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西方報紙,對晚清第一重臣李鴻章的報導和圖片

本文為書摘。

《西洋鏡:海外史料看李鴻章》

類別:歷史·老照片

定價:198元(全二冊)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上市日期: 2019年1月

李鴻章研究又一富礦——西方報刊上的李鴻章

歐美記者28萬字報導、200張珍貴影像還原一個真實的李鴻章

內容簡介

「西洋鏡」團隊歷時八年,整理出1876年至1904年間西方報刊關於李鴻章的大量新聞報導和特寫,共計28萬餘字、200餘幅罕見圖片。

其中涉及他的種種洋務、對美國《排華法案》的強硬態度、簽訂《馬關條約》時的兢兢業業、處理義和團事件時的前倨而後恭、特別是出訪歐美時的情景……

作者簡介

趙省偉:《西洋鏡》《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系列叢書主編。廈門大學歷史系畢業,自2011年起專註於中國歷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中國主題的法國、德國報紙和書籍。

許媚媚:德國波恩大學漢學系哲學博士畢業,師從漢學家顧彬。曾任波恩大學東亞系客座講師,現為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早期電影史、晚清史及跨文化傳播學。出版有英文專著《一戰前的電影在中國》。

王猛:北京大學法語語言文學系畢業,後前往法國國立行政學院學習。長期從事法語新聞采編工作,曾常駐西非,走訪非洲十多個國家。法國文學愛好者,兼職翻譯法文小說,譯有《生命的課堂》《貝爾和塞巴斯蒂安》。

邱麗媛: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現任教於北京華文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外文化交流傳播。譯有《西洋鏡:中國衣冠舉止圖解》《西洋鏡:中國園林》等書。

以下為書摘

(法國)《畫刊》(L』illustration)1894 年10 月6 日,星期六,第2693期。

清朝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沒有任何一位國家政要的仕途能像他一樣順利、輝煌。

在即將退休的年紀,國家卻發生重大突發事件,他不得不扛起重擔卷入各種爭鬥中。

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清朝政府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李鴻章身上。

他是他們的守護者嗎?

這段時期,他的命運似乎格外多舛,一會兒權勢熏天,一會兒又徹底失寵。

如何看待西方報紙上的李鴻章?

▲李鴻章與孫子李國雄。

李鴻章的傳記數不勝數。

它們按照時間順序詳述傳主的經歷、所在地,記錄下了李鴻章動蕩而又引人入勝的光輝歷程,這在中國傳統的史書中前所未有。

李鴻章出生於安徽省,1847 年考中進士。

1853 年,受命剿殺太平軍,這成為他傳奇仕途的開端。

在鎮壓太平軍的歷史性戰役中,李鴻章反敗為勝,徹底扭轉了戰局,從此名聲大振,被譽為國家的救世主,獲賜著名的黃馬褂。

1859 年,李鴻章被任命為福建省道台。

1862 年任江蘇巡撫,1863 年兼任五口通商大臣,1868 年任湖廣總督,1870 年任直隸總督。

他幾乎擔任過政府所有重要的官職,並且於1875 年成為文華殿大學士。

自從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後,他便擁有了無上權力。

同時,他還是一等肅毅伯。

這就是「清朝的俾斯麥」重臣李鴻章的事跡。

在天津,我有幸見過李鴻章。

當時他受法國全權公使李梅先生邀請,前往天津法國領事館赴約。

李鴻章個子很高、身材頎長,很是勻稱,是我見過的清朝人中身材最好的一位。

由於清朝有剃發的習俗,因此他前額顯得很大。

他今年72 歲高齡,依然精神矍鑠,一雙丹鳳眼,目光敏銳。

嘴角的花白鬍子和下巴上的山羊胡使李鴻章看起來頗有軍人風度。

不過,從他的容貌中,卻看不到一點兒粗魯、生硬或者暴力的影子,反而讓人覺得很慈祥。

人們看到他的樣子,絕不會想到他就是那個戰勝太平軍的厲害人物。

插圖中,李鴻章坐在總督衙門的房間裏,旁邊站著他的三個孫子。

如何看待西方報紙上的李鴻章?

