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上流UpFlow(微信id:heyupflow)
作者:李明朗
編輯:羊缺牙
沒想到會是易烊千璽把我「帶進」報刊亭。
朋友沒在線上搶到千璽生日的封面雜誌,託我在北京的報刊亭裡給她尋覓漏網之魚。
找了好多個印象裡可能有報刊亭的地方,全都撲了個空,最終在某個小角落尋到一家。
報刊亭又小又舊,除了印有當紅藝人的時尚刊物們簇新,其他的,雜誌不知道是哪年哪月,報紙也積了厚厚一層灰,被擠在一邊。
▲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一年到頭,要不是這次給朋友幫忙,能想到報刊亭的時間真的屈指可數,沒想到它竟然已經沒落到這種地步。
報紙沒人看、雜誌沒人買的年代裡,報刊亭唯一的命運只能是漸漸消失嗎?
▲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part.1
食品成了維持報刊亭收入的救命稻草
對現在生活在北京的人來說,報刊亭已經是城市裡最不起眼的一種存在,報刊亭攤主們也沒人指望能靠賣報紙雜誌掙錢。
手機充值還要用充值卡的時候,他們手裡是一沓一沓用皮筋捆著的話費充值卡,窗口上掛著一排排出售的手機號。
▲ 掛滿手機號的報刊亭
後來,連充值業務也被淘汰,報刊亭就與時俱進。
之前小區附近的一個報刊亭,增添了理髮業務,因為便宜,生意還不錯。
夏天時候供應冷飲和雪糕,冬天擺著糖炒栗子和糖葫蘆,等待有路人停下腳步,願意把它們帶回家。
畢竟,就算路人不看報不買報,但總歸還要喝水吃東西。
▲ 報刊亭變身小賣部,但這其實是不合規定的|視頻來源:北京新聞
可這反而成了現在最大的矛盾點。
報刊亭經營只能在亭體以內,不能超出亭體範圍,且在報刊亭旁邊設置冰櫃售賣飲料,或是擺個食品攤烤腸一類的行為,都被禁止。——《城市道路公共服務設施設置與管理規範》
北京市工商局的統計中顯示,北京現有報刊亭1186處,但其中經營範圍含有銷售食品的只有306處。
而對於沒有銷售食品資格的那些報刊亭,自2014年起便經受著一輪接著一輪的拆除和整頓:
2014年, 「 北京朝陽區72個報刊亭遭強拆,無人提出補償」。
2016年,北京市東城區、西城區針對報刊亭食品銷售行為開展了專項整治行動,兩區共有352家報刊亭,都被要求禁止銷售各類食品,包括礦泉水。
2017年 9月8日至10日,對轄區171家報刊亭進行了地毯式的集中整治,查處並取締3戶無證經營食品的報刊亭,扣押違法經營礦泉水、飲料444瓶。
禁止銷售飲料、食品,對報刊亭的打擊幾乎是致命的。
賣出一份報紙頂多賺幾毛錢,雜誌略多,但最多也就賺幾塊錢,可買的人寥寥無幾。
而賣一瓶飲料則平均可以賺一塊多,一天賣出去幾十瓶不成問題。
▲ 零食、玩具、飲料佔據了報刊亭的主要部分
新周刊採訪過某個報刊亭攤主,當報刊亭被禁止賣任何吃的喝的後,一天中報紙一共賣出了不到20份,雜誌沒有人買,銷售額跌到了每天2塊錢。
這也是幾乎所有報刊亭主人的無奈——單賣報紙不掙錢,可能盈利的部分,在各種規則和規範的限制中成了一顆不定時炸彈。
沒有人真的想讓報刊亭變成雜貨店或便利店,可攤主們總要活下去。
part.2
曾經,報刊亭也輝煌過
北京的報刊亭不是從來都這麼蕭條,它也曾經輝煌過,甚至可以說是城市發展的見證者。
▲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1997年,北京市政府開始規範化建設報刊亭,這座城市有了首批的75個報刊亭。2004年,仿照巴黎大街上的八角報刊亭的樣式,重新設計了天安門前的報刊亭,並迅速在全國推廣。
生活在北京的人應該還會記得,十年前的2008年是北京報刊亭發展的一個頂峰,當時正值奧運會期間,為了方便市民生活,也想要打造城市文化符號,整個北京的報刊亭總數量達到2500個。
那個時候,街上隨處可見的綠色小亭子,滿滿噹噹地擺著各類雜誌和報紙,路過的人常常停下來買點什麼帶走。
對於剛來北京的外地人或者外國人來說,報刊亭裡擺在顯眼位置的「北京地圖」也使他們安心。
▲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其實報刊亭在很多人記憶裡是鮮活的。
對上流君來說,它承包了我小時候看的所有雜誌。
初中的時候是《漫畫Party》,超級喜歡裡面的《阿衰》、《豌豆笑傳》,每個月都等得抓心撓肝,還有《天使.com》,可以說是我的言情小說啟蒙。
