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年輕人與父母的一次攤牌:你跟爸媽聊起的後半生,暴露了你們有多陌生

本文來源:新世相(微信id:thefair2)

元旦回來第一天,你過得怎麼樣?

今天我跟同事中午吃飯,聊到假期回來的感受。結果她說,放完元旦的假,本來應該更期待接下來的假期。

但一想到下個假期是春節,得回家面對家人,又有點害怕了。

這可能是不少年輕人的共同感受。

常年工作在外,害怕過年回家。

不是說跟爸媽關係不好,而是在很多問題上免不了有分歧。經常回去幾天就開始鬧不愉快。

為什麼不結婚?為什麼非在大城市?為什麼工作一直換?

互相不理解,一提起這些事就吵。

有個女孩甚至跟我說:「我花半年時間認真做了人生規劃,決定辭職去讀博士。已經料想到爸媽一臉不屑的表情。這就是他們眼中有病的我。

我們總會覺得,時代這麼快,我們面臨的問題,早跟父母當年大不一樣,變化的不止房價,也包括人生價值。

但,就像我們操心他們的下半生一樣,他們也真的已經在為孩子的下半生操心了。

我今天想說的,其實也就是這個問題:

你會跟爸媽聊你後半生的打算嗎?

如果實在開不了口,我請你們一起玩個模擬遊戲,又會發生什麼?

我們做了一張30歲到80歲的人生地圖——「我的後半生」,每一個年齡段都會有與之相對應的問題。

你和爸媽擲骰子,走到哪裡,就回答哪個問題。

有的很現實:

35 歲,條件合適但不喜歡的人,要不要結婚?

有的也很殘酷:

48歲,怎樣看待「孩子朋友圈把你屏蔽」這件事?

72歲,半失能狀態,你希望由兒女照料還是去養老院?

在文章結尾的視頻里,我們邀請了三組家庭玩這個遊戲,爸媽們對孩子的選擇,不讚同、不理解、不放心。

但你能明顯看到,當你們一起從 30 歲邁到 80歲,發生了一些碰撞,也說了一些真心話。

一次長談不可能讓事情完全變樣,但它的確讓事情發生了改變。

現在的年輕人跟爸媽,真的太不熟了。

同事跟媽媽的聊天記錄,永遠是忙呢,上班呢。

視頻要麼直接拒絕,要麼不超過兩分鐘就說完了。

有個男孩回家三天,和父親的對話一共三句。

飯桌上:爸,吃飯了。他說:嗯。

在家時:我在家三天。他說:哦。

離家那天,他說:我送你去車站吧。我說,不用。

我們這次拍攝的三組家庭也是如此。

秦臻, 中學畢業後一路保送到北航研究生。但家里人跟他除了學習,幾乎很少閒聊。

「有事說事,沒事不瞎聊」。

王穎飛的爸爸是傳統中國式父親,「小時候他不管我,現在我長大了卻要管我的一切。」

連她媽媽也不知道女兒現狀怎麼樣。能說出來的回憶,只有女兒小時候下河摸魚。

「你們應該比我了解她,她具體做的我也不懂。」

于娜屬於女強人,長期在外工作,連離婚都是一年之後才告訴爸媽的。

她爸說起來都有點哽咽:

「她離婚我們一開始都不知道這事。我閨女太傻了。」

在大多數人習慣的家庭關係里,我們永遠都是碎片式交流,幾乎沒有能力解決情感難題。

但靜下來想想,愛和在意卻是真實存在的。

在視頻裡,于娜爸爸說,「到我們倆真正老得動不了了,不會給你們添麻煩的。」但我們都知道,真到了父母生病時,子女對生活的排序都會瞬間打亂。

反過來也一樣,不管是否了解,最希望你過好後半生的人,總是父母。

你爸媽在什麼事兒上阻攔過你?

王穎飛去年畢業,拒絕了去唐山做大學老師的機會,想去做攝影。

結果跟爸爸大吵一架,直接把他微信刪了,溝通全靠電話。越吵她就越不愛回去。

秦臻的爸媽,一直在省吃儉用,操心給他買房。一定要一點點攢錢,想傾其所有給他交個首付。

秦臻就特別不理解:有了房子,就有生活質量了?

