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一座假的文青勝地?

本文來源:網易浪潮工作室

微信id:WelleStudio163

作者:張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廈門成為了中國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們的熱門旅行目的地。

只要你有興趣問問身邊的人,絕對能找到一兩個去過廈門的朋友。

如果你再問他們分別去了哪裡,他們的答案可能都會是:鼓浪嶼、廈門大學、白城沙灘、曾厝垵……諸如陽光、沙灘、海島、異國建築、民宿、塗鴉與明信片等等元素,構成了人們對廈門的全部印象。

更有趣的是,儘管廈門是經濟特區,但提到廈門人們第一反應只會是“文藝”——你在互聯網上檢索關於廈門的旅遊攻略,十有八九都帶有“文藝”、“小清新”字樣。

廈門只會是暢銷書作者大冰筆下的“遠方”,或者是《同桌的你》、《一起來看流星雨》等各路青春愛情影視劇的拍攝地,不可能有其他的形象。

為什麼同為經濟特區的珠海或汕頭,就享受不到這種待遇?為什麼廈門會成了“文藝青年的聖地”?

廈門過去並不文藝

與人們的認知相反,廈門成為文藝青年的旅行聖地,時間並沒有很久。

學界通常認為,八十年代才是中國的旅遊業發展的起點,此前雖然有文人墨客瀏覽名山大川,但終究只是少數。

當80年代走來,經濟發展成為第一要務,因公出差的人數增多,借出差機會順便旅遊也就成了常事。也是由於經濟發展的需要,部分城市才想到要重新撿起旅遊業。

在六七十年代,風景園林和文物古蹟都被說成是“ 封、資、修” , 所以很多人文景觀都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在蘇州,由於到處發展工業,城市污染非常嚴重,在五十年代還有一百多處景點,到了1978年就能夠開放的就只有七、八處,而這是八十年代初中國城市普遍存在的問題。

即便是發展旅遊業,滿目瘡痍的城市也難以成為“旅行”的終點,城市們能給旅客們提供的就只有跟政治無緣的名山大川。比如中國發行的第一套明信片,就是1984年的《桂林山水》。

隨著城市的不斷建設,人文景觀才逐漸復活,新的旅遊城市開始嶄露頭角。

在1982-2001年這20年的跨度裡,城市旅遊人口增長最快的三座城市是大連、昆明和廈門,而此前,他們的熱度連前十名都排不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旅遊目的地地位變化及因素分析/ 保繼剛,甘萌雨

有了中國旅遊業,才有了廈門旅遊業。

80年代後期放開的人口流動限制和90年代湧起的經濟浪潮,讓老百姓終於第一次有機會走出家門。

海濱城市廈門成為千禧年之後遊客們的新選擇,但即便在那時,廈門作為文藝城市的氣息還沒有體現出來。

當2002年廈門市對遊客進行採訪時,很多遊客印象中的廈門還只是“跟大連、青島、三亞、珠海差不多”的海濱城市,甚至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廈門“是一個島嶼”。

有36%的遊客知道“鼓浪嶼挺有名”,但還有52%的遊客認為整個廈門城市的文化氛圍不夠濃厚。

那時候整個廈門最為人熟知的,是爆發於1999年的“遠華走私案”。

沒有明確的城市形像是阻礙廈門市旅遊發展的首要問題,於是從2002年5月份起,廈門市旅遊局連忙在全國刊登啟事,徵集廈門旅遊形象口號、標誌和吉祥物。

最終組委會在2481件作品中選出了“海上花園,溫馨廈門”的旅遊口號。

在那幾年,剛剛加入世貿的中國急需推進城市化進程,每個城市都在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旅遊口號。

CCTV牽頭的各種城市評選活動也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旅遊局、城市發展委員會等都在推動這些獎項的評選,山東省花費上億打造一句“好客山東歡迎您”,大連用十年時間推廣“浪漫之都,時尚大連”。

而廈門就將海濱、鼓浪嶼、環島路等作為“溫馨”的載體,而南普陀寺、萬石岩等遊覽區則聲名漸弱,儘管在80年代初,這些才是廈門的首要景點。

▲1982年出版的《廈門旅遊快覽》目錄

廈門有多拼呢?

從2003年開始,廈門就在各中央、地方媒體上開闢專欄,廣泛推薦廈門旅遊。

當年在《中國旅遊報》發表有關廈門旅遊的新聞報導176篇,居全國之首。

廈門還找來黑鴨子合唱團,寫了一首國際旅遊節主題歌曲《冬天來廈門》。

在2006年,廈門市先後被評為“中國最具風情城市”、 “青年最喜愛的旅遊目的地”等。

但人們心中的城市形象,不是全靠宣傳口號來形成的。

好客山東因為青島“天價蝦”事件差點身敗名裂,今天的大連也保不住自己“浪漫之都”的形象(被廈門搶走了),至於廈門……它也和“溫馨”不太沾邊。

廈門能成為熱門旅遊目的地,乃至成為“文青聖地”,顯然還有比宣傳更重要的原因。

廈門不得不選擇旅遊

無論是“浪漫”還是“文藝”,這樣的標籤總是為旅遊而生的。

當散客時代到來,情侶和青年們才是旅遊的主力軍。

因此發展旅遊,發展“浪漫”、“文藝”的旅遊,是廈門的優勢,也是選擇的必然。

1842年,清朝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廈門由此成為了最早一批的通商口岸,鼓浪嶼也搖身一變成了公共租界。

