保管不善難免以偽換真,使「保管」變為「保完」的黑手。
這一提案竟然被順利接受,一時輿論大嘩。
此事之後故宮博物院雖未停辦,拍賣卻一直繼續。
1932年2月,拍賣不僅處理了永壽宮的銀錠和金砂,還變賣了一些文物、貢品。
▲工作人員正在將挑選好的瓷器,放在墊好的襯紙上面準備包裝。圖見《故宮文物南遷史料展》
金銀被拍賣,檔案竟也難逃。
王國維曾作《庫書樓記》,詳細記述羅振玉發現內閣大庫檔案的流失和收購經過。
清朝二百多年,宮廷公文檔案堆積如山,都集中收藏於內閣大庫。
1909年內務府修繕內閣庫房,將年代近一些的檔案搬移到文華殿,而準備將年代久遠的檔案予以銷毀。
時任學部大臣的張之洞和在學部供職的羅振玉,建議將所有檔案移交學部圖書館收藏,此後搬運了一部分到國子監,仍有大批檔案留在內閣大庫,直到清朝滅亡。
1912 年,民國政府在國子監成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以內閣檔案作為藏品。
後來籌備處遷到紫禁城午門城樓,又將內閣檔案從國子監搬移到午門外朝房和端門的門洞裏。
如此波折,自然有不少文獻損失散佚。
1921年,教育部為籌發歷史博物館職員薪金,將大部分檔案裝成八千多麻袋(一說是九千多袋),按廢紙價格賣給西單牌樓北大街的「同懋增」紙品店。
1922年3月,曾入職小朝廷的羅振玉,在北京書肆發現洪承疇的《洪文襄揭帖》和朝鮮國王貢品表,立刻察覺到它們的價值。
得知這些文獻來自內閣大庫,由當時的歷史博物館出售給廢紙商人,他追蹤找到紙品店,以高價悉數買下。
羅振玉曾打算築樓以收藏這批難以計數的檔案,但由於財力原因,未能如願。
不久,他將這批檔案賣給藏書家李盛鐸。
1928年,北平歷史語言研究所作價從李盛鐸處將內閣檔案收購,才最終將其歸屬國有。
北平淪陷時期的文物流失
九一八事變後,故宮博物院文物安全問題日益嚴峻。
故宮文物南遷迫在眉睫,準備工作千頭萬緒。
幾百萬件文物不可能全部運走,也不可能細細篩選,結果有些精品未被收入,次品卻整箱帶走。
這些被選中的文物,包括書畫、銅器、瓷器、象牙、琺瑯、善本等,共分5批,計19690箱62萬件。
▲圖中的建築物為寶蘊樓。兩個工友正在將空箱子抬上去準備裝箱。樓門口站立者為古物陳列所的工作人員。寶蘊樓修建於民國時期,是古物陳列所用來存儲文物的倉庫。圖見《故宮文物南遷史料展》
▲文物裝箱前的準備工作,圖見《故宮文物南遷史料展》
由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負責,開始做文物遷運前的篩選打包工作。
為此,他們還專門聘請了極富這方面經驗的文物古董商指導。
打包文物採用的方法是,根據文物的形狀用稻草做襯,以棉花貼緊,外面包上優質棉紙,這種專業的文物打包方式經得起長途跋涉和劇烈顛簸。
幾十萬件文物在上萬里的運輸過程中,竟一件未損。
▲民國時期故宮博物院制度:文物在點查、提集及裝箱時,均有軍警在場監盤以昭信天下。文物南遷時更是如此。圖見《故宮文物南遷史料展》
1933年2月5日晚間,北平全城戒嚴。
13491箱文物從神武門廣場出發,由幾十輛板車輪流運往火車站,軍隊全程護送,沿途軍警林立。
不到120天的時間裡,五批文物循序運往上海,後又輾轉至南京朝天宮。
▲文物集中於庫房準備裝箱情形,圖見《故宮文物南遷史料展》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集聚在午門前預備南遷的故宮文物 1933年6月23日發稿 (私人收藏家提供)
但隨著戰事不斷深入,南京也不是安全之地,文物繼續分三路西遷,因為沒有交通工具,最後剩3000多箱滯留南京。
「這次西遷歷時8年,行程萬餘里,運送文物的車輛、人員艱難行走於四川蜀道。」
「沿路敵機轟炸,遭遇匪類,不斷臨時更改行走路線和臨時存放地點。」
「最後以微小的損失完成了這場歷時長久、數量巨大的文物遷徙之路,被國內外人士稱為奇蹟。」
▲文物南遷(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故宮大批文物南遷後,總務處長張庭濟奉命留守。
日偽政權下的故宮博物院艱難維持,盡力周旋。
1937年11月淪陷初期,張庭濟曾代表北平留守職工,向國民政府行政院匯報現狀,尋求保護。
目睹當時情況的美國漢學家珍妮特、沈大偉說:
「日軍在 1937年9月占領北平的時候,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已帶了部分珍寶西遷,……以後馬衡不在的日子裡,負責故宮工作的是總務處處長張庭濟。」
「日本方面妄圖派日本人擔任故宮的院長或顧問,但由於遭到故宮工作人員的堅決抵制而未果。」
「日本人也不得隨意進入故宮,除非帶有介紹信,否則會被留守的工作人員拒之門外。」
在這淪陷的八年中,「留守人員雖然不像隨文物南遷的人員那樣辛苦奔波、風餐露宿,但在日偽統治下也非常難得,不卑不亢,可以說是不辱使命。」
由於大量文物珍品外遷,加上日偽的干擾、破壞,只能勉強維持分路開放,但遊人寥寥,門庭冷落。
1938年6月,憲警兩次闖進故宮博物院太廟圖書館,搬走、撕毀大批圖書資料,書籍242種,340冊,雜誌369種,10682冊。
書籍中有反日抗日、談及日偽政權和滿洲的一律銷毀,包括大量印有國民黨青天白日標誌的圖書。
另外含有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等內容的絕對銷毀,有關司法、教育、財政等的書籍雜誌也必須銷毀。
