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在中國是怎麼改造的】那個被格鬥教練K.O.的太極拳師,又一次被打爆了。

本文來源:浪潮工作室

微信id:WelleStudio163

作者:馬元西

雷公太極又輸了。

2018年11月,太極拳師「雷公太極」雷雷復出,參加某武術大賽,又一次落敗。

以下是2018年10月底的對戰影片:

雷公太極賽後幾度哽咽:

「我是一個習練楊氏太極的愛好者,我要說的是,從楊露禪宗師把太極帶進了北京,去掉了彈抖發力,又由楊澄甫大師把小架變成了大架,太極拳就是適合全民健身的一種運動方式。」

「它再不是為了打鬥而生存,但不代表我們的心是軟弱的!」

以下是他的賽後發言,公開說太極不適合打鬥:

熟悉雷公太極的人都知道,這不是他第一次比武失利。

2017年,雷公太極就曾被MMA格鬥教練徐曉東20秒「KO」。

以下是2017年轟動一時的對戰影片: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國產武俠電影裡常常作為必殺絕技的太極拳,在現實中如此弱不禁風?

為什麼今天的太極拳大師們,常常被其他比武愛好者揍得落花流水?

被尊為傳統文化精髓、長命百歲養生秘笈的太極拳,怎麼就這麼不能打呢?

被改造的武術

受到武俠小說和影視作品的影響,中國人往往誤以為太極拳是元末明初的張三豐發明。但太極拳真正形成時間,大致在明末清初,距今不過三四百年曆史。

當時的太極拳也與今天的太極拳截然不同,當初側重技擊性,甚至還有高強度的爆發動作,是對中老年人非常不友好的一種武術。

正如太極拳一樣,你今天見到的大多數武術,其實都與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武術有明顯不同。

民國時期的武術往往比較血腥粗暴,選手們儘管各有門派和套路,但在對打和比武時,常常用上的是蠻力和單獨的格鬥技巧,門派之外「另開小灶」已成為武術界的潛規則。

因此,武術比賽中多有受傷乃至鬧出人命的事件,賽事規定形同虛設。

比如1928年和1929年舉辦的全國武術考試及地方比賽,有人即使被打倒,還嘴硬耍賴是「摔倒」,堅持戰鬥直至被打到撐不住;有的人乾脆氣急敗壞「動口」咬人,把其他選手的臉咬得鮮血直流。

而且建國之前的武術,還有各種在後來人看來「不合時宜」的陋習。

傳統的拜師收徒儀式,崇奉各路被認為有武略的神明,搞得像黑幫開會;弟子孝敬師父師母的種種禮儀和規矩,比如下跪磕頭、繁重禮金,則是徹頭徹尾的封建殘餘;武術團體中更流傳著祖師爺、掌門人神乎其技的傳說故事(比如楊氏太極拳),儼然把他們美化成了天神下凡。

這樣子的「胡鬧」武術,新政權認為必須以「收縮加以整頓」的方式,進行「整理」。

由國家領頭的體育部門順勢出現。

1952年11月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成立,各省的體育相關工作聽命於國家體委的統一指導。

除了更早建立的,負責協調開展地方、省級、國家級和國際賽事的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國家不再允許分散的體育組織或部門存在。

同時期,廠礦、企業、學校機關原有的武術鍛煉小組,農村中原有的武術活動及社會拳社、武術聯誼會等組織,都被整頓或停辦。

民間自行組織的武術、體育活動,由於存在潛在的不可控和危險性,「容易被野心分子或其他壞人所利用」,成為被取締的對象。

兩廣習武風氣素來濃厚。廣西來賓市忻城縣的村民,在30年代起便開始組織小型武館,利用農閒時間請師父教拳,目的只在於強身健體,學費也僅僅只交一點稻穀或者玉米。就是這樣的活動,在50年代後也逐漸被禁絕。

