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學者提出生育基金輿論譁然,央視:「設立生育基金制度」是一項荒唐的建議。

一石激起千層浪。

近日,有媒體發表《提高生育率:新時代中國人口發展的新任務》的署名文章,其中,關於“設立生育基金制度”引發輿論強烈反彈,社交媒體一片抨擊之聲。

先看一下這位專家的具體建議:設立生育基金制度,盡量實現二孩生育補貼的自我運轉。可規定40歲以下公民不論男女,每年必須以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生育基金,並進入個人賬戶。

這位專家進一步指出,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時,可申請取出生育基金並領取生育補貼,用於補償婦女及其家庭在生育期中斷勞動而造成的短期收入損失。

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賬戶資金則待退休時再行取出。

生育基金采用現收現付制,即個人累計繳納而尚未取出的生育基金,可用於政府對其他家庭的生育補貼支付,不足部分再由國家財政補貼。

這些所謂的建議讓人有一種“恍然隔世”的感覺,如果不是白紙黑字出現在報紙上,還真不敢相信,儘管這些年我們見識過不少專家的雷人雷語。

首先,生育是人的基本權利,生還是不生,都是個人和家庭的自由。

我們可以通過宣傳鼓勵生育,也可以製定激勵政策引導生育,但不能以“設立生育基金”之名對不生或少生家庭行懲罰之實。

這種建議於法無據、於理不通、於情不合,既有違常識,也暴露了研究者專業素養的不足。

其次,少打群眾的歪主意,不要動不動就建議收費。

這些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但同時我們要看到,大家在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的負擔還很重,中國家庭債務水平長期居高不下,上海財大研究院剛剛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截至2017年,我國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之比高達107.2%,已超過美國當前水平。

之所以當前中國生育率不高,除了經濟社會發展、婦女勞動參與度提高等客觀原因外,養孩成本的急劇上升是重要的原因,這是社會的共識。

有些年輕人不是不想生,而是確實壓力太大,對症下藥的良方在於,通過一系列有效的優撫生育政策和真金白銀的公共投入,解決人們生娃的現實之慮和後顧之憂,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從老百姓身上薅羊毛,這看似為國分憂,實則是荒腔走板的高級黑。這也是為何這種建議會遭到輿論一致批評的關鍵所在。

再有,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期,面對外貿的不確定性和投資拉動邊際效應遞減的形勢,內需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愈加明顯。

我們要千方百計地通過降低個稅、減少收費、完善社會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升內需的動力,促進消費的轉型升級,而不是以所謂“生育基金”的方式加重群眾負擔。

因此,無論是從人民群眾生活的改善著想,還是從經濟健康發展的長遠考慮,都應該想方設法地讓群眾的錢包鼓起來,而不是癟下去。

閱讀原文

林書豪確診新冠肺炎,有打過疫苗。微博湧入3.7萬留言鼓勵,熱搜第一

xxx

沒有童年、跳水滿分的14歲全紅嬋正獲得各地旅遊邀約,「終身免費遊」

xxx

在中國,如果從3歲開始準備,幾歲可以當上奧運冠軍?

xxx

在人潮爆多的廣州火車站旁開小超市能掙多少錢?

xxx

扳倒吳亦凡的「都美竹」正被多間公司搶注商標,還有人註冊了「吳簽」

xxx

吳亦凡被捕後,微博砍掉他的「超話」、多個官媒發聲;律師:若判刑將在國內服刑

xxx