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青春】媽,你為什麼總穿得花花綠綠的?

媽,你為什麼總穿得花花綠綠的

本文來源:浪潮工作室(微信id:WelleStudio163)

作者:秋意寒

在中國,每個城市都有一處廣場。

在廣場,每個中心都有一群大嬸。

她們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綠的像那離離原上草。

他們是赤橙黃綠青藍紫,是萬紫千紅一片海,是夜空中永遠最亮的星。

「你一個小姑娘,怎麼不穿的靚麗一點」。

在性冷淡風大行其道的今天,穿得鮮艷是大嬸們最後的執著。

到底為什麼,大嬸們總愛穿得鮮艷?

媽,你為什麼總穿得花花綠綠的

▲2018年10月22日,90歲模特趙奶奶在出門之前鏡子前梳妝打扮 / 視覺中國

不知何為美的青春

要解釋大嬸為什麼「好色」,很多人找到的科學理由可能是年紀越大,眼睛內晶狀體開始變厚,短波光線減少,對於藍、綠的感受力會下降[1],也就對顏色的感知力減弱。

換句話說,在大爺大嬸眼里,天空沒那麼藍了,花兒沒那麼紅了,連菜市場的大蔥可能也不如從前綠。

如果真是因為年紀大了,色弱了,那為什麼地球另一端的北歐大嬸整天穿著黑不溜秋的?

更不用提我們的中國大爺,清一色灰布中山裝藏青毛線帽上街遛鳥開啟美好一天。

媽,你為什麼總穿得花花綠綠的

▲2014年7月24日,上海,大嬸們在一家星巴克店門口晨練,跳起廣場舞 / 視覺中國

為什麼偏偏中國大嬸獨領風騷?

在她們曾走過的漫長歲月里,是什麼塑造了審美,又是什麼拋下了她們?

考慮到退休年齡和身體狀況,我們把大嬸定義成50至69歲的中國女性。

站在這個時間點往回看,他們十八歲的天空並不明亮。

媽,你為什麼總穿得花花綠綠的

▲80年代上海,那時候廣場舞還沒有流行,但已經開始流行集體在空地上做太極操了。那時候的中國大嬸衣著風格單一,色彩以藍灰黑綠為主 / 視覺中國 GettyImages

「一身藍灰色的服裝,襯托出一種溫柔而又脆弱的冷淡,幾乎不可逾越,它掩護著女人們的身體,就像狂轟濫炸的恐慌年代防護在屋頂上的帆布。」這是法國學者朱麗婭•克里斯蒂娃上世紀 70年代訪問中國看到的景象。

藍灰色的背後,首先是物質的貧乏。

媽,你為什麼總穿得花花綠綠的

▲80年代末,大同至北京的硬座車廂內 / 視覺中國 GettyImages

50年代末,棉花連年欠收,物質的匱乏使紡織品的生產量下降,一切都要憑票購買。

以平谷縣為例,1969年,每人每年發布票17.1市尺[9],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一件M碼優衣庫基礎款白T需要的布料大約在4.5尺,也就是說在大嬸們的青春期,以最基礎款計算,一年到手的布料都不夠做4件短袖的。

在「一條褲子一家人」穿的情況下,購買衣服時耐用、堅固就成了主要需求。

男女不分的藍灰色,盡可能樸素簡單的款式成為了服裝的首選。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對於那時候的大嬸來說,那些打扮自己的心思只能花在買一件「假領子」上(一種只有領子而沒有衣身的特殊服飾),在衣不蔽體的條件下,「美」只能是奢望而已。

