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花吃了那女孩
微信id:huachinvwang
作者:花痴女王 CC
上一篇文章寫了咱們的翻拍劇越拍越糊。(文章戳這裡)
底下就有留言說,不只翻拍啊,感覺現在的國產劇就是難看,遠遠比不上以前的。
看看最近火的是什麼?
《創業時代》。
裡面腦殘的台詞引發全民吐槽↓↓↓
《延禧攻略》雖然流量和收視不錯,可大家都知道,都是同行襯托得好。
這部無腦爽劇,也就合格分,跟以前的《甄嬛傳》、《金枝欲孽》都差得遠。
△魏瓔珞性格太現代,升級大多靠女主光環。
還有一些戲,不僅爛,還爛得毫無特色。
於是就這樣默默撲了。
別以為只是今年這樣,女王我花了幾個小時上豆瓣統計,發現:
2010年以後,國產劇8分以上的作品就大為減少。
2000~2009年,8分以上有346部。
但到了2010~2018年,就只有206部。
(其中2017年21部,2018年11部)
而2~5分不合格的作品卻大幅增長。
2000~2009年,5分以下只有41部。
可2010年代出產的低分劇,竟高達610部!
(其中2017年就貢獻了91部)
△以上單位均為「部」 製圖:花痴女王
下面的柱狀圖會更直觀。
2000~2009年區間,8~9分的劇比例遠遠要多於5分以下。
可到了2010以後,這個比例就倒了過來,甚至這兩年已經很少看到優質劇。
(根據數據,從2000年開始,我們的電視劇+網劇大概是500~600部/年,2015年以後有增長,但每年也只是多了不到100部,這產量增長比例遠遠比不上爛劇的增長比例)
△以上單位均為「部」 製圖:花痴女王
這組驚人的數據,讓我聯想起今年一個很火的詞—— 「消費降級」。
現在的國產劇,就好像我們的生活消費一樣,一直在走下坡路。
從審美到劇情,從演技到價值觀,和十年前相比,是全方位退步、降級。
這一種可怕的「開倒車」現象,就是發生在娛樂圈裡的——
影視降級
△ 製圖:藍藍
光看數據大家可能沒什麼感覺,
下面就逐一分析「降級」現像有多可怕。
題材降級
首先,是題材降級。
喜歡追劇的電視兒童,一定都會記得,以前的國產劇題材很豐富。
歷史劇,既有拍權謀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
△ 道明叔的康熙是我的童年男神啊
也有藉著歷史的殼,講情愛糾葛的《大明宮詞》。
社會題材,有講農民工的《生存之民工》。
別看這劇名字土土的,題材可是相當尖銳,導演是管虎,裡面涉及了對農民工歧視、社會不公正的問題。
2005年播出的時候只能在一些地方台看到,後來2013年改名叫《春天裡》以及刪減了一些內容才上星重播。
△黃渤那時還只是配角薛六,可是已經讓人印象深刻
有反映家暴現實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雖然這部劇一度是我的童年陰影,但是這在當年那個對「家暴」還不了解的年代,它讓很多人明白了婚姻裡的女人要勇敢反抗。
尺度大一點的,還有講女性犯罪的《紅蜘蛛》。
前陣子有個叫《天朝渣男圖鑑》的MV很火,很多人覺得它講了當代社會女性的困境。
其實像MV裡那樣的女性被逼上絕路的故事,我們18年前在《紅蜘蛛》就講過。
可現在的劇呢,來來去去,都是狗血的愛情。
職場劇,就是換個職業談戀愛。
仙俠劇、玄幻劇就是換個時空談戀愛。
所謂大女主,也不過是談戀愛的對象多一點而已。
△有人統計過2010年以後的大女主戲,拼的就是喜歡她的男人數量,《武媚娘傳奇》《楚喬傳》有四個,《扶搖》《那年花開月正圓》有五個,講女真第一美女的《獨步天下》,有九個!!!