高中之後,為了積累寫作文素材,又開始看《萌芽》、《格言》、《vista看天下》……
我還記得,那個時候,我家附近的報刊亭每次《格言》進貨量特別少,要跟攤主搞好關係,讓他提前給你留才行。
我媽等我放學的時候,會隨手買一份當天的都市報,小時候的一大樂趣就是,扒著報紙中縫看未來一周有哪些好看的劇,還有豆腐塊大小的電視劇分集介紹,我靠這個追了好多部電視劇。
▲ 圖片來源:微博@千禧bot
但現在,基本只有自己喜歡的明星上了雜誌或者報紙,如果網上沒有搶到,才會在線下報刊亭碰碰運氣。
退休的田老師說,前幾年學校裡的老教師還會到報刊亭訂上一年的報紙,一般就是《北京晚報》和《參考消息》,也有一些中年人會給家裡訂一份《新京報》。
但最近這兩年,大家要麼訂了卻總是忘記取,要麼就直接上網,漸漸也就不再會買一整年的報紙了。
▲ 人們連訂雜誌都已經在網上了|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據統計,2008年至2011年底,全國郵政報刊亭共被拆除9508個。
截止2014年底,中國郵政報刊亭數量為30506座,比2008年減少了2萬座,北京從高峰期的兩千多座報刊亭,近幾年來減少了差不多一半。
你瞧,就算是在北京,報刊亭的風生水起到如今命運潦倒,期間也不過十幾年的光景。
part.3
沒落的從來不只是報刊亭
別看北京的報刊亭已經這麼蕭條,相比於其他城市,都還算好的。
▲ 上海、重慶的報刊亭幾近「全面消失」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當報刊亭作為城市生活的一個日常景觀可能要漸漸消失,它給了我們更多的潛台詞—— 紙媒可能在逐漸消失。
報紙和報刊亭是伴隨著現代文明城市的出現而出現的,也隨著城市的進一步現代化而走向衰落。
情況其實並不是現在才開始變壞的,來自2014年的數據已經顯示報紙銷售情況呈現負增長:
▲ 北京地區都市類報紙銷售情況
《東方早報》《京華時報》《新報》《晨報周刊》《今日早報》《上海壹週》《外灘畫報》《都市週報》《壹讀》……
眾多老牌紙媒,都未能在休刊停刊的浪潮中得以倖免。
▲2018年11月28日起,《申江服務導報》停刊
▲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其實受到影響的又何止是數量迅速減少的報刊亭,熱愛閱讀而且堅持閱讀紙質書的人們,也會抱怨書店怎麼也越來越少。
作為文青聚居地的北京單向空間,關閉了它在花家地的分店,五道口的幾家二手書店也關了門。
▲ 單向空間·花家地店12月16日關門|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你會發現,書店面臨著和報刊亭類似的窘境:書店裡最重要的也不再是紙質書,而是要有咖啡,禮品,手賬,以及一場又一場的沙龍活動、工作坊,才能把書店勉強辦下去。
八十年代有一篇文章叫《窗口》,充滿深情地寫著:「敲開售報亭的窗口……售報亭——時代的相機」。
希望漸漸消失的報刊亭,能繼續做城市的眼睛。
[1] 北京青年報,王斌,王薇,李佳.北京將研究出台報刊亭規範提升方案,擬改造為新型閱讀空間,2018-11-05
[2] 北青社區報,張明偉,報刊亭變「雜貨亭」 老舊報刊亭將何去何從?2008-11
[3] 《中國新聞周刊》,俞楊,北京中心城區報刊亭禁售食品報刊亭會消亡嗎?2018-09-27
[4] 李凌達.報刊亭:被賦權的文化符號對城市空間權力的爭奪史(1949~2015)[J].中國出版,2015(22):17-22.
[5] 李凌達.作為城市傳播節點的報刊亭研究[J].新聞春秋,2015(01).
[6] 周林桐,範以錦.城市之大,可有報刊亭立錐之地[J].中國報業,2015(05):20-22.
[7] 張茜,楊璇,楊健.報刊亭經營者生存現狀調查——以北京地區報刊業主生存現狀為例[J].中國傳媒科技,2014(04):81-82.
[8] 劉卓.巴黎報刊亭:城市一道亮麗風景[J].中國報業,2015(05):32-33.
[9] 呂洪.從報刊亭的倒掉談起[N]. 人民日報,2014-01-23
[10] 一個上海24 小時報刊亭的最後一晚.好奇心日報
[11] 北京中心城區報刊亭禁售食品,日銷售額不足2元的報刊亭會消亡嗎?.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