媽,你為什麼總穿得花花綠綠的

▲80年代遼寧瀋陽,下班的工人們騎車經過繁忙的路口,一眼望去深紅色、淺色衣服都屈指可數 / 視覺中國 GettyImages

藍灰色的另一面是被壓抑的悲哀。

邢燕子,17歲,齊耳短髮,鬥志昂揚,衣服從款式到顏色都和男裝一樣。

這樣的她帶著燕子突擊隊到農村工作,1960年,邢燕子登上了《人民畫報》成為郭沫若欽定的「鐵姑娘」與那個時代的偶像。

媽,你為什麼總穿得花花綠綠的

▲1976年第9期《人民畫報》封面刊登的就是知識青年邢燕子(最右)和侯雋在麥田查看麥子長勢情況的照片 / 圖片由侯雋捐獻 視覺中國

「鐵姑娘」、「婦女也要頂半邊天」的背後不是男女平權,而是統一勞動。

據統計,從1949到1957年,8年間增加的女職工總共有200萬人,1958年新增加的女職工相當於解放前女職工總數的10倍多[14]。

越來越多的女性不得不加入體力勞動的大軍,這很快讓正處於花季的大嬸們忘記了對美的追求。

更重要的是,在那個瘋狂的年代,藍灰色是最好的階級保護色。

在天津,具有「資產階級生活方式」色彩的商品被要求停止銷售,僅百貨商店停銷的商品就達582種,占全部經營品種的10%,其中包括化妝品、各種鞋油、紗頭巾、女式手套、各種紐扣、塑膠花發卡等[15]。

媽,你為什麼總穿得花花綠綠的

▲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門口人來人往 / 視覺中國 GettyImages

對那時的大嬸來說,穿灰色還是彩色不是隨心所欲的選擇,而是做阿慶嫂還是柳妮娜的立場問題。

人人想要一條的確良花裙子

改革春風吹滿地,中國人民真爭氣。

1983年,國家商業部終於發出通告,全國免收布票、棉絮票,棉布、棉絮全部敞開供應,近30年的「布票」制度就此告終。

計劃經濟結束本是一件大好事,但當時的中國人還沒從物質緊張的困苦里清醒過來。

原上海市第一商業局業務處長陳春舫回憶,布票制度取消的當天,上海百貨公司擁擠不堪,消費者們紛紛搶購布料,害怕一夜回到解放前。

當天第一百貨商店、第十百貨商店都沒辦法打烊[7][16]。

媽,你為什麼總穿得花花綠綠的

▲80年代重慶的一家服裝店里掛滿了色彩多樣的皮衣 / 視覺中國 GettyImages

中國人之所以不用再縮衣省布,從穿得上褲子走向穿什麼好看,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七十年代的化纖革命,這場革命帶來了「的確良」的普及。

1972年到1973年,中國從西歐引進化纖設備,提高了化纖產量在國內原料的比例,解決了一部分人的穿衣問題[17]。

到1978年,「的確良」成為最火熱的時尚單品[13]。

的確良,的確靚。相對於棉布,的確良的優勢不僅在於不容易起褶皺,更給面料染印工藝帶來了更大的空間。

媽,你為什麼總穿得花花綠綠的

▲70年代,顧客們在瑞蚨祥選購「的確良」和人造棉布 / 李晞 北京日報

改革開放了,社會解禁了,兜里有錢了,買布不限了。

一時間想要洋氣點,少不了省吃儉用置辦的確良。

1949年,全國居民衣著消費家庭人均支出僅6.5元[13],到1978年,光是中國農村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就達到14.74元。[12]

這個時候,原本以藍色、綠色為主的「的確良」不能再滿足大嬸們日益增長的扮靚需要,有什麼買什麼,搶到就是賺到。

媽,你為什麼總穿得花花綠綠的

▲1988年山西大同,一家三口走親訪友,照片中年輕的媽媽不僅穿上了大紅襖,還配套了同款顏色的紅皮鞋 / 視覺中國 GettyImages

70年代初,王府井有家益民商店專賣出口轉內銷服裝,一下子成了沙漠里的綠洲,姑娘們為買一件衣服要在人群里擠上數小時。

據北京日報的採訪,有人回憶,一件14元錢的長絲「的確良」繡花短衫,商標上繡著「精工巧制」和「made in China」,因為太奢華,只好把它鎖進箱子里,直到上大學時才拿出來穿,依然很顯眼[13]。