題材這麼局限,男女之間就那點爭風吃醋的小事,拍多了自然很重複。
再看看,這兩年口碑很好的幾部劇:《瑯琊榜》《白夜追兇》《人民的名義》,都不是講愛情的。
可見人民群眾對國產狗血已經失去了耐性。
△這些年不是沒有好劇,只是它們數量太少,不足以改變這個被狗血愛情淹沒的市場。
顏值降級
題材降級就算了,作為顏狗,如果高顏值,還是可以無腦舔舔屏。
可是,讓人痛心疾首的是,現在的劇在視覺感受上,也不停退步。
我們總覺得小時候的美人驚艷,這絕對不是童年濾鏡,而是以前的角色,美得有辨析度。
2003年的《金粉世家》,是典型的「紅玫瑰和白玫瑰」。
董洁演的冷清秋那麼清純、那麼美好。
可是你看到了個性更濃烈的白秀珠,又忍不住愛上她。
同一年的《天龍八部》,是張紀中評價最高的金庸劇。
評分高,是因為每個角色都很貼合原著。
劉濤的阿朱溫婉,陳好的阿紫嬌豔。
林志穎的段譽,也很符合我們對「翩翩公子」的想像。
那時候,不僅偶像劇的人好看,即使是《大宅門》這種不講顏值的正劇,女演員也都明艷動人。
她們身上是一種張揚的美。
△寧靜演的珍兒
△蔣雯麗演的白玉婷
△何賽飛演的九紅
△斯琴高娃的白二奶奶不算大美女,但卻霸氣十足,印象難忘
海岩曾經說過,為什麼大家總覺得以前的角色經典,就因為他們挑演員不僅僅是「好看」,還得有個性魅力。
像徐靜蕾演《一場風花雪月的事》時,有很多人嫌她不夠漂亮,因為原著裡的呂月月是貌若天仙的女警。
可是海岩卻看中徐靜蕾身上那股倔勁,很像為了愛情奮不顧身的女主。
反觀我們現在的戲,選角就只追求「好看」,而且是非常膚淺的「臉好看」。
《一場風花雪月的事》2013年出過新版,女主是ab。
emmm……精緻是精緻了,但感覺這呂月月是AI演的。
△這劇照給我的感覺又像是一個AI女警了。
這種選角標準,放在電視劇上,就是每個人都美得像一個洋娃娃,眼睛大、皮膚白、身材纖細。
長相、妝容的極度統一,引發了是嚴重審美疲勞。
現在看劇都像做臉盲測試似的,有時候不看演員表,還真不知道誰是誰。
△2014年的《武媚娘傳奇》,華麗的衣服淹沒了每個人的個性。
△今年的《蘇茉兒傳奇》,這三個人分別是劉芊含演的布木布泰,杜若溪演的蘇茉兒,和岳麗娜演的哲哲,我的天啊!
演技降級
隨著電視劇顏值一起下降的,還有演技。
我們拿金鷹獎做一個縱向比較。
1980年代,得金鷹獎的是《末代皇帝》的陳道明、《濟公》的游本昌、《赤橙黃綠青藍紫》的陳寶國…… 都是老戲骨。
△道明叔以前也是姑娘們垂涎的小白臉啊
1990年代,是《編輯部的故事》裡的葛優、《雍正王朝》的唐國強、《渴望》裡的張凱麗……
那時候能拿獎的偶像劇演員很少,那十年間只有《還珠格格》的趙薇。
2000年,拿獎的偶像劇多起來,但水準還是很高。
主打中年觀眾的,有《金婚》的蔣雯麗、《空鏡子》的陶虹。
△蔣雯麗雖然演《金婚》的時候都38了,但還是很靈的。
年輕一點的,則是《永不瞑目》的陸毅,《玉觀音》裡的佟大為和孫儷。
△《玉觀音》裡的佟大為和孫儷有種質樸的美。
以前這些拿了金鷹獎的,都是用演技和角色征服人的演員,他們留給我們很多美好的回憶。
可是這幾年的金鷹獎,注水不要太多。
2014年的金鷹獎視後,有《花木蘭傳奇》的侯夢瑤。
劇本身評分就不高,而且也沒幾個人看過……
侯夢瑤本人,也非常神奇。
入行第一部戲就拍了這個《花木蘭傳奇》,然後就拿了金鷹獎。
按理說應該是表演天才,可接下來就只拍了幾部毫無水花的戲,作品寥寥可數,相信我不說也沒人知道這個金鷹獎視後是誰……
△拿了金鷹獎的《花木蘭傳奇》劇照
當然,侯夢瑤再撲,也只是默默無聞地撲。
今年的金鷹獎才叫一個慘烈。
視帝李易峰,《麻雀》6.3分。
△我承認李易峰的演技有進步,但《麻雀》絕對不是他表現好的一部。
視後迪麗熱巴更恐怖,《漂亮的李慧珍》跌到3.2了。
對於這個結果,除了加油,我也沒什麼可說的。
劇情降級
不過,有時候咱們也不能怪演員,你說劇本身腦殘,他們也很難演得好。
以前的劇好看,是因為劇本都是千錘百煉的。
《西遊記》是我們百看不厭的童年回憶,全部實景拍攝,拍了六年零兩個月,但其實整部劇只有25集。
△全國各地取景的《西遊記》劇組。
「劇王」《大明王朝1566》,目前是豆瓣評分最高的國產劇,9.7分。
2007年播的,46集。
光劇本就磨了差不多9年。
即使是《大明宮詞》這樣寫歷史同人的,當時的編劇也在努力創造一種新的、屬於國產劇的文藝語言。
即便這種創新,在當時有爭議,但也是藝術和創造對不對?
