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汪辜會談」
本文來源:馮侖風馬牛(微信id:fengluntalk)
作者:舒方
編輯:王滔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
1992 年 10 月底至 12 月初, 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在香港舉行會談,會談後又通過數次函電往來,最終形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的共識,後被稱為「九二共識」。
「九二共識」的核心是堅持一個中國。「九二共識」的精髓是求同存異。
1993 年 4 月 27 日至 30 日,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在祖國大陸一年多來的積極推動下,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與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正式舉行第一次「汪辜會談」。
這是海峽兩岸高層人士在長期隔絕之後的首度正式接觸,是兩岸走向和解的歷史性突破,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1998 年 10 月 14 日,受海協會邀請的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先生,赴上海、北京的「參訪」活動終於成行。
辜先生是近五十年來,第一位踏足祖國大陸的由台灣當局正式授權的代表,祖國大陸對此次參訪十分重視,並給予很高的禮遇,江澤民總書記、錢其琛副總理分別會見辜先生一行,這是海峽兩岸自 1949 年以來最高級別的公開接觸。
10 月 15 日,辜振甫與海協會長汪道涵會面,這是兩岸兩會自 1995 年 6 月中斷商談以來的首次高層對話,是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 1993 年新加坡會談之後的第二次握手。
▲第二次「汪辜會談」
辜振甫(1917.1.6-2005.1.3),祖籍福建惠安,台灣彰化出生,知名企業家,首任「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董事長。
辜振甫的一生中,第一次遇到意想不到的情景是:20 歲剛過,1937 年 12 月,在日本治病的父親,72 歲的辜顯榮突然把他召去。病床旁,他聽到父親在昏迷中也不住念叨:經商難,經商難啊。
醒來後,從枕頭下摸索出一張紙,鄭重交到辜振甫手中:「這可是我留給你的全部希望啊」,從此進入彌留狀態,不久去世。
那張紙是他父親清醒時親筆寫下的一份遺囑。
上面依次寫明八子四女的名字,所有兒女都分享了一筆數目不菲的財產,而留給辜振甫的格外突出:
一共七家產業,大多都是父親在商場拼爭中最主要的產業。
辜振甫本來是想讀完大學政治系然後去做研究,現在必須重新考慮——如何接受父親的重托,打理好一大堆完全陌生的產業?
辜振甫從小就顯示出聰明天性,他父親特地請了本家私塾先生做家教,一直到十一歲。私塾先生為他起了「公亮」為字,意思是效仿三國時期英雄人物公瑾(周瑜)和諸葛亮。
但他的父親和他自己,原來都沒想過,將來要他繼承家業經營商業。父親的臨危決策,改變了他的人生。
他趕緊行動。先找了一位可靠能幹的員工做主要企業的董事長,又找了父親長期培養的職業經理人做企業集團的董事長,然後,放心地再赴日本,讀財政和經濟管理,還到日本企業打工實習,從知識和實操,全面惡補經商辦企業的本領。
三年後從日本回來,辜振甫立即對「設備陳舊、效率過低」的企業現狀進行改革,同時敏銳地發現了商機,新設立「大和物產」,大量開墾荒地,開發地產業務,還廣為開發林業,大和物產開辦的當年,以加工糧米、采集山貨和出賣甘蔗等為主業,立竿見影收回了當年所投入的全部成本,而且略有盈餘。
第二年秋天,辜振甫的新物業盈利萬金,成為高出辜顯榮留給他那七家產業總利潤幾倍的特殊產業。
▲《喬家大院》|臨危受命,接掌家業,頗多不易
如果不是後來的一件飛來橫禍,將辜振甫打入了監獄,也許他的產業在 20 世紀 40 年代後期,就足以使他發展成為台灣的商界首富。
俗話說好事多磨,物極必反,也許正因為辜振甫在最初經商之路過於順暢,所以不久他的商途上突然刮起一股足以毀滅其前程的颶風。
1945 年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國民黨政府接管台灣。這時有壞人誣陷辜振甫涉嫌台獨活動,被台灣警備司令部關在特別監獄。
1946 年 7 月 29 日上午,軍事法庭公開宣判說是「共同陰謀竊取國土」,判處辜振甫有期徒刑兩年零兩個月。
坐牢一年零七個月之後,1947 年 2 月 19 日,差點自殺的辜振甫,在朋友們的多方周旋下,終於提前獲釋。
有兩位女性,在辜振甫的生活中起了導師的作用。
一位是他的母親查嫻。
他母親原本是辜顯榮一位太太的陪嫁丫環,成為新太太后生下了辜家第五個兒子辜振甫。
查氏教育辜振甫從小就刻苦求學,告訴他家族的真實歷史,鼓勵他成為自食其力的人。辜振甫繼承父親遺產後,母親鼓勵他一面讀書一面經營好產業。
辜振甫曾經根據母親的安排,多次到香港避難,還到祖國大陸遊歷。後來陷入囹圄之災,也因未聽母親的勸阻而自行其是。幸虧母親通過各方關係幫助,才得以走出這個巨大的困境。
另一位是他的夫人嚴倬雲。
辜振甫的夫人是清末著名啟蒙思想家嚴復的孫女,在上海讀教育系,後來到台灣一中學教語文和歷史課,與辜振甫認識後互相傾慕,1949 年結為夫婦,婚後育有三子三女。
▲《遠大前程》|大變動之際,困難尤為考驗人
此時正處於台灣社會大變動之中。
國民黨敗退到台灣不久,就將眼睛盯住了辜振甫等有實力的地主,以各種各樣的藉口,讓他們交出手裡慘淡經營多年的土地,想以此來安撫台灣日益高漲的民眾反抗。
而像辜振甫這樣既有地產也有商產的大商家,則是首當其沖。
嚴倬雲正是看到辜振甫處於新的困境之中,所以才決定嫁給他,以便與他共同渡過困難的時光。
1949 年時,辜氏家族擁有的土地占台灣省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如果他在這次由國民黨發動的「耕者有其田」的改革中頑抗下去,他可能還會再做一回囚徒。
這時他的夫人勸道:你本來就是個商人,為什麼卻偏要背著一個地主的包袱放不下呢?