除了繡花,北京印染廠的設計人員還從中國畫中汲取靈感,設計了非常有中國特色的寬幅花布。

從照片上看,他們可能就是後來你媽媽偏愛的大花襖子、大花被的原型之一。

媽,你為什麼總穿得花花綠綠的

▲2009年12月27日浙江嘉興,一位大嬸把被單裹在身上抵禦大雪寒風,而她身後廣告牌上的辣妹還穿著夏裝/視覺中國

隨著「的確良」普及,姑娘們紛紛穿上小碎花裙子、帶里襯的白裙子,走起路來裙角飛揚,花裙子成了每個大嬸花季最美的夢,只可惜這樣的夢只旖麗了一時,很快又墮入黑白。

浮誇審美來自哪兒

物質上的開放帶來了審美上的變更。

餓了太久的肚子,看著滿漢全席不知如何下手,可能這就是八十年代大嬸們的心靈寫實。

現在的大嬸也是當年的少女,不知道什麼是美,就只能什麼都試一試,大嬸的浮誇審美很可能是八十年代流行文化的雜糅。

媽,你為什麼總穿得花花綠綠的

▲電影《廬山戀》海報 / 豆瓣電影

「文革」後首部戀愛題材電影《廬山戀》上映。

電影中女主角穿著明黃風衣紅色高跟鞋和男主角一起在山林間穿梭,一時間人人爭做片子里的華僑少女周筠,甚至有人帶著裁縫進電影院一同觀看,要求裁縫師傅按照影片中的服裝進行仿制黃風衣。

媽,你為什麼總穿得花花綠綠的

▲片中短短一秒的「輕輕一吻」好似地球最後的夜晚,激發了大嬸們塵封已久的愛美本能 / 《廬山戀》電影截圖

對於高飽和度色彩的追求在緊隨而來的電影《街上流行紅裙子》中達到了高潮,一時間人人穿紅衣,配花裙;《大西洋底來的人》讓「蛤蟆鏡」風靡一時;《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等南斯拉夫電影讓夾克外套成為潮流單品……

媽,你為什麼總穿得花花綠綠的

▲80年代中期,《街上流行紅裙子》北京及全國女青年以穿紅裙子,冬天穿紅色羽絨服為時尚 / 視覺中國

如果說學明星只是少部分潮流青年的專利,那家家戶戶都擁有的美人掛歷,也許才是大嬸色彩美學的真正奠基者。

1982年的某一天,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的攝影師奚天鷹給演員方舒拍了一張肖像照。

這張照片後來被收錄在中國第一本掛歷《影中人》之中,與之並列的還有熾手可熱的影視明星劉曉慶、斯琴高娃、周迅等等。

媽,你為什麼總穿得花花綠綠的

▲著名女星周迅也兼職過掛歷女郎 / 網路

誰也沒有想到一本在當時要價40元的昂貴掛歷最終能賣掉22萬冊[10]。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80年代城市普通職工一個月的薪水不過40元,他們用這筆巨資為美人掛歷打call,最終創下了2001年周杰倫《范特西》專輯一半的銷量。

媽,你為什麼總穿得花花綠綠的

▲1989年末北京街頭,在美女掛歷畫前駐足仔細翻閱的男子 / 視覺中國 GettyImages

傾囊而出是值得的。雖然這個時期美女掛歷的名稱往往是「韻」、「味」、「純」、「真」,但掛歷里卻很少有什麼白衣飄飄的清純美少女。

長時間的壓抑之後,人們心里對美的渴望是火辣直接的。

與之對應,要想掛歷賣得好,首先要在色彩上出挑。

那時候的掛歷女郎大多身著色彩艷麗的衣裙,一人身上出現三四種花色的布料再常見不過,輔之以熱辣的眼神、明艷的嘴唇,創造了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現象級的「粉絲經濟」。

