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金庸的父親成為時代的犧牲品,1981年,鄧小平接見金庸,當面致歉。

以下內容摘錄自:人民日報、澎湃日報、觀察者網

1970年代,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俠小說在內地尚未公開發行。

鄧小平從江西返回北京後恢復工作不久,就托人從境外買了一套金庸小說,愛不釋手。

鄧小平是金庸等人的武俠小說在中國內地最早的讀者之一。

1978年,鄧小平在廣州接見了武俠小說作家梁羽生。

1981年,鄧小平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了武俠小說作家金庸。

鄧小平讀武俠小說並非完全是為催眠和消遣,他能夠將自己的命運聯繫書中人物的命運思考人生,獲取人生的精神力量。

1981年,他會見金庸時說:「歡迎查先生。我們已是老朋友了。你的小說我讀過,我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啊!你書中的主角大多歷經磨難才成大事,這是人生規律。」

1981年,金庸先生被鄧小平接見回到香港後,立即給鄧小平專寄了一套《金庸小說全集》。

也就是在鄧小平會見金庸後不久,金庸小說在內地「開禁」,並很快成為暢銷書。

以下影片是金庸講述和鄧小平會面:

以下內容來源:《文史月刊》2012年02期、法律讀庫(微信id:lawreaders)

原標題:錯殺了金庸的父親查樹勳

整理:賴晨

「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

2000年年初,金庸在其自傳體散文《月雲》中寫道:

「從山東來的軍隊打進了宜官的家鄉,宜官的爸爸被判定是地主,欺壓農民,處了死刑。宜官在香港哭了三天三晚,傷心了大半年,但他沒有痛恨殺了他爸爸的軍隊。因為全中國處死的地主有上千上萬,這是天翻地覆的大變。」

「宜官」是金庸的小名,是他父親查樹勳(一說為查樞卿,又名查荷祥、查懋忠)給起的。

金庸並不姓金,而是姓查,本名查良鏞。「金庸」是他的筆名,由「鏞」字一分為二而得。

1924年2月,金庸出生在浙江省海寧縣袁花鎮。海寧查家在當地是數一數二的世家望族。

在查家祠堂上,恭恭敬敬地懸掛著一副對聯:「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這是康熙皇帝親筆為查家御書的一副對聯。

在康熙御書旁邊,記錄著查家的功名榜,上面記載著幾十位在各朝各代有功名的查氏族人,其中官至翰林的並不鮮見。

在康熙一朝有兩位,一是康熙的侍從大臣查升,二是翰林院編修、著名詩人查慎行;雍正時則有禮部侍郎查嗣庭(查慎行弟)。當時查家稱為「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

金庸祖父查文清1886年考取進士,曾經在江蘇丹陽任知縣,後因政績加同知銜,是海寧查家最後一位進士。

其膝下除查樹勳以外,還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是個大家庭。

查樹勳生於1897年,排行第三。其大哥是清朝的秀才,二哥是北大國文系的高材生。查文清因為丹陽教案被革除職務,回鄉閒居。

經過一番變故,到了金庸父親這一代,查家已經衰落了。

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查文清死後,留下一些家宅和田地。

到金庸出生那年,查家還有3600多畝土地,100多戶佃農。

查樹勳是中國三大教會大學之一的震旦大學畢業生,受過西式教育,比較開明,屬於那種過渡時代的「中西混雜」的人物。

他不再恪守先輩從文的傳統,一改而從商。

22歲大學畢業後,他開始經營海寧的大來錢莊。抗戰期間,大來錢莊毀於炮火,使他一度心灰意懶,無心再做生意。

直到晚年,他才重整旗鼓,再度經營查家錢莊——義莊。

金庸之父查樹勳將1000畝水田充當本族義田,周濟宗親,興辦教育

查氏義莊始建於1825年,辦理贍賑業務,周濟宗親,興辦教育。查氏將1000畝水田充當本族義田,查氏子孫將其視為祖產,請地方官將其另立戶名,登記註冊。

這些義田是上好良田,旱澇保收。扣除賦稅及損耗,一般每年可收租谷3500石,將其變賣成銀元,再由管理人員買米,按月發給族人。

每到秋收,查樹勳視年成好壞,給佃農減租或免租。他還從義莊拿出一筆錢,興辦了龍頭閣小學,作為龍山學堂的分部,孩子們均免費入學。

本鎮金竺莊有個窮秀才的兒子楊德舉考取了震旦大學,窮秀才樂極生悲,激動之下竟然心臟病發作死亡。查樹勳聽說後,帶著管家前往,買了一副上好棺材,從查氏田地中劃出一方換來墓地,擇日安葬了楊秀才,費用從義莊支付。幾日後,他又讓人送給楊德舉一筆錢,作為其學費。

1914年,查樹勳娶19歲的徐祿為妻,徐祿是大詩人徐志摩的堂姑母,即徐祿是徐志摩之父徐申如的堂妹。

徐祿讀過私塾,不僅知書達理,喜弄詩文,而且思想開明,作風民主。閒暇時,她總是手不釋卷,研讀把玩,讀書成為其怡情消遣的方式。

查樹勳與徐祿感情甚篤,先後生下五子二女(即良鏗、良鏞、良浩、良棟、良鈺五子,良繡、良璇二女),金庸是老二。

1937年,日軍侵入江南,他的家鄉慘遭轟炸,查樹勳夫婦帶著全家逃難,徐祿得急性痢疾病亡。當時,13歲的金庸尚在嘉興讀書。

金庸的繼母名叫顧秀英。11歲時,顧秀英押給查家當丫環,起先伺候金庸的祖母。徐祿病亡滿3年後的1940年,查樹勳續弦再娶,小他17歲的顧秀英便做了他的新妻子,先後生下良鋮、良楠、良斌、良根四子和良琪、良珉二女。

