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好的動物園在台灣】哪裡的動物園逛得最舒心,必然是港澳台

本文來源:花蝕的人間觀察(微信id:NewMediaBusiness)

作者:花落成蝕

原標題:開眼看世界的窗口:港澳台動物園總結

(我是花蝕,曾經是研究鳥類叫聲的,現在是隻新媒體狗、半吊子生態攝影師、狂熱的神廟迷和金屬黨。出版過幾本書,愛寫點自己關心的東西,關注啦你就知道了。)

4個月來,我幾乎跑遍了中國的所有省份,只缺一個省會動物園關門升級的山西沒有去。

要說哪個區域的動物園逛得最舒心,那必然是港澳台

這三座城市是中國最早接受國際動物園界先進思想和方法的城市,加上富裕得早,動物園的發展也先大陸一步。

如果你看慣了大陸的動物園,來著三地看動物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台北市立動物園是港澳台區域乃至全中國最好的動物園:動物養得好、環境契合各種動物的習性這就不用說了,我覺得這個動物園做得最好的就是展示和教育。

例如,台北動物園建了一塊台灣動物區。這個區域內飼養的動物都是台灣原產種類。

園方會通過展現動物的習性,通過設計精良讓人想看的標識牌,通過專業義工的講解,強化遊客對台灣動物物種的認知,激發大家保護這些動物的慾望。

這種漂亮的展示和教育並不止惠及哺乳類、鳥類這些人人都喜歡、覺得好看的門類,台北市立動物園的兩棲類、爬行類乃至昆蟲都享有這樣的待遇。

在動物園門口,園方設置了一塊水稻田,宣傳和田鱉、蛙類等小動物共存的生態農業。這是一片互動性極強的展區,動物園的園長會在此帶著小學生幹農活、做實驗。

台北市立動物園的上級單位是教育部門,這大概是園方重視教育的根源吧!

>「我的規劃裏沒有櫥窗,只見森林」 | 對話台北動物園

想在香港看動物園,可選擇香港海洋公園、香港動植物公園和其他幾個飼養動物的公園。

和台北市立動物園相比,香港的這幾個單位並沒有追求大而全,但飼養動物的水平也不差。

儘管名字裡有「海洋」兩字,香港海洋公園裡不止有水族館,還是一個動物園和遊樂場的混合體。

相比大陸,港台動物園在審美上的優勢是碾壓性的,大陸動物園還在追求動物養得好,港台的動物園已經開始追求如何展示得漂亮了。

香港海洋公園的審美優勢就是巨大的:它的各個展區都在講故事,通過故事讓遊客對動物的認知更深刻。

例如,熊貓館隔壁有一個金魚館,這個館的脈絡是中國古代上層階級對金魚的馴化、選育,整體視覺就是一個華麗麗的中國風,看起來富貴又不俗氣。

香港動植物公園位於市中心的中環區域,缺地的香港能在如此寸土寸金的地段留下好幾個公園的配置,也是很了不起、很聰明的行為。

有這幾塊公園在,周圍的地價就更高了嘛。

這種動物園太小了,因此沒有大型動物,以靈長類和鳥類展示為主。這兒的場館密度也不算高,在裡面逛得可以很放鬆。

在它隔壁,還有個香港公園,內部還有鳥類展區。

香港人確實很喜歡鳥,全港還有幾個地方可以看鳥——不光是籠養物種,還包括野鳥。

香港人如何同野生動物共存的經驗,也值得大陸的城市學習。

詳情請戳:

大型遊樂場中的小生態| 香港海洋公園遊記

螺螄殼裡做道場| 香港動植物公園遊記

更加狹小的澳門,就更沒有全品類的大型動物園了。

在市中心的二龍喉公園中,有一個小小的動物園,澳門一代名熊BOBO就生活在這裡,最後也在這裡逝世。

如今,園中的動物正在慢慢往郊區的石排灣郊野公園中遷移。

石排灣郊野公園的動物展區的中心是熊貓館。

港澳台的熊貓展區水準都超過大陸很多。

這三地都很熱,大夏天的會熱壞熊貓。於是,他們都選擇在空調房裡重建一個自然的環境,內部有泥土坡,有植被。

其實,大陸也有很多地區的氣候不太適合養熊貓,但沒有哪一家有如此水準的室內展區。這一塊也是值得大陸游客去看看,大陸動物園去學一學的。

詳情請戳:

