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滬沒有後花園】過年後,你還要回一線城市嗎?

本文來源: 上流UpFlow(微信id:heyupflow)

作者:杜少偉

年關將至,在一線城市又漂了一年的年輕人們,在搶購節後返程車票的時候不免都有些猶豫:

新的一年,真的還要再回來嗎?

▲春運期間的北京火車站 | 圖片來源:北京拍客

8年前,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逃離北上廣續篇:做沙丁魚,還是做鹹魚》中,曾生動的形容了漂泊年輕人狀態:

「在北上廣,會被擠得像沙丁魚;選擇在老家將可能迷失於小城市的平庸與固化,變成一條鹹魚。」

還有不少人在逃離北上廣之後,因忍受不了小城市的規則與束縛,又重新選擇了回到北上廣。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北漂青年的臥室 | 圖片來源:看見圖刊

這指向了當時社會的一個殘酷現狀:對於無數「北漂」「滬漂」來說,北上廣抑或是小城市,都在一定程度上拒絕了這批經濟上以及心靈上,均處於無根狀態的人。

這些年輕人左右為難的旅程背後,是幾乎一代普通青年艱難安放的前途與希望

8年過去了,中國二線城市的崛起帶來了轉機。

現在的「逃離北上廣」也不再意味著回到老家參加教師資格證、公務員考試然後穩定且無味地度過一生,眾多二線城市的互聯網行業的崛起,又給他們提供了更多安放希望、落地生根的可能性。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圖片來源:101創業大小事

2018年,二線城市「下血本」招人

「就業補助「、「租房補貼」、「落戶優惠」……

2018年,以杭州、武漢、西安和成都為代表的城市新貴們,急不可耐地出台了眾多人才福利新政。

武漢2017年啟動「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大學畢業生可以在武漢「八折買房」;

西安更是在人才補貼政策下做到了人口的暴增,2018年年底落戶人口達到75萬,數量是2017年的三倍。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數據來源:獵聘

在這場激烈的搶人大戰中,以杭州、武漢、西安和成都為代表的「新一線」城市,對傳統意義上的「超一線」城市帶來了巨大衝擊。

數據顯示,在2018年從一線城市流失的人才中,只有28.06%流向了其他一線城市,剩下的71.94%都流向了二三線城市。

大批人才開始從部分新一線城市的發展中看到機會,並且也希望嘗試在壓力更小生活質量更高的城市生存。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數據來源:獵聘大數據研究院

這其中尤以長三角的人才流動最值得被討論,杭州,不但成為了淨流入量最大的城市,更是成為了上海和北京人才流入的首選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2016年四季度到2018年一季度人才淨流入 | 來源:人民網/獵聘大數據

另外有一個現象比較有趣,據拉勾網與網易創新中心發布的《2018杭州互聯網職場報告》顯示,流入杭州的一線城市人才中來自北京與上海的最多,在所有「新杭漂」中占了接近40%。

並且,杭州也是從上海流出的人才最喜歡的城市。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杭州互聯網人的流入與流出統計圖 | 數據來源:《2018杭州互聯網職場報告》

其實上海向杭州供給人才,從幾十年前改革開放初期就已經開始了。

曾經在上海每到周末就會出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群體,他們大多中年,洗得發白的中山裝上衣口袋里插著鋼筆,手提公文包,來到周邊的郊區或者鄉鎮企業與工廠中,為其解決技術難題並且培養骨幹人才其中就包括杭州

然而周一他們又會回到上海,繼續在大專院校、研究所、國有企業上班。

這就是當時的上海所獨有的「星期日工程師」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星工聯」(上海市星期日工程師聯誼會)紡織專業組的工程師們在為某鄉鎮棉紡廠提供技術咨詢 | 圖片來源:東方網

正是因為這批「星期日工程師」的存在,浙江和江蘇地區的私營經濟也得以快速崛起。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杭州站(老城站火車站)

