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羅振宇等中國商業名嘴們的跨年演講,是一場思想上的「春晚」?

中國知名財經自媒體《金融八卦女》如此點評這些跨年演說:

王利芬就像是五月天,跌倒了他鼓勵你站起來,再摔一次。

羅輯思維就像是蘇打綠,跌倒了他問你疼不疼,然後告訴你一個不知道的舒服姿勢再趴會。

吳曉波就像李宗盛,你跌倒了他會告訴你有人比你摔得更慘。

還有更狠的——

中年人聽羅胖的跨年演講與老年人買權健的營養保健品,其本質上沒有任何差別。

本文來源:AI財經社(微信id:aicjnews)

作者:石原里  

編輯:阮星

沒有意外。2018年12月31日晚8點30分,羅振宇一身筆挺西裝如約現身,站在深圳春繭體育館的舞台中央,和掌聲、歡呼、到場的7884人一起,在他4小時的演講中跨年走向2019。

「他們說,看把你能的,還跨年演講,看你今年怎麼講。」有人笑他,他調侃,2018年還不好講嗎?可絮叨的太多了。中美貿易戰,中興事件,經濟寒冬……每一樁事件都給過去的一年貼上了一張獨特的標籤。

時代洪流下的個體該往裡走?迷茫、焦慮將持續到2019年嗎?如何感知未來的機遇?

從來沒有一個比年關更適合的時間去總結、展望這些。

去年,我們習慣了流量小生退潮,也習慣了經濟學家、管理學家、文化名人藉由跨年演講給出答案,安撫毛躁、脆弱的神經,給已經到來的2019年帶來一針安慰和啟迪。

01

也是在年關,12月30日,財經作家吳曉波集結了許知遠、管清友等人,在珠海大擺思想宴席。

南方剛剛降了溫,依然黑西裝、白襯衫上台的許知遠有些不習慣,「其實我沒想到我會來這裡,關鍵是,這麼寒冷的天氣,還要假裝非常有熱情」。

台下,滿滿噹噹的人擠在珠海橫琴國際網球中心裡,這是超出許知遠意料的。「這是我人生最接近成功學的一次。」許知遠戲謔。

▲圖為吳曉波

作為發起人的吳曉波可能更「成功學」,新年的當口他連開兩席,次日,作為總導演,他又出現在喜馬拉雅與浙江衛視聯合打造的思想跨年晚會上,在這場主題為「十年之約」的晚會上,「知識F4」馬東、高曉松、吳曉波、張召忠觀點碰撞4小時,陪伴觀眾跨年,四個人都圍繞機會和趨勢在聊。

周鴻禕很困惑,發了一條朋友圈,「為什麼現在過新年氣氛那麼凝重的歷史滄桑感,為什麼很多人試圖充當上帝或者先知,言之鑿鑿預知未來,給我們這些迷途羔羊指出方向,似乎這樣才會降低面臨不可預知的未來時候產生的巨大焦慮和惶惑。」

羅振宇適時扮演了紅衣教主口中的角色,在這次的跨年演講上,他鄭重推出了「小趨勢」概念,「決定我們這一代人個體命運的,除了眾所周知的大趨勢,更是那種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去主動發現的『小趨勢』。」

根據他的解釋,這個貫穿演講全程的詞語是指:影響趨勢的趨勢,帶來改變的改變。2018年,一個時代結束了,過去趕風口隨大流分享時代紅利的方法已經行不通了,人們必須學會用新方法找到機會窗口,這些機會就藏在「小趨勢」裡。

這是羅振宇「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的第4場,也是倒數第17場,2015年,羅振宇宣布要舉辦20年的跨年演講,隨後,部分粉絲選擇了提前買單——99張4萬元的20年門票套餐上線售罄,36000元的18年套餐,以及680元、1280元、2080元、3280元的單場票也都熱銷。

在從來都是明星歌舞跨年的舞台上,羅振宇曾親自造就一個「小趨勢」。

2016年,得到與深圳衛視合作,將羅振宇的跨年演講上星,在深圳衛視同步直播,最終,在元旦這個激烈競爭的檔期創造了一個收視率神話。2016年12月31日當晚11點,深圳衛視以1.69%的收視率居全國同時段第一,這是這家電視台自1984年成立以來第一次拿到全網收視率第一。

事後,得到CEO脫不花在微信群裡解釋「只是11點這個時間段的收視率第一,之前的時段收視率老大,依然是娛樂類節目。」

但這並不影響知識經濟的浪潮滾滾到來。幾年以來,知識付費、內容付費、內容服務商、內容電商……諸如此類的概念滿天飛。估值上百億的喜馬拉雅、獨角獸知乎、新世相、網易、三聯等新舊媒體皆踏浪而來。

