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更新
《DT財經》公布2019年中國青年理想城市的調查,武漢儘管資源豐富,大學生畢業後願意留下來的比例敬陪末座。
本文來源:有間大學
微信id:youjian-university
作者:丘庫
武漢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武漢網友@十號胖狐貍曾作出過如此解釋:「當年建國時,武漢被賦予的定義是華中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她的輻射面積是華中地區的若干個省,是超越湖北的存在。
作為華中地區的教育中心,國家在武漢開辦一系列大學。
如武大、華科、華師、中南財經等,是諸如河北、河南、山西等省份無法比肩的——把大家請到武漢來讀書,不是為了讓大家建設武漢,而是為了讓大家建設祖國的。」
▲「留下來,幹起來——武漢歡迎你!」圖/sohu
所以,關於武漢的結論就是,這里的薪水必須低一點,房價要高一點,工作要難找一點,不然,大家來了武漢卻不想走,國家就麻煩了。
說是調侃吧,這段自嘲也未免過於真實。
如今的武漢,的確擁有著全球第一的在校大學生數量,卻也的確為人才緊缺而頭痛著——一畢業,學生們撒腿就跑。
這樣的一座城,堪稱中國最尷尬的「大學城」。
離「無憾」,武漢總是差一點
武漢這座城市的「天資」,其實並不差。
說起它的地理位置,多年生活於此的易中天曾這樣形容:「一線貫通,兩江交匯,三鎮雄峙,四海呼應,五方雜處,六路齊觀,七星高照,八面玲瓏,九省通衢,十指連心。」
貫通南北的京廣線,與連通東西的長江、漢水在這里交匯,作為中國內陸最大的水利交通樞紐,武漢被稱為大陸經濟地理的「心臟」,一點兒都不為過。
以武漢為中心向外輻射,北有陜、豫,南接湘、贛,東西分別被安徽、川渝環抱。
身在接壤省份,無論是北上至京津冀,還是南下珠三角,想要溝通交流周遭,吸收各地先進經濟、文化季風的氣息,武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建國時期,舉國興修的武漢長江大橋,是當時武漢地位之高的見證。圖/58pic
《呂氏春秋》有云,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
按理說,這樣一個集天時地利於一身的城市,甚至具備成為國之首都的實力。
可在武漢身上,好運卻總是來得短暫,離「無憾」總差那麼一點。
1927年,寧漢分裂,前一年剛當上中華民國臨時首都的武漢,就因種種原因被降級為「特別市」,首都的風頭被南京搶去。
抗戰期間,武漢也曾當過幾天戰時首都。然而由於失守,它的身份自然被鄰居重慶頂替。
如今討論武漢,人們早已不會將其放在最一線的範圍內去定義。
隨著身旁的成都、重慶,以及東面的杭州、蘇州等城市的高歌猛進,武漢在所謂「新一線城市」中的存在感,更是被削弱了不少。
▲髒亂差、大縣城,是外人眼中武漢的另一面。圖/楚天都市報
有人曾說,武漢的知名度「恐怕僅次於北京、南京、西安、上海、天津、廣州六城」,位於第七。可照現狀看來,武漢還能穩居前十嗎?懸。
這樣的「魔咒」,似乎也影響了這座城市的大學。
晚清時期,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漢興辦學堂,光是在1890年後的十年里,就有自強學堂(武大前身)、湖北工藝學堂(武理工前身)以及農務學堂(華中農大前身)等學府接連建成。
到1907年張之洞離任時,湖北的新式學堂從十多年前的唯一一所迅猛增加到1512所,位居全國最前列。
▲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推動建立自強學堂,由此揭開了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序幕。
百年流傳下來的辦學積淀,成為當下武漢被稱為「大學之城」的重要歷史基因。
有數據顯示,如今坐擁89所高校(僅次於北京的91所),95家科研院所的武漢,共擁有130萬在校大學生。長江日報報導稱,武漢是全世界大學生人數最多的城市。
可實際上,武漢離真正的高興,還是差那麼點意思——這裡盛產桃李,卻留不住芬芳。
有數據顯示,同為教育大省的廣東和浙江,畢業生留在本省的比例分別高達85%和80%(2015年),而武漢同比不足五成。
若將目光放在武漢最著名的武大和華科上,2017年,兩校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學生留漢的比例均僅有20%上下。
只能說,年年都作為優秀畢業生的頭號供應商,武漢在「為其他省市做嫁衣」這件事上,還是表現得相當優秀的。
▲武漢,謝謝你,再見吧。圖/新華網
為什麼選擇出走?
