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抄襲的藝術(微信id:chaoxiart)
作者:抄襲君
「太驚悚」
「碑林區嚇死你」
「想紅真能把人逼瘋」
抄襲菌剛剛發出的文章:西安,一座萬物皆可兵馬俑的「爛慫」城市!
不過立馬有粉絲指出,這件作品與美國藝術家Matthew Mohr的作品極為相似
連人民日報也跟了一波熱點
我們先看看嚇哭碑林人民的西安兵馬俑
據公眾號:楊博士說車(ID:yangboshi896)向碑林區建住局交委辦進行了求證,
負責人焦x介紹到,這是今年「西安年·最中國」的公共空間藝術作品,傳遞的就是一種街頭娛樂。
1月25日,碑林區最後一個節慶氛圍營造項目——鐘樓飯店門前「兵馬俑」人臉燈光互動裝置施工完畢,已與廣大市民遊客見面,該裝置打破以往亮化設施人景分離的格局,重點突出人與燈光的互動。
但就是這麽宣傳的兵馬俑為什麼會嚇哭路人?
又為什麼大家覺得這秦俑發光人臉很醜?
▲「兵馬俑」人臉燈光互動裝置,採用3D建模技術,市民、遊客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通過在「兵馬俑」內部操作室掃描後,可以將自己的臉部顯示在「兵馬俑」的臉部。
▲人臉掃描成像圖
條子肉臉究竟是誰?
為什麼選用這個條子臉的造型呢?
負責人介紹到,因為兵馬俑是陜西最具代表性的文物,通過使用該裝置,市民遊客可以瞬間變臉為一位從2000多年前大秦穿越而來,戍衛長安城的秦朝戰士,具有很高的可玩性和觀賞性。
這也是一種創新,而鐘樓是西安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在這裡的拍照就更加具有紀念意義。
據悉這是一項遊客互動項目,遊客可以進入兵馬俑後面的小黑屋,免費拍照掃描自己的臉投射在LED上
▲在巨型秦俑的背後,遊客排隊等候拍攝
以下是影片
據悉該大型兵馬俑燈光互動裝置建設單位為西安碑林區x設局,設計單位為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杭州牛x照明設計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總設計為李全x。
而據抄襲菌獲知,這的確是燈光裝置藝術家李全x的作品~
李xx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首屆景觀裝置藝術畢業生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第五設計院照明所設計總監
▲臉上這白光,這是猴子派來的逗逼嗎?
▲這慈祥的面容不禁讓我想起那天夕陽下奔跑的青春
▲麻煩技術好一點,這眼鏡都飛了
▲這臉型這鼻孔這嘴巴
▲話是這麽說,但是也太醜了吧
據公眾號二三裏客戶端@二三里資訊說,現在兵馬俑已經黑臉
有市民到達現場頓時就傻了眼了:
傳說中使用23根LED燈組裝而成的「秦俑發光人臉」今晚安靜的站在路邊?
這才一天不到,兵馬俑咋變「黑臉」了,此外昨晚還站在「秦俑」前面的「碑林區歡迎你」幾個大字也已不見了?
據碑林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裝置目前尚處在調試期,一些網友及市民朋友反映,秦俑人臉投射與鐘樓周邊風格不相協調。
建設單位決定,提前將該裝置遷移至原定設置的碑林區動漫產業平台繼續進行展出,感興趣的廣大市民遊客可以前往參觀體驗。
問題來了
為什麼大家覺得西安碑林秦俑發光人臉很醜?
