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在中國,誰比較會取名?渣打銀行:我們不一樣

本文來源:上流UpFlow(微信id:heyupflow)

作者:艾栗斯

從近代算起,外資銀行組團進入中國的熱潮一共有兩波。

第一波是鴉片戰爭以後,第二波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

截至2012年,49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在華設立了42家外資法人機構、95家分行和197家代表處,為這個地球上最熱愛儲蓄的民族提供了新鮮的選擇,也在這個人口紅利巨大的市場上創造與汲取財富。

千里迢迢來中國開分店,要想站穩腳跟、生意興隆,管理層要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恐怕是要給本行取個好聽點的中文名字。

確切地說,是如何把本行原來的名字,恰如其分地翻譯出來。

翻譯最著名的原則是清時由嚴復提出的「信、達、雅」,即「忠實原文,通順明白,簡明優雅」。

涉及到翻譯銀行異國名稱的,考慮的要素裡可能還要加上銀行的融通功能宣傳名號的辨識度提升,以及對當地人民口味和感受的照顧

銀行的名稱既是符號,也是信息傳達的最有效媒介。

當然有的銀行本身名字就很簡單,字面翻譯就是最好的翻譯。

比如「 Bank of America」就叫美國銀行,「Bank of East Asia」就是東亞銀行。

這種沒有難度系數的取名,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

比直譯高一個難度級別的是音譯。

「Barclays Bank」即巴克萊銀行,「Morgan Stanley」即摩根士丹利

音譯時取詞要甄選,不僅要貼近原音,也要選擇有良好寓意的漢字。

「巴克萊」的「萊」字,在中文裡意為一種野草,雖然對上了原音,但可能不是銀行取名最好的用字。

相比之下,摩根士丹利的「丹」和「利」字寓意就吉祥得多,傳遞出銀行機構希望創造豐厚利潤的願景。

雖說音譯法在翻譯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翻譯專有名詞、民族特有名詞和無對應詞時常常用到,但是對於銀行名稱的翻譯,其實是本地化的一次再起名。

比如說,「America Express 」,名為美國運通銀行;「Chase Bank」名為美國大通銀行」

「Express」與「Chase」都翻譯作「通」,因為「通」在中文里就是一個很適合銀行的詞,「通,達也。」「往來不窮謂之通,推而行之謂之通。」

如果翻看外資銀行的名冊,會發現命名中「通」、「美」、「國」都是高頻詞。

再往上一個級別的,就是音意結合的譯法。

美國的銀行,大多數都以財團或者創始合夥人的名字命名。

這個時候如果是純粹的音譯,原名中的一些關鍵信息可能就不會被境外客戶get到。

如果是純粹的意譯,境外客戶對這些信息也不會感冒。

比如1852年創立,以零售銀行業務從金融危機中殺出,2015年7月再次超過ICBC成為全球市值最大銀行的黑馬——「Wells Fargo」,本是源於兩位創始人的名字Henry WellsWilliam Fargo

這個名字如果完全意譯的話應該是「威爾士和他的好朋友弗拉格」,但是中國人民並不了解以上二位,更沒有在銀行中加入人名的習慣。

好在這家行很會起名,「Wells Fargo」的企業口號就是從英文名而來,通過巧妙字母排序將「Wells Fargo」引申為「Together we\’ll go far」。

在起中文名時,他們也機靈地做了一個技術性調整,採用意譯加音譯,取名富國銀行,既與原來名字中的「Fargo」音似,也同音了「wealth」與「wells」。

中文名朗朗上口,並且一聽就是很厲害的樣子有沒有!

外資銀行起名技術哪傢強 ?渣打銀行:我們不一樣

▲與我們「愛存不存」爭奪宇宙行交椅的富國(Fargo)銀行,實力不容小覷

當然,也有音譯玩脫了的,渣打銀行就是一個。

初聞渣打的國人,一定對這個名字消化不良。

「渣」和「打」這兩個中文字,不管是合在一起還是拆開看,都沒有什麼好寓意。

其實人家的英文原名「Standard Chartered Bank」,比中文名悅耳且高大上N倍。

大家知道Chartered的意思是特許,沒錯,這家銀行就是由維多利亞女王特許在1853年成立,總部設於倫敦的英國大行。

命名Chartered,正是意欲把這個自豪點,鑲在銀行的歷史裡。

如果直譯的話怎麼也是「標桿/標準(女王大人)特許銀行」之類。

怎麼會把 Chartered翻譯成了「渣打」呢?