媽,你為什麼總穿得花花綠綠的

v掛歷女郎大多明眸皓齒,落落大方,像暴露在沙灘上的珍珠般閃著迷人光芒,吸引著路人的目光 / 賈育平

《編輯之友》雜誌社副主編介子平在《掛歷風雲一瞥》中寫道,1995年,浙江人美、浙江攝影、西冷印社、中國美院四家出版社當年的掛歷總發行量達210萬冊,許多品種單冊印刷都達到了10萬冊以上,幾乎人人家里都有幾本美人掛歷,掛歷美學的覆蓋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媽,你為什麼總穿得花花綠綠的

▲今天大嬸們熱衷的泳衣款式,依然是曾經在掛歷上火遍中國的經典款 / 視覺中國

可以說,在那個互聯網還沒興起的年代,八十年代獨有的美人掛歷就像是今日的時尚博主和雜誌,養育了一代大嬸的時尚聖經。

再不穿就晚了

影視劇、美人掛歷,大嬸們像海綿一樣吸收時尚的能量,用五彩繽紛的顏色表達自我,宣泄對美的渴望。

只是問題依然存在,走過晦暗青春,時尚浪潮幾進幾退,中國大嬸們為什麼依舊堅持這樣的色彩美學,並且在五六十歲的時候發揚光大,達成井噴,越穿越鮮艷呢?

媽,你為什麼總穿得花花綠綠的

▲2015年11月10日,上海,一群靚麗的東北大嬸 / 視覺中國

因為之前沒機會。

八十年代的爭奇鬥艷百花齊放給大嬸們的審美打上了絢爛的底色,滿街的時髦青年什麼流行穿什麼,隨便一條街道都可以是時裝周的秀場。

只可惜這熱鬧是別人的,大嬸們不得不提前退場。

媽,你為什麼總穿得花花綠綠的

▲2017年6月20日清晨,海口一位剛剛晨練完的大嬸躺在陰涼處休憩,太陽也慢慢升起,陽光即將照在她的身上 / 視覺中國

1987年,你媽二三十歲,生了你,正式邁入婦女的行列。

中國婦聯主辦的《中國婦女》雜誌發表了對女性問題的討論,在這場關於女性要不要回歸家庭的爭論中,《中國婦女》最終的定論是,要求婦女成為「超級賢妻良母」,既要做好媽媽又要做女強人。

這樣的社會宣傳很快展現在了婦女對於服飾的選擇上。

要穿衣樸素,端莊大方供職於國企、機關的婦女要接受嚴格的服飾要求,不能穿得過於艷麗,否則會被認為輕浮放蕩[6]。

媽,你為什麼總穿得花花綠綠的

▲80年代末,法國攝影師閆雷(Yann Layma)在徐州的一家工廠門口拍到的景象,穿著藍綠工作服的工人們好奇地打量著這位外國人 / 視覺中國 GettyImages

只是穿衣穿到位並不能保證鐵飯碗抱得緊。

1990年,下崗風潮席卷而來,單位隨著穿衣規定一起灰飛煙滅。

1990年到2000年,中國的女工人數淨增長38萬人,而「大嬸」中的女工淨減少816萬人[2]。

中國勞動部的數據顯示,1997年女性占中國勞動力的39%,下崗員工中將近61%為女性[18]。

時代洪流下,大嬸們只能接受下崗的命運,幾乎一刻不停的開始人生下半場的奔波。

門檻較低的服務業成為了大部分人的選擇。

根據中山大學李若建教授的估算,在下崗大嬸這一群體中,至少有超過100萬原來從事其他職業的「大嬸」( 主要是工人和農民) 轉入到服務人員的行列中,開始保姆、清潔為主的下半場人生[2]。

