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裡的中國,從2300萬到30億

春運裡的中國

◆這是中國人歸鄉的人生印記,也是中國巨變的時代縮影。

本文來源:正解局(微信id:zhengjieclub)

人類奇觀,正在華夏大地上演。

一年一度,中國人的回鄉旅途,構成了地球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

2019年,這一數字預計高達29.9億人次。

65年前,有據可查的最早一次春運,不過2300萬人次而已。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現在,從綠皮火車到高鐵,時代更迭,春運嬗變。

這是中國人歸鄉的人生印記,也是中國巨變的時代縮影。

1. 數字之變:從2300萬到30億

故土情節,是中國人最底層的基因。

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有了春節,華夏大地上便有了春運。

春運的概念,還要追溯到1954年。

當年,鐵道部首次明確春運為春節前後一個月,客流記錄如下:日均客流為73萬人次,高峰客流90萬人次。

春運裡的中國

(60年代,上海站春節期間旅客上下車場景)

1980年12月18日,新華社電訊稿第一次用了「春運」的字樣,指大規模的春節客運。

這是「春運」二字第一次出現在媒體上。

1980年代前後,民工流、學生流、探親流、旅遊流在春運匯聚,春運開始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數字,是最為直觀的春運晴雨表。

1954年,春運第一次有據可查為2300萬人次,1979年突破1億人次,1984年突破5億人次,1994年突破10億,2006年突破20億,2012年突破30億,2019年預計將達到29.9億人次。

春運裡的中國

六十年間,春運規模擴大了100倍。

2. 體驗之變:不僅僅是速度

速度快了,這是每一個坐火車回家的人最直接的感受。

曾經的中國火車,走走停停,平均時速不到40公里。

2007年4月18日,首趟時速200公里動車組列車在上海站始發,中國由此邁入動車時代。

兩年後,武廣高鐵通車,列車最高運行速度380km/h,中國正式進入高鐵時代。

高鐵大幅壓縮了時空距離,也極大慰藉了焦灼的思鄉之情。

從北京到上海,坐綠皮火車要22個小時,現在只需要4個多小時。

春運裡的中國

速度不是唯一的體驗,人們再也不用通宵排隊,在手機上動動手指,就可以購票。

互聯網包括手機APP售票量,已經占到了總售票量的6成以上。

春運裡的中國

刷身份證配合人像識別,做到了「刷臉」進站。既提高了安全性,又大大加快了通過速度。

春運裡的中國

火車吃飯不再是難題。過去的綠皮車,要想在車上吃上熱飯熱菜是件奢侈的事兒。

現在,乘客不僅能吃上列車供應的盒飯、餐點,還能夠通過互聯網訂餐、點外賣。

3. 選擇之變:反向春運、旅遊逐漸興起

每年春運中,鐵路最受關注,但是,80%以上的客流,都通過公路運輸。

其中,選擇自駕回家的人越來越多。

人們參加春運的方式日趨多元化,曾經高不可攀的飛機,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了春運的新選擇。

春運的方向也在變化,過去一邊倒的「單向流動」格局正在被悄悄打破。

「反向春運」比例逐年提高,更多的老人和孩子來到北上廣深等中心城市過年。

數據顯示,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杭州、南京、天津、青島、寧波、廈門是「反向春運」十大熱門目的地,除夕前一周前往這些城市的機票預訂量同比增長超40%。

近年來,帶上家人出去旅遊過年漸成時尚。

在線旅遊平台預測,今年春節長假將有超過4億人次出遊,其中出境遊人次約700萬。

春運的目的是團圓,團圓的形式已不限於回家。

4. 變遷背後:中國巨變

短短數十天內,讓30億人次做到遷徙,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一個世界級難題。

面對一年一度的大考,中國應對的越來越從容。

1979年,春運首次突破1億人次。

自此,春運在規模上打了中國印記,亦可視之為真正的春運。

這個時間點,幾乎與中國改革開放同步。

沿著改革開放的足跡,我們能夠看到春運變遷的軌跡,亦能找到中國從容的秘密。

上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物資稀缺,人口流動小,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春運」。

