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量子學派(微信id:quantumschool)
作者:李卍
熊孩子總是喜歡捅“馬蜂窩”
大數據:皇帝的新衣
你們知道我們在造假,我們也知道我們在造假,我們知道你們知道我們在造假,你們也知道我們知道你們知道我們在造假,但是我們依然在造假。
這是數據刷量者內心深處信奉的至理名言。
在這樣一個流量為王的時代,沒有大數據,全是偽數據。
用戶規模造假,內容抓取,水軍粉飾營銷,就連一些央視節目,也與宣發公司一起肩並肩造假,大家心照不宣地愉快地玩了很多年,直到被一群“不懂規矩”的年輕人說皇帝沒穿衣服。
這小孩子,真幼稚,誰不知道這數據是假的呢,要你說。
“殭屍鬼城”僅是冰山一角
2100萬條“真實點評”,1800萬條偽造數據
估值175億的馬蜂窩,一下被捅得面目全非
四處逃竄的馬蜂,圍繞著水軍久久不散
水軍冤啊,卻又不冤。
流量為王的市場,造假早是公開的秘密
刷量是司空見慣的存在
連隔壁鄰居,一臉正氣的王老師
都知道微信投票競選參賽作品
花個200塊,就能搞定一切
這座“殭屍鬼城”顯然僅是冰山一角
“偽數據”時代需要被捅一捅嗎?
不過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偶爾看著污濁的大海裡翻起一朵浪花
7月,大眾點評因為偷搬小紅書評論上了法庭
2月,B站用戶瞪大眼睛盯著自己的視頻別樣重開
A站、快手、微博、秒拍等平台默然安靜
各家你方唱罷,我登場
卻始終不敢把這層窗戶紙給捅破了
水軍堆造成的“真實世界”
作為灰色產業鏈的構成
水軍一直是個神秘的存在
來無影、去無踪
卻又互聯網生活中一股重要的力量。
如果在百度上搜刷流量
會發現他早已不是單獨作戰
流量軟件氾濫的背後
是整個水軍行業成形的表徵
這個產業已然高度工業化,且分工精細明確
上至網絡公關、營銷公司、知名大V
下至水軍技術團隊、黑產,以及無數的底層發帖者
自成體系,通過價碼高低聯動
【抖音粉絲】
2元/百
【微信公眾號粉絲】
掃碼關注——0.5元/個
搜索微信號——關注7元/百
【微博粉絲】
殭屍粉——60元/萬
初級粉——80元/萬
高級粉——130元/萬
頂級粉——240元/萬
【微博實時熱搜榜】
前3名——5萬
前5名——4.5萬
前10名——4萬
前20名——3.5萬
前30名——3萬
【鬥魚tv人氣】
……
在這樣水軍注成的世界,我們看到的數據是這樣的:
《孤芳不自賞》全網150億播放量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全網309億播放量
《楚喬傳》全網400億播放量
而紅遍整個大亞洲的《江南style》不過30億播放量
三部劇加起來,更相當於全國13億人口每人看了65次。
更神奇的是,我們每日接受的信息是這樣的:
【蔣勁夫與女友互相取關】熱搜第一【倪萍瘦了】熱搜第二
【趙麗穎回怒網傳爆料】熱搜第三
如果回顧整個2017年
楊冪登上熱搜榜229次,在榜總時長172923分鐘
鹿晗就更厲害了,上榜270次,在榜總時長180825分鐘
做個小學數學題
180825分鐘,約等於3014小時
也就是365天,
我們每日見小冪冪大概7.89小時
鹿晗哥哥大概8.26小時
在這樣金錢砸染的偽流量世界裡
有些東西是假的,生活也能把它過成真的
不用奶頭樂,我們也能每天笑呵呵
沒有“大數據”
只有“偽數據”
娛樂產業中的造假,其實只是眾多偽數據鏈上最顯眼的一環。
數據造假攀爬著網紅經濟藤條
早已肆虐於遊戲、電商、互聯網金融等領域
儘管每領域的造假手段略不一樣,但是根基相同
以電商造假為例。
有種做法是通過電視盒子和家用路由器來刷單。
利用安裝時刻裝上木馬
從而獲取用戶的各種電商賬號,幫助各種電商公司刷單。
而要操作這些動作
這可非一般刷單公司可操作
背後需要大玩家來支撐
在這個造假的世界裡,刷量只是表面假象。
造假鏈牽動整個利潤鏈,才是真正的真相。
一個單純生產加微信號的公司老闆,年收入能到達到上億。
一個100萬粉真粉不到5萬的假時尚博主,年收入能達百萬。
一個單純作為中介的假買家秀平台,年收入能達千萬。
但這都是寄生平台的諸位蠶蟲
最終贏家始終還在平台
不管怎樣,阿里巴巴
亞洲第一家市值超過4000億美元的公司在中國誕生。
這條盤綜錯雜的偽數據產業鏈
最深的頭部還是互聯網圈的各種大佬
那是中國互聯網經濟見不得光的影子
折射的是各種玩家在水下赤裸裸的慾望
一級市場裡,
VC投資了互聯網公司,就進入擊鼓傳花的遊戲
默不作聲地“鼓勵”數據造假
公司會更快拿到下一輪錢
然後一輪輪傳送到上市。
二級市場裡,
大量的傳統公司在轉型,進行互聯網+改造。
但是改造何其難?
有多少互聯網公司在倒閉,何況傳統的上市公司?
紅火的電商世界裡
一直有個龐大的灰色地帶
商家、代發、接單、假買家秀……
這些將產品從線下拉到線上的上市公司
有多少將造假的收入作為“互聯網+”
完美地併入到公司收入
悄悄地推動股價
赤裸裸的資本慾望
正推動著偽數據鏈在各產業中愈加鞏固
這次捅破的不僅僅是一個“馬蜂窩”
而是一個全民“偽數據”時代
一個熊孩子捅了“馬蜂窩”
阿加莎·克里斯蒂有一部小說
講的是一列飛馳列車的豪華車廂裡發生一樁命案
偵探費盡周折尋找兇手,結果發現,整節車廂裡所有人都是兇手。
現實有些事件比小說更加弔詭離奇:
在追逐高流量的這趟“列車”上,所有角色都是參與違法行為的“兇手”。
然而,在這起“兇案”中,似乎找不到受害人。
受害者當然有,只是不在他們的視線範圍之內。
原來以為有了大數據,這個世界變得更真實
後來才知道,都不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豆瓣評分是假的
視頻彈幕是假的
直播用戶是假的
微博粉絲是假的
論壇點贊是假的
淘寶評價是假的
微信閱讀量是假的
…………
馬蜂窩非常委屈:
大家都在造假,為什麼你只敢捅“馬蜂窩”?
另外的流量平台都在抿著嘴偷笑,活該你倒霉。
因為在他們心中,答案只有一個,他不巧碰上一個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