兩籠熊的命運交匯| 澳門動物園遊記

我再岔開說兩句。在華人特別多的國家中,還有一個新加坡,也是看動物園的好地方。

新加坡動物園新加坡夜間動物園河川生態園裕廊飛羽公園這4個動物園,都由新加坡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運營管理,4個園從4個方面展示了動物的別樣魅力,組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在亞洲,這個動物園群是當之無愧的動物園界第一。

可能日本最好的幾個動物園,可以和其中一個動物園比一比。

但當你把新加坡的4個動物園放在一起看,就會驚嘆他們的格局之高,管理之好。

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去看一看。

詳情請戳:

在動物園中尋找熱帶雨林:新加坡動物園遊記

在暗夜中尋找動物:新加坡Night Safari遊記

奔流和天空:新加坡的河川與飛羽之園

在國際上,有一個世界動物園暨水族館聯合會(WAZA),這是動物園行業最權威的組織。WAZA的會員包括全世界各地的一些動物園,有一定的准入標準。

在中國,只有台北市立動物園、台灣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香港動植物公園、香港海洋公園入列WAZA會員。

大陸的動物園為啥都沒有成為WAZA會員呢?

有一個傳聞是這麼說的:

當年大陸動物園相對較強的時代,也是講究政治的時代,既然台灣的動物園加入了WAZA,那大陸就不會加入了。

到了現在,即使不糾結整治問題,大陸的動物園們也因為這麼些年掉了隊,挺難加入這個組織。

這其實是一個很可惜的事情。WAZA代表著全世界動物園的最高水準,組織內部的動物交換渠道和先進的理念,肯定會幫助大陸動物園進步。

港澳台三地的優秀動物園,加上新加坡的動物園群,就是離我們最近的窗口——無論是對於動物園愛好者還是動物園,都是如此。

對於動物園愛好者來說,這些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動物園會改變你對動物園的刻板印象,會讓你發現的確有動物園可以給動物尊嚴,同時有給遊客帶來快樂。

對於動物園來說,這些優秀的同行是一個範本。

要知道,大陸最強的番禺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就模仿過新加坡動物園。

那些模仿長隆的新派野生動物園們,完全也可以參考新加坡的經驗嘛。

而公益色彩濃厚的公立動物園們,不妨多考察考察台北市立動物園,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

閱讀原文

中國最好的動物園在台灣| 台北動物園遊記

來源:花蝕的人間觀察(微信id:NewMediaBusiness)

作者:花落成蝕

前兩天花老師參加@微博科普和@微博歷史組織的「讀城」活動,去了趟台北。作為動物園愛好者,花老師自然不會錯過素有美名的台北市立動物園

逛完以後我確認了一件事:這是全中國最好的動物園,沒有之一。

帶遊客看世界

按照分佈地理和類群,台北動物園的動物被劃入亞洲熱帶雨林區、非洲區、澳洲區、溫帶動物區、鳥園等若干個展區。

這些展區中,和熱帶沾邊的幾個最好看,畢竟台灣是個居於亞熱帶的地區。

亞洲熱帶雨林區中,最好看的一個展區莫過於馬來貘的混養籠舍。

這片區域被流水環繞,中間有個小林地,混養有馬來貘、黃麂、白掌長臂猿和某種龜。

貘這類動物,長得像是長鼻子的豬,但行為更像是不兇的瘦河馬,喜歡水陸兩棲。

所以在混養籠舍中,貘和龜一樣,喜歡呆在水邊或水裡。而害羞的黃麂躲在林子裡,長臂猿待在樹上。

想像一下,在一個露珠閃爍著陽光的清晨,黑白的馬來貘躺在流水旁,龜臥在岸上曬太陽,黃麂在樹林間跳躍,長臂猿在樹上歌唱。

這會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在台北動物園,這樣的場景肯定會出現。

其實,如果肯花錢,這個展區還可以變得更華麗一些。

如果展區的水池挖得再深一點,其中的一面裝上玻璃,讓人可以在另一側觀察,就能看到馬來貘游泳了。

馬來貘游泳的動作和河馬非常像,也是在水底跑步,而不是真正的游泳。但大概因為瘦,貘會更矯健。

台北動物園的河馬與倭河馬,就是這樣展示的。

小巧的倭河馬擁有較為秀氣的籠舍,水池中養了一大群魚。有彩色的魚和倭河馬一同伴有,這小傢伙看著更可愛了。

在自然環境中,兩種河馬生活的環境裡常常就會有魚。這些魚能吃河馬便便,可以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