外國人在鼓浪嶼建造的外國領事館,就是後來你去廈門看到的“萬國建築博覽館”。

對中國的歷史記憶來說,被迫開放的口岸是曾經屈辱的​​證明,但這些外國印記卻成了旅遊業不可多得的寶藏。

在最早開放的上海、 寧波、 廈門、 福州和廣州,外國元素都為城市注入不一樣的氣質。不同的是,上海和廣州選擇了對外貿易,廈門更多地選擇了旅遊。

廈門雖然在80年代初就被列為經濟特區,也像深圳那樣湧入了大批想要淘金的人群,但它的特殊卻在於,作為一座島嶼,島內島外完全不同的格局使得廈門注定要走兩條路:旅遊業和工業。

80年代廈門的城市發展以島外新區開發為主,島內舊城區變化不大,城市景觀便有了明顯的二元格局:一方面新城區建築現代化,規劃有序;另一方面舊城區房屋陳舊,各類用地混雜,用地緊張,同時充滿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

改革初期廈門的發展集中在了新區上,舊城區難以發展工業,當新區人口激增時,鼓浪嶼和思明區等舊城區還出現了人口的絕對減少。

但舊城區人口的流出,也為發展旅遊業提供了基礎。也就是說,你今天去廈門玩,其實主要是去廈門的舊城區玩。

▲廈門市開放後的土地利用與地價/ 鄧鋒,李彪,張自強

從上文表格也能看出,早在政府全面介入之前,鼓浪嶼的人口就已經在衰減,政府要做的不過就是順勢而為。

1995年鼓浪嶼被作為廈門市旅遊行業發展的主要承載體,成為廈門市旅遊業發展的“黃金名片”。

廈門不僅控制鼓浪嶼的人口,還將製造業從鼓浪嶼搬了出來,2000年到2007年間,廈門市政府在鼓浪嶼直接投入的資金累計超過了8億元,其中7億用於搬遷原有的3個工廠,還有1億用於各種設施的建設和維護。

旅遊業和工業分頭發展是舊城區和新城區的寫照。

在2002年,鼓浪嶼區(後來併入思明區)生產總值1.69億元,社會服務業收入1.18億元,比上年增長22.0%,工業產值則與上年持平。

思明區生產總值16.1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9.32億元,增長24.4%。所以在舊城區,第三產業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而在島外,集美區2002年全區實現工業總產值就達53.02億元,比上年增長24.5%。工業對GDP的貢獻率達67.2%,直接拉動全區經濟增長13.4個百分點。

來到廈門只玩三五天的外省遊客顯然不會知道,這座城市的房價直追北上廣深,就排在全國第5。

但廈門是15個副省級城市裡服務業體量最小的,廈門服務業的增加值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也只有中等水平,服務業龍頭企業主要集聚在房地產和貿易物流行業,第三產業中關鍵性現代服務業部門(金融、科技)基本不見踪影。

而2017年廈門市的經濟簡報也透露出這個城市在工業和房地產行業上的困窘。

在2017年1-5月,廈門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超過1/3的企業減產,遠超全省平均值25.9%,減產量佔規上工業企業增產量的1/4以上。

近些年廈門市在工業產值和漲幅上也不及泉州、福州,甚至漳州也追到了廈門的水平。

廈門是福建省乃至全中國有錢人的宜居天堂,卻是普通年輕人奮鬥的墳墓。

普通應屆生工資月均三四千,在這里活得最滋潤的是公務員,許多人都可以年薪十萬。

廈門甚至不如人們想像的那樣宜居,最近幾年每逢冬季,廈門空氣質量指數(AQI)超過150也變得常見起來。

廈門也留不住年輕人,當其他的副省級城市都有多所一流大學時,廈門只有廈門大學一所985、211學校。

吸引不到優秀人才為廈門的創新力不足埋下註腳,就算是被吸引到廈門大學的本科生畢業後也只有不到30%會留在廈門,而且隨著學歷的增長,留下的人會更少。

這些才是廈門選擇旅遊業的基本盤。

文青拯救了廈門

當一個地區以旅遊業作為主要產業時,它們都會在宣傳策略上選擇“文藝”或者“文青聖地”這樣的標籤。

比如在2016年,有5個城市的旅遊總收入佔GDP總量的比例都超過60%,分別是麗江、黃山、三亞、晉中和上饒,這些城市基本上都與文藝掛鉤。

麗江的古城和酒吧、黃山腳下的宏村古村、三亞的海角天涯、晉中的平遙古城和上饒的婺源花海,每一個都曾在各類推薦中被列為文藝青年不可不去的地方。

廈門也同樣如此。在50座旅遊城市中,廈門的旅遊業的比重排在第11位。

作為一個以旅遊作為重要經濟支柱的城市,吸引到旅遊的目標人群是廈門城市定位的關鍵。而文青恰好是旅遊的主要人群。

網易Lofter曾經用滾雪球抽樣法,逐級尋找“你認識的人中最文藝的人”進行研究,這項對“文藝青年”的研究報告得出的結果是:在文藝青年的諸多愛好中,攝影、旅行、音樂等始終都是首要的愛好,而他們也是最願意為此花費的群體。