其後,官方主導的武術改造運動開始進行。

具體的方式是,淡化武術中的實戰技擊和對抗性技巧色彩,減少「暴力」成分,把套路確定為武術的主要內容,側重其表演性的方面,並為此制定了一套詳細的規則。

如1958年國家體委頒布的《武術競賽規則》中,對武術進行「套路內容、動作數量、完成時間、動作技術標準」等各方面的統一,並參照競技體操的標準,從動作規格、協調性和風格等方面進行評分。

五年之後的再次修訂,規定一組套路必須在1分45秒至2分30秒內完成。同時期,國家體委對武術套路提出「難度大、質量高、形像美、動作新」的要求,相當於徹底把武術帶上了體操表演式的道路。

把武術中的實戰技擊技巧盡可能消除以防止被人利用,並以「現代體育科學理論」對其進行改造,將武術變成跳操,這非常符合決策者的胃口。

如今在中國大地廣為流行的、經過簡化的太極拳,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簡化太極拳

那麼,太極拳是怎麼被簡化的呢?

我們知道,建國剛開始是實行「一邊倒」戰略的,也就是堅決站在以蘇聯爲代表的共產主義國家陣營。

在體育制度和人才培養上,中國也和蘇聯及東德非常相像。

太極拳的簡化,正值中國全面引進蘇聯的「勞衛制」(全稱「準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時期。可以說,你從小到大體育課所上的內容,基本都是引進勞衛制的遺留。

蘇聯自30年代時發起這項全民健身的愛國運動,到中國建國時,已開展了二十年左右,中國急於借鑒其發展成熟的群眾體育經驗,一時間翻譯出版了許多介紹蘇聯「體育運動理論、技術方法研究」等體育經驗的著作。

▲曾通行一時的勞衛制證書/ 網絡

在新中國看來,蘇聯代表了當時現代科學的頂峰。50年代中國翻譯了蘇聯人伊凡諾夫的《醫療體育》,這本書核心觀點就是體育活動是「健康與力量的源泉」。

一切病人,哪怕身體再虛弱,都能選用特定的運動——體操、遊戲、日光、空氣和水,來幫助復原,增進健康。若與氣候療法、沐浴療法和礦泉療法相配合,將能達到更好的療效。這與當代中國長壽之鄉有異曲同工之處。

著名武術家們原本還為如何簡化和推廣太極拳而發愁,但有了蘇聯的理論武器,人們決定以流傳面和適應性最廣的楊式太極拳為基礎,從原版中精選動作加以改編,創作出新的簡化太極拳。由於全套拳法共包含24個動作,又稱為「24式太極拳」。

具體來講,就是突出「群眾性」和「健身性」,增加了許多體操式的伸展性動作,例如蹬腿、下蹲等,這些都是傳統楊氏太極拳中所沒有的。

因為原版拳法的全部動作都是連貫圓融的,注重動勢的整體一致,不會有如此突兀的動作。在行家看來,這樣的動作做出後,會使身體露出極大的破綻而易受攻擊。加入了新動作之後,簡化太極拳變成了一套健身表演操。

▲1958年,《簡化太極拳》掛圖/ 人民體育出版社

對這套拳的理論闡釋和整理出版工作,有兩個人很關鍵,一個是任職於國家體委的武術史學者唐豪,另一個是武術家顧留馨。

顧留馨最初寫了一個版本的《簡化太極拳》書稿,提交許久之後卻被告知,領導決定暫緩出版。唐豪告訴他,這是因為他沒有了解領導在體育工作方針上的「轉變」,隨後就建議他多多學習蘇聯先進經驗。

唐豪十分認同蘇聯的先進技術和體育方法,熱情地向顧留馨推薦蘇聯的體育思想和生理、醫學著作,甚至將書寄給他,唯恐他找不到、讀不了。

顧留馨也是聰明人,悉心研讀蘇聯著作之後,終於自覺地在書中活學活用。他將「腦髓底反射理論」與辯證唯物論結合起來,從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高度,論證「精神過程(練太極時的意念)」和「肉體過程(練完之後的保健效果)」之間的關係,確立了太極拳養生的「科學地位」。

這個版本提交之後,馬上獲准出版。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常見的體育宣傳海報/ 網絡

