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咋整
微信id:howtozheng
考試直接發答案有多刺激?
這種學生時代做夢才會遇到的事,真的發生了。
上周日的研究生外語考試中,山東師範大學考場誤把答案當做考卷發了下來,考生們對著沒有題目的答案乾瞪眼。
有人居然還認真答了一個多小時的題,把英譯漢的中文答案又翻譯成了英文。
盡管校方道了歉,並承諾承擔補考費用。但還是很心疼這些受到影響的考生。
如果你知道有多少人在同一片戰場拼殺,也會笑不出來。
2018年考研的報名人數創造了40年來的最高紀錄,290萬人。
考研人數最多的山東,作為歷年的生源大省,今年報考人數達到21萬人。
我的山東朋友說,我們山東人就是很會考試啊。多年奮戰留下的肌肉記憶,看到題就想做。
而且從家長到老師都希望你考研,你自己也會理所當然地覺得這是必選項。
在這種大環境下,很難想像在山東不考研的體驗。
要抵抗考試的誘惑,究竟有多難?
山東考研有多瘋狂?
在老舍先生的筆下,濟南的冬天恬靜自然: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如果他老人家現在來濟南,可能會發現「恬靜自然」完全是一種錯覺,何止是濟南不需要等春風來喚醒,只要有研究生考試這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頂,整個山東根本就不睡覺。
▲凌晨四點的青島、濟南、濰坊,大批學生在圖書館外排隊等開門,就差沒隨身攜帶U型枕和睡袋了。我上次見到這種架勢還是《哈利波特》最後一部小說發售前夕的各大書店門口。
▲讀書人的事,能叫不文明嗎?
也有些不爭氣的,在不該睡覺的時候想睡覺,該睡覺的時候睡不著。
由此可以總結出一條山東致富新思路:捆綁銷售咖啡 褪黑素。
千萬別惹復習備考的山東人,他們為了占座什麼工具都能用。
▲硬核占座宣言:車鎖和板磚
▲哪怕是極簡占座風格也是有傳承的
水杯、書包、書本以一種很有規律的方式仔細擺放,蜿蜒而下,所謂身雖未至,心嚮往之。
並且,沒有人敢打亂陣列,或者越過那個不在場的水杯主人放一個筆袋插隊。
誰要是敢壞了規矩,誰就是拿自己的考研命運開玩笑。
面壁、劈叉、繞樹轉圈、大聲朗誦、小聲嗶嗶……這不是靈修聚會發功現場,是棗莊某高校內考研學生的例行晨讀姿勢。
山東的媒體老師沒有新選題的時候,只要走訪一下各大本地高校的自習室,就可以輕鬆產出一篇社會、教育、民生連連看的稿件。
如果在此基礎上對流量還有追求,標題一定要有「壯觀」「震撼」等詞語,而濟南山東大廈的山東會堂也是不容錯過的考研巡禮聖地:
渴望知識的心情可以無視人群分布的合理密度,體育館的球場上都坐了好幾百人。
根據目前的人數遞增趨勢,明年的考研學子也許會發明新的聽課姿勢,提前預約2019年山東新聞標題《佩服!6000人疊羅漢,同上一堂大課》。
動輒幾千人一起上課的陣勢看著就心生敬畏。
設身處地想想,如果一個山東的年輕人沒有加入這等規模的組織,很可能就像當年沒趕上第一批入少先隊或共青團一樣,表面平靜地繼續沒心沒肺特立獨行,內心深處早已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是缺乏青春的活力,還是沒跟上時代的召喚。
鼓勵考研的氣氛有多濃厚?
