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日,中美談判。
談判過後,中國官方消息主旋律:中美雙方停止互相加徵新的關稅。
12月2日當天,各大媒體報導除了停止加稅之外,其他訊息基本沒有,或是一筆帶過。
中國立即向美購買大量農產品、90天觀察期、中國是否在期限內能提出包括知識產權等讓美國接受的協議、中國是否按要求進行結構性改革,以及NXP交易案等,都沒有出現在中國主要輿論中。
主要媒體並未明白告知網民,90天後若中美未達成協議,戰爭繼續,關稅可能漲到25%。
知道的網民或自媒體,主要消息來源都是翻牆。
比較直接的媒體如財經網,
文章遭到刪除,
偶有漏網之魚:
於是氣氛大約是這樣的:
這類資訊落差已發生多次,只要美國「重啟戰端」,都是川普的錯,大陸網民認為是他背信毀約。
若90天後因中美未達成協議,10%關稅加到25%,屆時輿論方向已可預期。
由於翻牆盛行,了解實情的大陸網民很多。
12月3日,部分媒體開始發文討論90天的挑戰,網民的異見也在各個角落出現。
暗潮洶湧,《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為此貼文:
這兩天,老胡連發多篇文章,
以下發於12月2日下午:
看到有的喊:中國慫了。還有人喊:美國慫了。
前者是黑中國,後者是高級黑,當然,跟著喊的也有不少是糊裏糊塗的人,或者「被蒙蔽的群眾」。
美國那麽強,能慫嗎?再看中國,朝鮮都不慫,中國就能慫了?我看中國最慫的人就是喊這種話的你自己了。
凡事先拿尺子量面子漲了一尺,還是掉了一寸,眼睛看不到大格局。
中國是這個世界的最大成長者,今後也是。
中國需要與世界協調自己的成長方式,使中國崛起的確成為中外共贏的過程,這是改革開放為實現可持續必須指向的邏輯。
讓我們更自信豁達些,在博弈中更進退自如些。只要對中國改開有利、對接下來穩健發展有利的決定,就是對的。
最後老胡想說,請政府相信,絕大部分公眾對兩國元首達成致力於結束貿易戰的共識是支持的。
有一些人議論誰慫了,這是多元化時代必有的跑調。
別在意它們,我的意思是,不必急著把它們都刪得乾乾淨凈。
讓用屎球搓的子彈多飛一會,有一點淡淡的臭味,更自然。
12月2日傍晚,胡錫進直接談論官媒「隱瞞」一事:
中國官方隱瞞了美國並沒有徹底放棄關稅威脅,而是暫停了加征新的關稅,要求限時達成全面協議的內容了嗎?
當然沒有。
環球時報第一時間發表的社評明確寫出了這一內容,老胡本人的微博連續做出這一提醒。
我注意到,其他幾家媒體的綜述和評論也都有這一內容。
至於中國官員對記者表態,不主動突出這一內容,他們當然要這樣做,這是外交哎,中國外交官當然要突出對我方有利的信息,美國會突出他們想要強調的信息。
外交從來都是這樣,難道中國外交官掙著人民幣的工資,要一口美元腔嗎?
外交官說外交官的,媒體解讀媒體的,這個道理都不懂,還來互聯網上混,刷存在感,太那個了吧!
到這個時間,是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了雙方共識的大體內容了呢?
包括老胡和環球時報在內,那麽多窗口都向你打開著,誰想瞞你了?