最終是乘興遠去,還是敗興而歸,那都是後話。眼下,他們沒有放過「跨年夜」這個放假與儀式感兼具的時刻。大流量的收視人群、蓬勃求知的情緒、急於總結、期待展望的心情,都在這一刻被放大,被提亮。

在這次的跨年演講中,羅振宇講述了一段秘事:前一年的央視春晚招商上,得到被拒絕了。同時,那次成功中標的天貓也沒有抵禦住春晚超雙十一15倍的流量,服務器直接崩塌。「我們真的對春晚的力量一無所知。」羅振宇說。

知識商人們也許握不住春晚,但他們的嗅覺不會錯過元旦跨年夜。

喜馬拉雅副總裁張永昶說,「每年思想類的節目將成為跨年的儀式感」。今年,吳曉波、馬東擔任喜馬拉雅「十年之約」跨年演講的總導演、總策劃,兩人把控、策劃整場晚會的內容,重度參與內容的編排與嘉賓的邀請。

晚會策劃是從8月就開始啟動的,比上一屆還提早兩個月,但張永昶覺得還是晚了,「有些嘉賓也很遺憾,已經簽約了其他家衛視的晚會,因為合同的排他性,而無法接受邀請」。頭部嘉賓如馬東則需要更早敲定,長時間鎖定。

兼具學識與表達的人才成了思想晚會爭搶的稀缺品。四個月以來,張永昶前前後後溝通了三四百人,最後只鎖定了十來人。

▲圖為喜馬拉雅副總裁張永昶

招商也遠超張永昶的預期,「思想跨年晚會在跨年檔還是稀少的,很多品牌非常看重平台的影響力,很早提出贊助,甚至有些品牌想要加錢進來。」

在2018「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的商務合作品牌中,東風日產天籟為獨家冠名商,vivo是「唯一20年合作夥伴」。此外,電視、牛奶、白酒、廚具、奢侈表等品牌全面覆蓋了一個家庭老中青幾代的所需。

02

這個世界還會好嗎?

2018年年底,羅振宇問了這個問題,前不久,白岩松在面對一群95後Z世代時,也問了這個問題。100多年前,國學大師梁漱溟的父親也向25歲的他提出同樣的問題。

同樣曾是央視名嘴,十多年電視新聞的歷練給了他們脫口成章的膽識,但白岩松要比羅振宇更會講故事。

邁進知天命之年,白岩松有了衰老之態,蒼老、自殺、抑鬱症在一夜之間跟他捆綁在了一起。習慣了生活在大眾審視的目光中後,白岩松選擇一種真實、放鬆的姿態老去。

飢餓的記憶、青春的機會、社會的變遷……白岩松將自己人生的50歲與建國70週年、改革開放40週年交匯,他不愁沒有故事。

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時代,只有生活費40元的他花費5塊5買了一盤英國威猛樂隊的磁帶。如今,到處都是免費、隨手可得的信息、資訊。

白岩松的青春與中國電視新聞的蓬勃興起相連,他毫無疑問是幸運的。

同時,他認為那時的幸運是不正常的,「在沙漠裡,即使你是仙人掌,也會被當作綠色植物一樣受到款待和禮遇。」

娓娓道來之中沒有宏大的主旨,沒有驚心動魄的冒險,舞台上的白岩松營造了一種酒吧氛圍,「這次演講可能並不會改變你的一生,但是希望能讓你舒服一點」。

羅振宇則延續著他充滿野心的敘述。

「小趨勢」「多米諾骨牌模型」「抽象與還原」「非共識」「信用飛輪」……羅振宇擅長用一整套互聯網話語將大道理、心靈雞湯陌生化,試圖讓聽眾浸入,享受與庸常、瑣碎的生活隔離,畢竟,沒有什麼比「深度思考」這件事在朋友圈內顯得更高級了。

當寒冬來臨,市場的泡沫被戳破,去年羅振宇口中的「中國式機會」已經成為過去,眼下,這些機會只有金字塔頂尖的人才能摘得。

今年,羅振宇又為聽眾打造了一趟不會錯過的班車——小趨勢,一波一波而來,班次密集,沒有末班車。簡單翻譯一下,就是那些在巨頭平台上衍生出的機會,開淘寶店、做快手帶貨網紅……不再有大波風口,密集的小機會被均分到每個人頭上。

在這種美好暢想下,個體的成功彷彿是必然事件。

實際上,面向大眾,成功依然具有偶發性,對此,羅振宇給出的破題秘籍是長期主義,經歷了泡沫和夢想破碎的一年,羅振宇在演講中引導人們回歸到個人的能動性,畢竟,「努力」二字是每個人墊墊腳尖就可以伸手夠得到的。