▲19 世紀80 年代,李鴻章與李經述的三個孩子合影。左起:李經述的四子李國雄、長子李國傑、次子李國燕。

如何看待西方報紙上的李鴻章?

▲李鴻章和他的三個孫子。

如何看待西方報紙上的李鴻章?

▲19 世紀80 年代,李鴻章與李經述的三個孩子合影。

(德國)《柏林交易報》(Berliner BÖrsenzeitung),1896 年6 月24 日,星期三。

李鴻章參觀克虜伯工廠

李鴻章總督於6 月28 日晚抵達克虜伯莊園。他將於29 日和30 日參觀位於埃森的克虜伯工廠。

7 月1 日,總督將前往參觀位於梅彭(Meppen)的射擊場。總督一行將於7 月2 日離開埃森前往科隆。

如何看待西方報紙上的李鴻章?

▲李鴻章一行在克虜伯工廠。

(德國)《柏林交易報》(Berliner BÖrsenzeitung),1896 年6 月26 日,星期五。

李鴻章抵達俾斯麥首相府邸

弗裏德裏希斯魯莊園,6 月25 日

今天下午1 點直隸總督李鴻章乘專列抵達城堡門口。

赫伯特•俾斯麥(HerbertBismack)伯爵和蘭曹(Rantzau)伯爵在台階處迎接這位總督,並帶領他和隨行人員進入府邸。

隨行人員包括大使秘書羅豐祿、李經方法爵、私人醫生伊文(Irwin)、海關稅務司德璀琳、漢納根大尉、李博特陸軍上校、來自天津的蘭德(Raudt)先生、司艮德(V. Seckendorff)男爵、尹格諾(Ingenohl)上尉和摩根(Morgan)隊長。

俾斯麥首相因臉部疼痛未能在車站現身。

這些客人在首相府邸停留了兩小時。

3 點一過,俾斯麥首相身著後備軍少校制服、戴著帽子、拄著拐杖,和李鴻章一道出現。

首相陪同李鴻章及其隨行人員到車廂旁,與李鴻章真誠地握手告別。

聚集的人們在首相出現時熱烈歡呼。

李鴻章乘坐的專列開走後,首相返回府邸,此時人群中再一次爆發出熱烈的歡呼。

如何看待西方報紙上的李鴻章?

▲李鴻章一行到達弗裏德裏希斯魯莊園。

如何看待西方報紙上的李鴻章?

▲俾斯麥與李鴻章一起走出門。

如何看待西方報紙上的李鴻章?

▲李經方彩照

(法國)《畫刊》(L』illustration),1896 年7 月18 日,星期六第2786 期。

巴黎通訊

夏天來了!盛夏已至!假日也馬上就到了。

人們腦子裏只有一個想法,連議員和劇作家們心裡也只想到一個情景:外出度假!

上流社會街道兩邊的窗戶關上了,劇院的大門也是一樣,到處都關門了。

為了迎接7 月14 日國慶節的到來,巴黎的街道曾掛滿彩旗,然而節日倏忽而過。

所幸李鴻章這位備受各方關注的貴客的到來在巴黎引發了熱潮,若不是因為大清帝國的這位權臣,巴黎肯定要變成一座空城了。

這位權臣是今時今日的雄獅,就像布呂蒂斯(Brutus)一樣可怕——這頭獅子有一天咬掉了馴獸師珀琮(Pezou)兒子的一根手指。

李鴻章可不止咬掉了太平軍的一根指頭,他不顧戈登的反對,屠殺了太平軍。

我們的這位貴客是一位無情的政治家。

鐵血政治家俾斯麥先生曾經跟他交談過。

俾斯麥先生應該會從這位清朝人平靜的眼底看到一種可以跟自己抗衡的堅毅。

這兩位人物肯定都饒有興趣地研究了對方。

他們的頭顱四周帶著光環,手上卻沾滿了鮮血。

《畫刊》刊登的二人精美的肖像畫勾起了不止一個法國人的痛苦回憶。

但是他們拯救了各自的祖國!

