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人物十分鐘(微信id:yiminzhishi)
作者:異史君
1、
沈志華:
「三年困難時期」蘇聯逼債是謠言
記得我中學上歷史課的時候,講到中蘇關係破裂的那一段歷史,老師是這樣跟我們說的,「當時蘇聯逼著我們還債,沒有錢,就把全中國的豬、蘋果、雞蛋運到蘇聯去抵債」。
這是歷史老師講的,等到了我那些長輩的口里,就更添油加醋了:「蘇聯人特別過分,專門做了一個鐵環,雞蛋和蘋果都要用這個鐵環套一下,比鐵環小的都不要,統統摔碎倒掉……」
這樣的「歷史」一直到現在,還有人在相信和流傳,但,這卻是一個徹頭徹底的謠言。
最早粉碎這個謠言的中國人,名叫沈志華。
90年代期間,沈志華曾經自費140萬千萬俄羅斯購買蘇聯絕密檔案,在浩如煙海的檔案中,他沒有查到一點關於蘇聯逼迫中國還債的記載。
中蘇關係,是當時蘇聯非常重視的關係,如果雙方之間曾有撕破臉皮逼債的事情發生,那麼不可能在整個蘇聯檔案中找不到一點蛛絲馬跡。
另外,從當時官方媒體的報導上,我們也可以找出佐證沈志華結論的證據。
所謂的「蘇聯逼債」,指的是我們在「三年困難時期」,也就是1959到1961年期間,蘇聯撤走專家和資助,逼迫我們還債,導致我們的經濟雪上加霜。
可是在1961年4月10日,《人民日報》卻發了一篇感謝蘇聯的文章,文章說:「由於大陸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1960年供應蘇聯的商品有很大的欠交。蘇聯同志對此表示了同志式的合作和兄弟般的諒解。我們認為,這些對於我們克服暫時困難來說,是重大的幫助和支持。」
同樣在1961年,周恩來總理因為東北地區災荒向蘇聯借糧,盡管兩國當時關係不好,蘇聯還是借了20萬噸糧食,「使東北糧食困境及時得到緩解。」
也就是說,當時蘇聯並沒有把事情做絕,逼迫中國立即還債,反而還因為我們經濟困難給過一些援助。
結合這樣的資料和沈志華先生在蘇聯檔案中的發現,基本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蘇聯逼債是謠言。
沈志華專門研究中蘇關係歷史幾十年,又掌握了大量的絕密檔案,對於類似的謠言不止一次的揭穿,可以說,他就是這段歷史的「謠言粉碎機」。
但是,不管檔案有多麼真實,不管沈志華的觀點有多麼詳實的證據,直至今日,他依然被許多人攻擊,依然無法改變一部分國人對於謠言的固執。
2、
花140萬買絕密檔案無償公開,
無法改變國人對謠言的執著
沈志華,1950年出生在北京的一個紅色家庭。
父親是在延安時的老黨員,建國後官居勞改局副局長,根正苗紅,所以從小就接受了當時最好的教育。
他的少年時代,基本上是學霸開掛,他以初中生的學歷,卻用極高的分數考取了清華大學熱力系,因為「白專」問題,硬是被刷了下來。
「白專」是當時的專屬名詞,意思是只顧著學術,不考慮政治的人,即使分數再高,政審也不會通過。
後來,他又考取了中國社科院世界史專業的研究生,從此立志做一個歷史學家。
他一生兩次入獄,一次是反對「四人幫」,一次是跟一位美國博士生交往時,提供了十幾本不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給對方,被控「間諜罪」,又關了一年多。
80年代中期,他投筆從商,在深圳做生意成了富商。
賺到錢之後,他又覺得沒意思,還是想念當歷史學家的日子,於是重返北京,成立了自己的歷史研究機構,一邊研究歷史一邊出版書籍,《資治通鑒》和《續資治通鑒》的文白對照版就是他主持出版的。
後來,他聽說蘇聯解體後,一些絕命檔案可以向世人開放,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搞歷史的,檔案就是我們的子彈」。沈志華這樣說。
於是,他出資140萬,拉上幾個人前往莫斯科,將俄羅斯國家檔案館、蘇共中央檔案館的絕密檔案復印了一遍。
就在他將這些寶貴的史料帶回國後不久,俄羅斯就封存了這些檔案,再也不向外人開放。
可以說,沈志華如果再晚一步,今天我們就看不到這些真實的歷史。
根據這些檔案,沈志華編寫了《蘇聯歷史檔案選編》,全書共34卷,涵蓋上起1917年初,下迄90年代初近70年期間前蘇聯內政、外交、軍事、社會各個方面。
包括會議記錄、電報電話、往來公函、請示報告及批示、審訊案件及申訴、日記及回憶錄、私人信件等10000餘件檔案文獻。
同時,他還將所有從俄羅斯帶回來的檔案復印了兩份,一份放在北大歷史系,一份放在華東師范大學,他還把有關朝鮮戰爭的檔案原文製作成光盤捐贈給香港大學,要求只有一個:必須供人自由查閱。
因為有這些檔案的支撐,沈志華提出了許多關於中蘇關係不同的歷史觀點,也粉碎了許多像「三年困難時期蘇聯逼債」的謠言。
但依然有很多人對那些謠言特別執著,認為沈志華是在胡說八道。
比如他通過大量的檔案證明,朝鮮戰爭,不是美國人先打起來的,而是朝鮮金日成那邊先入侵的韓國。現在我們都知道這是事實了,可當時的國人都認為是美國人先開的槍。
但很多人接受不了自己相信了半輩子的東西被這樣打破,於是,謾罵、封殺、污蔑隨之而來。
大家在網上搜一下「沈志華」,就可以看到許多針對他個人作風、個人經歷、思想品德的負面文章,更給其扣上的「漢奸」、「賣國賊」的帽子,而真正針對學術問題對他進行批駁的,少之又少。
那是因為沈志華手里的檔案,任何對他的觀點不讚同的人,都可以免費查閱他帶回來的檔案,然後找出證據來批駁他的觀點,可惜的是,純粹的學術討論太少,更多的是人身攻擊。
只因為,這些執著的人,不願接受現實。
「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檔案在那里擺著,事實就是事實,歷史研究,就是要不帶任何偏見和政治目的,把真實的歷史還原給大家。
要不然我們中國人說的「以史為鑒」,如果這面鏡子本身就是假的,那又有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