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發現澳大利亞(微信id:Go_Aussie)
作者:會飛的Phyllis
中國的孩子,在數學尤其在奧數上的成績,一直是傲視全球的。
此次比賽中,中國奧賽隊中無一人獲得金牌,最好成績是銀牌的第15名。
而美國隊則獲得團體第一,4位參賽選手中有3位選手斬獲金牌,其中兩位是華裔選手。
賽後,中國隊稱中國只是將這次比賽當做一個鍛煉機會,並未刻意追求名次。
在選拔參賽隊員時,並未刻意挑選最頂尖的選手,而是直接讓中國數學奧林匹克賽的金牌團隊(省隊)參加本次比賽。
不管是不是真的派出「二隊」參賽,但是重在參與的精神成了中國代表隊的目的,好像有點奇怪?
01
美國隊中的天才華裔
美國隊中,兩位年輕華裔選手的亮眼成績,而且很多人不知道,美國代表隊的教練,也是一名華人。
▲左一為Daniel Zhu ,左四Benjamin Qi,右一為美國隊華裔教練羅博深
這兩位17歲的華裔選手都來自美國的公立高中,他們的理科成績一直非常耀眼,從小就已嶄露頭角。
不單是數學方面的天賦驚人,近年來都代表美國隊參加了數項國際奧林匹克賽事。
Benjamin Qi (本傑明·齊)來自美國普林斯頓高中,2018年他代表美國隊參加了在日本舉行的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大賽,奪得個人金牌。
▲2018年Benjamin Qi 在日本築波獲得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大賽個人金牌
10歲時,還在讀小學五年級的小本傑明就在普林斯頓當地的數學比賽中拔得頭籌,獲得當地媒體的關注。
當時,他的父母尤為興奮,也是他們第一次見證了兒子的數學天賦,他們為兒子的表現自豪。本傑明表示自己的理想就是當個科學家或是數學家。
同時,他的編程能力也非常強,他覺得學習編程有助提高他的數學技巧。
同樣17歲的Daniel Zhu,來自馬里蘭州的蒙哥馬利布萊爾高中,他曾在2018年代表美國隊獲得在葡萄牙舉行的國際物理奧林匹克金牌。
他以總分41.4分的成績位列美國隊之首,在所有參賽選手中排名第五。
(每年都會有20名全美最優秀聰明的高中生被選拔到馬里蘭大學參加物理集訓營,之後按成績挑選5名參加國際物理奧賽)
Daniel 4年級時對學校里的奧數項目產生興趣,7年級(相當於國內初中)時就參加了全國數學競賽。
在他的學霸生涯中,興趣始終占據了最大的位置。
▲右二為Daniel Zhu
除了數理成績優異外,他的課外興趣是小提琴、作曲、拼圖、網路競賽和隨機知識積累,愛好非常廣泛。
02
快樂教育不意味放棄孩子
代表一個國家摘取數學、物理、信息學等學科的國際奧林匹克競賽金牌,應該可以說是學霸中的學霸,普通人眼里的天才兒童了。
這些天才兒童跟人們印象中的陳景潤式的天才形象有點不一樣,他們樂觀開朗,而且興趣廣泛。
最重要的是,沒一個人覺得學習奧數是痛苦的,他們都是從小展現出極大的數學天賦後,在父母的引導下,慢慢發掘更多的學科興趣,把自己的天賦發揮到極致,最後在多個學科競賽中表現優異。
心理測驗教授朱利安·史丹利(Julian Stanley)曾經做過一個45年的實驗項目,專門研究聰慧少年的成長過程。
他一共跟蹤了5000多名智商超常的少年。在多年的研究中,史丹利總結出許多驚人發現。
他認為,從小培養聰慧兒童解決問題和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非常重要。
如果你的孩子天資聰穎,一定要培養他們的認知能力並讓他們保持快樂的心境。
中國人都知道《傷仲永》的故事,為了可以把自己孩子的聰明發揮到極致,史丹利教授建議父母應該這樣做:
- 盡量讓孩子有多種體驗
- 培養孩子的才能和興趣
- 支持孩子智力和情感需求
- 表揚孩子的努力,而非能力
- 不要害怕失敗
- 謹防給孩子貼標籤
- 跟老師合作滿足孩子需求
- 讓孩子參加能力測試
千萬不能一味追求要求孩子成為天才,這樣的做法會導致他們出現各種各樣的社會及情感問題。
03
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師
《生活大爆炸》中的謝爾頓應該是很多人都熟悉的天才,他情商很低,智商很高,經常毒舌刻薄,又非常傲嬌。
應該說這樣的怪胎在現實生活中是很難生存的,然而謝爾頓卻擁有三個死黨,後來又收獲了Amy的愛情,走進了以前對他來說不可思議的婚姻殿堂。
美劇《小謝爾頓》就為這個天才鋪墊了前情,給大家展示了「天才是如何煉成的」。
小謝爾頓家里的哥哥和妹妹都是普通孩子,他從小在學校里就格外怪異,不僅交不到朋友,還會當面指出老師們犯的錯誤,氣得老師們要求他轉學。
但所幸他生在一個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家里。
他的爸爸媽媽並沒有因為他的高智商就以他為傲,也沒有因為他的怪異而對他多加指責,而是懂得按照他的特點為他制定一套適合他的教育方法。
在面對別人的惡意時,媽媽會毫不留情地反擊。
在他把家里的冰箱拆了裝不回去,讓爸爸不得不花200美元找人修理時,爸爸會毫不留情地指出他的錯誤,並要求他以自己的方式打工償還。
但沒有受過挫折的謝爾頓對這份賣報紙的工作顯然看不上,非常累還賺很少錢,生氣的他對爸爸大發脾氣。
爸爸不但沒有教訓他,反而和孩子分享了自己一天不如意的遭遇。
爸爸懂得空泛的說教沒有用,而自己的親身遭遇卻能讓孩子感同身受,讓長大後的謝爾頓養成了好脾氣。
雖然長大後的謝爾頓龜毛、話多又自負,但在有愛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他一直心地善良,我們被他很多生活瑣事逗得大笑時,也覺得他真心可愛。
04
