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外灘TheBund(微信id:the-Bund)
中文一般,視頻粗糙,這個美國90後富二代怎麼在中國走紅的?
老乾媽在美國賣多少錢?川貝枇杷膏在美國真的是奢侈品?美國人看個病真的會破產嗎……
美國猶太人郭傑瑞,90後,一年拍了200多個視頻來探討中美文化的差異,迅速火遍網絡。
現在,他在今日頭條上有255萬粉絲,B站193萬,微博72萬,視頻點擊量超過1.3億。
定居在紐約的他,會頻繁飛來中國見粉絲、趕通告,路上還會被人要簽名,拍合影。
他的團隊,加上他只有3個人。
郭傑瑞是怎麼迅速俘獲中國年輕人的心?我跟他聊了聊。
中文一般,剪輯粗糙
他怎麼俘獲中國年輕人的心?
「大家好,我是郭傑瑞。」每次出場,郭傑瑞都用這8個字跟大家打招呼。
他的視頻跟出場一樣簡單,甚至是簡陋——全程用一部iPhone7拍攝,後期就是加個字幕。
他能成為百萬級別的網紅,初看令人匪夷所思。
直到去B站看了一天他的視頻,我只好承認,上癮了。
郭傑瑞選的話題都比較接地氣,會自己親自去體驗,做街頭採訪,視頻一般長達5分鐘。
為了體驗中國的解暑妙招,他去藥店買來藿香正氣水、清涼油、板藍根等,差點把清涼油喝光。
至於川貝枇杷膏,也不是傳說中70美元的奢侈品,只要4美元。
他好奇美國人為什麼不午休,去街訪後發現,原來美國人壓根沒有午休的概念。
他想知道在美國哪位中國人最有名,就拿著成龍、馬雲、章子怡、李小龍的照片去紐約街頭一個個問——原來「國際章」並沒有那麼國際,成龍才是美國人心目中的知名影星。
為什麼有那麼多死忠粉?
郭傑瑞自我總結道,「他們喜歡聽我說真話,我說茶好喝就好喝,不好喝就不好喝……他們要聽我的想法,很相信我」。
他很會抓住日常而有意思的點,粉絲們覺得他真誠、親切,發自內心地對中國文化感興趣。
暗訪底特律發現
連KFC也裝防彈玻璃
有趣歸有趣,郭傑瑞的視頻「有營養」,並不是單純的流量網紅。
我看完後,被科普了很多小知識點——美國人不曬衣服,是因為鄰居會投訴;紐約旅遊區的街頭食物不要買,因為商販不寫價格,會坑遊客……
在微博上,不少人都會引用他在視頻裡的科普。
郭傑瑞討論的話題,不止衣、食、住、行,還逐漸擴展到社會民生。
最近,他探訪了美國「罪惡之城」底特律。
曾被譽為「世界汽車之都」的底特律,變成了全密歇根州最不安全的城市。
平均每1000個人裡面,就有60個人曾經是犯罪受害者。
在郭傑瑞的鏡頭里,底特律路邊是廢棄已久的住宅、工廠,昔日的中產階級落魄成了低收入人群,甚至販毒。
KFC裝上了隔絕式防彈玻璃,顧客要通過縫隙付錢,再從防彈小玻璃轉門取食物。
底特律怎麼變成「鬼城」的?郭傑瑞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很多中國網友加入了討論,並表示,「這個真的漲知識。」這期視頻的播放量高達3千萬。
「在中美交流領域裡,我要拿博士學位了」
粉絲們把郭傑瑞當成了中美文化的百科全書,經常去他的視頻下面「求科普」。
有媽媽寫郵件給郭傑瑞,「我女兒在國外唸書,看到你的視頻,就知道她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的。」
還有粉絲專門寫了封感謝信給他。郭傑瑞有一期視頻科普了「美國電話騙局」,這位粉絲就是因為看了視頻沒被騙錢。
郭傑瑞曾經在紐約開過一個粉絲會,有網友跟他說,「我來美國不會有陌生感,看你的視頻知道美國的洗衣機是怎樣用的,怎麼跟人講話比較有禮貌。」
他覺得自己拍的視頻很有意義,「我切切實實地幫到了一些人。」還打趣道,「我以後在中美交流領域裡,要拿博士學位了。」
而在郭傑瑞走紅的背後,只有2個人。一位小姐姐負責做視頻,另一位負責運營的同事半仙剛加入不久,之前曾是郭傑瑞粉絲群的群主。
與其說靠營銷走紅,還不如說郭傑瑞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好奇,感染了很多人。
他自詡為美國成都人
外號郭鐵菊
郭傑瑞原名叫Jerry Kowal,因為Kowal聽起來像「郭」,所以他給自己取名「 郭傑瑞 」。
有知乎網友對他做了一個神總結:
有粉絲調侃,「看紐約房地產大佬給我錄這麼糙的視頻,我知足了。」
說起跟中國的淵源,郭傑瑞說自己的叔叔年輕時去過中國,會講幾句中文,讓他覺得很酷。
讀大學時,郭傑瑞特地去台灣交換了一個學期。然而,去年7月開始拍視頻後,他才真正地去了解中國文化。
「因為是家裡的企業,所以我的時間比較自由。在得到家裡人同意的情況下,我把一半的時間用在拍視頻上。」
隨著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加深,他能清楚地感覺到自己開始有「中國人思維」了。
在美國,幾乎沒有人公開說胖瘦的問題,直接問更是沒禮貌。
但是一席飯下來,郭傑瑞像中國人一樣時常在意胖瘦,「我真的很胖,你看我臉上的肉。」
吃了幾口,他又冷不丁地說,「我不能再吃了。」活像一個年輕的中國女孩。
因為很能吃辣,郭傑瑞被稱為美國成都人,口頭禪是「這個不辣」。
如今,郭傑瑞愛上了中國辣椒,酷愛吃米飯,也能熟練地用筷子夾豆腐,懂「 廣東人吃福建人」的梗,還教會了爸媽吃中餐有層次感的辣味。
郭傑瑞說自己會堅持拍下去,「我當時在台灣讀書,好想融入中國圈子,但是找不到朋友。我現在拍視頻,有了很多中國朋友,夢想成真了。」
不得不感慨,互聯網真是個好東西,給了不同文化交流碰撞的機會。
以下是他登上一個演說節目的影片,談論「為什麼中國人比美國人更熱衷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