當然,如果河馬密度太大,糞便太多,腐敗消耗了太多水中氧氣,那魚就慘了。

▲圖片來自@文物醫院老師。

在河馬籠舍的周圍,還展有一系列的非洲動物,獅子、斑馬、非洲象、長頸鹿自不必說,這裡還有一些大陸不太常見的物種。

例如伊蘭羚羊。「伊蘭」是荷蘭語裡「駝鹿」的意思,荷蘭人第一次在非洲看到這麼大的羚羊,首先想到的就是歐洲的駝鹿,於是起了這麼個名字。

因為大,伊蘭羚羊也叫巨羚。又因為個大還集群,很少有食肉動物敢於挑戰它們。

這種動物雄大雌小,但無論哪個性別,都有著漂亮的眼線,斜眼一瞄異常邪狷狂魅。

在動物世界裡,可沒有哪個物種會指責這樣的外貌是「娘炮」。

另一邊的白犀牛,擁有一大片泥沼地。

我去的時候,台北下了一整夜暴雨,泥地變成了泥潭。三頭白犀牛或躺或臥或立,在泥潭當中怡然自得。

犀牛這樣的厚皮動物,皮膚上常有深深的褶皺,裡面常常會藏有寄生蟲。在泥裡打滾,能解決掉寄生蟲,讓它們更加舒適。

非洲動物區還展有斑鬣狗、數種狐猴、狒狒、黑猩猩、大猩猩等動物。

這些動物都有濃厚的非洲特色,把它們聚集在一起,加強了一種明確的異域感,能讓遊客對非洲生態了解得更加全面。

台北動物園的澳洲動物區、溫帶動物區、亞洲雨林展區也有類似的格局。

更讓人感慨的是,台北動物園的視角,並不只停留在哺乳動物和鳥類這樣與人類天然更親近的物種上。園內還有兩棲爬蟲館和蟲蟲探索谷這樣的區域,科普這些通常不太被人重視的物種。

在動物園的門口,還有一片實驗稻田,這是一塊做生態農業教育的地方。

台北動物園的園長,曾在此帶著小學生勞作,宣傳和田鱉等稻田生物和諧共存的理念。

在這片試驗田的周圍,立著田鱉、花龜、中華鱉、台北纖蛙的雕像,這些動物的鑑別特徵都很精確(沒錯,連那個Q版的田鱉都不是亂塑的)。

這樣的自然教育,已然超越動物園自身的疆域了。

從優秀到極佳

只要有上面這樣的場館和自然教育水準,一個動物園就能算是優秀。台北動物園中最讓人拍案叫絕的,是有一片台灣動物區。

台灣動物區中飼養了21種台灣的本土物種。每一個種,都能讓你感受出園方對它們的熱愛。

舉個栗子,台灣鬣羚的展區,就擁有教科書一般的場館設計和豐容水平。

台灣鬣羚是台灣現生唯一一種野生牛科動物。在大陸,它們有個親戚叫中華鬣羚。

這兩種動物的脖子中間都有一行鬃毛,看起來非常瀟灑。

若是把這兩個種放在一起,外貌上的差別顯而易見:台灣鬣羚是棕色的,中華鬣羚更偏灰黑色。

鬣羚是一類山地動物,喜歡爬高高。這樣的習性和西北的岩羊很像,因此,如果能像之前介紹過的瀋陽森林公園那樣,建一個人造的假山讓它們爬就很好。台北動物園就建了這麼一座山。