80至90年代,改革春潮湧動大地,中國人口得以大規模流動,「農民工」成為春運主客流,規模才呈幾何數上升。

春運的出現,是經濟活躍的產物。

某種意義上,中國的經濟活躍是以區域發展失衡的形式存在的。

春運的起點和終點,連接的是兩個不一樣的中國。

前者以長三角、珠三角為首,是前沿之地、富饒之地;後者以川渝、河南、安徽為主,是後發地區、人口大省。

春運裡的中國

東西發展差距較大,大量的務工人員流入湧出,構成了春運的基本面。

2010年前後,外出務工人數激增,春運人次一度突破36億人次。

直到2015年,春運人次同比首次下降。

近4年來,一直穩定在30億人次左右。

正是在2015年,中國流動人口總規模出現拐點:全國流動人口總量為2.47億人,比2014年下降了約600萬人。

這背後,是東部沿海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中西部城鎮化、工業化不斷加快。

成都、西安、武漢、鄭州等中西部城市快速崛起,成為拉動區域的中堅力量,吸納了大量農民工就近就業。

外出農民工減少,大大降低了春運人口基數。

春運人數增速放緩,這是中國從容應對的大前提。

2008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雪災,讓本就焦灼的春運變得驚心動魄。

若在今天,當時的狀況必有改觀,因為中國的基礎設施已今非昔比。

2008年,中國的高鐵還未通車。

今天,中國高鐵經營里程達到2.9萬公里,占世界的三分之二,累計運輸旅客突破90億人次,成為中國鐵路旅客運輸的主管道。

2008年,中國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為6.03萬公里。

今天,中國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翻倍,達到13.65萬公里,里程規模居世界第一,覆蓋全國97%的20萬以上人口城市及地級行政中心。

2008年,中國通航有客運航班的機場有151個,航空旅客運輸量1.92億人次。

今天,中國通航有客運航班的機場超過了200個,航空旅客運輸量更是增長3倍,達到了6.1億人次。

從春運的運輸結構上看,鐵路、民航運送旅客都在增長,公路卻在下降。

這很大程度上,又和私家車普及、自駕出行興起有關。

2008年,中國民用汽車保有量為3160萬輛,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為1852萬輛。

今天,中國民用汽車保有量和私人汽車保有量增長了近10倍,分別達到了2.17億輛和1.7億輛。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有經濟實力選擇更為靈活的出行方式,大大緩解了春運的壓力。

5. 春運的變與不變

綠皮車與高鐵、排隊買票與網路購票、泡麵與外賣……六十年來,春運的記憶日漸模糊、方式日新月異,背後的意義卻始終未改變。

春運是一場奇觀,數億人在同一時刻不約而同地做著同一件事情。

春運又是一個隱喻,暗含當下中國人的命運:團圓與離別,前行與歸途。

春運裡的中國

看似矛盾,卻又一體——

離別是為了更好的團圓,前行終會歸途。

這是中國人永恒不變的人生主題,也是當下中國最為鮮明的發展烙印。

閱讀原文

林書豪確診新冠肺炎,有打過疫苗。微博湧入3.7萬留言鼓勵,熱搜第一

xxx

沒有童年、跳水滿分的14歲全紅嬋正獲得各地旅遊邀約,「終身免費遊」

xxx

在中國,如果從3歲開始準備,幾歲可以當上奧運冠軍?

xxx

在人潮爆多的廣州火車站旁開小超市能掙多少錢?

xxx

扳倒吳亦凡的「都美竹」正被多間公司搶注商標,還有人註冊了「吳簽」

xxx

吳亦凡被捕後,微博砍掉他的「超話」、多個官媒發聲;律師:若判刑將在國內服刑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