這次查沒銷毀,對故宮文獻資料庫藏是一個巨大打擊,日本希望借助這種方式推行奴化教育。
不久的獻銅運動,再次把故宮博物院拖入泥潭。
1945年3月,侵華日軍北京陸軍聯絡部致函偽北京特別市市長,要求「北京特別市官民」,「獻納(供出)各自存有之一切銅類,以資直接增強戰力,藉以實現大東亞共榮圈之確立。」
各家各戶和單位被強行征收銅鐵,作為日軍造炮彈和子彈使用。
「這個運動波及到千家萬戶,故宮這樣的文化機關也沒有倖免。」
儘管多次抵制,最終為確保故宮整體安全起見,不得不將一些散落於各院落無號的銅缸銅炮等1095斤交了出去。
但金品獻納委員會和日軍對此量均不滿意,要求故宮必須捐獻更多,因為僅北京一市日本軍部下的銅鐵徵集任務就高達40萬公斤。
日偽華北政務委員會最終命令,將不能斷明年代的銅缸54件以及2尊銅炮運走檢送。
在此之前的1944年6月22日,日軍已經從故宮劫走銅燈亭91個,銅炮一尊。
這批文物剛運到天津,還未及轉運到日本,日軍即宣告投降。
張庭濟等會同教育部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平津區助理代表王世襄,前往天津接收運回這批文物,看到的情形是「有的已殘破、毀壞,共重4460公斤,較劫走時少了971公斤,而此前被劫走的 54 個銅缸也不見蹤影。」
根據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的統計,「本院(淪陷期間)被征用之銅品2095市斤外,計銅缸66口,銅炮一尊,銅燈亭91件。」
八年抗戰中,北平故宮文物被日本掠奪了銅器149件,太廟圖書館大批圖書雜誌遭破壞,文獻館的張鼓峰輿圖被劫走。
[irp posts=”47535″ name=”日本侵華究竟有無燒故宮搶國寶?”]
遷台以書畫、細軟居多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分散在四川境內三地的文物被集中到了重慶。
院方為感謝四川人民對文物保護所做的努力,在成都中正公園舉辦了一次「北平故宮博物院在蓉書畫展覽會」。
展覽的作品,包含從晉朝到清代一千五百多年中八十八位畫家的一百幅作品,幾乎是南遷書畫文物中最重要家底。
為了協辦展出,市政府想盡辦法保障安全,除了軍警,還請川地的袍哥組織予以協助。
[irp posts=”49748″ name=”舊中國的歷史上,有一個真實的江湖”]
受場地局限,一百多幅書畫珍品一次性展出有點困難,院方決定分為兩次,每旬換一次,共歷時二十多天,接待來自川內和西南各地的參觀者數以萬計,堪稱八年抗戰文化史上的一大盛況。
遺憾的是,展覽成為這批國寶最後一次在中國大陸的亮相。
1947年,這批文物由重慶向家坡運往南京朝天宮的故宮博物院分院,後被秘密運往台灣。
國民政府還下令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將其餘故宮文物運往南京,再和南京分院的文物一起運往台灣。
經馬衡多方周旋和拖延,此計劃擱淺,北平文物得以保留在中國大陸。
最終運台文物數量相當於整個南遷文物的四分之一,未來得及運走的文物原地未動,仍留在南京朝天宮。
1949年4月,遷台文物登記造冊,統計文物總數為231910件又27張692頁。
國民政府兩院理事會延續了故宮博物院的點查制度,先後出版《中華文物集成》《故宮書畫錄》 《故宮名畫300種》等著錄。
1962年,台北故宮博物院在台北近郊雙溪建成,定名為中山博物院。至今已五次擴建。
1989年至1991年,台北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清點計劃研究小組成立,開始對文物全面清點,1991年完成時,對外發布數字為:歷代文物總數645784件(後有又多方捐贈擴充)。
對於以上種種,如今已成網紅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態度十分明確:
「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嚴,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樣流失海外,就沒有尊嚴。」
[irp posts=”66341″ name=”紫禁城600歲了,北京故宮公布「慶生」展覽計劃(附各宮殿展覽說明)”]
[irp posts=”64311″ name=”北京故宮封藏 95 年的乾隆花園,2020年要開放了”]
[irp posts=”12628″ name=”中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哪一省的文物最多、等級最高,極品哪裡最多?”]
[irp posts=”63039″ name=”北京故宮,為什麼改變了這麼多?”]
[irp posts=”6860″ name=”故宮國寶遷台66年,看看當年是怎麼搬運的?”]
參考資料:
《故宮藏瓷的播遷聚散》
《羅振玉、王國維與故宮文物的保護、研究述論》
《舉步維艱——淪陷時期北平故宮博物院事業》
《皇宮珍寶流失記》
《故宮文物秘密遷台前的最後一次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