這就要感謝我們的香港人民了。

該行早年入駐港島時,Chartered在粵語讀音的選詞就是渣打。

港島的粵語翻譯詞多有些隨意,市井氣息比較濃厚,只貼近本地化讀音,並不考慮「雅」。

比如strawberry翻譯成「士多啤梨」(光看中文不用粵語讀出來完全不知道是什麼),貝克漢翻譯成「碧咸」(呃,雖然不好看但是用粵語讀的話把ham的尾音也翻出來了呢),相比之下是不是覺得「渣打」的譯法也可以接受了呢?

也有說這樣的翻譯是在抒發當年香港被英國強占的民怨,暗含著「渣(拿)著來打」即「按著來搶」的意思。

也許是為了入鄉隨俗,渣打這個中文名字就如此傳承了下來。

但是放到內陸來,在普通話的語境裡,讀音也不相近,寓意也不美好,兩頭不挨著。

我只能說,渣打起名字真是太老實了,把好好的Chartered這個詞給毀慘了啊。

不過這名字確實很與眾不同,震驚之後讓人過耳不忘,加上渣打DNA一樣的logo,也是很有辨識性。

所以這個名字到底是不是反面教材,還不好說。


外資銀行起名技術哪傢強 ?渣打銀行:我們不一樣

▲1853年創立於倫敦,中文名字來自粵語的發音,最早卻是1858年在上海首設中國境內分行

外資銀行起名技術哪傢強 ?渣打銀行:我們不一樣

▲渣打銀行品牌曝光度甩其他外資行一條街(圖表來自中金在線)

同樣是音譯,高盛就雞賊的多。

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成立於1869年,從給票據做貼現起家。

創始人Marcus Goldman每天沿街打折收購商人們的本票,在票據到期日按票面金額收回現金,通過賺取一張張票的中間差價,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1882年,他的女婿Samuel Sachs加入了公司。

說到這裡,你們也看出來高盛的英文名字也是最初兩個合夥人的名字組合。

這個英文名完全音譯到語音相似性比較高的話,很難找出好聽的詞。

而最終的命名裡,「高」和「盛」兩個字不僅取自英文Goldman Sachs首字母的諧音,而且還完全傳遞了這家華爾街老牌投行的地位:高大、昌盛。

說句客觀的評論,高盛這個中文名字比它本身的英文名字好聽多了。

(你們做投行的,果然最會包裝)

外資銀行起名技術哪傢強 ?渣打銀行:我們不一樣

▲2010年4月高盛集團高層就規避房貸市場崩盤策略接受美國國會質詢,圖片來自華爾街日報

匯豐銀行的中文名字也是不錯。

這所由蘇格蘭人Thomas Sutherland於1865年3月在香港創立,4月在上海開設分行的銀行,原本的名稱為香港上海匯理銀行(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mpany Limited),1866年英文名稱改為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隨後在1881年又將中文名稱改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

要看外資銀行對中國金融史乃至經濟民生的影響,匯豐是典型中的典型,曾經作為英國資本對舊中國進行金融市場控制的機構,在中國發行紙幣,壟斷外匯市場。

1911年後取得關、鹽兩稅的存款權,又主管對華貸款的帝國主義銀行團,提供控制性的政治借款和鐵路、礦山等經濟借款。

「匯豐」這兩個字據說是由華人買辦古應春於測算過筆劃吉兇之後建議的,取其「匯款豐裕」之意。

從英文名中,「匯豐」二字無處可尋,完全是為了入華而添加的彩頭。

也許是名字起了點功勞: 到了20世紀初,匯豐已經成為遠東地區第一大銀行。

由匯豐經手買賣的外匯經常占上海外匯市場成交量的60%-70%。

關於匯豐銀行的在華歷史,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的《匯豐銀行與中國金融研究》一書詳細了解。