顧秀英是位賢妻良母,對丈夫唯謹唯慎,處處謙讓;對前房和親生的兒女,沒有親疏之別,給予同等的母愛。

解放初,查樹勳早逝。1958年,在無糧無柴的歲月裡,她賣掉了所住的兩間老房以維持生計,不料被誣以「地主婆要反攻倒算」的罪名,遭受了三日三夜的毒打。

回到家,她對兒女們說:「什麼苦我都能忍受,只盼著養大你們,有書念,對得起你們早死的父親。」

顧秀英於1989年去世,享年77歲。

查樹勳對金庸相當憐愛,同時對他給予厚望。

有一年聖誕節,他送給小金庸一本查爾斯·狄更斯的著作《聖誕頌歌》作為聖誕禮物。此書講的是一個冷酷的守財奴的故事。

在一個聖誕之夜,守財奴史克魯奇遇到了從前與他合伙的一個死者的鬼魂,鬼魂告訴他,將有三個聖誕精靈帶他外出遊歷,接下來就開始講述他的這三次遊歷。

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小金庸,直到成年,他還把此書帶到身邊,每當聖誕夜就拿出來讀上幾頁。

查樹勳看到兒子一天到晚看書,不喜歡運動遊戲,體質羸弱,很擔心,便常帶他去野遊,帶他放風箏、騎自行車。但金庸對這些興趣不大,只是敷衍了事。

無奈之下,查樹勳想到了妹妹查玉芳,她愛好舞劍,便將金庸交給她管教。

查玉芳常和天南海北的女俠聚會,金庸耳染目濡,也喜歡起武俠小說。

他後來所寫的眾多武俠小說中,那眾多女俠展示的那些劍式名稱,很多是聽姑媽和她的俠友們講的。

鄧小平會見金庸,向金庸道歉,微笑著說:「團結起來向前看!」

新中國成立初期,一場「鎮反」運動在全國轟轟烈烈地展開,「殺、關、管」三管齊下。

由於殺人批准權力下放,有的地方出現了亂捕亂殺現象。查樹勳因為兒子在香港,自然被扣上有「海外關係」的帽子,連同不法地主罪名一併審查。

不久,查樹勳被列入「管」的名單。

1951年1月後,從上到下捕殺反革命分子的進度加快,他被升格為「關」的對象。

鎮壓人員組織村裡人揭發其罪行,可他一貫行善積德,對村民友好,且年年資助窮人,所以沒有一個人控訴他。

最後鄰村一個殘匪揭發他窩藏槍支。於是,他進入「殺」的名單。給他羅織的罪名有抗糧、窩藏土匪、圖謀殺害幹部等。

其實,「抗糧」是謬誤。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徵收公糧,因為糧食在佃農手裡,佃農自己交了,查樹勳家所交的糧就少了。

至於「窩藏土匪」,指的是顧秀英弟弟(浙南山區殘匪)曾在其家躲藏了幾天。「圖謀殺害幹部」指的是那支手槍招來的莫須有的罪名。

許多年後,金庸大妹查良琇說出了那支手槍的真相:

繼母顧秀英弟弟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將一支手槍偷偷藏在姐姐家後院的糧庫內。這事查樹勳夫婦並不知曉,壓根就沒見過。不料,顧秀英弟弟把此事泄露給自己的同道。

1951年4月26日,查樹勳被從監獄裡拉出來,對照姓名、照片後,不換衣服,不賞酒飯,五花大綁甩上刑車,即開向袁花鎮查樹勳所辦的龍頭閣小學的操場。到達操場後,4人一批,立即槍斃。

金庸繼母事後才知道消息,強忍淚水來收屍,只見丈夫橫屍操場邊的田埂上,身下一灘血。

妻兒們把遺體拉回家,連夜掩埋,不敢留有墳頭。

顧秀英堅信丈夫是無辜的,在丈夫死後的30多年裡,多方申訴,為其平反而奔走。

1981年7月18日,鄧小平會見金庸,向金庸道歉,微笑著說:「團結起來向前看!」

金庸點點頭,說:「人入黃泉不能復生,算了吧!」

鄧小平接見金庸之後,浙江省海寧縣委、縣政府與嘉興市委統戰部、市僑辦聯合組織調查組,對金庸之父查樹勳的案件進行了複查,發現是件錯案冤案,遂由海寧縣人民法院撤銷原判,宣告查樹勳無罪,給予平反昭雪。

1985年7月23日,海寧縣人民法院就查樹勳重判案的《刑事判決書》云:

「原判認定查樹勳在解放後抗糧不交,窩藏士匪,圖謀殺害幹部以及造謠破壞等罪行,均失實。至於藏匿槍支一節,情節上與原判的認定有很大出入。

本庭認為,原判認定查樹勳不法地主罪的事實不能成立,判處查樹勳死刑屬錯殺。

經本院審判委員會討論,判決如下:撤銷海寧縣人民法庭一九五一年四月二十六日第134號刑事判決,告查樹勳無罪。」

閱讀原文

本來就是公務員的《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到上海市政府上班了

xxx

正黃旗是哪來的自信?

xxx

聊一聊精神病人張獻忠

xxx

中國人口2000年

xxx

我去成都的大三國志展,看拍向亂世的兩塊磚頭

xxx

民國時期,為什麼官民都只認貨幣「袁大頭」?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