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有一個綜藝節目《國家寶藏》,主要是由明星在節目中擔當寶藏的「國寶守護人」,以小劇場的形式聊一聊「大國重器」們的前世今生。
2018年12月10日的當期《國家寶藏》,濮存昕、翟天臨吟誦了改編自中國自媒體大V「六神磊磊」寫的「如果沒有李白」。
以下是「如果沒有李白」朗讀影片:
以下是六神磊磊原作:
如果沒有李白,我們的生活會怎麼樣?
可能也並不會受很大的影響。
不過是一千多年前的一個騷人而已,多一個少一個無關緊要,對不對。
沒了李白,《全唐詩》大概會變薄一點,大約變薄四十至五十分之一。
名義上,李白號稱「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但要說數量,他遠遠沒寫到半個盛唐這麼多。
《全唐詩》一共900卷,李白佔據了從第161至第185卷。少了這點,也算不得特別傷筋動骨。
沒有了李白,中國詩歌的歷史會有一點點變動,古體詩會更早一點地輸給格律詩,甚至會提前半個世紀就讓出江山。
好吧,反正我們普通人也不關心這些。
[raw_html_snippet id=”adsense4″]
沒了李白,我們倒可能會少一些網絡用語。比如「你咋不上天呢」,最先是誰說出來的?答案可能正是李白爺爺:
「耐可乘流直上天?」
還比如「深藏功與名」,出處是李白的《俠客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當然,沒有了李白這首詩,金庸也不會寫出《俠客行》來。
沒了李白,我們還會少很多流行歌曲。
黃安一定寫不出《新鴛鴦蝴蝶夢》,來紅遍當年的大街小巷、錄像館、台球廳了。
「昨日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今日亂我心,多煩憂」,就是出自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還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也是直接從這搬來的。
如果沒有李白,詩歌的江湖怕要地震。
幾乎所有大詩人的江湖地位,都會自動提升一檔。
李商隱千百年來都被叫「小李」,要是沒了李白,他可以揚眉吐氣地變成大李了。
王昌齡會成為唐代七言絕句首席,因為唯一能和他對飆七絕的正是李白。
至於杜甫,則會成為無可爭議的唐詩第一人,沒有「之一」。
多這一個李白,就壓了無數詩人。
[raw_html_snippet id=”adsense”]
沒有了李白,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說話都會變得困難。
我們不能說「青梅竹馬」,不能說「兩小無猜」,這都出自李白的《長干行》。
你也無法形容兩個人相愛得「刻骨銘心」,這個詞兒出自李白的文章:
「深荷王公之德,銘刻心骨。」
你還不能形容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它也出自李白的一篇文章《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
「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
「浮生若夢」不能用了,出處同樣是李白這篇文章:「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
「殺人如麻」也沒有了,這齣自李白的《蜀道難》。
還有揚眉吐氣、仙風道骨、一擲千金、一瀉千里、大塊文章、馬耳東風……要是沒有李白,這些成語我們可能都不會有了。
此外,驚天動地、蚍蜉撼樹、春樹暮雲、妙筆生花……這些成語也都和李白有關。
如果沒有了李白,當我們在社會上碰壁、消沉的時候,將不能鼓勵自己「 天生我材必有用」。
當我們遭逢了坎坷,也不能說「 長風破浪會有時 」。
當我們和知己好友相聚,開懷暢飲的時候,不能說「 人生得意須盡歡 」。
當我們在股市上吃了大虧,積蓄一空的時候,不能寬慰自己「 千金散盡還復來 」。
這都是李白的詩句。
沒了李白,那個我們印像中很熟悉的中國,也會變得漸漸模糊起來。
我們將不再知道黃河之水是從哪裡來的,不知道廬山的瀑布有多高,不知道燕山的雪花有多大,不知道蜀道究竟有多難,不知道桃花潭有多深。
白帝城、黃鶴樓、洞庭湖,這些地方的名氣,大概都要略降一格。
黃山、天台、峨眉的氤氳,多半也要減色許多。
[raw_html_snippet id=”adsense4″]
沒了李白,會變樣的還有日月星辰。
抬起頭看見月亮,我們無法感嘆「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也無法吟誦「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
李白如果不在了,後世的文壇還會發生多米諾骨牌般的連鎖反應。
沒有了李白「 舉杯邀明月 」,蘇軾未必會「 把酒問青天 」。
沒有李白的「 請君試問東流水 」,李煜未必會讓「 一江春水向東流 」。
沒有李白的「 大鵬一日同風起 」,李清照未必會「 九萬里風鵬正舉 」。
後世這一個個浪漫的文豪與詞帝,幾乎個個是讀著李白長大的。沒有了李白,他們能不能產生都將是一個問題。
我們的童年世界也會塌了一角。每個小朋友記憶深處、平均每人要聽300遍的「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典故可能也將沒有了。
它可是小朋友寫作文的萬金油典故。
李白,這一位偉大的詩人,已經化成了一種基因,和每個華人的血脈一起流淌。
哪怕是一個沒有什麼文化的中國人,哪怕他半點都不喜歡詩歌,也會開口遇到李白,落筆碰到李白,童年邂逅李白,人生時時、處處、事事都被打下李白的印記。
事實上,要檢驗一個人是不是中國人,就可以拋出一句「床前明月光」。
只要他會漢語,多半就能接上「疑是地上霜」。
不知道李白在世的時候,有沒有預料到這些?
他這個人是很糾結的,有時候說自己的志向是當大官、做大干部,轟轟烈烈乾一場大事。
有時候他又說自己的志向是搞文學,做研究:
「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
前一個志向,他沒有實現。但後一個志向,他是超額完成了。
所謂「垂輝映千春」,他已經輝映了1300年的春秋了,還會繼續光輝下去。
-END-
以下是六神磊磊的後記:
《國家寶藏》裡,有一幕,讓人熱淚盈眶。
當節目裡問出:「千百年後,還有人記得壯志難酬的李太白嗎」的時候,
滿屏是這樣的彈幕,直接淚目:
大丈夫當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