因為它真的很醜。
說到這裡,
我們不得不認識一下美國藝術家
Matthew Mohr的作品了
互動藝術裝置 As We Are
As We Are是一款十四英尺的3D通用人體頭部,由超亮LED螢幕絲帶製成。
在脖子的後面是一個能夠拍攝3D照片的照相亭。
一旦訪客拍下他們的照片,他們走出展位,他們的頭部顯示在巨頭上。
置放在美國哥倫布市會議中心,每年吸引100萬遊客。
「就像我們一樣」解決了自我與自我表現之間的關係,要求肖像的主體通過放大來重新考慮存在。
它旨在提供娛樂,並引發圍繞社交媒體現象,多樣性和公共藝術的動力動態的更大討論。
馬修莫爾工作室設計了一個巨大的人體頭部雕塑,展示了與之相互作用的每個訪客的相似性。
他的最新作品「As We Are」是一個14英尺高的3D人體頭部,由3,000條超亮LED螢幕組成,包含超過8,50,000個獨立LED。
▲2017年12月28日在俄亥俄州哥倫布市
一旦訪客拍下他們的照片,當他們走出來,頭部會顯示在巨頭上
拍照的模特和展示效果
重新審視自己
藝術家的初衷,
是希望通過這件互動性的裝置,
使得人們更加認識自我,
探討如何表達自己。
不同的性別、種族、身份,在這裡都是平等的。
馬修莫爾在簡單、無關緊要的時刻,尋找美的品質和情感的強度,將它們視為人文理想的反映。
為了進一步理解這個概念,每個對象的眼睛和鼻子的長度都會被略微操縱以符合雕塑,並且與普通大眾手中的攝影操作軟件的使用有關。
無論是追求理想還是追求身份,改變外表的民主手段,都會發揮身份的流動性。
▲腦袋後面的拍照亭入口
▲照相亭的內部和互動
▲照相亭照片中的曝光相機
參觀者可以在位於雕塑背面凹處的照相亭拍攝照片,與壯觀的雕塑互動。
使用稱為攝影測量的過程,29台攝像機同時拍攝訪客臉部的圖像以創建即時3D模型,然後以放大的比例顯示在外面的大頭上。
▲2017年12月15日發布的文章
▲排隊的人
這件作品位於一個所有人都可以進入的公共場所,旨在實現與傳統公共紀念碑相似的壯觀。
它利用通常為著名的英雄管理人物保留的權力動態,並允許每個參與者體驗現代表示的確認。
通過所有參與者的集體提升和重新語境化,「我們現在」專注於記錄一個人的存在以便與他人聯繫的現在常見行為。
它通過面對自我的理念,以及對我們在其他人身上和從他人身上尋求的東西的認識,來思考自我表現是如何演變的。
engineered and fabricated by design communications ltd. of boston
由波士頓設計通信有限公司負責設計及工程製造等
▲CNC切割鋁結構
在開始製作全尺寸泡沫原型之前,Matthew開始使用小型3D列印模型。
人體頭部的構造 – 無種族和無性別形式 – 借鑒了對建築工人理想頭盔的研究,該研究採用了所有種族和性別的5000人的3D數碼照片樣本。
參考數千年的雕塑,CNC切割鋁結構的微妙青銅色適合所有膚色。
▲LED螢幕
由大哥倫布俄亥俄州委托的公共雕塑,驕傲地站在會議中心。
在白天,它面向中庭,在晚上,它旋轉面向街道向外。
能夠在雲端現場存放1,00,000張肖像,這個標誌性的雕塑在網上和線下獲得越來越多的興趣,計劃運行七到十年。
每個訪客的放大圖像的瞬間創建旨在解決自我與自我表現之間的關係,從而鼓勵圍繞社交媒體現象,多樣性和公共藝術的權力動態進行討論。它還要求觀眾考慮跨越種族和性別認同的人物肖像。
此外,將攝影操縱軟件放置在公眾手中,代表了改變一個人外表的民主手段。
無論是渴望成為理想還是渴望身份,身份的流動本質總會發揮作用。
雕塑讓外行人有機會認識到這一點。
受到Jaume Plensa,Chuck Close,Tim Hawkinson和Claes Oldenberg的遠見卓識的啟發,「As We Are」致力於成為全球目的地體驗; 一個具有與另一個城市共享和雙重開發的能力。
由波士頓設計通信有限公司開發的這種專利技術和先進共享平台的範圍,未來是光明的。
▲Matthew Mohr with the chassis
▲馬修·莫爾(Matthew Mohr)藝術家 、設計師兼信息建築師
出生於俄亥俄州哥倫布市,2001年,從帕森設計學院獲得設計與技術碩士學位。
Matthew Mohr的工作室旨在繼續探索藝術、人文主義和技術之間的融合。
馬修·莫爾工作室官網:https://www.matthewmohr.com/
視頻:
其實抄襲菌關心的是西安兵馬俑的23根LED燈管和藝術家馬修·莫爾的3000條超亮LED螢幕組成(包含超過850000個獨立LED),是不是一個量級?
或者說是李藝術家已經成功的用23根LED燈,單挑馬修·莫爾的3000?850000?
並且完勝~
當然這個設計費不知道貴不貴?
參考來源:
>楊博士說車:「碑林歡迎您」不忍直視 盤點國內那些奇葩創意!
>馬修·莫爾工作室官網藝術家聲明:https://www.matthewmohr.com/
>二三里客戶端:「變臉兵馬俑」今晚成「黑臉」 西安碑林政府辦:暫停使用 拆不拆還不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