與蘇聯合作的針對簡化太極拳等武術的科學研究,也在陸續進行。1956年11月,北京體育學院生理教研組,在蘇聯體育專家伊·彼·柏欽柯的指導下,向全國12個武術表演大會參賽單位的100名武術運動員作了一次生理測驗。

所用的「科學方法」,其實就是使用血壓計、聽診器等常規儀器,測一測運動員做運動前後的生理指數。這比常規體檢還少了幾個項目。

結果顯示,運動員們在血壓、肺活量、動作反應速度、心臟血管系統等方面的表現,要優於常人——這些結論的全部依據就是體檢報告。

蘇聯專家在文章中表示,「任何年齡的人從事武術運動,對人體都可以起良好的影響。因此武術應該成為正式運動項目,在廣大群眾中進行宣傳和推廣。」

重要的已經不是「說了什麼」,而是「誰說的」。

總的來說,建國初期對於太極拳這類武術的整理思路,就是將蘇聯的體操、舞蹈元素加入傳統武術,再配合蘇聯學者的理論加以闡釋,便算是完成了民族武術的改造以及向老大哥的「看齊」。

省時省力的「交際花」

簡化太極拳是國家意志下的產物。但簡化太極拳之所以能成功推廣,還有著現實的原因。

▲2013年1月14日,安徽阜陽,人們戴著口罩在霧霾中打太極拳/ 路透社

在新中國建立之前,全國可以統計到的體育場地數量僅4000餘個,像樣的體育場館更是只有132處。

根據前體育總局局長劉鵬的說法,在第五次、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中,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了1.03 ㎡和1.46 ㎡,分別是建國初期的101倍和143倍。按照這個比例推算,建國初期的國民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大約為0.0102 ㎡。

這是多大一塊地方呢?據統計,正常成年人的腳掌面積,介於0.02-0.025 ㎡之間。

這樣算下來,建國時每個中國人擁有的體育場地,還沒有半個腳巴掌大。在這種情況下開展要求高、難度大、專門性的體育活動,自然是不現實的。

比如,跑步的基本條件是跑道平坦、坡度和緩,不至於有異物硌傷跑者,也不會讓跑者費力。這在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區尚可以解決,但在崎嶇荒蕪的山區,一條合適的跑道就比較難找。

如果沒有專門的游泳館或游泳池,江河湖海原本也可以成為良好的游泳場地,但是自然河湖的水流、水深情況都不易控制,溺水等意外情況會成為人們生命的重大威脅——而中國廣大鮮有河湖的內陸山地,游泳就更是奢望。

幾乎所有的球類運動都有較高的場地要求。一個標準籃球場的面積是420 ㎡(長28 m*寬15 m),足球場更是龐大到需要4050-10800 ㎡的場地。看起來要求最少的乒乓球,球檯面積雖然只需要4.1785 ㎡,但是符合標準的場地也至少得達到98 ㎡(長14 m*寬7 m)。

並且,大部分球類運動還需要專門的器械器材(球、球拍、球架等),在物資匱乏、消費憑票的時代,專門生產和購買體育運動器材,絕對是普通人日常需求之外的奢侈品。

而太極拳的優勢就在於,它不要求特殊的運動場地和器械,活動範圍也不大,只要有空有閒心,田間地頭、車間廠房、餐廳臥室,隨時都可以練一趟,幾乎是零成本的活動。

經過簡化後的太極拳更是省時省力,比起一套耗時20-30分鐘的完整楊氏太極拳,練完簡化太極拳僅需5-8分鐘,也就是普通人喝杯茶的工夫,簡直是一項完美符合群眾體育活動要求的運動。