很多人在報考大學時,會將城市當做一項重要的考慮因素。
於他們而言,那座城,也許就是未來人生的紮根之地。
但對於武漢的大學生來說,牽引他們的「根」,似乎總是在鬆動。
2015年,螞蟻金服通過對全國2325所高校近5年的畢業生進行分析,發布了《大學生就業流向報告》。
報告顯示:「在最愛遠距離遷移的學生中,湖北的大學畢業生位居榜首。前五大熱門的跨省遠距離遷移路線中,就有三條從武漢出發,分別是武漢到深圳(第一),武漢到北京(第二),武漢到廣州(第五)。」
流走的和留住的原因,其實是同性質,不同方向而已。
▲深圳,你或許可以考慮送武漢一面錦旗?
當畢業生在北上廣深等城市拿到了八九千甚至上萬的薪水,三五千的收入便難以入得法眼。
當年輕人在最一線城市看到了更多選擇的崗位和用人需求,就業機會僅集中在經濟開發區和光谷的武漢,多少都顯得狹窄。
而武漢自身產業結構的局限,自然也拼不過別人的全面開花。
數據顯示,2016年武漢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5383元,在各大城市排行榜中位居第28位。
2017年,全國工商聯發布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名單中,武漢有9家企業入圍,相比之下,同梯次的重慶有11家,天津有13家。
今年的囊括商業魅力、生活方式多樣性、未來可塑性等指標的新一線城市排行榜座次重排,武漢相較去年不升反降,整體落後於成都、杭州、重慶等城市。
這樣的成績,無論如何都難以吸引年輕人的目光。
▲北京地鐵上的年輕人。圖/攝影世界
1987年,進入武漢大學的雷軍,用兩年的時間讀完了四年的課程,用接下來的兩年混跡「武漢矽谷」廣埠屯、嘗試做商業軟件、創辦三色公司……
當然,這一切,都為雷軍畢業後北上,在北京一路任至金山CEO、創辦小米、迎接小米上市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與雷軍同年入學的張小龍,在華中科技大學完成碩士學業後,隨即南下廣州。當年在校園里開啟的程序夢,是在經濟、信息、科技更前沿的另一座城市中孕育、成長,並壯大成如今的微信帝國的。
多年後,重回故地的雷軍和張小龍們,可能用自身榮譽和影響力,可能用巨額捐贈來表達對母校的情誼,而後回到自己的城市。
這般場景,和他們當年學成之後轉身離開,投身更大的世界,不無相似。
武漢的努力
留不住人,武漢感到焦急,也確實在挽回上做出過不少努力。
早在2013年,武漢就曾為畢業生落戶取消多項限制,還為新就業的大學生提供市場價7折的公租房,服務基層的大學生可直接入編。
在政策紅利的加持下,第一年留漢大學生人數明顯回升。可好景不長,隨後幾年的數據又回到了下跌的老路。
▲2016年10月13日,來自武漢9所高校的上百名大學生參觀光谷展覽中心。圖/任勇
在全國各大城市爭相「搶人」的近兩年,武漢也繼續發力,啟動新一輪「大學生留漢工程」:
宣布大學生在讀期間就可以個人繳存住房公積金、全面放開大學生落戶門檻、喊出「大學生買房打八折」的口號、出台畢業生最低年薪指導標準……
最終的目標是,爭取在5年之內將100萬大學生留在武漢。
2017年,武漢市做到大學畢業生留漢就業創業30.1萬人,新落戶14.2萬人,均創歷史最高紀錄。
▲搶人大戰,看誰搶得多,又搶得好。
但這份成績究竟可持續多久、能否就此扭轉人才出走的局面,只有武漢自己知道。
實際上,留不住人,不僅僅是武漢的困境。
一鼓作氣的天津、不甘示弱的西安,以及後來居上的成都和杭州等一眾城市,都在為吸引人才而焦慮地發力。
《中國青年報》曾對2000名剛畢業或未畢業的大學生做過一份調查,在選擇就業城市時,大學生最看重的因素是薪資水平(64.3%)、發展空間(59.3%)和城市大小(43.9%)。
對於多個二線城市陸續發布的「搶人政策」,44.8%的人認為很一般。
▲都想搶人,拼什麼才能贏?圖/央視財經
畢竟,讓那些寧願在北上廣深忍受狹小蝸居、忍受恐怖通勤年輕人們轉身的,遠不是多一點的安家費、簡一點的入戶手續,或是更優惠的買房補貼,他們更在意的,是自己,以及那座城市的發展潛力。
如若有一天,在面對這個問題時,武漢有足夠硬氣的答案和足夠有力的理由,那它的「尷尬」,才算是真的化解了。
參考資料 :
[1] 《讀城記》,易中天,2003
[2]《雷軍傳》,陳潤,2013
[3]《五年兩次啟動大學生留漢工程,武漢為何留不住人?》,柳軍,時代財經
[4] 《號稱「九省通衢」的武漢為何幾乎沒當過首都?》
[4] 《武漢那麼多高校,為何留不住自己培養的人才?》,牛肉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