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十三朝古都,為什麼洛陽就是沒有西安紅?

本文來源:那一座城

微信id:thecity2015

作者:那城的城君

有次在洛陽博物館裡,聽到遊客在打電話:

「你在哪兒呢?啊?你還在西周?嗯,我已經到漢了,那一會兒在唐見吧。」

洛陽,一座譜寫了半部中國史的城市。

自夏朝建都開始,洛陽就以天下之中的姿態,孕育著華夏文明。論資歷,要比西安早大約兩千年。

「中國的歷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陽。」

同為十三朝古都,為什麼洛陽就是沒有西安紅?

但同樣是地處中原,作為為數不多的超級古都,隔壁西安這個大兄弟經濟上飛黃騰達,旅遊業蒸蒸日上。而先天條件倍儿優越的洛陽,明明也有網紅的身世,卻偏偏沒有網紅的命?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研究了一下洛陽這座城市沒落的原因。

沒有爆點,玩不過西安。

洛陽雖有十三朝古都之稱(也有說法是九朝古都),但定都的朝代距離現代的時間都比較久遠。太過悠久的歷史,反倒給洛陽造成了困擾。

洛陽,橫跨了夏商周和漢魏隋唐,既不能像西安那樣主打大唐盛世,也不能像開封那樣主打大宋王朝,根本找不準一個發力點。

儘管洛陽也在盛唐時達到發展的頂峰,在洛陽出土的唐三彩,盛開的牡丹花,盧舍那大佛神秘的微笑,無一不顯露著盛唐氣象。但是在大眾的認知裡,代表大唐的,只有西安。

可以說,在盛唐文化爭奪戰中,洛陽敗得很慘。畢竟,爭奪從來不是洛陽的強項。

自古以來,陝西關中地區憑藉險要的地形優勢,少有腹背夾擊的威脅。長安更是佔據關中四塞,固若金湯。

長安能夠在八百里秦川上稱王,更多是政治和軍事上的考慮,追求的是一種「勢」,是一種「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強勢。

而洛陽,則是「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佔據了關中最好的交通地理位置,文人墨客,商人不絕。洛陽堅守的是王道而不是霸道,是「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和氣。

正是這種和氣,穿越古今,成為了洛陽最重要的性格標籤。

唐代後期開始,中國歷史上的經濟中心,從北向南轉移。宋朝以後,洛陽就像是完成了歷史使命,逐漸被邊緣為一座地方性城市。

而它的古都建築和文化瑰寶,也在歷史的一次次戰火和革命中,在劫難逃。

就古都建設和旅遊業的發展而言,洛陽與西安也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漫步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我們依然能找到夢迴盛世漢唐的感覺:修舊如舊、保存完好的古城牆,莊重大氣的古街道、牌坊,從鐘樓鼓樓到回民街,從碑林到明城牆,隨處可見的古文化。

這樣的古色古香,在現代化高樓的襯托下,讓整座西安城看上去極具魅力。

而在洛陽,遺址景觀被現代化的高樓大廈裹挾得動彈不得,置身其中,古都的感覺並不強烈。再者,洛陽的古建築保護也不如西安,市內景點多為仿古建築,只能忽悠忽悠外地人。

事實上,洛陽也不是什麼都沒有。洛陽在旅游資源方面,先天性並不比西安弱。

在佛教領域,大小雁塔和法門寺,就算打包在一起,都不能抗衡洛陽的龍門石窟和白馬寺。

但兵馬俑的名氣實在太大,同類型等規模的,國內外僅此一家,風頭蓋過了洛陽的全部景點。

有王的氣質,卻沒有王的拼勁。

好在洛陽還有牡丹。

每年清明前後的牡丹花會,國內外的遊客紛沓至此,造勢一年比一年大,連公交車都實行雙語報站。

在民間,洛陽牡丹有一個關於武則天的傳說。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之後,一年嚴冬,百花仙子們為了討得皇帝的歡心,不顧嚴寒酷刑,爭相綻放,只有牡丹仙子不畏皇權,遲遲不開。