矛盾就是這麼產生的。

跟當年離開家的孩子相比,我們早就變了一個人。

你的知識結構、視野、社交範圍、審美、生活經歷,爸媽不知道。

他們不知道你看的書、喜歡的電影,不知道你的精神世界是如何塑造的。

他們不明白,他們眼中的不安穩,其實是你認真做出的選擇。

他們不了解,對你來說,自我價值的做到,可能比房子和車更能讓你滿足。

和他們交流後半生,是為了堅定自己未來的路。

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細節是,聊到最後,王穎飛第一次聽到了「大男子主義」爸爸的真實想法:

強硬只不過是一種試探,我覺得女孩在外面去闖,我想讓她有安穩的生活。

但是她不高興我就不能繼續了。」

他們都試著露出了柔軟的一面。

這次長談,大家都有機會說出真正想說的話。

你還可能真正了解到爸媽的擔憂。

視頻裡35歲的于娜,是特別明顯的 「女強人」,正在創業,離婚一年了才跟家里攤牌,很堅強。

但看到這個問題,她直接哭了:72歲,半失能狀態,你希望由兒女照料還是去養老院?

她告訴我,這是她第一次意識到,當人進入後半生,生死會離得這麼近。

秦臻爸爸年輕時是一個文藝兵,他說,最想回到 17 歲,在部隊當兵的那個時代。

問他為什麼,爸爸就突然哭出來了:不為什麼,就是想。

經常是這樣的。我們的父母,很可能被我們低估了。

你覺得他們古板,為占小便宜高興,買房子才開心,精神世界貧瘠,但他們從年輕時走過來,也經歷過迷茫和掙扎,有過驚心動魄的愛情,受到過質疑,為自己的選擇而堅持。

在你熟悉他們的後半生之前,他們也有自己的前半生。

我們很可能草率地矮化了父母,覺得他們根本沒有可能理解你,然後武斷地對他們做出「老了,跟不上了」的定論。

換一個角度來思考。你對未來的思慮,你對後半生的理解,一定比父母好很多嗎?

其實是有機會改變的。

他們今天所遇到的事情,你或許也會遇到,或許更早,甚至更糟。無論你的後半生打算想怎麼走,聽聽他們對你的期望,也許會讓你有不一樣的發現。

年輕的時候,我們很難去想像自己真正變老會是什麼樣子。

金士傑曾經有這樣一段電影台詞,特別貼切地表現了父母對你的欲言又止。

「幾十年下來,我看她吃過不少虧。跌過不少跤,大概她一個人撐慣了……

但我能做的,就是只要她認定了,我就陪著她。

那她如果有時候受挫了,我會等到她回來哭一場,如果她忍著不哭,那我可以燒一桌好吃的給她吃。」

我親眼看到的這三個故事也一樣:

王穎飛擲骰子,擲出了這個問題:

如果我 35 歲,遇到條件合適但不喜歡的人,你覺得我嫁還是不嫁。不嫁可能就再也嫁不出去了。

她眼中的直男癌爸爸,斬釘截鐵地說,不嫁。

「穿的衣服多少,天氣冷暖,永遠是父母操心的,做父母沒有放手的時候,沒有年限。

可能沒有能力去管了,只不過是牽掛和操心。」

你生活裡的片段,就算再無聊,爸媽也覺得新鮮。他們平常不知道,他們想知道。

一張照片,一個電話,背後就是一段「關於你的信息量」。

他們現在也不圖什麼了,可能就圖你給的這點「信息量」。

大部分時候,我們知道彼此是父母和子女,卻彼此根本看不到對方。

躲在父母和子女的名義下犯懶,從來不去做更深一步的了解。

聊完這麼一次,你終於明白,他們表面上的固執,到底是在堅持什麼。或許他們也能夠理解,你對未來看似幼稚的打算背後,有你的理由。

坐下來,與家人一起規劃未來,會有共識,會有爭端,但相信只要坦誠,一定能帶給你們的力量。

然後,你的後半生過得怎麼樣,證明給他們看。

下面是視頻全片,約 9 分鐘。

父母是你前半生最重要的參與者,也是你後半生最真誠的建議者。我們和興全基金合拍這段視頻,就是想告訴你:你的後半生,也是一家人的事。


晚禱時刻:

一個問題:你的後半生,想過成什麼樣子?


希望你永遠抱著「讓未來變成那樣」的決心↓

閱讀原文

林書豪確診新冠肺炎,有打過疫苗。微博湧入3.7萬留言鼓勵,熱搜第一

xxx

沒有童年、跳水滿分的14歲全紅嬋正獲得各地旅遊邀約,「終身免費遊」

xxx

在中國,如果從3歲開始準備,幾歲可以當上奧運冠軍?

xxx

在人潮爆多的廣州火車站旁開小超市能掙多少錢?

xxx

扳倒吳亦凡的「都美竹」正被多間公司搶注商標,還有人註冊了「吳簽」

xxx

吳亦凡被捕後,微博砍掉他的「超話」、多個官媒發聲;律師:若判刑將在國內服刑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