“文青”和“旅遊”的高度關聯,使這兩個詞互相影響,也互相成就。

▲文藝青年的興趣花費/ LOFTER2016文藝青年研究報告

在文青聚集的豆瓣上,人氣最高的小組常常和旅行有關。

比如在聚集人數最多的五個小組中,第二名是“窮遊天下”,第三名是“喜歡一個人旅行的女生”,它們都有一百萬以上的關注者。而另外三個則是關於自嘲、化妝和戀愛。

當詞語的人群不斷擴大時,詞語的意義也將出現異化。

在過去,一個真正的文藝青年如果去西安要懂古都歷史,去杭州要知道歷史傳說,名山大川總有相對應的詩詞歌賦,越是久負盛名的旅遊勝地越需要知識來陪襯。

而去廈門,只要發上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配上精修過的圖片,便可以在朋友圈收穫一片點讚。

不得不說,廈門確實為這樣一個日益變得寬泛和廉價的標籤提供了很多便利。

廈門的目標人群與其說是文藝青年,不如說是人們眼中的文藝青年。

文藝青年到廈門,必到曾厝垵住民宿。

而這個地方在將近20年前,還只是一個普通的漁村,1998年曾厝垵的農業從業人員佔勞動力的48%,工業從業人員佔20%,第三產業產值僅為總產值的32%。

隨著2004年環島路的全線貫通和廈門旅遊的推廣,曾厝垵開始聚集起大量的創業者,截至2015 年10 月,曾厝垵有約1600 家店鋪,其中旅館300 家,美食750 家,文藝店鋪360 家,其它店鋪、工作室、文創企業類190 家,旅遊產值據統計超過15 億元,全村年租金收益達1.5 億元。

作為需要扶持發展的“文化據點”,曾厝垵成為廈門的民宿特區,在這裡建造的民宿管理條件都會放寬。

事實上,廈門對全市的民宿都非常寬容,2015年,2200多家民宿只有130家合法。廈門似乎很早就知道,民宿能夠給文青提供拍照的景點,還能滿足文青“民宿義工旅行”之類的動機。

另外一個文藝景點當然是鼓浪嶼。今天的鼓浪嶼有以貓為主題的奶茶店,有製作明信片的文創工作室,還有各式各樣為遊客蓋章的小店。

儘管你在主要街道看到的店舖大多數還是美食店,但這絲毫不影響這些意象和廈門的“文藝”氣質相互印證,最終構成了人們對廈門的印象。

廈門在迎合文青,文青也選擇了廈門,就連廈門本土食物都能成為文藝的象徵。

許多遊客會在廈門勇敢嘗試沙茶麵,並且覺得特別難吃,但他們還是要咬咬牙拍上幾張照,花半小時選擇一款自認為文藝的濾鏡,發一條定位在廈門的朋友圈。

參考資料:

[1]彭一萬.應當把旅遊業作為建設廈門經濟特區的戰略重點來抓[J].學術評論.1984 (5) :14-17

[2]趙艷.追憶旅遊三十年[J].商周刊.2015年1期

[3]風景旅遊城市規劃座談會在肇慶召開[J].城市規劃. 1979 (1) :5-7

[4]鄧鋒,李彪,張自強.廈門市開放後的土地利用與地價[J].城市問題. 1994 (4) :19-23

[5]吳青蘭. 旅遊業產業地位研究——以廈門市為例[J]. 2009.

[6]保繼剛,甘萌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旅遊目的地地位變化及因素分析[J].地理科學.2004,24 (3) :365-370

[7]LOFTER2016文藝青年研究報告

[8]廈門市統計年鑑

[9]2017中國旅遊城市排行榜-界面新聞、今日頭條、金榜

[10]梁海燕. 城市旅遊形象的策劃[D]. 福建師範大學, 2003.

[11]吳琳.廈門旅遊明信片的設計研究[D].廈門大學.2015

[12]廈門大學2016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

閱讀原文

上海那棟「紙片樓」最窄處僅20厘米,裡面到底長怎麼樣?

xxx

上海現存最為完整的百年石庫門建築群【張園】開放了

xxx

災後鄭州:當一座都市忽然不能上網和用支付寶

xxx

廈門大學,為什麼這麽牛?

xxx

南京不是南京人的南京

xxx

老外來中國旅行,桂林是他們的必去之地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