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有那麼多中國人覺得,2018美國中期選舉能影響中國命運?

本文來源:智谷趨勢(微信id:dgtrend)

作者:S博士、DJ

如果不是貿易戰,有幾個中國人會關心美國中期選舉?搞得現在人們都不直接說中期選舉,而是說「這個星期將會改變世界進程」。

中期選舉由一系列選舉組成,重頭戲是國會選舉,包括全部435名眾議員以及三分之一(這次是35名)參議員。一般在兩次總統大選之間的偶數年份舉行。

以下兩種設想在中國的分析文章中比較常見——

如果特朗普取勝,最樂觀的預測是共和黨能拿到230、甚至250以上的眾院席位,那麼參眾兩院在背後支持的特朗普就更可以為所欲為,中美關係會更難;

但如果民主黨能掌握兩院,哪怕只是眾院,按照美國的說法就能讓特朗普變成一隻「跛足鴨」,被處處掣肘,這對於不堪忍受特朗普的人很重要,當然也包括很多中國人。

於是,有媒體從中國立場出發把這次選舉稱為「美國最重要的一次中期選舉」。

自尼克森時代以來,從來沒有一屆美國政府比這屆表現出更濃的惡意。

不過上天何曾偏袒過誰,就在11月7日(美國時間)開始投票的前兩週,風雲突變,此前一直不被看好的民主黨大有逆襲之勢。

看點就是這麼開始的。

01

對於中國很多政府決策部門、商業機構來說,美國中期選舉不得不盯緊點。

為了貿易摩擦熬這麼久,不就是要等著這一刻好下決心嘛。這至少關係到中美雙方將以何種姿勢進入下一個回合。

緊張的可不僅僅是貿易摩擦,美國國內已經開始在一系列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觸碰中國的神經——比如給台灣問題增加「美國存在」的色彩,國會對插手西藏事務的撥款等等。

中期選舉之後究竟是出現一個對華更強硬的美國,還是一個留有轉圜餘地的美國,當然有極大不同。

在吃過之前準備不足的虧之後,預案早就備下,就等著看結果下菜碟了。

不能任由特朗普這麼無所顧忌、不按常理出牌,但人家畢竟是當世唯一超級大國的最高領導人。經驗表明,除了美國政治體制、除了美國人民,一般情況下能製住他的人還真不多。

過去2年,美國國會共和黨說了算,你囂張點也就罷了。馬上,就不一定了。

現在,最有希望約束特朗普任性的,除了距離美墨邊境還有1000公里的「流民」縱隊,就是中期選舉。

依據歷史統計數據,自1982年以來,除了2002年的中期選舉執政黨席位增加,剩下的無一例外都是被削弱。

只要能不讓共和黨掌控國會,只要能讓特朗普不爽,民主黨的支持者們會抓住一切機會的。更別說民主黨一旦掌握國會就能立刻發起對特朗普彈劾的巨大誘惑了。

然而,前提是首先民主黨得贏下眾議院,然後才有「然後」。

特朗普當然知道其中的利害——新總統第一屆任期內的中期選舉歷來也被看作是一次信任投票,說它是特朗普政策的決定時刻也不為過。

之前特朗普的支持率一路提升的時候,他以70歲高齡為共和黨參選人站台不遺餘力,民主黨也沒提出什麼像樣的政治綱領,都覺得特朗普又要創造政治神話了。

咦!變數最後關頭還真就來了。不知道該感慨政治得波詭雲譎呢,還是說希望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02

變數一:特朗普支持率最關鍵時候走低了。

有一句話叫:民調再準也準不過投票。

但投票只能在結果出來後,誰不想「大事早知道」呢?

我們選了美國政治調查中久負盛名的蓋洛普,根據它的一項對特朗普上任以來支持率的追踪。我們發現,支持特朗普「V」型反轉在2018年6月就走到了頭,然後整體處於下滑中。

在中期選舉前的2個月開始上躥下跳,一會拉低到38%的接近他個人執政最低位,一會拉升到44%,接近最高值。

美國廣播公司新聞說,特朗普的支持率是「自1954年以來,所有總統在進入中期選舉時最低的。」

這種短期震盪,預示了此次投票不確定性大增。

變數二:媒體預測給出強烈的心理暗示。

美國媒體、網站每次選舉前,都會發布一系列的調查統計數據,我們在此列舉了幾個,其中有偏向共和黨的,也有偏向民主黨的,也有相對中立的。

從媒體發布的數據可以看出,共和黨的眾議院真要失手了。

美國主要媒體對中期選舉預測:

參議院倒是穩穩的——也就是保住了一半的席位。眾議院基本給人一種要變天的感覺。以統計方法和數據分析見長的美國網站Five Thirty Eight(538是選出美國總統的選舉人票的數量)更是給出了共和黨準輸的數據。

這些結果會給投票人強烈的暗示,尤其是猶豫不定的中間選民。

變數三:莫名而來的「藍色衝擊波」。

千算萬算,這是最被漏算的一個。

議員們有任期。一般而言,只要不是太老、另有追求、犯了大錯大都會謀求連任,而且成功率不低。但是今年「跑路」的共和黨議員有點多。

Me too運動還有其他不當行為的指控擾亂了共和黨的退休情況,迫使一些議員提前離開國會。截至目前,已經有至少44名眾議院共和黨人宣布退休、競選更高的職位或直接辭職,與此同時只有20個民主黨人有這打算。

許多跑路的共和黨人偏偏出現在特朗普2年前曾勉強獲勝的地區,如新澤西州、密歇根州。沒有了老共和黨議員的保駕護航,新人要從新開始對抗民主黨的地方精英,難度那就大了。

03

這三個變數的集合,讓民主黨看到了翻盤的希望。

如果按照上面媒體預測,民主黨果真拿下了眾議院,會怎麼對付特朗普呢?