但如今卻發生了變化,由上海流出的「星期日工程師」變成了工作日在杭州、周末在上海的生活常態。

每周五下午6點,阿里巴巴杭州西溪園區的門口幾十輛大巴車一字排開,幾千名工程師通過這些大巴車回到在上海的家。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阿里巴巴杭州西溪園區 | 來源:電商在線

這些工程師大多從事的是雲計算、AI研究、自動駕駛等領域,這也恰恰是上海在過去10年發展中所落下的一課。

商業上的極致繁榮,蓋過了上海在技術創新上的野心。

杭州與上海兩座城市之間的技術發動機角色,就這樣悄然發生了互變。

「後花園」的逆襲,旅遊天堂到科技中心

杭州的「變臉」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一直以來,中國有三座比較著名的宜居城市,除了生活節奏較為緩慢的成都,就是有人間天堂之稱的蘇州杭州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提到杭州,首先想到的大概是江南水鄉、西湖美景,才子佳人、人間天堂

不但人傑地靈還有各種特色美味,是大陸南方不可錯過的旅遊景區。

所以距離杭州不到兩百公里之外的上海,自然就會把杭州當成自己的專屬度假場所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杭州的老年人生活

但是土生土長杭州人們的安逸,卻是與成都和重慶不同的。

他們一方面受到杭州人文主義色彩與文化的熏陶,同時又受到浙商文化的影響,慢節奏的生活中又待著一股子野心與商業意識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1984年7月,武林廣場上已經有了標誌性雕塑

直到後來中國互聯網三大巨頭之一阿里1999年在杭州的落戶,給杭州整座城市帶來了濃厚的電商氛圍創業的環境,才徹底改變了這座城市的氣質

再加上一大批「阿里系」的員工在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之後,又開始紛紛辭職創業做起了互聯網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2018年9月19日,杭州雲棲大會蝦米音樂節現場

G20峰會雲棲大會,從阿里的上市到鎖定亞運會舉辦資格,這個「電子商務之都」迅速嶄露頭角,早已亮出了自己與以往不同的城市名片:長三角科技中心

現如今杭州的科技行業有多發達?

到2018年杭州互聯網公司數量占全國的6.5%,僅次於北上廣深。杭州互聯網行業保持著每年40%以上的增速,2018年更是同比增長46%,超過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增速。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數據來源:《2018杭州互聯網職場報告》

在2018年1月份自如聯合《好奇心日報》發布的《城市青年「租時代」居住生活報告》中顯示,在杭州的白領租房人群中,IT互聯網從業者占比高達36%,已經成為了杭州租房市場中的主力軍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工程師城市分布

AI財經社還提到杭州蕭山機場T3航站樓每3000個瑞士雙肩包中,就有2200個用來敲代碼的筆記本電腦;

餘杭區的計程車司機每天能遇到13個從事APP開發的乘客;

西湖銀泰的白鹿餐廳,每10桌客人中就會有最少3桌談論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或者區塊鏈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相比上海傳統的金融行業氛圍杭州的互聯網公司們互相之間要開放得多,十公里長的文一西路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科技創業公司,人才能夠在其流動,更能在資源共享、業務聯動的氛圍中做到共贏。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2010-2018年杭州文一西路的衛星圖變化 | 數據來源:Google Earth

另外,那些從上海等其他一線城市來到杭州的技術人才的薪水得到了保障

2018年由一線城市來到新一線城市發展的人才中,僅有流入杭州的平均期望薪資持平甚至有小幅提升;而流入到其他14座城市的一線城市人才,薪資有20%不等的降幅: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2018年由一線城市流動至新一線城市人才平均期望薪資變化 | 數據來源:BOSS直聘

除此之外相比北上廣深,杭州工程師們的工作壓力相對較小,很多人還是可以將每天的工作時間控制在10個小時以內的。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數據來源:獵聘

並且杭州較為順暢的交通路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他們可支配的個人時間,盡可能地滿足了工程師們對自己時間的控制欲。