更為漂亮的是,他們還結合了台灣的環境特點,在假山上接上流水做了個人工瀑布,在山石間種上了滴水觀音。

這樣的設計,似乎讓人一眼看到了台灣的原生山林。

為了能讓遊客觀察到動物,飼養員特地把餵食桶放在了展區的前方。這樣台灣鬣羚進食時就離遊客比較近了。

台灣動物區的建設者不光有還原野外環境的豪氣,更有在螺螄殼裡做道場的巧妙。

這片區域的許多建築,在1986年動物園遷到這裡來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以目前的眼光看頗為狹小。

但就在這樣狹小的籠舍裡,他們還是盡可能的做了許多豐容。

雲豹的籠舍就是如此。

飼養員在籠舍裡鋪上里泥土,栽種了樹木,讓雲豹擁有了合適的地面和植被;在籠舍後方建了水泥石墩,上方用鐵網加上了進出的通道,立體的使用了空間。

餵食時,他們還會把肉繫在繩上,掛在籠舍中央,這樣雲豹想吃到東西,就不得不多做些鍛煉。

台灣的雲豹消失已久。台北動物園裡的兩隻血脈都源於中南半島。這樣的展館,讓人平添了許多念想。

然而,台灣動物區最大的明星還不是雲豹,而是穿山甲。

台北動物園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穿山甲人工繁育的動物園,園中飼養者13隻中華穿山甲。

因為子虛烏有的「療效」,全世界的穿山甲正遭受著巨大的威脅。

而這威脅就來自於我們中國:少數人愚蠢的暴行,國際上的惡名卻要讓整個中華民族來背。

但至少台北動物園幫我們爭回了一點面子。

為了保護穿山甲,台北動物園做了許多繁育之外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公眾教育。

展板自然是穿山甲展區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板上的各種介紹,詳盡又平實,不只是冷冰冰的知識。

其中最好的一塊,是一個包含著穿山甲模型的透明塑料球,遊客可以從一個小小的孔洞裡伸進手指,摸一摸穿山甲溫潤的甲片。原來,穿山甲是這樣的手感啊!

但最頂級的自然教育,莫過於讓自然自己展示自己。

讓活生生的穿山甲表現自身的行為,那會比展板更為重要。

台灣動物區的穿山甲展館是怎麼做的呢?

豐容自不必說,飼養員為穿山甲營造了頗為自然的環境。

整個穿山甲展館都在室內,要在室內做到這一點需要費心思。

為了讓日行的人類游客看到夜行的穿山甲的行為,飼養員通過白天的定時餵食,讓穿山甲在早上會醒來一次。如果你在早上11點左右去圍觀,就有可能看到這一幕:

穿山甲擺弄著透明的長條食盒,又細又長的舌頭在其中刮取食物。原來它們的舌頭是這樣的啊!原來它們是這樣吃東西的啊!原來它們狼吞虎咽的樣子這麼可愛!

如何面對本土物種,是每一個動物園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我們大陸的動物園,熱愛飼養獅子、長頸鹿、斑馬、河馬、犀牛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非洲動物,但常常卻忘記了身邊的動物。

其實,大陸的東北有狼有鶴有狍子,西北有雪豹有猞猁有黃羊,東南有鬣羚有琵鷺有勺嘴鷸,西南有長臂猿有雲豹有金貓,但沒有哪一個動物園會像台北動物園這樣重視本土物種,建上一座如此優秀的本土動物區。

但就是這樣一座讓我艷羨不已的台灣動物區,園方竟然覺得不夠滿意?!

這是怎麼一回事?花老師採訪了台灣動物區的羅諠憶區長,下一篇文章,我們來看看她怎麼說。

>「我的規劃裏沒有櫥窗,只見森林」 | 對話台北動物園

閱讀原文

商務部鼓勵家庭儲存生活必需品無關台海,胡錫進降溫:兩岸雖緊張卻非箭在弦上

xxx

陸媒:有台灣民眾開始儲存求生物資。大陸網民很歡樂,有人想像統一後

xxx

林書豪確診新冠肺炎,有打過疫苗。微博湧入3.7萬留言鼓勵,熱搜第一

xxx

沒有童年、跳水滿分的14歲全紅嬋正獲得各地旅遊邀約,「終身免費遊」

xxx

小S發聲後網民分兩派對撕,官媒發話斥責網民亂扣帽子,風波已近尾聲

xxx

汪小菲為小S緩頰:她們期待兩岸和平。伊能靜上熱搜:我早就表態過了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