武則天一怒之下,將牡丹貶往洛陽。牡丹被連根掘出,連夜裝車送往洛陽,被扔到了邙山嶺上,與無數的墳墓為伍。

要不是邙山溝壑交錯,偏僻淒涼,沒聽過傳說的,還以為武則天是因為太喜歡牡丹,才把它帶去洛陽的。

唐朝雖建都於長安,但縱觀整個朝代,尤其是盛唐時期,洛陽卻絕不只是陪都那麼簡單。

在大唐盛世的百年光景裡,唐王朝的執政者,多數時間都廝混在洛陽。

或許,早在李世民恢復洛陽宮開始,洛陽就注定要和大唐、和長安來一番恩怨糾葛。

顯慶二年(657年),唐高宗與武則天率滿朝文武來到洛陽,尊洛陽為「東都」,而後便常年廝混在洛陽。

天授二年(691年)正月,武則天在洛陽的宮殿裡正式稱帝,把「東都」改成「神都」,長安改稱「西京」。稱帝后,武則天再也沒回過長安。

在洛,她把持了朝政,搞死了長子李弘,生下了小女兒太平公主,還廢了倆皇帝兒子,贊助了兩萬貫脂粉錢修建龍門石窟。據說,盧舍那大佛的臉就是照著武則天鑿的。

洛陽,不僅有她的宮殿和石窟,還有她的昇仙太子碑和免罪金簡。

可惜後人無福,只能對著古籍意淫神都。因為,這些宮殿早已湮沒在歷史的風塵中,連遺址毛都找不到了。

自此一直到683年,高宗在洛陽駕崩,大唐政府機構在洛陽的時間遠遠長於長安,長安雖然冠以「京師」之名,但洛陽卻得首都之實。

武則天大概也想不到,被貶邙山的牡丹,一入新土,就又紮下了根。來年春天,滿山翠綠,花開遍野,從此種入了洛陽人的心裡。

不知是洛陽人天生契合牡丹,還是牡丹影響了洛陽人,洛陽人的骨子裡,自帶著一股與生俱來的文人倔強:向來文質彬彬的洛陽,才不在乎自己的噱頭。

1954年,河南省會從開封遷往鄭州,一舉結束了洛陽幾千年來的京都地位。

儘管到現在,很多不熟悉河南的人,還誤以為洛陽是河南的省會。

不過,天子腳下也好,山高皇帝遠也好,洛陽人依然只管吃好喝好,小日子照常。

「被河南拖了後腿」

鄭州成為新省會後,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也毫不客氣地拉走了河南的資源。

就全國的地位而言,洛陽同西安早已不可同日而語。西安在陝西的地位無人能夠撼動,它的發展,很多時候是舉全省之力,然後再以中心城市向全省輻射,這也是如今的鄭州之於河南的地位。

而洛陽只是一座區域性三線城市,遠沒有撬動其他城市的能力,洛陽的發展更多的,是靠自身的力量。西安和鄭州享有的政策紅利和發展機遇,那是洛陽想都不敢想的。

洛陽人「不敢」想的,還有對河南的身份認同。

當一個洛陽人說到自己是洛陽人時,學文學的妹紙眼神立馬變了,彷彿這人不是洛陽來的,而是從書裡走出來的,滿滿的都是翩翩公子的書香氣。

但是,當一個洛陽人說自己是河南人的時候,對方往往更關心「河南的治安是不是很糟糕?」 「河南是不是很窮?」 「河南人偷井蓋幹嘛用?」

網絡時代以後,河南莫名其妙就成了全國地域黑的重災區,「河南人」幾乎成了坑蒙拐騙的代名詞。河南人很冤枉,但也無可奈何。

洛陽,大概是河南省名聲最好的城市,也是旅遊人氣最旺的城市。

白馬寺從來不少燒香的遊客,門票不貴還能蹭齋飯;龍門石窟也沒有辜負武則天的脂粉錢,即便是下著大雪的冬天,也能遇到虔誠跪拜的霓虹國遊客。

如果不跟西安比名氣和地位,洛陽實在是相當宜居的城市。

雖然洛陽的GDP比西安少了幾千個億,但工資水平卻跟西安相當,物價還遠比西安低,這對助力洛陽人慵懶、只求安穩的性格生長,提供了無比舒適的溫床。

▲數據來源:住房大數據聯合實驗室數據庫

洛陽人多戀家,就算近幾年,「河北飄來的霧霾,嚴重影響了河南的空氣質量」,加上洛陽修建地鐵,交通擁堵,也都阻止不了外出闖蕩的年輕人,回來成家立業的考慮。

只要吃上洛陽的水席,喝上洛陽的湯,洛陽人彷彿永遠地根扎在了這片土地上。

正如洛陽的牡丹,安心在這片土地上綻放,不求雍容富貴、也不阿諛奉承,只求樂在其中、經久不衰。

正是這種「慢性子」,有時候外地人都看著急了,但洛陽就是不緊不慢,告訴著人們:知足常樂並不容易,每座城市都有它的脾氣。

慢行和快趕,不過是時間問題,歷史總是在兜兜轉轉中,不斷前行。

閱讀原文

【雪後的家鄉】當北京變回北平,南京變回金陵,西安變回長安,洛陽變回東都

上海那棟「紙片樓」最窄處僅20厘米,裡面到底長怎麼樣?

xxx

上海現存最為完整的百年石庫門建築群【張園】開放了

xxx

災後鄭州:當一座都市忽然不能上網和用支付寶

xxx

廈門大學,為什麼這麽牛?

xxx

南京不是南京人的南京

xxx

老外來中國旅行,桂林是他們的必去之地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