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貨40年簡史:今天你都買了啥?

本文來源: 國家人文歷史(微信id:gjrwls)

要過春節了。

除了回家,最緊要的就是買年貨。

一句歇後語,就叫「八月十五購年貨——趕早不趕晚」。

如果我們放寬視界,從幾件小小的年貨中,就能洞悉中國時代的發展。

年貨40年簡史:今天的你都買瞭啥?

80年代:每戶1斤洋河

幾千年來,過年一直是中國人的大事。

過好一個年,要做很多準備,要買很多東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乾的、鮮的、生的、熟的,概括起來就是「年貨」。

年貨40年簡史:今天的你都買瞭啥?

▲[清]丁觀鵬《太平春市圖》就描述了18世紀北京春節農村熱鬧歡慶場景

但其實,僅僅在三四十年前,中國人的年貨完全可以用匱乏來形容。

倒回1978年,那時一切剛開始解凍。

「你高考了嗎?」,是1978年春節期間,知青、工人、學生、復員軍人見面打招呼的第一個問候。

但在那時,物資短缺的情況卻還沒有改觀。

1978年,洛河故縣水庫專門派人在春節前,到洛陽等四五個城市地採購。

分配結果是,每個職工精粉(面粉)5斤、大米3斤、花生米10斤、大肉6斤、雞蛋3斤、核桃5斤、蘋果20斤、煙1條、酒1瓶、白糖0.5斤、水果糖0.5斤。

可實際,這樣的供應也只是「有實力」的單位才能做到,比城市供應標準要高得多,更不要說農村了。

下面則是四年後,1982年江蘇泰州居民春節定量商品供應目錄,其中的大部分物品在今天看來,不僅陌生,還有些不可思議。

年貨40年簡史:今天的你都買瞭啥?

看這個目錄的第一感覺,就是票證五花八門。

其實,在1993年之前,布票、糧票、肉票等票證,比錢更重要,因為很多東西必須要憑票購買,就算拿錢都不一定能買到。

另外,身份有別。

城區和郊區居民區別就比較大,像卷煙,城區每戶兩包,郊區一戶就只有一包,像脆餅、油炸肉皮等只供應城區。

同時,供應量有限。

曲酒(洋河、雙溝),半斤到1斤,對酒量大的人一頓就能喝完,不要說一家子,還要在正月里接待客人,完全不夠喝。

年貨40年簡史:今天的你都買瞭啥?

▲廣西平南縣春節肉票

而在今天,這些吃喝類商品已經非常豐盈。

而且,借助電商平台平台,越來越多高端白酒開始端上普通人家的年夜飯桌。

現在不論你身處何處,就算在海外,都能很快捷地通過電商平台買到放心可靠的酒水等年貨。

90年代初:賣了棟房,買了台彩電

到1990年代,明信片、賀年片、掛歷,也開始流行起來。

至今,同學朋友之間寫明信片的情景,還深深地印刻在80後的腦海中。

還有很多家庭,已經開始嘗試把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等大家電當作年貨搬回家。

貴州黔東南的一個基層幹部回憶,在1993年春節前,一棟老家的房子賣了1800塊錢,另外又加了1000,一共湊了2800塊,買了一台南京電視機廠生產的21英寸熊貓牌彩電。

而他當時薪水是一個月170塊。

年貨40年簡史:今天的你都買瞭啥?

▲1990年北京電視機零售價格

而且,單單就一個電視,這些年來完全可以用「顛覆」來形容。

現在的智能網路電視,不光能看電視台節目,還是看網路視頻。

和20世紀,電視機動不動就滿屏雪花不同,現在的電視機影音效果更棒。

全面屏的到來,對於過年買大件的消費者來說,絕對算得上升級體驗的絕佳選擇。

新千年: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XXX

進入2000年後,更重要的一個變化是:人們把錢花在了更多、更加豐富的商品上。

在2000年,中國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已經下降到40%左右,農村居民也下降到50%。

這個恩格爾系數就是指,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

一般來說,越窮,為了維持基本生存,那麼食品支持也就更多。

聯合國糧農組織給出一個界定: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為絕對貧困,50%~60%為勉強度日,40%~50%為小康水平,30%~40%為富裕,低於30%為最富裕。

也就是說,在2000年,中國居民已經開始進入小康水平。

這個階段人們越來越關注文化娛樂、健康養生。

那句人人都知道的廣告語「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XXX」,背後的公司就創立於1997年,還有那個已經倒掉的三株口服液。

保健品在1990年代湧現,可以說並非偶然。

而在2000年時,對北上廣和西安、成都、武漢等6個城市1200多名居民調查顯示,有20%家庭在春節將有旅遊方面消費。

32%的家庭計劃購買電腦。

年貨40年簡史:今天的你都買瞭啥?

▲中國恩格爾系數變化

年貨背後的力量

縱觀40來年,中國人年貨「翻天覆地」的變化,根本原因還在於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普通人的錢包越來越鼓。

1978年,在工業重鎮四川綿陽,職工年收入為527元,農民純收入只有174元。

到1982年,全國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30塊錢,農村只有346元。

三五百塊錢,放到現在也就是三五朋友隨便下頓館子的花費,但在40年前,卻需要一個人整整賺一年。

年貨40年簡史:今天的你都買瞭啥?

經過10年左右,每年GDP平均超過10%的增速,當中國走進1990年代,中國人錢包比10年前鼓了四五倍。

很多中國人已經不再為吃飽穿暖發愁了,家長也不再為怕孩子偷吃,專門去藏年貨了。

新衣服,煙酒、茶葉、水果,是城市家庭年貨的必備品。

其實,在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提速,中國生產能力的極大拉升,人們能夠買到更多、更豐富的產品。

人們的錢也更加厚實。到2000年,中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9279、4254元,是10年前的4-5倍。

整體來看,到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近2.6萬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

年貨40年簡史:今天的你都買瞭啥?

年貨中的時代發展趨勢

還有一個力量不可忽視,那就是:技術。

尤其是互聯網。

到2000年,全國一下「冒出」700家左右的電子商務網站,從此,中國大眾消費開始步入「電商時代」。

年貨40年簡史:今天的你都買瞭啥?

近二十年來,市場競爭,大浪淘沙。

這種激烈的競爭,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

在2013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網路零售市場。

雙11、618等,正成為中國人的購物狂歡節。

在競爭壓力下,電商也在絞盡腦汁地吸引消費者。

這幾年,出現一個越來越明顯的趨勢:線上和線下互利共生,線上線下融合縱深發展,線上向線下滲透更為明顯。

短短四十年發展,中國人的年貨從米面肉,到家電、電子產品,從憑票供應到網購、線上線下融合。

不論是內容,還是採購方式,中國人的年貨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通過年貨,我們看到了中國幾十年的巨大發展。

而最根本的則是,中國的巨大發展為中國人提供了採購更加豐富、多樣年貨的可能。

最幸運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巨變中的參與者、見證者。

閱讀原文

林書豪確診新冠肺炎,有打過疫苗。微博湧入3.7萬留言鼓勵,熱搜第一

xxx

沒有童年、跳水滿分的14歲全紅嬋正獲得各地旅遊邀約,「終身免費遊」

xxx

在中國,如果從3歲開始準備,幾歲可以當上奧運冠軍?

xxx

在人潮爆多的廣州火車站旁開小超市能掙多少錢?

xxx

扳倒吳亦凡的「都美竹」正被多間公司搶注商標,還有人註冊了「吳簽」

xxx

吳亦凡被捕後,微博砍掉他的「超話」、多個官媒發聲;律師:若判刑將在國內服刑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