好的教育讓人格健全
著名華裔數學家Terence Tao(陶哲軒)的IQ達到了230,曾被認為是世界上智商最高的天才。
他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優秀的數學家之一。
現實中的他有著比謝爾頓更矚目的履歷:
- 7歲上高中,自學微積分
- 9歲上大學
- 12歲獲得國際奧數金牌
- 17歲碩士畢業
- 21歲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畢業
- 24歲當上UCLA正教授, 成為該校史上最年輕的教授
- 31歲獲得麥克阿瑟基金(MacArthur Foundation)天才獎和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
和謝爾頓難以融入現實社會不同的是,Terence非常謙遜柔和,懂得和人相處,有著美滿幸福的家庭。
他的爸爸陶象國曾這樣評價他:
「假如你的孩子是天才,你大概會希望他像哲軒一樣,是一個容易親近的天才。」
「他從來沒和別人爭執過,想的都是怎麼開心地和別人合作,而不是互相指責,爭權奪利。」
知乎上有個帖子:在 UCLA 陶哲軒手下讀博是什麼感受?他帶過的博士生這樣評價他:
很明顯,Terence就是傳說中的那種比你聰明的天才,卻還比你更努力百倍的那類人。
Terence的爸爸和媽媽都來自香港,爸爸Billy陶象國是兒科過敏症專科醫生,他的妻子梁蕙蘭Grace是數學與物理學系的優秀畢業生。
他們1972年移民到了澳大利亞。
▲左一Terence媽媽,左二Terence,右一Terence爸爸
兩歲時,父母就發現了Terence在數學方面的天賦。
於是,他3歲半時被送進一所私立小學。盡管智力明顯超常,但他卻不懂得如何與比自己大兩歲的孩子相處。幾星期後,父母明智地把他送回了幼兒園。
在幼兒園的一年半時間里,在媽媽的指導下,他學完了幾乎全部的小學數學課程。從此以後,這個天才兒童的父母經常會被兒子的學習進度驚呆。
但在生活方面,他們始終教育孩子自己就是個普通人,要謙虛溫和,不能驕傲。
在學習方面,爸爸媽媽為Terence定制了獨屬於他的教育方式。
他們開始閱讀天才教育的書籍,並且加入了南澳大利亞天才兒童協會,他們打算無論付出多少努力,都要造就這個有天分的孩子的成功。
Terence的媽媽原來是一名數學和物理老師,因為要全心全意制定和管理兒子而無法回到原來的崗位上,成為全職媽媽。
▲1988年,Terence獲得國際奧數金牌 澳洲總理頒獎
7歲半時,Terence就升入了中學。經過一年的適應後,他業餘時間開始在家附近的弗林德斯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
當時,研究天才教育的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米那卡•格羅斯認為,Terence的智商介於220至230之間,完全有能力在12歲生日前讀完大學,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大學畢業生。
▲1985年,10歲的Terence向大數學家Paul Erdos請教數學問題
但是Terence父母還是採取了謹慎的態度,他們希望讓兒子打下科學、哲學、藝術等多方面的基礎,讓他對數學的熱愛隨著心智的成熟而慢慢熾烈,而不是拔苗助長為了完成學業當神童放棄了普通人的生活樂趣。
為了不讓天才兒子和同齡人早早脫離,他的父母也是用心良苦。
他說:
「我的童年有些不同,但是父母努力讓我的生活非常平衡。」
「比如說,即使我在上更深的課程,他們也盡量尋找一些簡單的課程讓我上,好讓課堂中有和我年齡相同的孩子,所以我總是有同齡朋友。」
「同時,母親會開車送我去大學上課,然後接我回來,而不是直接讓我上大學。」
同時,Terence的父母一直教育他不要太功利,不要為了得獎為了考試而學習,只有讓興趣引導著自己,才能走得更遠。
他說:「當我發現解決問題的價值不在於它使你獲得什麼獎項,或者使你贏得什麼名聲,重要的在於你學到了什麼,通過解決問題理解了這個世界,我就更喜歡數學了。」
不是所有的神童,最後都能成為一流的大師。
▲中國18歲史學神童患抑鬱症自殺
Terence的成功當然和自身的天賦有關,但是有眼光、有耐心、懷著無限的愛陪伴他成長的父母,給他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外部條件,讓他在輕鬆自然的氛圍中一步步探索自己喜歡的數學。
他明白天賦絕非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我不認為聰明程度是在數學領域中取得成就的最決定性因素。我看見過很多聰明的人從非常有難度而有前景的問題入手,但是他們失去了耐心,最終因無法解決問題而放棄了。」
「與之相反,我知道有人從平均的起點開始,在高中時沒有那麼出類拔萃,但是在大學時代,他們漸漸成熟。他們通過勤奮工作、不懈嘗試來加深自己對數學的理解。遲早,他們會成為知名的數學家。」
「走向成功是需要時間的,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在數學中極具天賦並不是必需的,但是你需要耐心和成熟。」
「比如說,奧林匹克高中數學競賽就像是短跑競賽,你需要很多的力量和體力。」
「而從事數學研究更像是馬拉松,一些體力是需要的,但是更多的是意志的力量,這是精神上的自律。」
天才從來不是一蹴而就
先天飽滿的種子加上陽光雨露的澆灌
才能開出最美的花朵
中國從來不缺天才兒童
但卻缺少可以成為一流大家的人才
這種現象也許值得家長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