外資銀行起名技術哪傢強 ?渣打銀行:我們不一樣

「 香港HSBC匯豐銀行標誌是六角形logo叫Hexagon, 中央兩個白色的三角形尖角相對,構成的形狀像個沙漏,象徵財富不斷積聚;兩旁各有一個紅色三角形,尖角分別指向左右兩邊,象徵業務不斷擴展」

相比匯豐銀行取中文名字的苦心積慮,花旗銀行的得名卻是比較隨意。

花旗的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最初是為了服務美國對華貿易及替美國政府收解庚子賠款來到上海。

在上海外灘開設分行時,門口總是插著很多美國國旗,美國國旗外表又像一塊藍紅相間的碎花布。

「citibank」英語太別扭,就代稱「那個門口掛著花旗子的銀行」,叫的時間長了,就乾脆把Citibank叫成花旗銀行

之後該中文名稱被Citibank接受並一直沿用至今。

把美國叫成花旗國的不只上海人,晚清世界歷史地理學名著《瀛環志略》就描述:「因其船掛花旗。故粵東呼為花旗國。其旗方幅,紅白相間。右角另一小方黑色上以白點繪北斗形。」

一直到今天,越南語也有「花旗國」這一名詞。

花旗銀行好像也很愛這個中文名字。

原本在大陸與台灣地區,Citibank叫花旗,在香港和紐約華人地區,叫「萬國寶通」銀行,在2001年,所有的華人地區都統一中文名為「花旗銀行」。

外資銀行起名技術哪傢強 ?渣打銀行:我們不一樣

▲花旗銀行的中文名中,傳遞的是一段歷史和文化的交融

與花旗銀行招搖著小旗子炫耀自己是洋銀行不一樣,有的外資銀行起名是為了隱去外資背景。

成立於1968年,由淡馬錫控股的星展銀行(DBS Group) 是新加坡最大的商業銀行 ,原名新加坡發展銀行(Development Bank of Singapore)。

1998年12月該行收購了香港的廣安銀行,為避免其新加坡背景而引起港人的反感,影響在港發展,更名為「星展銀行(香港)」。

如此體諒本地客戶的心情,業務自然也做得不錯。

仔細揣摩,「星」音近「新」,「展」字是對「development」的翻譯,這樣的中文名字也是暗含來歷,並且大氣好聽。

外資銀行起名技術哪傢強 ?渣打銀行:我們不一樣

▲新加坡銀行的老大,近年來在華發展勢頭迅猛

新加坡第二大行「United Overseas Bank」的中文名也是脫離了它的英文原意,叫做「大華銀行」

這家行創立於1935年,創辦人是砂勞越出生的黃慶昌及六位福建籍的商人,業務主要集中在東南亞。

取名「大華」,也許有華人作為創始人的意思,單從名字上已經看不出是外資行了。

但是還有隱藏更深的,比如說:首都銀行

英文名為Metrobank,成立於上世紀60年代初,總部設在菲律賓的金融中心MAKATI市,是菲律賓最大的商業銀行之一。

這家行的創始人同樣是一位華僑。把「Metro」翻譯成「首都」,名字起得算是霸氣了,導致很多國人將自己的「北京銀行」和「首都銀行」傻傻分不清楚。

舉了這麼多栗子,銀行的中文名字要怎麼取才好?

語言文字應用期刊(AppliedLinguisticsMay,2009No.2)《世界500強在華企業名稱對中國企業名稱命名規則的偏離及其原因分析》一文中提到:

「企業名稱的命名首先是一種商務行銷活動。不管是企業成立時的起名,還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改名,目的是向利益相關者和社會公眾宣傳企業經營特點、產品類別和價值主張,目標是通過企業名稱的良好傳播提高公司品牌的知名度、聯想度和美譽度。」

「所以好的企業名稱應該具備以下特徵:

(1)容易記憶;

(2)容易傳播;

(3)具有區別性;

(4)能夠向人們展示公司的獨特形象;

(5)能夠喚起接受者和消費者的聯想。」

好的銀行的名字不但要盡力滿足以上五點,還要在喚起聯想時,給受眾以穩健、興旺經營的良好印象。

所以像「匯豐」、「美隆」、「高盛」、「大通」都是不錯的命名,寓意高尚,朗朗上口。

同時,提兩個反面教材。(以下言論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讚同的請拼老命鼓小手,不讚同的也請乖乖不要吵噢。)

