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平離職引發的思考:頂尖高科技人才應該值多少錢?

張小平離職引發的思考:

頂尖高科技人才應該值多少錢?

[irp posts=”39557″ name=”熱文 / 一位中國火箭科學家低薪離職,曝露一堆問題成為熱門話題。”]

本文來源:惡魔奶爸(微信id:lxg-milk)

作者:惡魔奶爸

西安航天六院發了一封公開信,大致就是一名叫張小平的研究員離職了,導致至關重要的48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研發工作被打斷,半年後甚至影響了中國重型運載火箭的方案選擇和研發進度。

這個事引起了軒然大波,我也轉了我的好友任易的文章。

很多人都說了這件事,趁著這個熱度基本降下來,我覺得終於可以回歸下我的老本行,從獵頭視角,來說說頂尖科技人才的薪水問題。

1.

頂尖的科技研發人才應該值多少錢?

以我做獵頭的經驗來看,一定要看看外企是怎麼給錢的。

首先特別要注意global pay這個概念,即國外本部的員工拿多少dollar,中國的員工也要拿一樣數字的dollar,並不是說美帝員工9萬美元,中國員工就9萬人民幣,不是這樣的。

這個算是外企對研發人員的重視,目前基本是行業的通用規則。

以輝瑞為例,他們的薪資標準就是global pay,給博士研發人員基本在9萬美元到11萬美元之間。

工作經驗要求為六年,以博士30畢業,36歲,拿到9萬美元,還算不錯。

再以Google為例,他們對學歷要求沒那麼過,有不少master,工作經驗五年,基本都是10萬美金以上。

請再次注意,global pay,我國員工的實際數字也是差不多的。

這還不是頂尖研發人員,都是最基層的engineer。

張小平從事的行業,和生物製藥,信息工程都不一樣,那麼我們直接對比美國航天局NASA好了:

Edward Gonzales,NASA位於加州帕薩迪納市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的一名電磁兼容工程師,他在接受采訪時,針對研發人員的薪水如此說道:

在南加州,有碩士學位的電子工程師在科技行業的平均起薪是7.5萬到8.5萬美金。如果工作表現好,在3到5年之內年薪可達9萬至10萬美金。如果你身兼數職或者去矽谷工作,薪水會更高。

2.

科技公司的研發部門,單純的以title分類,底層的科研人員,一般分為三個級別:

researcher或者scientist
senior scientist
principle scientist

如果是偏工程類的,就不適用researcher或者scientist稱呼,而是用engineer,也是分為三類:

engineer
senior engineer
principle engineer

彼此對應,差不多。

senior scientist這個級別大致可以換算為副主任工程師。principle首席就是主任工程師差不多。

這裡註意下,英語翻譯的問題,principle有首要的意思,但一家公司的principle有很多,所以不能翻譯為首席工程師/科學家,只能翻譯成主任設計師,主任研究員,主任工程師等等。

張小平的待遇是據說是二十萬人民幣一年,輝瑞給的待遇是十萬美金一年。

而谷歌給的普通工程師十萬美金,給副主任工程師的待遇是十二萬美金。

而且這裡特別要注意張小平的年齡,他已經48歲了。

輝瑞是給36的人十萬美金待遇,而在谷歌拿12萬美金的工程師可能更年輕,甚至可能不過30。

3.

注意,上面說的還只是基層工程師,不是頂尖科研人才。

張小平是頂尖科研人才,他的工作屬於核心地位,離開他整個項目就運轉不了了。

在外企中,這種人的職位一般是:

associate engineering director
engineering director

研發總監,研發副總監。

一個大型實驗室,可能有好幾個總監,每個總監都帶一個團隊負責不同部分。

再往上,就是Head of Research。

注意,這個Head,才能翻譯成首席。

整個研發的方向,創意,設計,都是他決定,資源調配,團隊分配也都是他定。

一般都是最厲害的人才做這個。

我很幸運,幫忙私企找過研發總監。

國內私企,最低底薪給200萬人民幣,後來漲到300-500萬——張小平48歲,這個資歷年紀經驗,出任associate engineering director是綽綽有餘的,他跳槽後據說拿到了年薪百萬,這是完全匹配他的。

至於Head有多牛逼,我沒做過類似職位,但是最起碼也有100萬美金以上。

做生意,其實是需要兩條腿:

研發線、營銷線。

營銷人才賺大錢的不少,12年時候我遇到某家公司的Deputy General Manager of Marketing,市場部副總經理,薪水在300萬人民幣左右。

而跟張小平一字之差的微信創始人張小龍,他比張小平僅大一歲,49,同樣是在高科技公司做事,他的薪水就更可怕了,大約兩億人民幣。

因此很多人都覺得搞商務的才賺錢,做研發的就又窮又臭,兩條腿完全不一樣長。

體制內機構的收入,比體制外要低一點,我認為是合理的,比如穀歌是十萬美金,體制內就是7萬美金的起薪。

因為體制內有很多其它福利。

但是這個低,低多少,就有待商榷了。

首先,頂尖科研人才是人類瑰寶,他們的收入應該和世界頂級水平接軌,我想這點大家都同意吧。

其次,體制內體制外的差距不能太大,控制在20%-30%,這個也算合理,我想大家也同意吧。

但是這已經不是30%的差距了,是600%以上的差距了。

所以為什麼第一流的科研人才不願意回國?

兩條腿不一樣長,這麼下去,就怕摔倒啊。

以前喊科教興國,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喊了多少年了,那時候沒錢,很多科研人員很辛苦,我們敬佩,如今我們富強了,福布斯企業排行我們佔了一堆世界前五十前五百。

這些富強背後的推動力量,很大一部分是科學家們的貢獻吧?

無獨有偶,在張小平離職轟動的那一天,我看到了這條新聞。

[irp posts=”39573″ name=”中國官方可能對綜藝節目下限薪令:單期單人不超人民幣80萬,總數不超1000萬。”]

拍個綜藝,一集80萬,還是限制後的,這一年就算20集,那就是1600萬。

同樣都是行業內的頂級,明星拿1600萬,而推動人類奔向星辰大海,事關全人類的命運和福祉,掌握核心技術的研究員,拿20萬。

是,沒錯,科研人員沒有必要大富大貴,像明星那樣吸引目光和關注,我贊同,但是喊了這麼多年趕英超美,我們也確實日子好過了,這時候考慮讓高科技人才的收入跟發達國家的基本標準接軌,不算過分吧?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