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先知書店店長說(微信id:kugeshuo)
作者:酷哥
外國有辯論,中國有爭吵。辯論是為求真知,爭吵是為證明自己對。
這就使中國式吵架成為世上最無解的難題之一。
各種老話因此至今依然爍爍發著光: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癡不聾難做家翁……清官難斷家務事……
西方式辯論的底線是先定標準再開辯,中國式爭吵之所以淪為一鍋糊塗粥,在於沒有標準。
辯論有一條重要的規則:對方說話時,我要保持安靜,對方說完我再說。
但中國式爭吵,誰嘴快誰占上風,誰嗓門大誰勝出,乃至誰的「實力」強、拳頭硬誰說了算!
不過,中國式爭吵看著是一鍋粥,但仍充滿「中國式智慧」:吵家擁有各種奇門兵刃。
這其中,錯誤歸因是最短平快的一種。
01
感謝我的朋友黃策為本文提供論據。
黃策結婚七年,盡管擁有了北京戶口,但在老婆魏雙眼裡,還只能算半個北京人,因為沒有自己的產權房子,「還不如周口店猿人,好歹有個自己的山頂洞!」
「房子」是魏雙的核武,也是黃策的阿喀琉斯之踵。老黃家的吵架模式基本固化:無論黃策做錯什麼事,都會被老婆繞到房子上。
最近一次爭吵,源自黃策在刷牙時,一不小心,把牙膏甩到了老婆的圍巾上。
圍巾不很貴,他沒放在心上,正準備一會兒幫老婆清理一下,就見魏雙氣沖沖瞪著自己。黃策急忙陪笑道:「下次小心!小心。你看我…你圍巾應該掛衣櫃里呀,怎麼放這了?」
魏雙道:「咱要是有座大房子,你就是轉著圈的刷,你能甩到我的圍巾上?你說!」
這話第一千次擊中黃策的心臟。他不再言聲。
一周後,兩人離了婚。與其說牙膏是導火索,不如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黃策說,打車去民政局,路上堵了一個多小時,魏雙埋怨了兩次:「你說你要有私家車,至於嘛!」
「沒法交流」—黃策攤開手,「你感覺她不是在討論,而是隨時準備吵架。你還不如一只蝸牛,因為蝸牛有一套房子。如果這也算討論,那我永遠處於下風。」
魏雙的取勝法寶,正是中國式吵架最常見的殺手鐧之一:錯誤歸因。
02
什麼叫錯誤歸因?為了輕鬆擊敗對手,把並無直接因果關係的兩件事,硬關聯到一起,借助一個更有殺傷力的「因」,讓對手無話可說。
憑其屢試不爽的威力,錯誤歸因深受吵架愛好者喜愛。
以下是生活中常見的幾種「錯誤歸因」對話實例:
>您好,您家的狗在我家門口拉屎了。
>狗屁股長在它自己身上,我還能堵住它不成?
>>能不能告訴您的孩子,不要在車廂裡大呼小叫的?
>>兒子快別喊了,你看叔叔都生氣了!
>>>你怎麼不跟他講道理啊?
>>>他是東北人。
感覺對方說的,跟自己說的並不是一回事,但又透著那麼強悍,讓你一瞬間啞口無言,對不對?
離婚後在家里鬱鬱寡歡的黃策,加了幾十個微信朋友群,打算在那里找一找存在感。
但他發現,幾乎所有的群,每天最重要的就是吵架,他有幾次發表自己的觀點,卻發現對手跟魏雙一樣強悍無比,幾句話就能把他撂倒。
比如有一次他說:「以後更不敢要小孩了,一個普通幼兒園也要每月四五千,月薪一萬看著不少,實際天天吃土。」
立即有人冒出來說,「這說明你不適合待在北京。男人不要成天抱怨!」
本來他還想反駁幾句,然而更多的人都開始把火力對準了他,還有人說,「中國人就是素質落後,結婚就非得要小孩嗎?」
黃策理解了眾口鑠金的威力,也終於弄清楚,魏雙每次說的其實都是房子,群友們每次說的其實都是正能量。現如今的中國,還有什麼比這兩件事更「正確」?
03
然而,即使再「正確」,一句話就把天聊死,正說明這些人的焦點,根本不在所爭論的問題,而在所要表達的態度!
網路上到處都是錯誤歸因的影子。
微信群、QQ群里的各種爭吵,基本不在乎對方的觀點到底有何內涵,只要能打倒對方,管你說的什麼!
在公共話題圈,常見的錯誤歸因,基本上出自如下幾種原因:
1. 信息閉塞
甲:最近南方大雪造成很多悲劇,出門要小心啊。
乙:謠傳!我天天看電視,電視上說大陸南方一片祥和。
甲:地溝油泛濫成災,國家應該加大食品安全的監督和懲治力度。
乙:國家那麼大,能管得過來嗎?最好的辦法,是我們每個人都學會鑒別地溝油。
3. 預設立場
甲:直至今天,美國仍在努力,想把98年印尼大屠殺的元兇們送上國際法庭。
乙:美國就是喜歡干涉他國內政。
4. 三觀不合
甲:去東北雪鄉旅遊,還不如去北海道,花的錢差不多,但不用擔心被宰。
乙:你怎麼這麼不愛國?!
如上種種,歸根結底,核心病灶是都不用邏輯思考。
小孩子走路沒有不曾摔過的,但不少父母不是提醒孩子慢點,而是用手拍地,道:「打地!打地!讓你把我寶貝摔倒了!」
我見過一個小孩立刻開始模仿,也氣洶洶地用手拍地,嘴裡嘟囔道:「打地!打地!讓你把我寶貝摔倒了!」
04
之所以不用邏輯思考,是因為但凡吵架,目的就是為了戰勝對方。
著名的國際華人大專辯論會,辯手語速極快,沒人能聽明白,而對方聽到後需要馬上做答,嘴邊有什麼就立刻說什麼,因為一旦讓對方形成連續攻擊,氣勢上就會輸個底兒掉—-裁判和觀眾不在乎對方問題是否合理、己方回答是否符合邏輯。
然而,當勝利是靠語言技巧、強大氣勢乃至一句「無可辯駁的正確語言」獲取,這樣的辯論是為了真理麼?如果不是,為何要辯論?
錯誤歸因為何如此普遍?越能戳中一個階層痛點的話題,越容易獲得同情和支持,而世俗聲音之龐大,反過來促使當事人相信自己從來都是對的。
05
「群辯論不是有沒有品,而是有沒有頭腦的問題。」
黃策退出很多群之後深有感慨,「不與孩童爭物,不和愚者論理。不從邏輯思考出發的辯論,壓根就不是交流。」
國際上常用的辯論模式,是議會式辯論,完全避免了多數中國式「辯論」的弊病:
通常是就某項政策的利弊進行辯論,非常明確也非常實際;雙方輪流演講,而不是你一句我一句;面對裁判和觀眾,而不是面對對方,等等。
這種辯論源自英國議會,目的是找出政策的問題,因此,雙方看似敵對,其實目的一致。而最終獲勝的,是邏輯推演(歸納)最強大的一方。
這才叫辯論。
世上不存在什麼「各有各的理」,那只是吵架思維根深蒂固的說辭。
想好好溝通,就認真傾聽對方的話,認真表達自己的意見。一個不具備理性的人,嗓門再高,也是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