「寫《大明宮詞》的時候,電視裡在正在重播《我愛我家》和《編輯部的故事》,那是由王朔參與編劇的兩部劇,90年代末,作家王朔正憑著自己的作品影響著語言,當時有評論說王朔以筆創造了最具現代性和最富生機的現代漢語。」
「但鄭重和王要說,『我們絕對不要這種語言。我們有一種虛榮。當時說王朔有一種語言上的革新,我們也要有。』(《好奇心日報》)
△2000年播出的《大明宮詞》當年因為台詞太文藝受到爭議,可現在回頭看便成了經典。
再看現在的劇,有這樣的魄力和決心嗎?
大部分的劇都是網絡小說裡的熱門IP改編的,編劇的才華不是用來創造,而是拿來注水。
普普通通的一部小言,就能拍六七十集。
《香蜜》算是今年口碑比較好的仙俠劇,我承認主角演技都不錯,可讓人忍不住吐槽是這劇裡面很多都是強加的副線……
連編劇都承認,一開始只打算拍36集。
《沙海》一樣,開播不錯,演著演著變成了《張日山傳》。
特別出演變成了「特別主演」。
現在看一部劇,都感覺自己上了賊船,前半部和後半部怎麼完全不是同一個故事?同一個主角?
連看個劇都要被詐騙,咱們這些消費降級的窮苦百姓,日子是真的苦?
價值觀降級
除了上面這些,國產劇在2010年以後,還有一點退步非常可怕,就是價值觀。
本來我們的劇,應該是隨著社會發展,變得更開放、更進步。
但可惜的是,現在的劇,卻連十年、甚至二十年前的意識都比不上。
最明顯是在大女主的形象變化上。
1995年,劉曉慶的《武則天》是野心家,作為女性她嚮往權力。
她要爭帝位是因為不想把命運再次放到男人的手上。
△1995年版的《武則天》沒有字幕,但看劇照就知道這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女人。她在劇裡多次說過,她要改朝換代。
2000年的《大明宮詞》,雖然主線不再是爭權奪位,但戲裡的武則天,依然有反叛精神。
她把所有的時間都獻給政治,就是要反抗「女人不能稱帝」這樣的傳統。
到了2011年的《甄嬛傳》,評價很高,9.0,是2010年以後排名前列的戲。
服化道很精美,演員演技很高,故事也不錯。
可是甄嬛作為一個「大女主」,並不像以前的《武則天》,她沒什麼權力慾望。
她渴望戀愛,甄嬛最後走上黑化之路是因為對皇上的愛破滅了,是被逼的。
△甄嬛發現自己是純元的替身,是她走上黑化的第一步。
可她的白蓮花屬性,比起後面的大女主又真的不算什麼了。
2014年的《武媚娘傳奇》,直接把武則天改成了一個戀愛腦。
媽呀,媚娘最大的心願是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賢妻良母」,聽到這句台詞,武則天的棺材板都蓋不住了!
不過,上面還不算噁心,到了8102年,咱們最火的大女主,噔噔噔,居然是《娘道》!
女人生來命賤,生兒子才是正經事,這樣惡臭的劇情現在還在播???
而且更神奇的是,tm這貨還是收視冠軍???
我們的國產劇為什麼會倒退成這樣?
原因很複雜,要解釋這個,我又得再寫一篇文章。
所以在這裡只能指出最明顯的一點,從2010年以後,特別是最近五年,我們提及流量、IP的次數大大增加。
△很多人把2014年看作是流量時代的開始,因為那一年遊戲IP改編的《古劍奇譚》很火,吳亦凡、鹿晗、張藝興、黃子韜四個人也開始回國帶起話題。
流量本身沒有錯。
錯的是把流量當成一切,過度追逐流量的這個時代。
以前能磨出好劇,是因為大家並沒有把收視當作衡量這部劇的第一要素。
「從藝術上說,(那個時候)影視行業還是追求文學對社會的干預影響,對人生影響的震撼。現在已經很難做文學藝術判斷了,只做數據判斷。」(海岩,《新京報》採訪)
當現在出品人都不在乎劇背後的藝術價值,只看商業價值的時候,自然拍出來都是一堆堆功利而毫無靈魂的東西。
△現在我們的國產劇就猶如ab的眼神一樣——空洞。
不過,流量是流動的,資本青睞流量,而觀眾則有選擇流量的權利。
這兩年流量比較高的,都是像《瑯琊榜》這樣沒有「流量明星」的口碑劇。(《娘道》忽略不計,電視收視不能說明一切)
而「流量明星」扑街的作品則越來越多:「湖南衛視最低收視是鹿晗和關曉彤演的《甜蜜暴擊》;楊洋投資6億元+大IP加持的《武動乾坤》,最終首播收視率僅有0.33……」
△《甜蜜暴擊》扑街,頂級流量都帶不動腦殘劇情。
作為觀眾,我很樂於見到這一切。
「消費降級」我們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便宜的替代品,可「影視降級」卻意味著我們即使不花錢也要被垃圾荼毒。
國產劇不能再這樣爛下去。
最近在反褲衩微博上看到一句話,很適合表達我對「影視降級」態度:
「我們要拒絕吃屎,而不是習慣吃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