國民黨現在雖然強迫地主們將土地交出來,可是又不是無償交,他們不是說將台灣的紙業、農林、礦藏和水泥這四種大的產業都由公營轉為民營嗎?
這對於你將來成為台灣最大的商家恰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啊。
你不妨設想一下,你一萬多公頃的田產,能得到多少股票,作為你安身立命的本錢,誰還敢小瞧你呀?
辜振甫聽聞夫人一席話,豁然開朗。
辜振甫主動交出所有田產的舉動,立刻在台灣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國民黨高層主管人也因為辜振甫順應潮流的明智之舉,把他當成了推行這種土地政策的楷模。
辜振甫不但轉危為安,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榮耀。
國民黨當局見辜振甫一下子將萬餘公頃的土地全部上交,馬上就任命他為「台灣農林公司總監察人」,小官帽兒雖然不太顯赫,在當時很多人眼裡也算殊榮。
▲《縱橫四海》|有捨才有得,政治、經濟莫不如此
1954 年,辜振甫開始以「經濟部顧問」的身份,在台灣政商兩界重新開始經營。
10 月,受到台灣第二號人物陳誠接見,稍後當選為最大民營企業「台灣水泥」常務董事。
1955 年秋天,受陳誠委派前往瑞士日內瓦參加國際勞工會議,完成了指定的議程,包括減免國民黨的會費等許多國民黨外交官費盡心機無法辦到的事情。
1956 年除夕,辜振甫這個經商為業的人,一個被國民黨一上島就下令逮捕判刑的囚犯,現在受到了蔣介石的召見。
蔣讓他坐在自己與陳誠中間的那張椅子上,說希望辜振甫經商有成,還對陳誠說,「辭修,既然你說辜振甫是一個有經商才幹的精英,那麼你就應該放手栽培他嘛。要鼎力支持他,讓他的產業越做越大,將來成為台灣最有前景的集團公司和龍頭企業嘛。」
1959 年,辜振甫升任台灣水泥公司董事長。到 20 世紀 60 年代,辜振甫已經躋身國民黨「中委」行列。
這時,台灣經濟快速發展的 20 年開始了。
台灣學者黃宗昊有這樣的分析:
國民黨政權從 1949 年開始到 1980 年代中期展開民主化為止,在台灣進行長達 30 餘年的威權統治時期。
經濟上運作的重心是官僚資本和國營企業,也大力扶植民營企業,國家和民營企業間逐漸形成侍從主義的政商關係。
許多大型企業集團能夠興起都淵源於此時的扶植,如上海幫(遠東集團)、台南幫(統一集團)、台泥的辜振甫和台塑的王永慶等,成為壟斷台灣市場的主要勢力。
大批的中小企業興起較晚。許多擔任(工商總會、商業總會和工商協進會等統合組織)理事長的企業家會被整合進國民黨擔任「中常委」,反映出的是壟斷體系內政治菁英與企業菁英間複雜的權力與利益網路。
1981 年,不輕易重用商人的蔣經國完成了對辜振甫的考察,采納了俞國華等人的建議,將辜振甫列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人選。
蔣經國去世的時候,剛過 70 歲的辜振甫被聘為「國策顧問」,1991 年又被聘為「資政」,時人稱之為台灣「頭號紅頂商人」。
但是他一直清高自重,保持商人本色,這也是台灣國民黨高層要員們心中所敬畏的。
▲《當家大掌櫃》|商人,也是政治家
1993 年以前,辜振甫在台灣早已遐邇聞名,然而在大陸還鮮為人知。
許多關注台灣商界的人士,只知道辜振甫是一位善於經營、精於理財的企業界大亨,至於他如何成為台島的大企業家卻所知甚少。
事實上,辜振甫生前親手創辦了市值超過一點二萬億台幣的和信企業集團,名列台灣商界前茅。
1990 年,美國《福布斯》雜誌將辜振甫列為全球 181 位總資產超過千億美元的富豪之一。
辜振甫在商海搏擊的同時,還擔任了海峽兩岸關注的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因「汪辜會談」而成為重要的歷史人物。
1990 年 11 月的一天,在辜家公館後面的高爾夫球場上,當辜振甫聽到自己被任命為海峽兩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的時候,心頭萬分激動,他甚至感到比擔任「中常委」還重要。
面對這份歷史重任,他對夫人嚴倬雲說,我要在人生暮年為海峽兩岸做點兒好事。
人生聚散無常,惟其如此,才能有今天的使命。
西方人講求秩序,但是混亂常在其中,我們東方人卻講亂中有序,也許我們要用東方人特有的方式來解決海峽兩岸之間的關係。
1993 年 4 月 27 日,舉世聞名的「汪辜會談」,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和台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海皇大廈舉行簽字儀式,共同簽署了有關兩岸關係的協議。這是海峽發展兩岸關係、兩岸交流秩序化的一座里程碑。
五年之後,1998 年 10 月,辜振甫終於戰勝李登輝之流的分裂活動,成功訪問祖國大陸。
他稱,「假如兩岸都了解目前是在追求國家和平統一的過程中,那麼兩岸之間就沒有什麼不能談的。」
到 2005 年病逝之際,他對自己的這個宏願一直念念不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