臨沂女孩小葉告訴我:山東人打心眼里覺得,讀完研究生才叫學業有成,大學只是其中一個階段。
她周圍的朋友就一個沒讀研的,大學寢室也就一個沒考研的,其他的都備考了,只是考上的不多而已。
這也就不難解釋那麼多考研神校的存在,在曲阜師范大學和聊城大學90% 的考研率面前,那些宣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高校都應該羞愧讓道。
很多人一上大學就開始考慮如何保研,大二就會找學姐學長咨詢學校,聽各種考研講座。
所有人都覺得,考研就和初高中一樣,是一個學生完成身份認證的必經階段。
山東人不認九年義務教育,一個具有正常民事行為能力的山東人,應當完成的是十九年義務教育——直到研究生畢業為止。
這裡義務教育指的是,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有義務以身作則、督促你意識到:不考研,枉為山東人。
起點低、干擾項都不能成為不考研的借口。
青島,原本只上過初中的35歲民工用八年時間一邊打工一邊自學,已經把學歷刷到了本科,去年此時也參加了研究生考試,還想考教師資格證。
淄博,本科畢業六年以後的30歲媽媽一邊帶娃一邊復習備戰研究生考試。
論長期培養上進青年的水平,再沒哪個省比得過山東。
甚至連樓管大爺都是你征戰考研路上的icon。
▼山東師範大學的樓管老魏愛寫詩,平均三天賦詩一首,最近特別為考研學生在教學樓一樓小黑板上發布了最新作品《含辛茹苦》:考研如同割麥忙,假節相連難回鄉。朝讀夜背夢里吟,風敲樓門月斜窗。
▼保安用一手漂亮的字,為考研學子的小宇宙爆發再添上一根稻草。
追求高學歷有多執念?
山東人愛高學歷、愛當公務員的名聲或許有一定刻板印象的成分,但也得怪個別人為愛癡狂的勁兒太令人難忘。
據齊魯網的報導,煙台的陳某28歲大學畢業後覺得找工作很難,開始考研究生,一考就是五年,一直沒考上。
雖然早就不是學生了,陳某還是經常在各大高校的教室出現(真的在聽課)。
然而,屢次落榜的痛苦和復習的壓力雙管齊下,從2012年3月份開始,陳某開始盜竊。
專偷高校自習室,從水杯課本偷到筆記本電腦,贓物一直沒賣,偷東西只是為了解壓。
必須聲明,這種錯誤心態不能怪考研,畢竟正常人的大學也不會上這麼多年。
還有一個錯誤理解 「學而優則仕」的極端案例:
這個人是盧恩光,山東陽谷人,二十多年前就有了上億身家,卻走上了買學歷買官上位的不歸路。
成為副部級主管,學歷必不可少。原本只是勉強讀完高中,案發時卻已經頂著管理學博士和法學博士後的頭銜。
盧恩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過,當時不管多大的企業老板,跟縣里科局的人在一塊吃飯,那企業老板都得坐在下面,科局的人得讓到上首去。
工作不如考研,賺錢不如當官。執著過了頭,技能樹就容易點偏。
不考研的人有多不孝?
對很多山東人來說,孝順是系統自帶的出廠設定,而滿足這項設定在大多數時候意味著遵守某些「規則」。
如果把考研、公務員、進體制的選項勾選全部去掉,他們會瞪著一雙水靈又茫然的卡姿蘭大眼睛問你:你幹麼?
這可能要涉及一點地域性格。山東人最像巨蟹座,戀家,父母的觀點對年輕人影響很大。
據說新的「三不孝」是:學文,考研,不相親。
但在山東,不考研才是最大的不孝。
唯一的彌補方式是考公務員。
如果公務員沒考上,就一定要進體制內,這可是父母對規矩孩子的保底要求了。
尤其是在一些小地方,不考研也不進體制內,簡直跟二混子沒什麼區別。
在山東老一輩的眼裡,孩子的理想配置是:研究生,公務員,有車有房,兒女雙全。
外企和私企都不是正兒八經工作的地方。
如果誰家的孩子去了私企,親戚問起來的時候,只能掩面抹淚,慚愧表示孩子在「廠子」裡打工。
創業則是鄙視鏈的底端,比進「廠子」還不正經。
那要是一個山東女生想創業呢?我的山東朋友想了想,告訴我:這個假設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叛逆程度堪比墳頭蹦迪了。
重啟人生的需求有多大?