「普通人的努力,在長期主義的複利下,會積累成奇蹟。時間幫助了他們,他們成為了時間的朋友」。

如果奇蹟沒有發生怎麼辦,羅振宇引用了約翰·列儂的名言指引大眾,「所有事到最後都會是好事,如果還不是,那它就還沒到最後」。

身為財經作家的吳曉波更不錯過2018年這個時間點,「有很多過去40年維持我們走到今天的優勢都已經喪失掉了,中國今天有很多企業都是排名全球第一的,我們前面已經沒有什麼對標物了。」

吳曉波認為,一方面,中國人要看清所處的地位;另一方面,中國的製造業人口紅利消失,城市化進入到了後半進程,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這些都是過去的一年裡,中國所面臨的經濟危機和產業危機的客觀因素。

與羅振宇落腳類似的是,吳曉波也在強調個人努力的價值,「從來沒有夕陽西下的產業,只有夕陽西下的人」。

03

各方套路和說教之下,觀眾很快會有厭倦感。

張永昶表示,每個人輪番上台,各自二三十分鐘的演講形式不夠刺激,時間較長,容易帶來疲憊感,很多人希望能與主播面對面交流。

為此,喜馬拉雅請到吳曉波、馬東、秦朔、李銀河、黃執中等文化名人一起,舉行「開放式午餐」,每人選拔一些普通讀者和觀眾來一起午餐,縱談觀點,分享見聞。

他們將這場午餐起名為「思想午餐」。張永昶認為,這場「思想午餐」不僅是跨年演講的餐前點,未來還將從一晚上延長到一年,邀請更多的嘉賓,跨時間、空間、國際的交流,讓思想分享變成趨勢和潮流。

焦慮的豈止是個人,2018年,知識經濟本身也站到了焦慮的路口。

喜馬拉雅牽頭弱化了「知識付費」中的「知識」的概念。

張永昶認為,過去兩年半,知識經濟經歷大量的迭代和用戶湧入,付費內容從稀缺品變成了紅海,「知識」已不足以承擔這樣的體量,包括「知識」在內的海納百川的內容才能承載市場,拓寬邊界。

蜻蜓FM也將2019年的定位確定為「內容電商」。「知識付費作為撬動整個內容電商的抬頭兵,它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蜻蜓FMCOO肖軼向AI財經社表示。

什麼樣的內容和平台能夠俘獲人心,收取金錢?口碑和信用成為個中關鍵。

羅振宇深諳此道,從羅輯思維開始,他依賴視頻自媒體,用每日準時發布的60秒音頻一點點逐步贏得了信用,後來用電商社群的實驗成功證明信用是可變現的。此後,他推出跨年演講,將此後20年都打造為信用資產變現的過程。

他提到信用飛輪:240萬用戶將得到的內容轉發了3500萬次,用戶的判斷為得到的內容背書,用戶用信用推動了羅振宇的信用、得到的信用。

不知道許知遠聽了這些演講會作何感想?

▲圖為許知遠

在吳曉波年終秀上,許知遠聊起了一種新的陳詞濫調,「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們看到了大量的包裝在科技外表、經濟外表之下的庸俗知識,它們是一種新型雞湯。這種知識帶來一種什麼樣的後果呢?我們的認知、情感沒有得到真正的拓展,它們反而變得高度情緒化、不可控化,變成了一種新的陳詞濫調。」

也許,羅振宇可以再次引用一句話對許知遠做一個反擊。媒體人沈帥波曾說:「在中國,再眾所周知的事情,都起碼有一個億的人不知道,而大多數時候,是十個億的人都不知道。」

巨大的認知落差是知識經濟得以在兩年半內騰飛的土壤。收割焦慮、智商稅的說法,其實是站在高處不腰疼的視角。

近日,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關於城市治理的講座上,牛津大學人類學教授項飆提出了「懸浮」的概念:人人都忙著工作,忙著追向一個未來,與此同時,當下被懸空了,除了作為指向未來的工具,沒有其他意義。

知識付費也好,內容服務也罷,不論概念如何變幻,背後都是商業模式。

在商人眼中,個體的經驗、觀察、認知,尤其是來自名人、成功人士、學者的,具備高濃度的價值。

這些東西經過市場的包裝後,成為一種能被兜售的精神產品,可以撫平個體的焦慮,讓普通人展望與時代最熱火的那一點接軌。

當年份的最後一個數字面臨更迭,那是最後的夜晚。

在這樣的時刻,如果能在朋友圈曬出一張菲茨杰拉德在90多年前所說的,「一個人能同時保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他就成功接軌了。這也是金句大師們的成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