顧留馨自己也說,「我準備編寫一套\’太極拳廣播操\’,初稿以易學、易記、易練,佔地不廣為原則,以利於在機關、廠礦內推行」。

正是由於脫胎換骨之後的簡化太極拳集鍛煉、養生、保健、文化傳統於一身,太極拳搖身一變,還成了外交大使。

1956年10月,周恩來和賀龍訪問越南時,對胡志明介紹了太極拳的醫療保健作用,胡十分感興趣,表示希望學習。

數月後,國家體委安排顧留馨赴越教授簡化太極拳。課程早、晚六點左右各一次,胡志明都積極參加,原計劃40天的課程安排,在胡志明的要求下延長到了兩個月。

期間,簡化太極拳的說明書被翻譯成越南語,油印多份以待傳閱推廣。胡志明還讓國防部、體委、文工隊、武功隊派員,與他一同學習太極拳,作為以後的教練培養。顧留馨將簡化太極拳和楊氏太極拳都教給了越方人員。後來胡志明訪華的時候,顧留馨還陪他溫習了十多天。

簡化太極拳的創編者李天驥也有參與類似工作。1959年10月周恩來在北京會見時任日本自民黨顧問松村謙三時,同樣向他介紹了太極拳的內涵、哲理和健身效用,引起對方興趣,李天驥就負責後續的太極拳教授工作,日方人員還將太極拳教材和影片帶回了國。

改革開放後,李天驥又先後六次赴日訪問,開展太極拳教學,被日本武術界稱為「太極拳之父」。

在友好鄰邦間起牽線搭橋作用的太極拳,會贏得「民族英雄」般的地位,當它搖身一變成為「中華文化形像大使」時,更會使無數人對它沉醉癡狂。

外國友人或許並不知道我們的武術國粹經歷過如此的脫胎換骨,將其當成聖物追捧也並不奇怪。只是已經對各種「改造」見怪不怪的普通中國人,最好不要痴迷什麼太極「隔空打人」,不然你真的會被打得很慘。

參考文獻:

[1]趙薇,朱漢國.論中共體育工作的政治化——以農村群眾體育為中心(1927-1965)[J].甘肅社會科學,2013(6):100-104.

[2]張曉義.「一邊倒」時期中國體育國際發展戰略的歷史回顧[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10):5-8.

[3]馮曉麗.建國以來群眾體育政策的變遷特點與影響因素[J].體育學刊,2012,19(3):41-45.

[4]袁青,張愛紅.新中國成立初期武術學術討論的歷史審視[J].體育文化導刊,2014(3).

[5]楊祥全.根基乍立——新中國武術史之一[J].少林與太極(中州體育),2012(3):1-7.

[6]周偉良.中國武術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忻城縣誌編纂委員會.忻城縣志[M].廣西人民出版社,1997

[8]周偉良.競技武術套路運動的歷史透視[J].體育文化導刊,2003(7):18-21.

[9]Riordan J. Sport under Communism: the USSR Czechoslovakia, [10]the GDR China, Cuba[J].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78, 55(4):612.

[11]諶旭彬.也許,這麼多年來,你練的其實是「蘇聯太極」[OL].

[12]顧留馨,顧元莊整理.顧留馨太極拳研究[M].山西出版集團,2008.

[13]伊·彼·柏欽柯.武術對人體的影響[A].見: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運動司武術科.武術運動論文集[M].人民體育出版社,1958.

[14]伊凡諾夫.醫療體育[M].青年出版社,1951.

[15]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運動司武術科.太極拳運動[M].人民體育出版社,1958.

[16]陳元欣,王健,劉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體育場館供給的歷史回顧[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3(4):411-418.

[16]劉鵬.從「東亞病夫」到體育大國——新中國體育60年[J].求是,2009(16):25-27.

[17]劉鵬.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努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N].人民日報,2016年10月10日,第14版

[18]楊祥全.曙光再現——新中國武術史之四[J].少林與太極(中州體育),2012(6):1-7.

[19]周慶傑.太極拳與公共外交[J].中華武術,2012(5):63-66.

閱讀原文

這個拜入武當的美國年輕人,成了張三丰的傳人

xxx

廣東一位功夫高手,讓「寸拳」在海外火了

xxx

太極拳名人馬保國正炙手可熱,商人已經因此賺到錢了

xxxx

「遠離武林是非」上熱搜的太極拳名人馬保國,出身於什麼樣的武術世家?

xxx

武俠電影愈來愈少了,老去的功夫巨星們後繼無人

xxxx

1928年,中國第一次「武林大會」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