最具威懾力的是「彈劾」,而且它一定會發生,因為發起彈劾只需要眾院簡單多數就可以了。

但彈劾注定是雷聲大雨點小——彈劾案發起在眾院,但審理則在參院,每一項罪名的指控需要三分之二的多數才能最終定案。共和黨佔多數的參院,哪怕只是採取個拖字訣,都很容易把這屆任期托完。

至於特朗普那些被民主黨人痛恨的政策,該做的特朗普大部分都在前2年做完了。

內政方面,2017年末通過減稅法案,2018年2月提高政府赤字上限還有一系列改革,這些大多都已經成為法案,而且執行情況良好,民主黨不大可能去挑戰。就算真想挑戰,要湊齊兩院三分之二的反對票,哪有那麼容易?

外交方面,比如重新檢討對美伊核協議的態度,就更別提了,美國憲法規定的外交權基本上在總統手中,國會可掣肘的地方實在不多。

共和黨與民主黨真正能刀對刀、槍對槍幹一仗的是「特朗普醫改」法案。廢除「奧巴馬醫改」,是特朗普目前唯一未竟全功的事情,幾經波折最後終於闖到最後一關——參議院,但就是在共和黨佔多數的參議院,以2票之差被否決。

如果這次選舉之後,眾院被民主黨掌握,那麼特朗普這個任期就只能圍著「奧巴馬醫改」小打小鬧了。

想來想去,民主黨就只能幹些成事有餘敗事不足的事。

比如在特朗普花錢上製造麻煩,但還不敢真得不給,只能是數額上減點,分配事項上討論討論……所能起得最大作用就是,降低特朗普政府的效率。

但這可能導致一個反效果,讓特朗普在一系列政策上表現得更加激進,以增加和國會博弈的空間。

所以,這是一場對美國民主黨重要的選舉,也是對特朗普重要的選舉,關係著他2年後的連任。

對中國而言,民主、共和兩黨偏偏在貿易保護主義上有一致追求,在對中國的態度上也只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別。

按照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偉的觀點:兩黨目前在推行強硬的對華政策方面有強烈的共識,這種共識不僅指政策的基本意向和內容,而且涉及到各個行業領域。

所以,任何抱有幻想的人還是早點洗洗睡吧。

中國無論怎樣都依然要面對特朗普,面對一個已經對中國充滿警惕的美國精英階層。在原則性問題上,中美都不會輕易讓步,衝突還會延續。

04

北京時間今夜,美國中期選舉將正式開始。

特朗普執政兩年,我們看到自「9·11」以來美國迅速擴大的「分化」。

在國家利益、貿易、移民、平權醫改、減稅、女權主義……諸多問題上,美國社會表現出的支持傾向、好惡越來越向兩個極端集中。

因為這一切都是圍繞特朗普發生的,於是特朗普也就越來越成為一個現象:無論支持還是反對都不吝於表達。

但有一些數據不會撒謊。比如:

美國消費者對兩黨的信心指數,與美國社會分化意外地趨同。越支持共和黨的人,對經濟的信心也就越足。

還有這個:

過去12個月,通過Google搜索共和黨與民主黨的人數,雖然你無法區分人們檢索時的好惡,但共和黨的人氣無疑領先於民主黨太多。在選舉的時候,往往曝光率就是選票。

當然,民主黨花了更多的錢,把這次中期選舉搞得不亞於總統選舉。

根據最新的統計,美國國會中期選舉直接和間接支出到投票當天預計會突破50億美元。比2014年上漲超過30%。

但希拉里上一次錢就比特朗普花得多,最後還是輸了。

特朗普的民調是在下滑,但一份美加墨貿易協定以及與中國最高領導人的一通深夜電話,就足以讓他穩住一些農業基本盤。

民主黨如果聲勢高得太大,反而會幫了特朗普的共和黨,它會讓更多的人參與投票。

投票的人會記得特朗普是一個「Promises made, Promises obtained」的總統,翻譯成中文就是「信守承諾」,這大概是對美國在任總統最高風評了。

民調是民調,但投票時會有人記得美國GDP增長屢創新高,失業率屢創新低……

民主黨最大的希望,大約就在美國的「制衡」的政治傳統了:不希望讓一個人、一個政黨在美國權力結構中獨大。

一切都將在幾十個小時後見分曉。

美國政壇的變數的確存在,但長遠看,中美關係依然障礙重重。

-END-

閱讀原文

川普前發言人:川普可能參選2024美國總統大選。駐美記者:川普人氣未減,江湖地位還在

xxx

川普提出向中國索賠10兆美元,白宮不置可否

xxx

懂王復仇記:特朗普離開白宮的100天

xxx

美國喬治亞州立法要求對投票者的身份核實引起企業界反對,川普號召民眾抵制企業

xxx

頂級流量天王川普可能要推出自己的社交平台,臉書正考慮將帳號還給川普

xxx

美國會將投票是否彈劾川普。12年6萬條推文全沒了,川普被封號後,推特一夜蒸發168億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