首先是泰華農民銀行

這是一家1945年由泰國華人註冊在曼谷的銀行。

「泰華農民銀行」,應該是音譯加意譯的翻譯起名。

如果你感覺這名字怪怪的就對了,因為中國本土的銀行名中不會直接出現「農民」、「工人」這種身份職業的詞,都是以動詞比如「建設(銀行)」、「開發(銀行)」或者以行業如「農業(銀行)」來命名。

一上來就叫農民銀行,感覺一股農村合作社的氣息撲面而來。

後來自己也覺得這個名字起得太土,2012年通過股東大會決議,改名叫開泰銀行。

在泰國世界日報上公告解釋改名原因說:「在中國市場以「泰華農民銀行」名稱出現,讓中國人誤為專門從事農業相關業務,給銀行全方位開拓業務市場帶來一定不便」(一定是非常不便的吧)。

改名之後好歹升了一級,從郊縣走向了城市,但聽起來依舊像二級地市的城商行,並且辨識度極低。

不信請看我們本土強大的「泰」系農商行隊伍:

「融泰村鎮銀行」(長春),

「泰壽村鎮銀行」(蕪湖、任丘各一家),

「泰隆商業銀行」(台州),

「成泰銀行」(金華),

「宣泰農村商業銀行」(張家口),

再來一個「開泰」,是不是傻傻分不清楚?
外資銀行起名技術哪傢強 ?渣打銀行:我們不一樣

▲這華麗麗的「k」字logo,難怪泰國人稱呼此行為「老k行」

最後的最後,如果一定要在反面教材里選第一名的話,那麼一定要頒給野村銀行

野村證券也好,野村國際銀行也好,「野村」這個詞放在中文的語境里,怎麼說呢?

我就委婉地說一說我的感受吧,就像鬼子進村一樣啊!

「野村」在日語里是地名或人名,在中文裡並沒有對應的詞語。

單從字面意思聯想的話,要麼就是荒野衰敗的村莊,要麼就是抗戰劇中鬼鬼祟祟的「野村」小隊長。

無論何種聯想,這樣的名字絕不會吸引國人有踏進門檻辦業務的半點願望。

可以說,這個中文名字在起定時沒有充分體會在漢字中的處境,不利於傳播(不好看不好聽),沒能展現出公司的好形象,也不能帶給消費者好的聯想。

外資銀行起名技術哪傢強 ?渣打銀行:我們不一樣

▲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名字放在一起,畫風總是不對

野村控股是日本最大的證券公司,其前身為野村緒七在1872年設立的野村商店,1918年成立野村銀行,兩年後設立專門從事債券業務的野村銀行證券部。

野村證券比野村銀行的名氣要大得多。

2008年,金融危機中,野村證券吃下了雷曼兄弟在歐洲、中東、亞洲區包括日本、澳洲和香港的業務,不知道消化吸收得怎樣。

總之2012年因內幕交易醜聞,野村證券首席CEO與COO雙雙辭職謝罪。

2013年野村證券突然將證券與期貨牌交回香港當局,正式淡出在港業務,並且在內陸至今沒有拿到A股承銷牌照。

2013年義大利調帕斯基山銀行的又一樁交易醜聞中,野村銀行因存在過錯付出了18億歐元的賠償。

拋開業務不談,要想深入進入一國市場,還是要考慮好當地的文化背景,起個志存高遠的名字才是正道。

閱讀原文

中國財經博主老蠻:恆大的死法到底會是哪一種?

xxx

汽車廠商想請吳亦凡代言,展現品牌精神:「重新做人的機會」;營銷團隊被全員開除

xxx

重磅!美國證監會暫停受理中國企業赴美IPO

xxx

半年暴增370個新品牌,「檸檬茶」正在中國走紅

xxx

滴滴在美國上市了,市值近700億美元,創始人身家是其他互聯網大佬的零頭

xxx

中國最大出行巨頭滴滴終於要IPO了,去年1300萬司機賺了人民幣1174億元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