如果有哪家媒體隱去了這一信息,下次你不看它不就得了,歡迎看環球時報。
老胡此文引來的部分評論如下:
12月3日,老胡發表第三篇貼文,請網民對購買大量美國商品有心理準備。
中國一不割地,二不賠款,我們每年有數以千億美元計的對美貿易順差,但拿出其中一部分多買些美國農產品、能源,一些人就覺得不舒服了。
我們的思維要改。
第一,深化改革開放是當前最大的事,我覺得,無論這場貿易戰主觀動機是什麼,它的客觀效果是對中國改開起了推動作用的。
它讓我們感到了一點難受甚至痛苦,正說明,改開本身就不是很舒服的事情,成長就包含了一部分的難受。
我們必須達觀地看這當中的辯證關係。
第二,貿易戰的過程撲朔迷離,各方的姿態真真假假,中國社會裏也同時存在不同角色,但是大家心裡要明白,最終怎麽做,我們應支持政府的決策。
不管大家平時有多少意見,貿易戰是把中國社會方方面面利益捆綁得最緊密的時候,政府最終的決策一定是當前情況下為了中國人民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無論通過什麼樣的形式,中國社會的團結一定要得到終極的實現。
大家請注意,中國應對貿易戰的基本姿態是:
一,戰略上順勢而為,擴大開放;
二,戰術上堅決阻擊,盡量維護制定對外開放具體政策和節奏的主動權。
老胡認為這個大的姿態是對的,我也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我對未來充滿信心。
我相信改革開放會持續下去,而且不會失控、失序,這是今天年輕一代像我們這代人一樣有一個積極人生的生命線。
以老胡體制內的身份,這不是他第一次放膽貼文。
2018年11月8日中國記者節當天,他發表了一篇為媒體請命的文章:
今天是記者節,而當下無疑是老胡從事新聞工作以來記者職業最困難的時候。
當然,全世界的媒體行業都在走下坡路,記者職業在社會上的相對地位在下降,我們處在時代變遷的激流中。
然而中國記者的處境尤其不容樂觀。中國媒體行業的從業者在低齡化、女性化,因為這個職業太累,收入低,很多男生覺得用這份收入養不了家。
新聞工作既產生不了財富,又難以塑造仕途,而現實工作又與學校裏教的新聞理想差距比較遠。種種原因導致整個行業的士氣比我八十年代進入媒體時要低落得多。
媒體的人才流失非常嚴重,去企業做公關,考公務員,重新回到學校讀研或讀博,再給自己一次選擇的機會,這是媒體人最常見的流向。
來接觸我的企業公關高管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媒體人出身。環球時報多名骨幹都去了阿里巴巴等大公司,管一攤與海外有關的業務。
中國必須有一批忠誠國家利益、有業務水平溝通黨和政府與民眾關係的人從事媒體行業。
在中國艱難爬坡、意識形態壓力增大、民間存在諸多困惑的時候,有一支強大、睿智且熱愛自己所從事事業的新聞隊伍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攸關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借這個記者節,老胡對穩住新聞隊伍做幾點謙卑的呼籲。
第一,希望各級領導們高度重視新聞隊伍的穩定問題。
我想說的是,基層新聞隊伍的流失率已經高得驚人,繼續正常的新聞生產都面臨困難,新聞隊伍的整體能力和職業熱情實際上已難勝任目前我們所承擔的時代任務。
第二,希望政府各部門和各地政府充分尊重媒體和媒體人,不要把黨對媒體的領導變成各地及各職能部門對媒體的任意指揮。
媒體是對黨的執政利益和國家根本利益負責,但不能對各部門和各地方的具體工作承擔過高所謂「配合責任」。媒體必須有自己的工作空間,這個空間不能被一些處長、局長、副市長隨意切割。
第三,對媒體的責任追究需大幅減少。
媒體日常犯的所謂「錯誤」,其實大多數責任不在媒體,而是一些具體部門和相關負責人的承受力過低,與當下的社會環境不匹配,反映了我們體制的一些脆弱處。
很多受到追究的錯誤,作者的初衷都是善意的,或者是中性的,它們導致了一些負面效果,但那就是我們這個社會治理正常需要付出的成本,或者暴露了我們工作需要加強的方向。
過多過嚴的責任追究,會嚴重打擊媒體人的從業熱情和開展業務創新的積極性。
第四,整個體制要考慮年輕媒體人的上升通道和他們在這個社會上的榮譽感,創造條件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讓媒體成為年輕人相信可以終生或者長期從事的職業。
第五,改革開放既要加強黨的領導,又要營造寬松的社會環境,形成發展的強大動能。那麽就把組建一支忠誠、活躍、充滿職業理想、有戰鬥力的新聞大軍作為一個實驗區吧。
這是老胡的一家之言,謹供大家和各級領導們兼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