考研熱的背後,是重啟人生的強烈渴望。
根據中國教育在線和新浪微博聯合發起的一項有關考研動機的調查,「換學校出身,提高就業競爭力」、「通過考研選擇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專業」占據了考研動機的前兩位,分別是72.41%和38.66%。
而山東學生對從頭再來的需求,可能要更強烈一些。那些備考特別拼的,很多都是吃了高考的虧,心有不甘。
山東的高考之難有目共睹,考生的絕對數量大,高校少,學霸多,競爭特別激烈。
有些省份的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山東省的高考是翻了幾倍的千軍萬馬過繡花針,壓根沒地方站。
你和你的山東室友在某個二本大學相遇,如果你覺得ta不太友善,最好不要交流高考成績。以免戳中ta的痛處,暴露你的幸運。
人家的分數放在別的省也許就能上985 / 211,現在難免有種虎落平陽被犬欺的憋屈感。
這公平嗎?沒人知道。
很多山東學生的高考成績,本可以讓他們去資源更多更好的地方,但人無法選擇出生地,只能通過考研把「失去的公平」討回來。
跟自己人比太痛苦,但放到全國跟其他人比,優勢立顯。
全國統一標準的研究生考試讓山東學霸揚眉吐氣,考到更好的學校,甚至考出了山東,撫平了高考的創傷。
哪怕不為了更好的學校,能換到自己更感興趣的專業也值得一戰。
濟寧女孩小趙本科考到了中國傳媒大學,但被調劑到了不喜歡的專業。在父母的殷切期盼下,畢業後回山東進了事業單位,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
盡管父母滿意,但這完全不是她想要的人生。一邊工作一邊準備考研,小趙終於考回了北京,選了自己喜歡的專業。事已至此,父母也沒法阻攔她「北漂」的心了。
「那種情況下,考研是我唯一能掙脫家里束縛,自己選擇人生的方式了。」
考研外的選項有多難?
北上的年輕人扎堆在互聯網公司,而山東年輕人紮堆在考研自習室和事業編。
部分是主動選擇,部分是不得已。
考研本不是進入社會的必要條件,但形勢讓人不得不給自己的學歷加點籌碼。
年輕人想直接求職、想去互聯網公司打拼甚至是創業,實在太難。
一位對考研頗有怨氣的山東網友表示:還不都是被逼的嘛,山東很多地方事業單位招人,都指名要一流學科高校的應屆畢業生,然而全山東的高校沒有一個評上了一流學科。
也就是說,不通過考研去更好的高校,想在家鄉的體制內混出點名堂都很難。
除了體制內的單位,本科畢業直接挑戰職場的難度也讓人望而卻步,轉頭去報考研培訓班。
臨沂女孩小葉還記得,2014年找工作的時候,很多公司和大型機構已經要求碩士學歷,而本科生能輕鬆get的職位大部分都是市場銷售,這在當地一些人的概念裡,基本上就是個吆喝叫賣的小商販。
即使表面上許多招聘需求寫的都是本科學歷,但當競爭同一個職位的對手全都有了碩士學歷,本科學歷哪怕可以滿足要求,也毫無意義。
就像去看live的時候發現前面所有人都比你高,於是盡管大家都有門票,但你就跟白來了一樣,什麼都看不見。
互聯網公司倒是英雄不論出處,但山東一度被稱作「互聯網荒漠」,普及率甚至比青海、新疆、寧夏還要低。
作為全國經濟體量第三的省份,全國互聯網百強企業裡只有兩家是山東的。
烏鎮的互聯網大會里,山東也只有三家企業受邀參展。
畢業生想當自己的老板也很難。創業者想獲得政府支持,還得過了學歷關。
一家山東電子商務公司被迫遷出,在山東長大的CEO非常憋屈地表示,山東許多地方對企業支持政策的門檻很高,有的要求「海歸」,有的要求研究生及以上學歷。
而這家公司落戶上海以後,市值和業績翻了十幾倍。
山東考研大軍的氣勢萬千背後,隱藏著一些無可奈何。
優秀的人太多,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反倒成了人才的掣肘。觀念和環境還不夠開放,選擇少有人走的路代價太高。
但這又與經濟實力沒關係。不要被山東衛視的土嗨畫風誤導,山東一點都不窮,GDP總量全國排名前三。
你都說不清是因為不差錢,所以年輕人有充分的條件在校園里繼續攻讀學位;還是因為沒有賺錢的氛圍,所以年輕人不得不繼續遵循父輩既定的成功人生標準,用被驗證過的方法來繼承孔孟之鄉的文化遺產。
放眼望去,康莊大道上都是山東人。
但實際上,工作學歷要求高,互聯網公司少,創業難,家境普通的山東年輕人,除了考研好像根本沒得選。
如果生下來就能躺贏,有多少人願意匍匐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