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中德商務通(微信id:gh_adf0632ed54e)(中國商務部旗下)
關注中美經貿衝突的廣大網友們心裡此刻肯定有一個疑問:德國這波操作,是來搶戲,還是助攻,或者有別的什麼意思呢?
為此,小編收集了近期一些相關報導,供網友們參考。
01 這個戰略都寫了什麼
既然是部長本人親自操刀,可見德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媒體報導,該戰略將鋼鐵銅鋁、化工、機械、汽車、光學、醫療器械、綠色科技、國防、航空太空和3D列印等十個工業領域列為「關鍵工業部門」。
德國政府將持續扶持這些部門,為相關企業提供更廉價的能源和更有競爭力的稅收制度,並放寬壟斷法,允許形成「德國冠軍」甚至「歐洲冠軍」企業,以提高德國工業全球競爭力。
文件建議,必要時,德國政府可在具有戰略重要性的企業中持股,以防這些企業被外資收購。為此,德國政府將考慮建立一個基金。
看到這裡,有點讓人「穿越」了,網友們沒看錯。這份戰略文件建議德國政府持股企業。
文件中寫道,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年德國幾乎沒有出現新的大型企業。
相反,以前的世界領先企業,如AEG、根德(Grundig)等早就失去了領先地位。
而在美國和中國,過去20年裡卻出現了大量世界領先的新的大企業,創造了新價值。
文件認為,德國政府應當出面協調建立跨企業的聯合體,來共同進行電動汽車電池的開發、人工智能研究等工作。
02 這個戰略目的是什麼
媒體認為,該戰略旨在有針對性地扶持重點工業領域,提高工業產值,保證德國工業在歐洲乃至全球的競爭力。
根據該戰略,德國計劃到2030年將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增至25%,在歐盟經濟附加值總額中占20%。
發布會上,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邁爾希望通過加強國家援助,保障德國的就業崗位,並為打造新的龍頭企業創造條件。
他讚揚西門子、蒂森克虜伯、德意志銀行和德國的汽車製造商是成功的榜樣,歐洲層面則當屬空客。
考慮到目前中美政府都為本國重要產業投入巨資,德國政府為了保障未來的競爭力,呼籲減少歐洲企業兼並或合併的障礙。
媒體認為,德國政府擔心,一旦德國以及歐洲的經濟在這場經濟競賽中落後,將會對歐洲社會的福祉與安全造成嚴重不良後果。
專家們認為,電動汽車、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是蒸汽機時代以來最具創新的發明,這些領域擁有廣闊的前景。
如果德國錯過這些發展機遇,就將成為其他國家延伸的工作台。
德國必須從被動的觀察者變成設計師,並扮演角色。
所以,該戰略最終目的則是「確保或重奪德國、歐盟的科技領先地位」,對手當然就是目前處於領先位置的兩個大國了。
03 這個戰略後續推進
媒體報導,該文件公布後,下一步德國政界、企業、協會以及工會將進行討論,最終推出新的德國政府產業戰略。
媒體分析,與法國等國有經濟比重較大的歐洲鄰國不同,德國經濟的主幹幾十年來一直是私營的中小企業。
德國的主流輿論也長期反對政策過多干預市場,「產業政策」一詞往往帶有貶義色彩。
這次「工業戰略」尚未正式出爐,便已經受到了社會各界質疑。
寫到最後,小編的感受是:德國這次發布的產業戰略,怎麼看上去那麼熟悉?其中有些好像還是德國政府一直所批評的其他國家的做法。
盡管如此,小編還是要為德國政府點讚:認識到不足,勇於改革,不拘泥於形式,這畢竟是向正確道路上邁出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