或者至少可以說,李鴻章阻止了清朝的瓦解。

如何看待西方報紙上的李鴻章?

▲李鴻章抵達巴黎:離開巴黎北站。

他跟我們打過仗,預料到了日本的強大並幾乎預言了它的勝利。

現在,他想要重新喚醒在鴉片催眠下沉睡了幾個世紀的清朝。

我們要小心這些黃皮膚的人,很可能有一天他們像螞蟻一樣眾多的人口會向我們的老歐洲進發。

然而,我們的老歐洲此時卻正把自己的貨籃投向李鴻章,並對他說:

「請買我的大炮吧!」

「您想要麥寧炸藥製作的炮彈嗎?」

「您需要炮彈嗎?」

「我的裝甲艦,您不想買嗎?」

「瞧瞧啊,先生! 瞧瞧這東西!」

「火藥人人誇, 威力頂呱呱。」

「武器精鋼造,槍枝皆成套。」

「瞧瞧啊,摸摸看,滿意您帶走!」

這位高大的清朝人自然成了全巴黎關注的稀奇人物。

他到來的時間,正值各個學校組織期末考試的時候,我們便只能安排他參觀這些考試作為消遣。

實際上,他值得更好的安排。

如何看待西方報紙上的李鴻章?

▲共和國總統在愛麗舍宮接待李鴻章。依據照片繪制而成。

(法國)《全球畫報》(Le Journal Illustré),1896 年7 月19 日,星期日,第29 期。

李鴻章已結束對比利時和荷蘭的訪問,即將到達巴黎。

他之前幾乎訪問了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所有工業化國家。

人們可能他離開法國後會前往英國,那裏可能會舉行一場大型的海軍閱兵式。

作為特使,李鴻章來法時持有特別的國書,其隨行人員應該與到訪德國時的差不多,大約有30 人。

同在德國之行中一直由任職於清朝海關的德國人德璀琳陪同李鴻章訪問一樣,在法國之行中,也將安排目前身在巴黎的任職於清朝海關的法國人穆意索(Bernières)陪同其參觀。

李鴻章在許多方面都是一個值得研究的人物。

他代表清朝新的發展趨勢,雖然年事已高,但是思維依然很活躍,不愧為「東方的俾斯麥」。

在其因中日戰爭而失去寵信前的30 多年的歲月裏,他與這位鐵血宰相打過多次交道。

如何看待西方報紙上的李鴻章?

▲直隸總督李鴻章。

而如今,重又重權在握的他又成了直隸總督,依然像從前那麼能幹、那麼年輕。

他的歐洲之行出於許多功利的想法,直接關係著清朝的開化和物質上的富足。

當他離開清朝前往莫斯科時,他沒有任何正式的頭銜,他的唯一使命就是在沙皇加冕之時予以道賀。

但是很快,他便從德國、法國和英國首腦那裏收到了很多國書。

如果某位西方君主交予歐洲使節類似的國書,應該會非常受重視。

然而在清朝,考慮到總理衙門及其政府的辦事風格,這樣的國書不會得到太多關注。

不過不要緊,李鴻章是一個非常有政治頭腦的人物,他定會竭盡所能使他的國家受益於此次出訪。

像李鴻章這樣機智敏銳的外交家非常善於吸收歐洲的思想。

他對西方世界取得的進步有著非常準確的概念,而且對我們政治生活中發生的各類事件都了然於胸。

有時,他甚至會毫不猶豫地承認西方比東方先進。

▲李鴻章與尤利西斯·格蘭特(第18任美國總統)在天津合影。 1879 年梁時泰拍攝。

▲李鴻章和格蘭特

▲李鴻章坐像。約 1880 年梁時泰拍攝。

▲清朝公使羅豐祿在羅馬受到義大利外交部長的接見。刊於(義大利)《周日郵報》第13期,發行第1年,1899年4月2日 。

▲在聖彼得堡受到高規格接待的李鴻章。刊於(英國)《圖片報》(The Graphic),1896 年 5 月 23 日。

▲李鴻章在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