畢竟好不容易放個假,要是再把時間都耗在路上這誰能定得住。

大陸四個「超一線」城市中,除了深圳的路況擁堵排到了第15,北京、廣州和上海穩進前十。

與這些城市相比,杭州的路況實屬難得,在全國排名第35位。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2018年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

與此同時,杭州濃厚的互聯網與技術氛圍才是杭州最為吸引工程師的原因。

這不但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可以快速成長的職業環境,還讓他們遇到了更多同道中人

畢竟對於這些對代碼有著出乎常人執著的工程師們來說,「知識儲備一個樣,才能一起搞對象」,他們都希望能與朋友擁有相關的共同話題。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來自美國西海岸的前車之鑒

作為傳統一線城市的挑戰者,杭州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是很多的

並且雖然在這一階段做到了對北京上海的人才的引入,但這並不代表這些人才不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回流」

因為很明顯,如果互聯網從業人員不考慮工作的話,上海依舊比杭州擁有著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上海的自然風光雖不及杭州,但它作為東方第一港口,在城市的購物、美食、文化展覽、演出、娛樂、設計和綜合交通等多元化的層面上,依舊不是杭州可以在短時間內逾越的。

Foursquare聯合創始人兼執行主席丹尼斯•克勞利的話說,

「即便你在科技領域小有成就,但在雞尾酒派對上還是沒人認識你。但這種多元化也正是紐約的魅力所在——和矽谷形成鮮明對比。」

所以一而再地討論「誰是誰的後花園」真心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如果說上海像是紐約,高度繁榮的金融中心與平台型城市,靠著自己響亮的經濟實力與國際地位,為自己以及周邊城市吸引大量的資本與機會;那麼互聯網中心杭州,則像極了美國西海岸的科技創新基地矽谷。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雖然上海現在很難挑戰杭州互聯網產業的創新力與生命力,但不管杭州的互聯網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到什麼程度,都依舊很難代替上海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地位。

在這方面矽谷的發展道路可以給杭州不少的借鑒。

想要在眾多傳統型中心城市中生存下來,就一定要將企業與城市間的協作信息與技術人員的共享發揮到極致。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環杭州灣經濟區

「環杭州灣」概念的提出,以及2018年年底滬杭地鐵二維碼做到互通互聯,都表明著這兩座所謂的「前後院」城市已經開始了打通的嘗試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圖片來源:杭州日報

至於這一輪始於2017年,興於2018年的科技人才流動,背後體現地是中國互聯網經濟地域發展的不平衡、社會階層的日益固化上升通道的狹窄

這一代普通青年,也要開始習慣逐漸常態化的就業與生活城市的抉擇,年後還是應該放心大膽地去選。

江浙滬沒有“後花園”

[1]劉瓊蓮. 新一線、二線城市引才的相對優勢[J]. 人民論壇, 2018, No.595(15):24-25.

[2]丁愛波. 二線城市的搶人大戰[J].齊魯周刊, 2017(27):38-38.

[3]王倩, 伍月明, 石丹. 奔向「新一線」 城市人才搶奪戰打響[J]. 商學院, 2018(4).

[4]徐一嘉 . 二線城市的「搶人」之道[J].中國報業, 2018.

[5]耿強. 從城市定位與競爭戰略看「搶人大戰」[J]. 人民論壇, 2018, No.595(15):14-16.

閱讀原文

被刪熱文 / 我是紅燒公主,離滬之後發誓燒完世界上所有的西葫蘆

xxx

熱文 / 孩子,希望你將來去上海

xxx

上海那棟「紙片樓」最窄處僅20厘米,裡面到底長怎麼樣?

xxx

上海現存最為完整的百年石庫門建築群【張園】開放了

xxx

災後鄭州:當一座都市忽然不能上網和用支付寶

xxx

上海地鐵提醒乘客不要翹二郎腿,網民要求全國推廣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