媽,你為什麼總穿得花花綠綠的

▲2016年12月16日北京街頭,戴著口罩在霧霾之中起舞的中年舞者/視覺中國

到這里,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這失落的一代。

大嬸,或者說你我的媽媽,經歷了晦暗的青春期,比起追求美,她們根本不知道美是什麼;當瘋狂的年代過去,關於美的觀念開始被一一建構,少女變成婦女,賢妻良母的社會要求成為另一道枷鎖,那些關於紅裙子花襯衫的夢想又一次被深埋心底;人到中年,鐵飯碗砸爛,馬不停蹄從頭再來,與一群吃青春飯的小姑娘在服務業競爭……

一輩子快要過去,唯有到了晚年,才終於獲得了想穿就穿的自由。

翻出幾十年前的時尚,穿上紅色的裙子,套上大花的襖子,揮舞漸變的絲巾,在廣場的每個角落發光。

媽,你為什麼總穿得花花綠綠的

▲2014年10月16日,深圳兩千多名大叔大嬸在蓮花山風箏廣場表演秧歌舞蹈,揮舞著手中的絲巾折扇 / 詩句中國

俗氣麼?俗氣。

但對媽媽們來說,他們只是穿上了十八歲時買不到的花襯衫,三十歲時沒穿上的紅裙子,在六十歲的時候,一如既往地熱愛著年輕時想得而得不到的一切。

因為再不穿,就真的晚了。

參考文獻:

[1]黃敏, 劉浩學, & 廖寧放. (2013). 年齡與視覺光譜響應的相關性及其對顏色辨別的影響.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33(07), 1886-1891.

[2]李若建. (2015). 留守與退場:「中國大嬸」 的人口學分析. 中山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55(5), 149-158.

[3]吳亮、高雲.(1999). 日常中國——80年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p117.

[4]李琳. (2017). 新中國成立後 30 年 (1949-1978) 女性服裝發展史研究 (Master’s thesis, 北京服裝學院).

[5]谷鵬飛, & 趙琴. (2012). 中國當代服飾審美風尚與主體身份認同關係的嬗變. 社會科學戰線, (6), 147-153.

[6]葉星辰. (2012). 女性形象的塑造——1980 年至 1985 年的《 中國婦女》 雜誌封面研究. 美與時代: 上, (12), 75-77.

[7]宋海帆. (2015). 社會學視野下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中國服飾變遷解析 (Master’s thesis, 四川師范大學).

[8]龔建培. (2004). 對激情時尚的再思考: 文革時期色彩現象解讀. 中國服裝 (北京), (11), 18-20.

[9]鄭麗霞. (2012). 「文革」時期女性服飾問題研究 (Master’s thesis, 首都師范大學).

[10]美人掛歷 一場時代與社會共謀的審美運動.2017,中國新聞周刊.

[11]一篇內參讓布票提前三年取消.2017,北京日報.

[12]中國60年衣著革命:棉布到「的確良」到人造絲.2009,中國網

[13]時裝記趣.1994,北京日報.

[14]黃巍. (2012). 「文革」 時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研究(Doctoral dissertation, 首都師范大學).

[15]嚴家其, & 高皋. (1990). [文化大革命] 十年史 (Vol. 1).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6]袁仄, & 胡月. (2011,2011-06-23). 「西裝熱」與改革開放, 光明日報, 6.

[17]陳錦華.國事憶述[M].中央黨史出版社,2005:435.

[18]林子人. (2018). 半邊天究竟有多大:中國女性曾經如何走出家庭 為何如今又走回了家庭?界面文化.

閱讀原文

火爆的「中國風攝影」:攝影師月收入人民幣200萬,有人花人民幣7000元拍一組照片

xxx

中國第一時尚博主黎貝卡的一天是怎麼過的?

xxx

無錫政府拒絕新人用「漢服」照片登記結婚惹議

xxx

一堆網紅穿「童裝」展示身材又不買,優衣庫新規:成人禁止試穿童裝

xxx

杭州的那些有錢人是怎麽花錢的?

xxx

2021河南春晚《唐宮夜宴》大紅大紫:是誰復活了這群「唐朝小胖妞」?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